高考历史题型分析历史图画类选择题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1]

高考历史: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1]

高考历史图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类型:一、地图类二、数据表格类(变式:曲线图、柱状图等)三、图画类(图:人物照片、实物图片、证件等画:漫画、海报、广告画等)一、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D.②③【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例2】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图片中的文字是图片的点晴之笔,是准确理解图片的窗口的切入点,审题时一定要特别加以关注。

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安陆一中李云图片类选择题近年来成为高考中较普遍采用的一种题型。

这类选择题多以历史人物、文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其命题视角新颖,命题形式灵活,通过图文的结合,巧妙地将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图文的转换能力,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文将以2013年的高考题为例,对这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做个简短的分析。

首先,对于题干,要“三补”:一是要以图补文,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

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例1:(2013年四川高考7题)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此题文字信息告诉我们时间是民国时期,内容是一副商品广告,至于广告的具体内容则必须通过图片得出。

充分体现了图片对文字信息的补充。

二是要以文补图,此类试题以图片为主题情境,但是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

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

例2:(2013年北京高考23题)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本题以1933年出现在美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此幅漫画上有三位人物,每人身上都有“NRA”三个字母,通过文字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因此,应该和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措施有关。

高中历史漫画类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漫画类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漫画类试题及答案【试题】一、选择题1. 下面这幅漫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A. 孔子B. 秦始皇C. 汉武帝D. 唐太宗[漫画描述:一位帝王站在长城上,手持长剑,眺望远方。

]2. 漫画中的历史事件是指?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开疆拓土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孔子周游列国[漫画描述:一群人在讨论,背景是一幅地图,上面有多个箭头指向不同方向。

]二、简答题3. 根据漫画描述,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三、分析题4. 漫画中的人物正在讨论地图上的箭头,分析这可能代表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秦始皇解析:漫画中的人物站在长城上,手持长剑,这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背景相符。

2. 答案:A. 秦始皇统一六国解析:漫画中的人群讨论地图上的箭头,可能代表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军事行动。

二、简答题3.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在于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始皇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分析题4. 漫画中的人物讨论地图上的箭头可能代表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开疆拓土行动。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如对匈奴的战争,这不仅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束语:通过漫画形式的试题,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希望同学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能够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秘籍04 选择题解题技巧-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秘籍04 选择题解题技巧-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重要工矿企业至安
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应对朝鲜战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项;东北工厂
4.(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 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 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的料全表面达展主开要是对某一事件相关的观点、 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体法制,的首建先立在阅读完材料后必须明确题
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
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答案】C
C.应对朝鲜战争
根据材料所给的时空(时间、时期、地 D.恢复国区民)经信济息,首要判断出这一材料所处于
的历史时期,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 前夕。
【例题分析】
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
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
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3历史图画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3历史图画类选择题热考题型专项练

题型3 历史图画类选择题1.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 )A.分封区域主要在西部地区B.封姜尚于齐是因为齐地贫庶C.封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D.镐京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解析:选C。

观察分封形势,迁移所学知识可知,微子启是商代遗民,通过对其分封,有利于缓和矛盾,是一种统治策略,故选C项。

观察图可知体现所分封的诸侯多数在东方,A项错误;齐地当时属于新征服地区,派功臣及亲信进行镇守,但不一定是贫穷地区, B 项错误;镐京是西周国都,不是诸侯的都城, D项错误。

2.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下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

观察图,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

3.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 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 国名。

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1914 年”“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 小圆各有一小孩”,迁移和所学可知中间的中国小男孩表明,1912年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故选C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B项错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于1918年,故D项错误。

4.由下面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国内时局发生变化B.民众渴望结束内战C.国共合作走向破裂D.中美关系发生转折解析:选A。

观察题干图,从图一中“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由图二中人物联系史实可知图片反映了重庆谈判,由图一至图二可知国内时局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到战后和平建国,故选A项。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三:图画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三:图画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图画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1.从图画种类看,一般分三类:(1)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牲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意义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

2.从试题考查看,有两个特点:(1)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2)题干中一般都有标示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高考真题1.(2019江苏卷,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解析】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B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故C项错误;1940年,抗战没有胜利,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解甲归田,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江苏卷,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答案】D【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三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专项练习一、判断式(选择题)即根据提供的图片或图表,撷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 抓住特征,看清提示。

(一)图片类材料分析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对历史图片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

解答关键:“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图片类三要素:人物、器物、文字)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

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经典例题感悟】1.(2008年高考江苏单科历史卷第9题)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2.(08年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4)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3.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③④D .②③(二)表格类材料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关键。

一、“审”:审表、审注、审设问二、“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简要表达你的结论。

【经典例题感悟】4:(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0题)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5.右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清政府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 . “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D .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6.观察1933年~]937年美国经济活动指数表(1923~1925年月平均指数100)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7.下表是1750年——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版)配套试题 题型5 地图漫画型选择题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版)配套试题 题型5 地图漫画型选择题

1.(2016·福建泉州一模)下图可以反映()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解析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故A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仍是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秦汉丝织业中心区在北方,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浙江五校联考)比较宋代和元代书院分布图,可以得出的信息有()①元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书院数量剧降②北方书院增量较多与元朝定都北方有关③南方书院减少说明经济文化重心北移④朝代更替打断文化发展进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宋代和元代书院分布图可以看出,与宋代相比,元代书院的数量减少,特别是南方书院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北方书院数量有所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书院数量剧降应该与元代曾经废除科举制有关,故①错误;元朝定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因而北方书院数量有所增加,故②正确;宋代以后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故③错误;宋元王朝的更替,使南北方书院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朝代更替影响了文化发展进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6·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下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

”据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2016·湖南株洲一模,12)1911年底,《时报》登载了几幅纪事画,不仅描绘了女子从深闺走出,捐资革命,更展示了女志士们奔赴前线的飒爽英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3 历史图画类选择题
1.(2018·山西太原高中检测试题)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

对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周公跪拜说明集权色彩异常明显
B.四方来朝体现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C.画像石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
D.画像石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
解析:选C。

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仍然是地方分权,故A项错误;四方来朝只体现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与家族内部族权无关,故B项错误;画像石反映出汉代对西周历史的追记,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故C项正确;画像石的记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
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故D项错误。

2.(2018·陕西榆林一模)文化史学家布克哈
特把图像称为“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
证”。

如图是明朝仇英的《观榜图》(局部),该图所见证的制度(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系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解析:选A。

明朝仇英的《观榜图》所见证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打破了隋唐以前地方势力掌握选官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是管理官吏的制度,故B项错误;防范武将专权是文官当地方官,重视文官的作用,与材料科举制的作用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能起到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培养忠臣顺民体现不出科举制的特殊作用,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黄冈高三调研考试题)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

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解析:选D。

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在对地方的削弱的基础上建立,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所以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是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4.(2018·北京东城区高中检测题)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解析:选B。

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耕种、灌溉和纺织情景,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发展,故D项错误。

5.(2018·全国Ⅱ卷百校联盟高三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解析:选A。

材料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采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生产,反映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故A项正确;图片中展示的是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C项错误;豪强地主的田庄基本采用集体生产的经营模式,故D项错误。

6.(2018·广东惠州二模)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
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
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这一重农抑商实施主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如图是绘制
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
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庄园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

古代中国的个体农业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在当时尚没有犁壁技术,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的圩田不难看出,这是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又一大进步,故B项正确;简单的农耕图并不能直接体现农民阶级具体的生活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很明显是规模简单的个体农耕而非大规模的庄园经济,故D 项错误。

8.(2018·四川资阳一模)如图是一幅古罗马时期的壁
画,画中显示的是一位身着丝绸外衣起舞的女子。

画中女子(
)
A.她有资格参与各种公众活动
B.她可能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
C.丝绸由中国商人由长安运来
D.她可能也使用青花瓷餐茶具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时期妇女没有权利参与政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在恺撒时期传入古罗马,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是由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古罗马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青花瓷兴起于明朝,大约在明清时期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如
图是清末德国的礼和洋行商标。

该洋行于1900年前后带来
了上好的靛蓝色,靛蓝布很快风行中国城乡。

由此可知,礼
和洋行( )
A.所占中国市场份额居列强前列
B.营销策略适应和推动了民众需求
C.货真价实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B。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靛蓝布很快风行中国城乡,并不能说明所占中国市场份额居列强前列,故A项错误;材料中图片礼和洋行的商标中的广告词“此靛真好永不变色”正是一种营销策略,其永不变色的特点正刺激了中国民众的需求,故B项正确;材料中讲述的是洋行布风行和其广告商标,并未体现货真价实,故C项错误;洋行其实是近代的“买办”,并没有办工厂等实业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而且材料体现的洋行布风行全国,并不能体现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10.(2018·福建福州单科质量检测)从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解析:选C。

从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出“文革”的结束,高校招生制度的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整,与义务教育无关,故B项错误;从图1“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子弟上大学到图2恢复高考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公平的重建,符合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整,与城乡教育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
试)如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欧洲形势漫画。

该漫画所反映的事
件( )
A.导致德国走向了分裂
B.促进了欧洲市场统一
C.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D.加速了西欧经济复兴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二战结束后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造成了战后德国的分裂,故A项正确;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是美苏冷战在欧洲的表现,造成了欧洲国家分属两大阵营,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故C项错误;德国分裂不利于西欧经济复兴,故D项错误。

12.(2018·山西晋中高三调研测试题)漫画表现了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促成美欧日平等伙伴关系
解析:选A。

上述漫画反映了美国从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欧洲的崛起,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和日本在外交上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故A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只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欧、日并没有实现平等伙伴关系,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