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第7课涉江采芙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诗歌意象鉴赏方法一教学目标:1、各小组找出相关“柳”、“梅”、“梧桐”、“月亮”“红豆”“羌笛”、“东篱”的诗句,了解诗歌的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并通过揣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以《涉江采芙蓉》为例。
3、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增强答题能力。
二、课前预习:1、每个同学把自己找相关意象的一首诗歌抄写下来。
2、熟读《涉江采芙蓉》。
三、课堂合作探究:(一)1、检查预习案,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找的诗歌。
(1分钟)2、各小组内交流,找出诗歌中写意象的诗句,(抄写下来),并交流诗歌意思。
(4分钟)3、展示:C层同学上黑板写小组找出相关意象的诗句,B层同学找三句诗句通过想象描绘画面,A层的同学归纳这类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10分钟)4、其他组的同学可质疑。
(3分钟)5、教师小结归类诗歌意象的类型。
(2分钟)(二)、鉴赏《涉江采芙蓉》(20分钟)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想象,通过诗歌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意境。
体会情感。
(各小组抢占先机,先举手先发言)1、学生描绘画面一“涉江采芙蓉,兰洋多芳草”2、“芳草”和“兰泽”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主人公借“芙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人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三、课后拓展训练,链接高考。
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思考:1、诗中第①②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学案 Word版缺答案

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知识2、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能翻译诗歌。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2、读准字音遗.( )谁子衿.( ) 樊.( )笼何时可掇.( ) 三匝.( ) 越陌.( )度阡.( ) 吐哺.( ) 羁.( )鸟守拙.( )二、课堂思考(一)阅读《涉江采芙蓉》,回答下面的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3、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4、知识点拨:对写法“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二)阅读《短歌行》,回答下面的问题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是景物描写,它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2、本诗中曹操一再强调一个“忧”字,他有哪些忧愁呢?3、“青青子衿”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三)阅读《归园田居》,回答下面的问题1、“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守拙归园田”中,“守拙”是什么意思?三、反馈训练思考:陶渊明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为什么最后又要归隐?【学习小结】【课后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子衿(jīn) 呦呦(yāo) 阡陌(mò) 离居(lí)B.朝露(zhāo) 吹笙(shēnɡ) 周匝(zā) 暧暧(āi)C.羁鸟(jī) 狗吠(fèi) 樊笼(fán) 俗韵(sú)D.守拙(zhuó) 方宅(zhái) 吐哺(pǔ) 荫蔽(yìn)2.下列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慷慨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B.榆柳我有佳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乌鹊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开荒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还顾望旧乡(回头看) 长路漫浩浩(广阔无尽的样子)B.对酒当歌(面对) 青青子衿(古时的衣领)C.枉用相存(生存) (久别重逢)D.守拙归园田(固守节操) 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疏通字词。
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
泽:湿润的洼地。
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板书)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一一《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7《涉江采芙蓉》共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7《涉江采芙蓉》共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冃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而。
【教学重、难点】1、运川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蝶《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
清代沈徳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人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Z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Z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慕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口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口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 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住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呑來发儿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而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而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迂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涉江采芙蓉》教案

检测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新新学案》P57第1、2步;
2、《古诗十九首》;
教:随机抽学生回答,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学:学生积极回答,展示预习成果。
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加强笔记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整体
感知
自读,读准字音、节奏,体会情感,语言描述画面。
教: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并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并予以点评、指导。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
本节课题
《涉江采芙蓉》
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展示
交流
交流自学成果。
教: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并予以点评、补充。
学:学生展示成果,其他学生评判、补充。
2、忧伤以终老
3、所思在远道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合作
探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诗歌选取的主要意象及其用意;
2、通过想象还原画面,体会情感变化;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
检测
《新新学案》P59第1——3题(艺术班完成第2题。)
作业
设计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完成《新新学案》P64第1——5题。艺术班(P591、3题)
预习
内容
预习《短歌行》
2023最新-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4篇《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
班次: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
1、讨论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品味,讨论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通过联想,联系相关诗文,感受并理解诗歌采用“悬想”“对写法”婉曲地传情达意之妙。
【知识链接】: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刘勰说它是“五言诗之冠冕”。
钟嵘称它“一字千金”。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划线词的含义,读懂诗歌的大意。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诵读作品,整体感悟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
背诵全诗。
(B级)
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3、诗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抒情主人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情感?
(抒发了主人公对远方的爱人的思念之情,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6、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意境高洁、清幽,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中“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全诗
【总结拓展】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
3、你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或者建议?
【延伸阅读】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赶快来阅读一下吧,相信你会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行行重行行(无名氏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
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
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