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服发展历史由来

合集下载

肥皂古今科普谈

肥皂古今科普谈

肥皂古今科普谈榕嘉肥皂是大众日常洗涤用品,也是我们纺织印染工业的常用助剂,了解一下肥皂的发明和生产过程,对纺织人来说既是有益的、也是很有趣的。

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都不外乎是碳酸钠和碳酸钾。

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

传说在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的一个皇宫里,一个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着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他一边犹豫着一边把手放到了水中。

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

这个厨师很奇怪,就让其他的厨师也来用这种灰油试一试,结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来更加干净。

于是,厨房里的佣人们就经常用油脂拌草木灰来洗手。

后来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就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未必完全当真。

不过埃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产天然碳酸钠,因此古埃及洗涤技术相对发达,发明肥皂也就不足为怪了。

尽管肥皂不是我国的发明,现代肥皂工业是泊来品,但‘肥皂’一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皂荚。

这是一种豆科皂荚树所结荚果,含有皂甙成分,有表面活性剂样性能:起泡、去污、乳化,并且比真正的肥皂耐硬水,不含碱性,对丝毛织物无损伤。

皂荚有多种,去垢能力不同。

唐初《新修本草》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应选“皮薄多肉……味大浓”’者,故而后世有“肥皂”或‘“皂荚”一词以称呼质优肉厚的皂荚,意为“肉多肥厚的皂荚”。

南宋末年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节中提及“肥皂团”一物,指的就是采用肥厚的皂荚经再制加工的丸团。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肥皂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古代的“洗衣粉”

古代的“洗衣粉”

古代的“洗衣粉”众所周知,洗衣粉本是一种化学产品,一直到近代才被发明出来。

那么,古代没有洗衣粉,人们又是怎样洗衣服的呢?古代洗衣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溪水边用棒槌使劲砸,有时也使用皂角,但是皂角的产量小,因此就成为了富贵人家的奢侈品,而且都是用来洗手用的。

实际上,古人早就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土制洗涤物品。

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就记载了一种古人发明的“清洁剂”,称为灰水。

这种灰水就是用草木灰泡水之后形成的。

《礼记· 内则》中这样写道:“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

”由此可见,古人洗涤衣裳冠带,所使用的就是这种草木灰浸泡之后的溶剂。

因为草木灰当中含有一种碳酸钾,因此具有去污的能力。

这种易于取用的洗涤剂,在古时候是很常见的。

除此之外,《考工记》中还记载了一种由贝壳灰和栏木灰混合而成的洗涤剂。

贝壳灰当中含有氢氧化钙,与栏木灰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可以产生一种叫做氢氧化钾的物质。

用它的水溶液洗涤丝织品的时候,可以和丝表面附着的油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钾肥皂,这样就可以将丝洗的更加的光鲜亮丽。

到魏晋时期,就出了一种的洗涤剂——皂角与澡豆。

皂角,也称为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结出的果实。

皂角当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可以生成泡沫,具有很强的去污性。

当时社会甚至已经出现了售卖皂荚的店铺,由此可见,当时它作为洗涤用品有多么流行。

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去了种子的皂荚捣碎,做成像橘子一般大小的圆球,用来洗身或洗衣,人们习惯将其称为“肥皂团”。

这种经过简单加工的肥皂,携带起来十分方便,效果也不错。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它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名叫皂叶的植物,捣碎之后也可以当做肥皂使用。

事实上,因为各地的物产不同,古人用来制造的土制洗涤剂也是花样繁多。

洗涤和洗护的发明史

洗涤和洗护的发明史

洗涤和洗护的发明史洗涤和洗护用品的发明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用品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科技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主要使用天然材料进行洗涤和洗护。

例如,用草木灰、动物骨灰、天然油脂等去除污渍。

这些天然材料效果有限,但却是当时可用的最佳选择。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洗涤和洗护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更多有效的洗涤和洗护方法。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含有碳酸钠的天然盐进行洗涤,这是最早的工业洗涤剂。

19世纪中叶,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工合成的洗涤剂开始出现。

1874年,英国人William Perkin合成了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标志着合成染料时代的开始。

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Carl Djerassi开发出了合成表面活性剂,为现代洗涤剂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907年,德国化学家Hans von Pechmann发明了将油脂与碱进行皂化反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生成大量肥皂,为大规模生产肥皂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人Fritz Haber和Carl Bosch 开发出了大规模生产合成氨的方法,为合成洗涤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洗涤和洗护用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各种类型的洗涤和洗护用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洗衣粉、洗发水、沐浴露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和更温和的成分,对皮肤的护理也更加到位。

除了洗涤和洗护用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外,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现在使用的酶制剂,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提取并加入到洗涤剂中,使其具有更强的去污能力。

此外,无磷、无铝、环保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也推动了洗涤和洗护用品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洗涤和洗护用品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最早的天然材料到现代的合成洗涤剂,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满足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干洗技术是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

干洗技术是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

干洗技术是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干洗是一种不用水的洗涤方法。

让有机溶液渗入衣物,就可以从纺织纤维的表面除去油污。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干洗技术是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干洗技术的发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干洗技术的发明干洗技术发明于19 世纪中期的法国。

一天,巴黎一家裁缝店的乔利·贝朗不小心碰翻了煤油灯。

灯油洒在一条裙子上。

乔利担心妻子回来抱怨,急心情拿起察看。

只见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仅没有污痕,反倒比别处显得更干净。

乔利由引受到启发,他反复进行了试验。

1855年,乔利·贝朗在巴黎开办了世界上笼一家服装干洗店。

干洗诞生后的最初50 年间,使用的是苯、煤油、汽油、樟脑萜等溶剂。

这些溶剂都具有可燃性,经常造成火灾。

由于这一致命缺陷,使干洗技术难以推广。

1897年,德国莱比锡的吕德维格·安特林使干洗技术向前跨进了一步。

他发明了使用四氯化碳作干洗剂。

四氯化碳的洗涤效果好,不易燃。

但有一个令人讨厌的缺点,就是带有刺鼻的异味。

而且对设备具有腐蚀性。

到1918年,欧洲认开始改用三氯乙烯来取代四氯化碳。

从此,干洗业渐渐发展起来。

现代洗衣业已实现机械化。

常用的干洗液是1928年发明的斯陶达溶剂和一种从石油中提炼而成的溶剂──全氯乙烯,它们既无害于人体健康,又没有起火危险。

因为干洗液的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在清洗完毕,往往还要将从衣物中排挤出的溶剂进行蒸馏后,再加以过滤。

这样就可反复使用了。

干洗步骤第一步,预处理,也就是去渍处理。

它是人工用助剂将污染严重的污垢和不溶于干洗溶剂的污渍(如果汁、指甲油、油漆、墨水等)进行预先的处理,不用水,先用洗衣服的涂上,再在水里洗。

第二步,主洗涤。

将预处理过的衣物放进干洗机中,用干洗溶剂进行全面地洗涤并甩(烘)干。

第三步,后处理,主要目的是去除衣物中残留的干洗溶剂和熨烫整形。

干洗衣物的利弊随着化学工业和服装工业的发展,服装面料在不断更新,有很多都需干洗,干洗一般不会使衣服变形,也很方便快捷,颇受欢迎,但干洗也存在健康隐患。

洗涤剂发展史

洗涤剂发展史

洗涤剂发展史
从洗涤剂的发展历程看人类发展历程,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开始意识到要穿干净的衣服,开始有清洗衣服的意识。

那个时候清洗衣服的条件比较艰苦,既不干净又不卫生,而且清洗后的衣服泛黄易破。

一、原始时代
最早的洗衣记录出现在埃及古墓的壁画上,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

其中一幅画刻画了一群男人弯腰洗衣的场景:两人用力搓洗,两人用力折叠,两人使劲拧干。

★特点:用手拍打和清水冲洗,纯手工洗衣,非常吃力且洗干净。

二、混搭的原始洗衣时代
洗衣史上的第一个奇迹发生在公元前600年,当时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再一起造就了最原始肥皂。

腓尼基人发现表面活性剂的优越性能,它能削弱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能更好地渗入织物,分解污垢并让它漂流倒表面,且最终被洗刷。

★特点:用手拍打和清水冲洗,草木灰和动物油、植物油、皂角,以及碱盐等原始原料清洗。

三、皂时代
将碱和动物或植物油混合就能做成肥皂。

考古发现,5000年前苏美尔人就将灰烬(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碱)和动植物油一起煮沸,制成浆糊来做清洁品。

★特点:肥皂硬水下性能下降,不能机洗。

四、粉时代
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是用于洗衣服的化学制剂,最早由德国汉高于1907年用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来你发明。

★特点:洗衣粉碱性伤手、吸潮结块,含磷污染。

五、洗衣液时代
洗衣液多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H接近中性,并且降解较洗衣粉快,所以成为了新一代的洗涤剂。

★特点:洗衣液快速清洁洗衣,但计量麻烦。

你知道干洗的发源吗

你知道干洗的发源吗

你知道干洗的发源吗?现代干洗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法国巴黎。

传说一位叫JOLLY的法国人1825年在巴黎开了一家染织厂。

厂里的工人不慎推翻了桌上的油灯,灯油把台布弄湿了,灯油挥发后,JOLLY惊讶地发现脏台面上被油弄湿过的地方比其他的要干净,再回头探究灯油发现一种叫的东西。

他推断这种物质具有一定分解污油渍的清洁作用然后加以发展在其工厂使用。

这一干洗的过程就是现在干洗的原始阶段了。

意大利威特斯洗染连锁有限公司鉴于干洗源于法国,至今有人把这种干洗方式称为“法式干洗”。

威特斯用现代方式和方法洗烫各种衣服并逐步发成一门项目齐全、技术性较强的干洗行业也只有100多年历史。

威特斯秉承法兰西悠久的洗业文化,追求意大利的理念,整合全球顶极的洗业资源,不断追求诚信、完美、卓越的个性化品牌服务,带给中国消费者绿色、健康、环保的干洗享受,成为中国洗业特许加盟连锁行业的信誉保持者。

真丝与其它纤维的交织物多为交织成的一些图案为主,所用原料有真丝,粘胶丝,铜氨丝等丝粘胶织物多为织锦缎,软缎、留香绉等主要产品,对丝和人造丝交织物染留白,主要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或碱性染料染真丝,人造丝不上色保持白花洁白。

染双色就选择一组染料染真丝(酸性、中性、碱性等)另一组直接染料或活性染料染人造丝,在同一染浴中染色达到双色效应。

作为国际干洗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威特斯始终坚持把干洗设备和耗材的研制以及特许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作为品牌发展的助力,通过威特斯独有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标准的“高质干洗”理念,融合威特斯绿色、健康、环保的洗业文化,全力打造最适合于中国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威特斯优质、高效的运营支持系统,相信威特斯必将和志同道合的投资同盟在中国市场再次赢得胜利和辉煌,并保持威特斯品牌在中国干洗行业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实现品牌价值的社会化,全力推动中国洗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中国更多的干洗消费者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初四可以洗衣服吗

初四可以洗衣服吗

初四可以洗衣服吗初四,是农历新年的第四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规定的节日。

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初四不宜进行洗衣服的活动,主要是出于对五谷之神的尊重和对传统节日的庄重和祥和的态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和变通,现代人对于初四能否洗衣服的观点也有了一些差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初四不宜洗衣服的传统习俗的由来。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和习俗,初四被认为是传统的“爆竹日”。

在古代,在这一天禁止一切除放鞭炮以外的响声,以免吓着五谷之神,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丰收。

同时,初四也被视为“灶神回天”的日子,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菩萨下凡过年,洗衣服等烧煮活动被认为会打扰灶神和菩萨的观光,因此不宜进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初四是否可以洗衣服的传统习俗已经不再十分严格遵守。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繁忙,难以避免在初四这一天进行一些必要的家务活动。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一代人的思想觉醒,人们开始对这些传统习俗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

对于不主张在初四洗衣服的人来说,他们认为传统习俗不应该过于迷信,而应该理性和科学地看待。

他们认为初四是否可以洗衣服并没有直接的科学依据,洗衣服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务活动,与五谷之神和灶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因此,他们认为只要保持卫生干净,没有违反社会公共卫生和道德规范,洗衣服在初四这一天并不是什么问题。

然而,在初四洗衣服的问题上,还是有一些人持有传统的观点并坚决不变。

他们认为,传统习俗是人们祖先留下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习俗的保持和遵守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责任,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因此,他们主张继续遵循初四不洗衣服的传统习俗,与传统文化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初四是否可以洗衣服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对于遵循传统习俗的人来说,他们会尊重传统习俗,避免在初四进行洗衣服等活动。

而对于更加注重实际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忽略传统习俗,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洗衣服等活动。

古代人多久洗一次澡 用什么洗头和洗衣服?

古代人多久洗一次澡 用什么洗头和洗衣服?

古代人多久洗一次澡用什么洗头和洗衣服?古人多久洗一次澡?用什么来洗头?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

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

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

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远古的人们,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

在洗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

于是泥土成为最早的清洁剂,当手沾油脂时,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污很容易去掉。

就是现在,我们也用搓泥土来去汽油、柴油、动物的油污。

但是泥土毕竟不能洗涤面部和细嫩部,于是人们从一些颜色发暗红潭水里熬制出结晶体状物质,可以洗去衣物和发际间的污垢。

这就是原始的“碱”。

碱有很强的去污能力,用于洗涤已经很悠远。

即使现代人,各种皂类也有碱的成分。

从文字记载看,秦汉时期,人们就用皂角来洗衣物和头发了,到隋唐已形成惯例。

皂角是皂荚树的果实。

皂荚树是落叶乔木,春季开白色花,结出的荚果呈带状,荚果中富有胰皂质可供人们洗衣去污用。

在使用前要将整个的荚果砸碎,弄成粉末状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涂抹皂角水,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皂角是天然植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洗涤头发等细部。

使用皂角水洗涤的头发,干净乌亮,略带芳香味;洗涤的衣物颜色不褪,很受百姓喜欢。

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

洗头用淘米水,称之为“潘”。

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猪是人类家饲并食用的主要动物,人们利用猪的胰脏加碱,制成最原始的肥皂。

猪的胰脏和碱都有很强的去污力,将二者结合,可以缓解碱的刺激力,再搀加些香料,使气味更适宜。

百姓把这样制出的皂叫“猪胰子”,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可以清洗身体各个部位,还能润滑皮肤,防止干裂,也是很好的护肤品。

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衣服发展历史由来
洗涤物体表面上的污垢时,能改变水的表面活性,提高去污效果的物质。

包括合成洗涤剂和肥皂,有时也统称为洗涤剂。

去污的范围很广,日常生活中的去污主要是指衣物的去污,这是洗涤用品最主要的功能。

德国是第一开发了合成洗涤剂的国家,这是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动植物油脂供应紧张。

这种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短链的烷基萘磺酸盐,由丙醇或丁醇和萘结合,再经磺化而成,统称为涅卡尔(Nekal)。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开始用羧甲基纤维素作为合成洗涤剂的辅助剂以消除污垢的再沉积问题。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将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等碱性物作为合成洗涤剂的助剂加以使用。

聚磷酸盐的使用是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初期使用焦磷酸四钠,以后改用三聚磷酸钠,取得了良好的洗涤效果,但到60年代末,由于三聚磷酸钠在合成洗涤剂中使用量较大,用后排入下水道,有污染河流水源而造成“过营养”化问题,有些国家已禁止或限制使用,而改为沸石等其他代用品。

中国使用洗涤产品(主要是肥皂)最早是在1840年英国入侵中国时,肥皂产品自此代替了传统的皂荚。

之后随着世界洗涤产品发展的脚步,中国的洗涤产品也由粉状洗涤产品向液状洗涤产品发展,同时我国洗涤用品的另外的发展趋势是浓缩化、安全化和环保化。

这体现了中国洗涤企业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保证以及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的需求的回应。

从据有关的市场消费数据得知,我国的洗涤用品工业正在以着年均6%的速度进行每年的增长。

由此可以进行估计,直至2015年我国的洗涤剂用品的生产总量将会达到1100万吨,由此推出我国人均的洗涤用品年使用量大概为7.8千克。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为对于洗涤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在此基础上,洗涤产品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升级。

2014年7月,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温和亲肤、易漂易洗的洗涤产品的需求,立白推出了洗衣新品类——好爸爸洗衣露。

这种洗衣露是区别于洗衣液、洗衣粉的新型洗衣剂。

从本质上看,洗衣露改变了一般洗涤剂伤手伤衣的情况,其次,洗衣露相较于洗衣液漂洗性能良好,更能有效去除顽固污渍,综合性能明显优于洗衣液。

中国洗涤产品的不断发展,正是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所追求的心声。

而我们也期待有更多适合于消费者需求的洗涤产品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