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9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224.4亿元,增长1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9%;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2.6%。

图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指标指数比上年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7 5.7 食品112.2 12.2 烟酒103.3 3.3 衣着101.2 1.2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1.8 1.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3.0 3.0 交通和通信100.2 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5 0.5 居住106.9 6.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比上年回落0.11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3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7.4亿元,增长30.4%。

税收收入1348.1亿元,增长25.5%。

财政支出3509.6亿元,增长24.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2011年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沧州市统计局(2012年3月12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全面实施“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全市十一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七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全年经济指标实现了五个新突破:一是全部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28.5亿元;二是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6.5亿元;三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1.3亿元。

四是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亿斤,达到501万吨;五是港口吞吐量突破一亿吨,达到1.16亿吨,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6%,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一、综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600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全省增速高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95.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58.66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45.5亿元,增长12.8%。

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2.3:36.3。

从整体经济构成看,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4%,比去年降低7.2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37.4%,比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净流出贡献率1.2%,比去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价格趋势上涨。

全市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5.3%,其中,城市上涨5.7%,农村上涨4.9%。

从结构看,八大类呈现出“ 四升两降两平”的格局,八大类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累计上涨14.2%、4.5%、2.4%和5.9%;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8%和0.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

2011年河北省统计公报

2011年河北省统计公报

河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5.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9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224.4亿元,增长1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9%;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2.6%。

图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比上年回落0.11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3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7.4亿元,增长30.4%。

税收收入1348.1亿元,增长25.5%。

财政支出3509.6亿元,增长24.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实缴税金1978.3亿元,增长29.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5%;完成出口238.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3.4%;就业人员1876.1万人,增长7.2%。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6%;总产量3172.6万吨,增长6.6%。

沧州市任丘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任丘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沧州市任丘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石化兴市,工业强市,全力做好保增长、扩投资、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61.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亿元,增长20.5%。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11、2.71和5.68个百分点。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71.1%和25.5%,人均生产总值60946元,增长7.9%。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7397公顷,比上年增长0.35%。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5266公顷,比上年增加17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9851公顷,增加4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783公顷,增加6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399公顷,增加95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4.9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产1.2%。

其中,夏粮产量18.7万吨,增产1.4%,秋粮产量26.2万吨,增产1.1%。

棉花产量10131吨,增产3.9%;油料产量5573吨,增产2.7%;蔬菜产量40.5万吨,增产4.0%。

全年肉类总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0.3%;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3.5%。

全年新增育苗面积12公顷,零星植树34万株。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7828万元,增长3.2%。

其中种植业产值196548万元,增长2.3%,牧业产值83492万元,增长2.0%,林业产值644万元,下降45.7%,渔业产值21909万元,增长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235万元,增长19.5%。

年末拥有龙头企业8个,农产品加工基地5个,中介服务组织1个,专业市场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5.5%,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沧州市2011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财务状况综合统计(五)

沧州市2011年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财务状况综合统计(五)

410757 407154
245312 161842 0
407154 141360 0 0 0 0 0 0 0 16755 0 16755 0 232900 175000 0 33400 24500 1613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03111 1016262
489334 526700 228
959980 227624 0 0 0 0 0 0 0 106054 0 106054 10237 372572 184072 0 162824 25676 243493 0 0 0 0 0 0 56282 56282 0 0 0 0
国有控股 集体控股 私人控股 港澳台商控股 外商控股 其他 4.按经营形式分 独立门店 连锁总店(总部) 连锁门店 其他 5.按星级分 五星 四星 三星
பைடு நூலகம்
55216 2942 76985 820 0 3357
139320 0 0 0
11250 88362 18703
141360 0 265655 0 0 139
236022 9392 606277 56282 0 108289
382559 0 0 24595
990850 0 0 25412
175000 124319 89596
计年鉴2012》
115675 28471 112627 34070 0 7520
297863 0 0 500
41000 131256 81175
115155 0 0 0 0 0
114655 0 0 500
0 46135 67458
0 28471 0 0 0 0
28471 0 0 0
0 28471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沧州市统计局(2012年3月12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全面实施“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全市十一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七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全年经济指标实现了五个新突破:一是全部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28.5亿元;二是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6.5亿元;三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1.3亿元。

四是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亿斤,达到501万吨;五是港口吞吐量突破一亿吨,达到1.16亿吨,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6%,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一、综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600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全省增速高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95.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58.66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45.5亿元,增长12.8%。

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2.3:36.3。

从整体经济构成看,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4%,比去年降低7.2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37.4%,比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净流出贡献率1.2%,比去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价格趋势上涨。

全市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5.3%,其中,城市上涨5.7%,农村上涨4.9%。

从结构看,八大类呈现出“ 四升两降两平”的格局,八大类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累计上涨14.2%、4.5%、2.4%和5.9%;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8%和0.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随着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35.31亿元,同比增长5.31%。

其中,种植业产值289.98亿元,增长6.56%;畜牧业产值155.53亿元,增长4.49%;林业产值3.57亿元,增长4.35%;渔业产值23.31亿元,增长1.22%。

全年粮食总产量501万吨,比上年增长5.3%;油料总产量9.73万吨,下降0.25%;棉花总产量13.81万吨,增长3.8%;蔬菜总产量500.4万吨,增长7.1%;肉类产量45.6万吨,增长5.9%;禽蛋产量33.5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12.2万吨,增长1%;牛奶产量11.2万吨,下降8.9%。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41.3亿元,同比增长16.8%。

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2.74亿元,增长13.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08.55亿元,增长17.4%。

重工业比轻工业快4.3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增长42.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01.67亿元,增长18.0%。

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行业支撑作用显著。

石油化工业完成增加值473.60亿元,增长7.5%;管道装备及冶金业完成190.78亿元,增长31.8%;机械制造业完成183.55亿元,增长24.7%;纺织服装业完成49.77亿元,增长5.2%;食品加工业完成29.80亿元,增长20.9%。

各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共计达到89.1%,分别为45.5%、18.3%、17.6%、4.8%和2.9%。

201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生产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87.79亿元,同比增长43.82%;利润总额254.97亿元,增长37.84%;利税总额448.03亿元,增长22.97%。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9.6%。

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22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4.6亿元,增长34.6%,房屋施工面积2168.2万平方米,增长37.4%,房屋竣工面积854.8万平方米,增长26.1%;实现利税16.7亿元,增长14.3%。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8亿元,同比增长26.2%。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193.4亿元,增长29.90%;农村投资完成404.3亿元,增长16.44%。

在城镇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完成745亿元,占62.4%,同比增长28.86%。

其中,化工行业投资完成139.16亿元,同比增长28.06%。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市房产开发投资完成152.8亿元,同比增长35.67%。

五、国内贸易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4亿元,同比增长17.7%。

城乡市场稳定较快增长,城镇发展快于乡村。

城镇实现零售额480.7亿元,同比增长18.2%;乡村实现零售额193.7亿元,同比增长16.6%,城镇快于乡村1.6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类商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5%,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3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6.1%;日用品类增长25.4%。

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保持旺销。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享受型、保健型和投资型消费热点不断升温,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等商品销售持续旺销,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1.6%、27%、29.9%。

六、对外经济全市直接利用外资289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4%。

新批“三资”企业合同总金额51957万美元,同比增长3.8%,新批“三资”企业合同外资额22070万美元,同比增长20.6%。

外贸进出口总值21.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97%。

其中,出口总值18.82亿美元,增长35.24%;进口总值2.66亿美元,增长-7.34%。

七、财政、金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28.5亿元,同比增长21.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5亿元,增长27.6%。

全市国税收入218.58亿元,同比增长15.20%;地税收入101.14亿元,增长28.3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00.09亿元,比年初增加272.49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551.38亿元,增加198.02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90.77亿元。

贷款额占存款额的47.32%,存贷差1211.67亿元。

八、社会事业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1年我市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98项,有6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各项专利980项,授权73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总数达到40家;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4273.5万元,较上年增长68.5%,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我市今年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70%,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本科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

沧州师院新增本科专业5个,使该校本科专业达到11个。

泊头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实现高校体制转型,建立“五系一部”,已报省教育厅批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为4761个行政村配送了党员远程教育设备。

完成农家书屋建设3011个。

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

三馆全年共组织各类活动300余场次,接待群众50000余人次。

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推进,全市目前共累计完成公益电影场次68796场,观众达到1300多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

新农合覆盖面继续扩大,人均筹资标准继续提高。

我市566.73万农民,共参合532.89万人,参合率达到94.03%;五保户、贫困户参合率达到100%。

农民个人缴资由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30元,中央及各级财政增加补助资金80元,人均筹资总额达到230元。

补偿方案不断完善,参合农民受益程度不断提高。

修订完善了《新农合补偿方案》,重点调整了县外就医报免起付线,市级为1000-1200元,下降了200-300元;省及省外为1500-2500元,下降了1000元左右;报销比例市级及以上提高了5-10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

九、人口和居民生活据公安户籍统计,2011年全市总户数230.36万户,年末总人口734.82万人,比上年增加3.93万人。

其中,男性376.57万人,女性358.25万人。

全年出生12.51万人,死亡7.82万人。

2011年,随着“惠民生”政策的落实,以及各类补贴发放到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5元,比上年增加225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比上年增加1012元,同比增长18.3%。

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保持同步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20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996元,增长42%。

说明:1、公报中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为可比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