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1

2.2地球表面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哪些地理现象?
1. 板块内部较稳定,边界地带不太平,火山 地震常发生。
2.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
活动
1、课本P37----38页活动题1、2
温故知新
练习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水能
2、在板块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岛弧 C.海岸山脉 D.海岭
地壳运动、岩浆 形成高山和盆地 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高低起伏
风化、侵蚀、搬 把高山削低、盆
运、沉积、固结 地填平,使地表
成岩
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海岭
海沟
火山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范围、区别六大板块的边界类型
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 脉、安第斯山脉、阿拉伯半岛等所在的板块。
2、分类
地质 能量来源 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地质 能量来源 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2、褶皱
分类 背斜
向斜
形态特征 地形特征
实际应用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分 类 对地表 内、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关系 来自地球 地壳运动、高低 内 (1)在时间上 岩浆活动、 力 内部,主要 变质作用、起伏 同时进行。但 (山丘、内力作用对地 作 是放射性元 地震等 盆地) 壳的发展变化 用 素衰变产生 的热能 起主导作用。 风化、侵 削高 来自 地球 (2)地壳在内、 外 蚀、搬运、 填低 外力相互作用 力 外部,主 沉积、固 (使地 下不断发展变 作 要是太阳 结成岩等 表趋于 化。 用 能 平坦)
冈瓦纳古陆
(2)海底扩张学说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 岭顶部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 成新的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是不断更新和扩张的,岩浆不断上升 冷却,形成更新的地壳,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 壳向两侧推移,从而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扩展到大陆地壳边缘,便 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 象的形成——逆地貌现象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塑造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 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
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区域大地构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大地构 造和海陆演化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范围
区别六大板块的边界类型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陆陆 板 相碰 块 碰 陆洋 撞 相碰
举例
边界类型
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 山脉、高原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形成裂谷 和海洋
南美安第 斯山脉, 消亡边界 太平洋西 部岛屿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 隧洞良好选址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 造” ,易于储油 、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 储水 槽部低凹易汇集水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 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 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 水库等的回避处 渗漏
沙丘、沙垄等
Go on
流水侵蚀
水拍云崖
沟壑、坡面破碎、陡崖 黄土高原 黄河壶口瀑布
陡崖
流水侵蚀
丹霞地貌
流水的化学溶蚀
溶洞(浙江瑶琳仙境)
喀斯特地貌
流水的化学溶蚀
喀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
珠江三角洲
冲积平原
风蚀蘑菇
风 蚀 地 貌
风蚀城堡
风蚀拱桥
雅丹地貌
风 蚀 地 貌
岩层: 中心新 两侧老
背斜顶部受张力 作用,易被侵蚀
向斜底部受挤压,物 质坚硬不易被侵蚀
断 层
图示
断层线
地 垒
断层面 地垒

地堑

成因
两条断层之间的 岩层受挤压力断裂, 并沿断裂面有明显 岩块相对上升, 相对移动(即发生 两边的岩块相对 错位)的断裂构造 下降,相对上升 的岩块叫地垒。 叫断层 断层面—陡崖 山地—块状山 庐山、泰山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2.2地球表面形态2

2.2地球表面形态2

断层
断层
地垒
地堑
断层地貌
2、断层
构造类 产 生 原 地 表 形 型 因 态 地 断 垒 地 层 堑 举例
岩层受强 常形成 如华山西峰、 大压力或 断块山 庐山、峨眉山 张力发生 万佛顶 断裂,并 沿断裂面 常形成构 吐鲁番盆地、 产生显著 造盆地或 渭河谷地、汾 的位移 谷地
河谷地
华山与庐山形成示意图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2、隧道在穿越褶皱时,应该选择向斜部位,还 是背斜部位? 结论:隧道在经过褶皱时,应该选择背斜部位。 原因:(1)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 (2)不易积存地下水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3、采石场应选建在背斜部位,还是向斜部位? 结论:应选择在背斜部位。 原因: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 碎,容易开采
吐 鲁 番 盆 地
汾 河 谷 地
3、地质构造在生产上的应用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 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沟谷、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背斜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山岭 谷地或盆地
那有没有不正常的情况发生?
向斜山
背斜谷
地形倒置
地形倒置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褶 皱
岩层受 挤压弯 向斜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C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中脊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一.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脉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相撞挤压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挤压,亚 欧板块隆起形成的。
(1)两个板块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②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跃,火山地震带多集中分布在此。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 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课堂练习
1、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海_沟____,由__大__陆_板块 和__大__洋___碰撞形成, P处为__海__岭____,位于 板块的__生__长___边界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 太平洋板块 2、印度洋板块是不是全部都是海洋?
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等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性质有何区别?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岛弧 海沟
海岸山脉 海沟
东亚岛弧链

马里亚纳海沟
第 斯


(2) 两个板块张裂 —— 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裂谷
海洋
海岭


印度洋海
东 非

大 西




海沟和海岭的区别
消亡边界
海沟
生长边界
海岭
消亡边界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1.板块的水平运动有哪几种运动方式? 2.板块的边界分为哪两种?
板块 水平 运动
板块 边界
碰撞运动(相向运动)
张裂运动(相背运动) 消亡边界:两个相互碰撞挤压的板 块之间的边界 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张裂分离的板 块之间的边界
(1)两个板块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①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3
数值递变规律
等值线的数值变化是有规律的,或递增或递减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 洋化石——鹦鹉螺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 用,就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内力作用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1 同线等值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同。
补充:等值线(等高线)
300M 200M 100M
特征2 同图等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跃,火山地震带多集中分布在此。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大陆板块密度较小; 大洋板块密度较大,厚度小,位置相对较低。
硅铝层:密度较小
地壳分层及物质组成 硅镁层:密度较大
高山
高原
硅铝层
平原
海平面硅镁层莫面霍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 南极洲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美洲板块 。 (2)图中甲处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处在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 。 (3)日本多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其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成山岭
背斜
向斜
背斜和向斜的判别: 岩层的新老关系(最根本的方法)
海沟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
板块运动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 陆陆碰 形成高大山脉、高
碰撞 撞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消 亡边 界)
陆海碰 撞
陆地板块边界处形成 南美安第斯山脉、北美落基山脉 海岸山脉或岛弧, 太平洋西岸岛屿(如日本群岛、
台湾岛)
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分离(张 裂)
(生长边界)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以内力作 用为主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把高山削低,
固结成岩
把盆地填平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地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的单位:褶曲
背斜
向斜
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
1、褶 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上拱
岩层受挤压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弯曲变形
皱 向斜
岩层下弯 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