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浅析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浅析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小议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班级:572班学号:姓名:XXX)内容提要:现代汉语规范化是确立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及其内部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有了这个统一标准,语言所负载传达的信息才能被人们所共同认识,反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相互交际就会发生困难。
关键词: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规范标准正文: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问题是1955年正式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58年了,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一例外地都遵守着一定的规矩,自然之道、人类社会之道已不言自明,我们的语言学领域当然也有自己的规矩。
但与其他领域相比,语言学领域的规矩似乎最复杂、问题最多,于是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汉语规范如果不推广普通话,书面语不规范化,那么必将给社会的信息化设下种种障碍。
规范化就是为了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的发展和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现代汉语规范标准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1)五六十代,颁布了以下几项有重大影响的法规和规范:全国人大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使现代汉语和现行汉字有了现代化的拼写、注音工具,使汉语的罗马字母转写有了国际认叫的标准;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批准发表了《简化字总表》,使汉字更加便于研究与应用;XXX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第批异体字整理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等。
(2)8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了系列语言文字及其在方方而而运用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信息处理用GB.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GB.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GB.1字符集汉字字序规范》《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第批异形词整理表》《GB .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等。
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盘石小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栽体.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因家丈化发达的程度。
本文我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汉语言文字的措施。
一、搜范汉谬育文字戢意义语言文字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传递思想的载俸。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大量的使用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存在。
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大大影畴弼了人仍的日棠交际,不利于精确的传递信息。
为了方便人们更顺利的交流,确保语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差降到最低,应该制定统一、明确的语言文字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语言文字是否使用的正确和规范。
一亘发现有违背规刚或和标准偏离现象,要及时的纠正。
一方面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服从于社会交际的需要,表现出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
对人类交际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是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一个统一的国家或民族必须要有规范的民族语言和规范的共同交际语言。
然而目前大量存在的不规范语言正在打破这种平衡。
一个国家或民族缺乏规范鼬交际语言就会影响到正棠的日常交际,还会对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民族的分裂。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外国在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同时,也在i刍i中国出口他们的文化,而文字作为重要的民族象征,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保持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不受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规范汉语盲文字。
只有使用正确的汉语言文字.才能使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彩显,并在对外交往中不断地将还汉语盲文字发扬光大。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很有必要。
二、当前汉语育文字不规范的问题语言文字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信息的载体。
人们在表达思想观点时必须要通过汉语言文字来进行,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很多不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发布时间:2022-04-06T08:11:18.12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月第30期作者:张彦宏[导读] 没有语言的规范化就没有语言的正常运作。
张彦宏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小学新疆和田 848300摘要:没有语言的规范化就没有语言的正常运作。
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规范化,为促进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近些年来,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汉语产生许多新变化,从而给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本文以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作为静态的语料库,以网络信息为动态的语料源,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句子以及语用规范现象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比较异说博采众长,就应如何确定现代汉语规范根据问题提出自己总结性的看法。
关键词: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句子规范;语言规范根据;言语规范根据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汉语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取得了历史性成果:1.普通话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普通话的文化素质;2.《汉语拼音计划》颁布,以我国最流行的拉丁字母拼音作为汉字的主要拼音符号;3.规范汉字,通过规范变体、简体汉字等不同发音的词语,使汉字与汉语更好地协调发展。
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语言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的步伐。
出现了许多新现象。
那么如何规范现代汉语并确定相关的规范依据,这些任务还需要深入探讨。
事实上,许多学者已经讨论了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用学的规范基础。
关于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基础,宋新桥认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所指的范围比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范围更广”,范围更广,可以包括汉语方言已经或可能进入公共话语的发音问题,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但仍标注为(方)的单词的发音问题;受普通话影响,方言发音更接近普通话现象;汉语词典中的文言文和古代阅读方法问题: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中国少数民族的语音问题,他说,语音标准是静态属性,动态属性可以分别称为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因此必须处理好语音的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策略与方法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策略与方法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策略和方法:
1. 分享和宣传规范用语
规范用语的使用需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理解。
政府、企业和公共机构等应该积极宣传并使用规范用语,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递规范用语的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人们也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规范用语,形成规范用语的良好氛围。
2. 更新和维护规范用语
现代汉语不断发展和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用词和句式,这就需要对规范用语进行更新和维护。
相关机构可以及时开展规范用语的修订工作,将新的用词和句式纳入规范范畴,以适应现代汉语的发展。
3. 优化语言环境
提高人们的汉语语言水平是重中之重。
对于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加强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语言水平。
对于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来说,可以加强汉语培训,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等手段来优化语言环境。
总之,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推进和实现。
只有不断地完善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简析汉语使用不规范现象

简析汉语使用不规范现象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一致的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这项工作主要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西贡用法,对普通话内部所存在的某些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其中的一些读法或者用法作为规范并加以推广,确定其中的另一些读法或者用法是不规范的并加以舍弃,从而使汉语沿着健康和规范的道路向前发展,使人们在使用汉语文字时有明确一致的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主要体现在: 文字部分、语音部分、语法部分、词汇部分这四个方面。
本文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语音部分语音是语义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
语音规范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汉语拼音注音字母的正确使用规则:(1)大小写:句子的首字母大写;诗行的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每个词首字母大写;标题、标语可以全部大写。
(2)分连写:词内连写,词间分写。
语音规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语音不规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多音而错读汉字中,有些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读,如“模(mú)样”和“模(mó)型”;“强(qiǎng)迫、强(qiáng)硬和倔(jiàng)强;“处”有上声和去声两个读音;似”大多时候读,比如“似(sì乎)、似(shì)的”等等。
普通话中存在文白异读现象,也就是读书音和口语音不同,比如剥(一)bō(文)~削(二)bāo(语);另外,普通话中有一些汉字充当姓氏、地名等时有特殊读音,这些读音需要特殊记忆——六(lù)安、乐(lào)亭;仇(qiú)、盖(gě)……(二)因形声字声旁表音而错读形声字包括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现代汉语 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言文字规范化就是确定并推广某一语言文字内部统一的标准。
它是通过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制定标准以形成规范。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语言文字规范化可以减少沟通障碍,促进信息的传播交流以及社会进一步信息化。
因此,语言文字规范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虽然国家的政策法规已经确定、确保了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仍可以见到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以下,本文将从语音、文字、词汇使用不规范这三个角度简要分析。
一.语音使用不规范1)受方言影响而产生不规范的读音。
以闽南地区为例,由于闽南语体系中基本没有f音,所以人们读普通话时往往会用舌面后音h代替唇齿音f,从而产生不规范的读音。
如,把“福(fú)建”的“福”读为“hú”。
2)望字生音。
这种错误主要源于按声旁的读音读形声字。
如“烙(lào)印”的“烙”读成“luò”。
3)多音多义字掌握不够。
对于多音多义字,人们有时由于不辨其词性,容易造成语音使用不规范现象。
如把“厌恶”的“恶”读成“è”。
二.文字使用不规范1)书写错别字。
由于不细心、汉字复杂等主客观原因,人们有时会写出规范字典里查不到的错字和张冠李戴的别字。
如,把“寒暄”写成“寒喧”。
2)不规范简体字。
以《二简》为例,其不顾汉字发展规律,单纯求简,已经被国家废止。
其中把“龄”简写成“令”,“舞”写成“午”等。
3)用已被淘汰的异体字。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明确废除了一些不规范的异体字,但仍有人使用这些不规范的异体字。
如,把“山峰”写作“山峯”,“省略”写作“省畧”等。
三.词汇使用不规范1)生造新词。
生造词表义不明确,不符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语言的污染,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
例如:为了获取文凭,她甚至抛却我们,赴学他乡。
“赴学”为表义不明确的生造词。
2)滥用外来词。
滥用外来词有损于语言的纯洁,能用汉语固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清楚,就不用外来词。
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与规范化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与规范化问题.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提纲)⼀、何谓“缩略语”⼆、缩略语的分类1.从原词语中抽取关键性的语素组合⽽语素)⽽组成的缩略语2.节除法就是把原词语中某些成分整节略去,同时保留其它部分3.也存在单纯由节除法构成的缩略语(⼆)数词缩略语(三)字母缩略语三、缩略语产⽣的原因(⼀)语⾔表达的经济性原则(⼆)汉语词汇的双⾳化趋势四、缩略语的特点(⼀)构成⽅式多样(⼆)能产性强(三)双⾳化趋势(四)时间上的后随性(五)形式上的关联性五、缩略语的规范(⼀)使⽤缩略语时要有时间观念(⼆)使⽤缩略语时必须有空间观念(三)使⽤缩略语时要注意场合(四)使⽤缩略语时要注意⾏业间的区别(五)使⽤缩略语时应有群体观念.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学⽣姓名:彭倩云指导教师:张世超教授学科专业:汉语⾔⽂学专业学号:200910626335学习中⼼:渭源县奥鹏学习中⼼东北师范⼤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4⽉摘要缩略语作为⼀种简洁明快的语⾔,在汉语表达中的使⽤频率越来越⾼。
本⽂在对语⾔中的缩略语现象调查总结基础之上,分析了缩略语的三种主要分类⽅式,提出了“语⾔表达的经济性”和“汉语词汇双⾳化趋势”是缩略语产⽣的主要原因,并进⽽论述了缩略语的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缩略语;分类;产⽣原因;规范化前⾔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问题是1955年正式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40年了。
规范化说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我们这样⼀个⽅⾔分歧严重,基础教育还远没有普及的国家,如果不推⼴普通话,书⾯语不规范化,那么在社会⽣活的各个领域相互交际就会发⽣困难。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习惯⽤法,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语⾳、语汇、语法等要素所存在的分歧和混乱现象进⾏研究,选择其中的某些读法和⽤法作为规范并加以推⼴,同时废除、舍弃某些不规范的读法和⽤法,从⽽使现代汉语沿着纯洁和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提纲)一、何谓“缩略语”二、缩略语的分类1.从原词语中抽取关键性的语素组合而语素)而组成的缩略语2.节除法就是把原词语中某些成分整节略去,同时保留其它部分3.也存在单纯由节除法构成的缩略语(二)数词缩略语(三)字母缩略语三、缩略语产生的原因(一)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二)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四、缩略语的特点(一)构成方式多样(二)能产性强(三)双音化趋势(四)时间上的后随性(五)形式上的关联性五、缩略语的规范(一)使用缩略语时要有时间观念(二)使用缩略语时必须有空间观念(三)使用缩略语时要注意场合(四)使用缩略语时要注意行业间的区别(五)使用缩略语时应有群体观念论现代汉语中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学生姓名:彭倩云指导教师:张世超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渭源县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4月摘要缩略语作为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在汉语表达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本文在对语言中的缩略语现象调查总结基础之上,分析了缩略语的三种主要分类方式,提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是缩略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而论述了缩略语的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缩略语;分类;产生原因;规范化前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问题是1955年正式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40年了。
规范化说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方言分歧严重,基础教育还远没有普及的国家,如果不推广普通话,书面语不规范化,那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交际就会发生困难。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习惯用法,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要素所存在的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其中的某些读法和用法作为规范并加以推广,同时废除、舍弃某些不规范的读法和用法,从而使现代汉语沿着纯洁和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下面,就现代汉语中的缩略语及其规范化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 (4)二、现代汉语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5)1.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问题 (7)2.书面语同日常口语相统一的问题 (8)3.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以及个人风格的问题 (9)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0)四、所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10)结语参考文献摘要现代汉语是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及其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用字、用词、用语不规范的问题频频发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笔者在此探究现代汉语规范化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此抛砖引玉,同时引起社会各界对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的重视,更好地发挥语言工具的巨大作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解决思路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现代汉语规范化是现代汉语发展长期面对的重要任务,规范现代汉语的使用,对于人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现代汉语不规范的问题极为突出,很有必要提出来研究解决,本文就现代汉语规范化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过的是群居的社会生活。
人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从中获得生活资料。
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体能够进行的,而是要靠分工和协作。
人们要协作就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经常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合用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许多种类,而其中最重要工具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包含意义的一连串声音,是音义结合物。
它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把思维的成果固定下来,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语言自然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
社会离开语言这个工具,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生产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一旦停止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崩溃。
就这个意义说,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
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进行交际不能只有一方,至少要有两方。
所以,语言的使用表面看是个人行为,而实质是社会行为。
为了使思想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守统一的标准,而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交际就无法进行。
就这个意义说,使用语言的人没有自由。
他必须接受社会已有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按照别人的样子来使用语言。
其实,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管是美制的靠右,还是英制的靠左。
没有这样的规则,或者虽有可是大家都不遵守,谁也不能顺顺当当的走路。
规则就是规范。
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确定使用语言的规范,并且推广这种规范,使人们用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的标准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个人主观制定的,而是由语言学家根据语言发展规律确定下来的。
语言的规范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做改变或调整。
有了规范还必须推广,用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活动,克服语言使用中种种背离规范的现象。
语言规范化是任何语言都不能缺少的。
特别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形势发展迅猛,名牌商品占领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势头愈来愈大,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涌向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交往明显增多,方言分歧、语言隔阂问题凸现出来,推广普通话,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呼声更为高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销售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更趋繁荣;随着我国国力强大,外国来华投资的人愈来愈多,来华求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科学文化交流等愈来愈频繁。
总之,随着现代汉语的地位愈来愈高,现代汉语规范化显得愈来愈重要。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研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存在的问题汉语是汉族的母语,有悠久的历史,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不但是汉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国国内各民族间的交际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水平,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代汉语有明确的规范。
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下面就对这个规范做些解释。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
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标准音,而这个标准音只能是具体的地点语音,不能是地区的语音,也不能是人造的语音。
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只能是北京音,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音,这是由汉语发展的历史决定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金元时代起,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北京音逐渐扩展到全国,得到生活在各地的汉族人民认可,确立了它的标准音地位。
明、清的官话,基本上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辛亥革命后,开展了国语运动,推广了北京音。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普通话,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是以北京人对一个个具体词的读音为标准。
北京音的语音系统,也就是汉语拼音所拼写的系统。
所以学会了汉语拼音,也就基本掌握了北京音的语音系统。
标准音要排除北京的土音。
例如打碎的“碎”,北京土音念cèi;表示禁止性否定的“甭”,北京土音念bíng。
这都不是普通话标准音。
北京音中有一批异读词。
例如,“质量”有人读zhìlìang,有人读zhuiang;“教室”有人读jiàoshì,有人读jiàoshǐ;“阿谀”有人读ēyú,有人读āyú;“呆板”有人读dāibǎn,有人读dáibǎn。
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语音规范化。
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异读词的读音做了规定。
上面说的四个词,前一个读音成为规范音。
语音也是发展的。
有些词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读音的规范也要适时调整。
“癌”以前读yán,60年代改读为ái。
“叶公好龙”的“叶”以前读shè,现在读yè,减少了多音字。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必须以现有的一种有影响的方言为基础。
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
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古典章回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所以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基础方言决定词汇的规范。
现代汉语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而不是以其他方言词汇为基础。
例如,“雷”和“雷公”、“大夫”和“郎中”,“下雨”和“落水”,前者是北方方言词,成为普通话的词;后者是非北方方言词,不是普通话的词。
词汇和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经常处在变动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需要规范的问题。
大量新词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开发、创收、走红、保值、官倒、转产、举报、群体、扶贫”。
有些旧词增加了新义。
例如“病毒”原来指使发病的病原体,现在还指破坏计算机程序的程序。
“炒”原来指烹调方法,现在增加了“经营”或“倒卖”等意义,如“炒股票”。
“发烧”原指体温升高,现在增加了热衷等意义。
为了丰富词汇也吸收了一大批方言词、外来词。
从广东话吸收了“炒鱿鱼、酬宾、爆满、排档、水货、发廊”等。
外来词也增加了很多,例如“卡拉OK、基因、艾滋病、桑拿浴、镭射”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造词,如“抽吸、虏捉、罩盖、芬香”。
还有滥用方言词、外来词的问题。
如广东话的“炒更、拍拖”,外来词的“迷你、影碟”,都是应该规范的。
(3)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呢?白话文是和文言文相对来说的,是和口语一致的书面语。
白话文有古代和现代之分。
《水浒传》、《红楼梦》是古代白话文,《子夜》、《骆驼祥子》是现代白话文。
典范指的是在语言上有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现代和当代的文学著作、科学著作、政治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都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这些著作中使用的语法就是规范的语法。
这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正好配合一致。
这是语法规范的总原则,有了这个原则还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实际的语法规范问题。
汉语语法有自己的特点,缺少印欧语那样丰富的形态。
汉语语法研究自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算起,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
在这100多年中,语法学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建立了各不相同的语法体系,但是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看,语言当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此外它还包含其他内容,比如文化内容,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如果狭隘理解,觉得既是工具,当然越简便越快捷越好,在处理语言文字问题时,弄不好就可能导致简单化做法。
现在常听人批评一些作品“滥用方言”,但何谓“滥”,向来没有量化标准。
一般认为,一个方言词语,如果在普通话里能找到其同义形式,它已无法提供比其同义形式更多的信息量,就不宜再用。
单纯从工具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可以从词语的意义、用法、感情色彩等方面作比较,如果发现方言词语跟相应的普通话词语之间在这些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就可将方言词语淘汰。
道理很简单:同样的工具何必配备两个呢?这不是重复、累赘吗?但是,方言作为方言文化的载体,它的内涵有时要大大超出语言的内容,而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特定场合它具有一定的感情容量;比如文学作品中,为了凸现地方风情,作者有意在事物名称和亲属称谓等方面使用一些方言俚语,常常可以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情趣。
“一次,主席听了蒋桂英演唱的民歌,说有荆楚特色。
他最喜欢有小女婿的那一首,对这个词尤感兴趣。
他说如果翻成北方话的‘小不点儿’或普通话的‘一点点’,就没有荆楚特色了。
”(梅白《毛泽东看黄梅戏》,《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26日)作为诗人,毛泽东同志以他的艺术敏感,从方言词中捕捉到的,首先是“荆楚特色”,所以他不赞成翻成“小不点儿”或“一点点”。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对待方言词语,一定要全面考察,分清不同的使用目的,区别对待。
普通话要从方言中吸取养料以丰富自己。
这种吸取,不像在自选商场选购货物,事先早备好了满货架东西供你慢慢比较,从容挑选;这种吸取,自始至终是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
不使用无以鉴别,不使用难从发展趋势看,方言总要慢慢萎缩;从局部看,在某个特定时期看,方言也可能占一定优势,它会主动向普通话渗透,不仅会给普通话增加一些东西,也会挤掉普通话中原有的东西,而以自己的东西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