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

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解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

“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答案】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

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

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仙掌”和“长门”起到烘托的作用。 写出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
• “‘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 游象外,真名句也”。(黄 叔灿 《唐诗笺注》)
•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 一一回。
• 劝说早雁既已南来,到了春 天,也别忙着回去。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 莓苔。
• 进一步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 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 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 堪作为食物,不妨暂时安居下 来吧。
与张继《枫桥夜泊》的“江枫渔火 对愁眠”的意境颇相似。但把“星 火”换上“渔火” 则不好。
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 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 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 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 想象。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 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 本联是说,早雁失群后,或落了单,只 有一只,在月明之夜掠过仙掌,雁影使 仙掌更显岑寂;或一行还有几只,在冷 宫中人对着昏灯发愁的时候,越过上空, 雁声使失宠者更觉悲哀。
•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 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 这首诗,就是朱庆馀呈献给张 籍的“温卷”之作。由于读书 人应试和女子出嫁都是决定命 运的关键时刻,那种既期待又 紧张的心情有相似之处,所以 这首诗借对新嫁娘的神态细致 画出,巧妙传达了自己的心 声。
张籍马上写了一首答诗: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许浑,字用晦, 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喜爱林泉。
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 意象天然秀出。受韦庄推崇, 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 清新句句奇。”其诗佳句甚 多,多用水字,人说“许浑 千首湿”。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译文写作背景【唐】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译文写作背景【唐】杜牧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颈联 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 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 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 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 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深秋、落日、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是凄凉:在这片天地,在时 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 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 晚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 痛苦的苍凉。痛苦到了极点了,只好转而说景了。 此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 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 《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 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
译文
•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 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 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 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 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 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 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 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 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的成就都不限于怀古咏史一种题材, 而有多方面的建树。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 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 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 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 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 “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在其今存的500馀首诗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 材。《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郡斋独酌》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 愿望;《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早雁》诗写因遭受回 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我们说过,有很多诗名,其实是一种时间,地点,事情的交代。

杜牧这首诗的诗名就是这样的,题写在“宣州开元寺”的水阁上面,水阁的下面有一条溪水叫“宛溪”,夹着宛溪的两旁居住着人家。

“宣州”:(现今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城团练判官。

也就是在写《题扬州禅智寺》的第二年。

“判官”呢,就是负责“佐理,掌文书事务”,其权极重,几乎等于副使。

从宣州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杜牧几乎把附近都给呆遍了,做过池州刺史,湖州刺史,还有黄州刺史(黄州就是在湖北黄冈市,也不远。

),至于江苏那带以及杭州,他也都是去呆过,或者经常去逛的。

“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

】我估计当时全国叫“开元寺”的很多,因为“开元盛世”而得名,就好像我们现在有众多的“中山路”和“中山公园”。

“水阁”:靠近水的楼阁。

“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

)杜牧站在这个开元寺的水阁上,望着水阁下面的宛溪,看着夹在溪水两旁居住生活的人家。

来看原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字词典故“六朝”:【又称六代。

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

】赏析杜牧说,这开元寺也算是六朝时期的文物了,长出来的草都连得上天空了。

抬头看,天色淡蓝,闲云飘浮,今天和古代恐怕都是一样的。

杜牧这是在开元寺里参观,这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的时候就有了。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译文及鉴赏《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由杜牧所创作的,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又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白话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原文及鉴赏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诗鉴赏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此地当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视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旧迹,放眼眺望,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叹固然由登临引发,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迁,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重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进出,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及了。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题宣州开元寺》作品介绍《题宣州开元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作者:唐·杜牧南朝谢?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题宣州开元寺》注释①据《杜牧年谱》,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

②谢?城:即宣城,南齐诗人谢?曾为宣城太守。

城中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古迹。

③今古:今古之情。

《题宣州开元寺》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诗词鉴赏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

诗词鉴赏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开元寺的水阁 向下眺望,不禁感想颇多。六朝的文物象荒草 那样荒芜,已成为过去。只有那空旷的蓝天和 悠闲的白云倒是古今相同。世事无常,真如佛 性却永恒。这就象鸟在山林中飞来飞去空中未 留踪影,而山林却仍旧存在一样。又如宛溪两 岸的人们夹河而居,或歌或哭,掺和着水声, 歌哭之声必有停止,而宛溪之水却继续流淌一 样。深秋的密雨给千家万户挂上了雨帘,人们 都是这样共同地生活着,只有自在者在落日掩 映的楼台上随风送出悠扬的笛声。经常惆怅无 缘见到激流勇退的范蠡,象他那样淡泊名利, 逍遥于五湖、山水之间该多好啊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这两句是说,深秋时节的阴雨,像 是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密密的雨帘;落日 时分,夕阳映照着的楼台上,萧瑟的晚 风,送来了悠扬的笛声。两句诗写了两 种景象:前句写阴,后句写晴,前句状 朦胧,后句状明丽。这种不同时却同地 出现的景象,寄托着一种此地风景依旧 六朝文物已逝的感慨。诗句描绘手法高 超,意境独到。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古今兴亡 之叹。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不为之变起兴, 表现一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依旧,人事消亡的感慨。诗人以 为解决这一烦恼的办法则是效法范蠡,脱离尘 海浪迹江湖。其思想中新鲜的内容不多,但诗 中的情感意象却颇有新意,诗人将风物景色表 现得极有气势,诗人从大处落笔,杂合声光, 写出了都市中繁华明丽的气象。诗的节奏轻快, 语调急促流转,极有气势。其对偶句既求词性 之工,又以强烈的对比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朗 爽俊丽的特点与其诗中低沉之调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从而汇成了一种“拗峭”的风格。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宛溪:河名,又名东溪。 草连空:意即文物废墟之上草连于空地, 范蠡(lí ),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 后,范蠡随越王勾践赴吴国作三年人质。回越后,帮 助越王刻苦图强,最终灭了吴国。就在这功劳卓著之 时,他却毅然辞谢越王。后游览到齐国,称“鸱 (chī)夷子皮”。又到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经常接济贫困的朋友和疏远的兄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
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文学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

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

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

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

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
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

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历代评价
《四溟诗话》: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

《唐音戊签》:《冷斋夜话》云:看似秀整,熟视无神气(深袄帘幕一联下)。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去、来、歌、哭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字,是再写二。

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鸟去鸟来二句下)。

金雍补注: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

唐人法如此。

《碛砂》:敏曰:每于此等句法,最爱其全无衬字,而其中自具神通(深秋帘幕二句下)。

《初白庵诗评》: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唐三体诗评》:寄托高远,不是逐句写景,若为题所漫,便无味矣。

今古二字,已暗透后半消息,五、六正为结句蓄势也。

《唐诗快》:奇语镵刻(人歌人哭句下)。

可想可画(深秋帘幕句下)。

《唐诗绎》:此诗言人事有变易,而清景则古今不变易。

今古同三字,诗旨点眼,全身提笔。

《唐诗成法》:一、二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

闲适题诗,却吊古。

胸中眼中,别有缘故。

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

《一瓢诗话》: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

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七、八用感慨作结,生必有死,盛必有衰,此自然之理。

《历代诗法》:藻思蕴蓄已久,偶与境会,不禁触绪而来。

《唐诗笺注》:此伤唐末之乱,因念六朝,曰今古同。

《网师园唐诗笺》:三四无穷寄慨,五六写景处,可以步武青莲。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高调秀韵,两擅其胜(深秋帘幕联下)。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

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六朝不过瞬息,人生那可不乘壮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

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

五六正为结句。

纪昀:赵饴山极赏此诗,然亦只风调可观耳,推之未免太过。

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溉玄晖、太白剩语。

许印芳: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
不同。

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

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

赵熙:风调好。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起四句极奇,小杜最喜琢制奇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