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发展纪实
南通市建筑企业改革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南通市建筑企业改革发展学习考察报告2014年2月20-22日,由新七集团董事长余宝琳带队,新七集团和区企协联合组成的考察团一行32人,对江苏省南通市四建、六建和江中集团3家建筑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观看影像资料、现场互动、实地查看等方式,考察团一行全面了解了南通市建筑企业发展情况和改革创新的经验。
一、南通3家建筑企业的主要特点南通市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
江苏省32家国家特级建筑企业(其中:国企2家,民企30家,年产值2万亿元),南通就有15家,占了半壁江山。
南通四建、六建、江中集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的3支劲旅。
它们都有5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大”--经济体量大。
3家企业旗下均拥有数十个子公司、区域性公司,集建筑设计、科技研发、建筑施工于一体,年产值都在140亿元以上。
四建集团2013年完成产值261亿元,缴纳地方税收3亿多元,占通州区地税总额的25%,实现净利润2亿元。
二是“强”--综合实力强。
企业集体经济雄厚,家家都有几十亿元的资产,公司总部大楼气势恢宏,办公、酒店、居住等设施成龙配套。
3家企业10年前就晋升为特级资质,都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次靠前。
各家企业人才聚集,技术力量雄厚。
四建集团拥有一级注册建造师300多人,二级注册建造师400多人。
三是“多”--精品项目多。
四建集团夺得鲁班奖十连冠,拥有“鲁班奖”、“国优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大奖33项,六建、江中集团鲁班奖都在10项以上。
四是“高”--管理水平高。
3家企业管理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办公的各个方面。
五是“好”--精神状态好。
南通建筑人思想观念前卫,谦和文明。
有高度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言谈举止显示出自信和底气,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南通3家建筑企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紧邻大上海。
建筑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文化、政策渊源。
南通四建-耿裕华

耿裕华:铁军少帅的无为管理南通四建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此前是一家县级国有企业。
近半个世纪悠悠岁月的洗涤之后,目前南通四建是一家拥有16家独立控股子公司,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开发、高科技投资为辅的多元化、集团化的建筑航空母舰。
用一组数字最能说明南通四建近年来的卓越表现:2006年,施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3亿元,企业施工总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06年实现鲁班奖四连冠;南通四建2000年10月进行了改制。
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企业产值从7亿增长到了100亿;2006年,南通四建在江苏建筑企业20强中名列第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名列第53位……这些数字的背后,蕴藉着的是耿裕华执掌企业卓越管理才能。
他对企业管理的深刻理解,他对产权变更大胆的探索,他对员工利益超乎寻常的尊重,他对企业经营战略精到的妙悟,无不成为解开这些数字奇迹的“金钥匙”。
先理后管的管理理念“要搞好一个企业,单靠一个老总是远远不够的,但要搞垮一个企业,只要一个老总就足够了。
”1996年,耿裕华升任南通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总经理,在就职演说上,他慷慨陈辞:要搞好一个企业,单靠一个老总是远远不够的,但要搞垮一个企业,只要一个老总就足够了。
这句话多年之后还不时地回荡在老员工的耳畔。
在耿裕华看来,所谓的管理应该拆开看,就字面而言,不是先管后理,而是先理后管,要理清思路,理好措施,重在先“理”,然后再“管”。
这就是说,当领导的要有清晰的思路,要有一套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方略。
耿裕华实施的管理方法说来很简单。
他认为,作为一名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领导,不管你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最主要的应该是管理好企业的两个方面:一是管用人,二是管企业形象。
他实行的是一级管一级,层层负责制。
他只管公司的中层以上干部。
要管好公司副总、分公司经理,耿裕华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充分放权。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事无巨细都要向总经理汇报后才能实施。
耿裕华 建筑承载理想 有匠心也有创新

耿裕华建筑承载理想有匠心也有创新作者:郭华峰来源:《中华儿女》 2018年第24期40年回望,改革开放给南通留下诸多印记。
一路走来,南通先后获得“体育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等若干荣誉称号。
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建筑之乡”。
而在这个“建筑之乡”,南通四建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通四建集团公司创建于1958年,经过一甲子悠悠岁月的洗涤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拥有30多家控参股子公司,以建筑业为主业,房地产开发、高科技投资为辅的多元化、集团化的建筑航空母舰。
南通四建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其掌舵者——南通四建集团名誉董事长耿裕华。
时间回到34年前。
1984年,24岁的耿裕华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他来到“世界屋脊”,担任拉萨饭店工程指挥部分管技术的副主任。
拉萨饭店总投资8000余万元,总面积3.97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式建筑群。
在1984年中央援藏43项重点工程中,它是“第一号工程”,也是全国首个“交钥匙”工程。
所谓“交钥匙”工程,就是从设计、土建、安装,到装饰、室内配套、庭院绿化等,全部都得包下来,最后交“钥匙”。
这个在全国9个省市援藏建设中,施工难度、规模、技术要求最高的工程项目,在建成后一举获得国家建设工程最高荣誉奖——鲁班奖,耿裕华也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江苏省援藏施工指挥部特殊嘉奖四次。
直到现在,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工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耿裕华总是以“世界屋脊”上创造奇迹的顽强拼搏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是南通铁军,无往而不胜!随后几年,从“世界屋脊”的拉萨到长江之溪的上海,从广袤的东北三省到雄奇的云贵高原,北到绥芬河,西到库尔勒,南到海南,辽阔大地上,矗立着成百上千幢南通铁军的杰作。
这些精品工程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彰显着耿裕华和他的南通四建的铁军风范。
1996年,耿裕华被组织安排出任南通四建总经理,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弄潮儿勇在潮头立

弄潮儿勇在潮头立——记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耿裕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过首都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施工,以敢打敢拼的“老八路精神”誉满京城;24年前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高原建设铁军”光荣称号;为江苏捧得第一尊“鲁班”奖,至今已收囊18枚,并创下七连冠;足迹遍布全国30来个省市,越洋近十个国家;江苏省建筑行业第一家改制企业;江苏省第一家取得对外签约权的建筑企业;连续6年荣登“中国承包商60强”榜;改制以来,施工产值以30%左右的速度猛增,2009年实现营业额134亿元;……创造这一系列佳绩的是一家以建筑业为龙头,集房地产开发、智能化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的企业——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这艘建筑航母的掌舵人是全国建筑领域的领军人物耿裕华。
耿裕华高大英武,不怒而威。
他是一员虎将——上过西藏高原,挥师大江南北,苦战长城内外;他是一员儒将——腹有诗书,胸有韬略,幽默风趣,博学多才;他是一个帅才——眼光独到,敏锐机智,运筹帷幄,屡出奇招;他是一个仁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视员工为企业之基石,一切从职工利益出发……耿裕华的人生精彩篇章很多,囿于篇幅,这里只从站在时代前列,勇立市场潮头,锐意改革进取,引领企业走向辉煌的视角,领略他高瞻远瞩、足智多谋、雄才大略的人生风采。
从增量扩股到买断企业,他是企业凝合剂从幼卵到春蛾,需经过几次蜕变。
南通四建今天的辉煌是耿裕华历经改革换来的。
四建创建于1958年,是家老牌国有企业。
1996年,年方36岁的耿裕华出任四建老总,次年就搭上了“增量扩股”的改制。
通过改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但那时毕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水”行为,政府仍控制着企业的大股,断掉大锅饭的初衷并未如愿实现,企业发展潜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
历史跨入21世纪,如何提速发展企业,这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再次摆到耿裕华面前,考验着他的智力与魄力。
2000年10月,壮志未酬的他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在全省国有建筑企业中第一个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南通四建:我的信息化我做主

必须通过信息化,将管理同信息系统进行融合,利用系统解决制度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姚富新说。
在建设过程中,姚富新说,集团使用的财务管理是用友的U8,OA协同办公是也是用友的A6,集团管理则使用的是用友NC,虽然是不同的系统,但在实际管理中,需要融为一体,南通四建为每个岗位的系统设置了自己的“控制舱”和“仪表盘”。以施工项目经理岗位为例,项目经理需要管理项目进度、财务、质量、风险、成本、人员和资源,所有这些都在自己的控制舱完成,但后台却是经过了不同的系统,进度、质量、人员和资源的协调在项目管理系统中,而对于财务和成本的管理控制,则在原来的OA和财务系统中,因为系统平台能够很好的对接成功,数据能够保证统一。对于这样的应用,“不需要照搬,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需求,新老结合” 姚富新说。
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信息化工具,但信息化必须以“我”为主,姚富新说,南通四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这样快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在管理上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模式;同企业发展相对应,信息化建设也和企业成长一样分阶段建设,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
在2003年,集团就通过自行研制的ERP项目成本管理软件,进行施工现场成本计算机管理的试点。通过多个施工现场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完善后,已基本适用公司的管理,各个项目部的成本随时处于受控状态,实现了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的远程动态控制。2008年,公司顺应集团规模化、跨区域发展的管理需要,实施流程再造,构建起了管理网络信息平台;2009年开始进行基于整个集团的管控平台,开发了项目管理、办公自动化、集团财务、人力资源等系统,覆盖了整个集团业务,逐步实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发挥出协同效应。
姚富新说,南通四建下一步将计划组织各部门的精兵强将,成立业务流程优化组,按照一定流程去完成。
创新思维模式 瞄准新的目标 - 通州市人民政府

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科学长久发展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南通四建完成施工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在建施工面积21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竣工面积7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4%。
江苏移动通信枢纽工程和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实验楼(参建) 荣获“鲁班奖”,实现公司获“鲁班奖”七连冠,使“鲁班奖”总数达到18个(其中6个为参建)。
回眸公司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下面,围绕这一主题,将我公司在运营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创新股权结构,建立股东进退出机制早在2001年,我们就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企业机制的创新问题提上了董事会的议事日程,决定创新股权结构。
按《公司法》规定,股东就是公司的所有者,大股东始终可以保持出资者地位,是公司的主要决策者,而一线创造效益的主要经营骨干,即使很优秀也只能是高级打工者,无法参与公司决策和分红。
这样,势必形成两个利益群体。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否则,企业就难以和谐发展。
为此,经公司股东大会讨论确定,设立相应机制,实施股权流转。
一是股权退出机制:凡是调离公司、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股东所持股权,死亡股东的股权,未能当选董事或退休的大股东所持的大部分股权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退出转让股权。
股权转让的规定时间为:调离公司、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股东在办理人事关系的同时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符合董事候选人条件的大股东(持股金额500万元以上),在选举中未能当选董事的,必须在三年内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手续,剩余持股额不超过公司实际分红股本的1%。
大股东必须在退休当年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因年龄原因不能成为董事候选人的大股东可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
持股为实际分红股本的1%以下的股东退休后可自愿选择是否退出,转让所持股权。
南通四建集团勇当战“疫”铁军 彰显先锋本色

2020年12月25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四建”)作为江苏省建筑施工企业的代表受到表彰。
全国复产,稳定十万多名建筑大军的就业,充分展现了南通铁军的责任和担当。
同心战“疫”硬核担当
1
主席要求把建设该项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举全集团之力,确保如期优质建成。
南通四建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连夜作出部署,决定成立集团工程指挥部,由
送物资
2。
南通四建 勇立改革潮头 争当“鲁班先锋”

年70家'70ENTERPRISES IN THE70YEARS南通四建勇立改革潮头争当“鲁班先锋”文/张峥峰王德杰冯宏新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是中国建筑之乡,曾产生过孙支厦、陶桂林等著名建筑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建筑队伍在支援大庆、支援西藏和支援新疆等重大建设活动中战功卓著,赢得了“南通建筑铁军”之美誉。
作为南通建筑铁军的发祥地之一,南通四建集团从地方国营企业起步,历经60多年风雨征程,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民营建筑企业的领军型企业之一。
南通四建是江苏民营建筑企业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质量奖殊荣的企业。
“南通四建”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截至目前,南通四建共获得28项鲁班奖、1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詹天佑奖和100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在全国民营建筑企业中创下了鲁班奖十连冠的纪录。
2018年,南通四建的建筑业产值达537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08位。
新世纪以来,南通四建集团在耿裕华同志的带领下,勇立改革潮头,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突破,企业持续跨越式发展。
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宁向东在企业考察后认为:“南通四建是中国改制企业中改得最好的企业之一。
”南通四建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耿裕华38建游12019年第23期70ENTERPRISES IN THE70YEARS年70家勇立改革潮头不断突破极限南通四建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耿裕华认为,企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谐,而和谐的保证是合理的制度。
南通四建在不同发展时期,针对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并将实现利益的和谐贯穿于企业改革创新的每一个阶段。
新世纪以来,南通四建集团的改革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先买后改”,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为适应市场、求得发展的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
2001年,南通四建在当地政府“不求所有、但求所得、让企业增添后劲和活力”等开明政策的推动下,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改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发展纪实改革创新中奋进超越的铁军劲旅1958年诞生的南通四建经风见雨,历程艰辛,一代代南通四建人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书写着历史。
1984年参加援藏建设,承建了西藏拉萨饭店工程,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高原建设铁军”称号,为江苏省捧得第一尊鲁班奖。
1994年承建的上海江苏大厦地下3层,地上43层,是当时上海浦东最高建筑。
这项工程江苏省政府投资6亿多元,是江苏省有史以来在省外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当时的江苏省省长季允石亲自挂帅,江苏省建委、建工局组织实施,耿裕华担任项目经理。
2007年,公司总包施工的上海华敏帝豪大厦,地下4层,地上60层,建筑面积18.62万平方米,是上海浦西最高建筑。
目前公司具有国家房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先后获得18项鲁班奖,在江苏首创鲁班奖七连冠,作为一个法人代表建筑企业,鲁班奖总数名列江苏省第一。
拥有18家控股子公司,是集建筑施工、房产开发、智能科技、楼宇智能科技服务、经营和投资于一体的跨行业经营、跨区域发展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2009年企业经济逆市上扬,营业总额达到134亿元。
特别是2000年企业改制以来的快速稳健发展令同行刮目相看,年施工产值递增率保持在36%以上。
从股份制改造到股权流转机制,合力之基、活力之源——产权制度创新再创新建筑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最终实现企业投入多元化、风险社会化、动力群体化。
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人们思想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南通四建努力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在推动企业体制转换上力求新突破。
1997年,南通四建实行“增量扩股”,完成了第一次改制。
通过改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改制不彻底,又形成了新的大锅饭,机制改革还未释放出对企业发展。
历史跨入21世纪,南通四建作为国有建筑企业已走过了40多年历程,如何进一步提速再发展是一个企业高管层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0年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实现了从地方国营到民营企业的根本性改革。
改制中,公司一反国有企业改制“先改后买”的传统模式,创新改制操作程序,实施“先买后改”,即把企业原来员工作为核心群体,以集体名义和政府谈判把企业购买过来,然后在企业内部再以一种被大部分员工接受的方式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
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设置,从企业实际出发,把分公司、工程处以上管理骨干、优秀项目经理和优秀财务负责人等共200人的企业骨干精英层作为重点持股对象,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入股,并且200人人均持股,建立起经营者持大股、企业骨干参股的股权结构,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将政府的资产购买回来。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和股东的广泛性,充分激发和调动了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选举公司董事会成员时,采取了以200人人均一票的绝对民主形式进行无候选人海选,最后一次性成功选举出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和高管团队。
公司还明确:不把职工作为包袱推向社会,所有员工工龄不作一次性买断,不让一个职工下岗,使全体员工极大地增强了对企业的长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一些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师傅级”员工,后来在公司的快速发展中都进入了辅助管理岗位,在稳定企业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公司根据建筑企业的特殊性和公司的客观实际,确定了投资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权力结构模式,即决策层与经营层的设置采取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其他董事会成员兼任主要市场的经营管理者。
实践证明,这种权力结构大大提高了公司董事会决策的执行力和行政效力。
改制后,换届通过海选、民主推高管的办法选举产生了企业的高官团队。
2003年10月,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换届,为了使全体股东充分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让所有股东以至全体员工亲身感受到公平、公正、透明,在全体股东中采用“海选”的办法,不确定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的方式,再一次性成功选举产生了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
股权是一把双刃剑。
南通四建完成地方国营企业到民营企业的根本性改制后,为增强董事会成员的责任心,3年内将股本增加到了公司章程规定的500万元以上。
企业成功改制后,公司董事会成员所持有的股份占到了公司总股份的58%。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东中有少数大股东接近退休年龄。
按《公司法》规定,股东就是公司的所有者,大股东始终可以保持出资者地位,是公司的主要决策者,而一线创造效益的主要经营骨干,即使很优秀也只能是高级打工者,无法参与公司决策和分红。
这样,势必形成两个利益群体。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否则,企业就难以和谐发展。
2006年,经公司股东会讨论确定,实施第三次改革,设立相应机制,实施股权流转。
一是股权退出机制:凡是调离公司、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股东所持股权,死亡股东的股权,未能当选董事或退休的大股东所持的大部分股权,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退出转让股权。
股权转让的规定时间为:调离公司、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股东在办理人事关系的同时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符合董事候选人条件的大股东(持股金额500万元以上),在选举中未能当选董事的,必须在三年内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手续,剩余持股额不超过200万元。
大股东必须在退休当年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因年龄原因不能成为董事候选人的大股东可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办理大部分股权的转让。
持股为实际分红股本200万元以下的股东退休后可自愿选择持股额,转让所持股权。
死亡股东的亲属自股东死亡之日起三年内必须转让所持全部股权。
股权退出、转让的方式为:退休股东、死亡股东的股权按当年的评估价向职工持股会转让。
其他情况的股权转让一律按不高于原股本金额的价格进行转让(评估价低于股本额时按评估价转让)。
注册股东因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职务变动、让岗、退休等情况导致不符合注册股东条件者,从不符合之日起不再享受注册股东权利,仅享受一般股东权利,公司每年办理一次注册股东退出名册的工商变更手续。
公司每年进行一次股权现值评估,所有转出的股权均由职工持股会先行收购。
二是股东和董事会的进入机制:凡是新当选的董事必须在三年内将其股本增至500万元以上。
因注册股东减少需要补足注册股东数时,可由股权领导小组从符合注册股东条件的股东中推荐,经董事会同意,股东大会通过后成为新增注册股东。
原则上三年认定一次。
现无股权的且符合初次认购股权条件的公司经营骨干,经股权领导小组推荐,董事会同意,股东大会通过后,认购部分股权,成为新增股东,进入职工持股会。
注册股东以外的股东由职工持股会进行统一管理,职工持股会股权不参加选举。
规定股权必须是南通四建的在职在岗的人员持有,体系设置就有效保证了股权不被继承。
这样,公司的股东就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股权始终掌握在公司在职在岗的经营骨干手里,让每一个优秀的员工都有上升的管道,极大地调动一批年轻有为的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看到希望:只要工作努力就能进入公司决策层,肩负起决策企业的重任。
股权流转、股东和董事会进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了公司高层平稳而有序的流动。
这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运营机制的根本性调整,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开创了企业机制创新的先河。
2009年,集团公司召开了第十四次、第十五次股东会。
大会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和股东意愿,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监事会顺利交接,实现了公司的平稳过渡。
5名注册股东因年龄等不同原因退出注册股东,增补了5名新的注册股东,注册股东进退出机制顺利实施。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功换届。
注册股东随着职务的变动,股权也随之调整到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以内,股权流转机制的顺利实施。
企业发展靠的不是人治,靠的是制度管理。
注册股东进退出机制优化了股东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企业发展实现了向制度管理的实质性转变,用制度保证了企业团队的产生机制,标志着企业机制由设想变成了现实。
股权流转机制为企业长久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和生命力,成为企业持续快速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企业机制的实质性运行,为一代代后继人才继承公司的事业变成了现实可能,为企业长盛不衰、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公司将会走向更大的辉煌。
建筑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
从2000年多层持股、以股联心,到2003年换届通过海选、民主推高管,再到现在股权合理顺利流转,初步走出了一条顺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规律、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权制度改革路子。
改制过程中“所有员工不作一次性买断”、“股权流转”等做法,都深深印下了南通四建的烙印,成为独具特色的“南通四建模式”。
从母子体系投资经营相结合到完全分离,裂变之门、应变之法——组织架构创新再创新企业在特定体系下总会有成长极限,这与企业特定的运行体系和组织结构有固定的关系和规律。
南通四建人在遇到困难时,顺时而为,因势而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用战略创新创造企业美好未来。
集团化发展是南通四建人的顺时之举改制后,公司发展走上了快速渠道。
为适应公司迅速发展,实施了集团化发展战略,即在企业内部进行“裂变”,建立诸多独立法人子公司,构建起以投资、控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结构体系。
——建立一级独立法人的专业子公司。
南通四建先后将下属电梯公司、房地产公司、装饰装潢公司、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下属单位改制为独立法人的专业子公司。
专业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专业子公司的成立,实现了做专做精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接受了磨练,提高了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做专做精做强专业的目的。
——建立独立法人的地区子公司。
南通四建以“差异性发展,区别化经营”为发展思路,把公司所属的地区分公司建成独立法人体系,分别在上海、南京和南通注册成立了上海金安泰、南京金恒泰和南通金万象三家公司,使企业真正地融入到当地市场,实现了企业的城市化、区域化。
地区子公司建立后,成为企业在该地区的成本核算中心、人财物调度中心和区域管理中心,有效提升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半径,实现了扁平化管理。
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管理成本高、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难以打破等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激励企业内有能力的经营者具有极大作用,使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支撑点,步入飞速发展发展的快车道:年施工产值改制之初仅有6亿元,2004年已达到70亿,2006年已经突破100亿元,这种发展速度是空前的。
多元化经营是南通四建转型发展的新战略。
拥有50年历史的南通四建已初步积累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形成了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和环境建设的深化设计与施工承包为一体的配套集成能力。
为推进集团化战略的实施,公司稳扎稳进,坚持外向型发展,兼并重组与多元经营并举,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利用主业优势和市场公信力,大力发展相关多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