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苏武传(第二课时)

苏武传(第二课时)

文本解析:第九段
欺骗说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详细地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书信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
按照
责备
道歉
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
确实
曰:“武等实在。”
文本解析:第十段
李 陵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 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 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 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 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 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 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 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 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 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 不坚定。
自杀情节
欲自杀
引佩刀 自刺
自杀原因
自杀反响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卫律惊;
惠等哭;
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单于壮 其节。
思考
一.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由此可看出苏 武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 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 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苏武作为代表团的正使,副使出现问题了, 这是他严重失职。
卫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威逼利诱 律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软硬兼施
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以强硬的 姿态抵抗
“不动”、“不应”、 苏 “骂律” 武
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思考
二.分析对比映衬效果在人物刻画上的运用,试分析其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第二课时课件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 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 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 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 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 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 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 高尚情操。又如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 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 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 忠君爱国、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大义凛然 坚韧不拔、爱憎分明。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事发时他已经意识 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 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 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 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 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 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 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 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 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苏武传 第2课时

苏武传 第2课时

苏武传 第2课时 (A 版)编制:李珍和 审核:高一语文组② 包科领导:【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2.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自主学习·【温故知新】解释加点的的词。

1.稍.迁至栘中厩监;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6.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7.方. 欲发使送武等; 8.阴.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9.见.犯乃死 10.单于壮. 其节,朝夕遣人候. 问武,而收系.. 张胜; 11.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12.引.佩刀自刺; 二、合作探究·秀出风采(一)解释加点的词语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 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 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 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 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 乃.得归。

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继续感知课文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3.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

《苏武传》第二课时ppt课件

《苏武传》第二课时ppt课件

(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7)非汉所望也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判断句 )
( 判断句 )
判断句 ) (
被动句 ) ( 被动句 ) ( 被动句 ) (
(9)见犯乃死,重负国
(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研读文本
1.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 上理出文章思路。
今义:副词,表程度。
今义:业绩。
③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④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妹妹。)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纪。)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今义:指季节。
今义:诚实、老实。
明确: 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 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 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 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2.阅读全文并思考,文章可以化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 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 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 过。
教学重难点
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 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知识点归纳
2.整体把握 3.分析苏武人物形象
1.通假字
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
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内容与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生:苏武活了80岁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生:出使匈奴的19年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生:没有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匈奴19年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生:3、4段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生齐读〕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生在文中勾画〕生:"事如此,此必与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生:重负国,屈节辱命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生:汉朝的使臣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生:没有师: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呢?生:他的副使张胜参与了匈奴的谋反.苏武作为一个主要使臣,没有事先发现这件事情师:这对苏武来说是不是失职呢?生:是,所以苏武要承担责任,对不起国家,辜负了国家.师:理解很到位.还有补充吗?生:苏武是汉朝的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苏武要通过自杀避免受辱.师:非常好.那你能看出苏武什么品质呢?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国着想,以死报国.师:总结很全面.那苏武的自杀行为引起了什么反响呢?生:卫律惊师:卫律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吃惊呢?生:卫律原是汉朝的一个武将,后来投靠了匈奴,成为了单于的亲信.他是一个叛徒,他没有想到苏武会自杀师:是的,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中人物的性格不同,做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那还引起了什么反响?生:惠等哭,他的同伴哭了师:为什么同伴会哭呢?生:被他的行为打动了.师:那有没有打动敌国的首领呢?生:打动了,"单于壮其节",单于很佩服他,被他的气节折服了.师:是的,一个人的行为透露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刚才提到卫律吃惊,现在卫律作为匈奴的代言人,他是如何去劝降苏武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这一段主要是卫律和苏武的对话,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代表卫律,一个代表苏武来进行对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态.〔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全班学生鼓掌〕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们的肯定.那你能不能说说卫律是如何劝降的呢?生:先是逼迫苏武,想把苏武吓倒.看到苏武不为所动,再用荣华富贵去利诱他,威逼利诱的方式.师:拿在逼迫苏武之前,卫律还做了什么事情呢?生:斩虞常,降张胜,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师:对,其实就是杀鸡儆猴,是吧!卫律劝降失败之后,匈奴开始对苏武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幽禁流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面对艰苦的考验,苏武是如何顽强的活下来的呢?〔生自由朗读后〕生:幽闭大窖中时,"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饮雪吞毡,顽强地活下来了.被流放到北海之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下来了.师:是的,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表明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大家找到了吗?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表明苏武始终坚定自己是汉朝使者的身份,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师: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信念让苏武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了.既然精神上没有摧垮苏武,匈奴又派谁来劝降了呢?生:李陵师: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生:昔日的朋友和同事师:作为老朋友、老同事,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组的看法生:李陵和苏武聊天叙旧,说道"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因为皇帝而死的,皇帝对不起苏家.还说道"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如今的圣上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其实是在挑拨君臣关系.师:概括得有理有据,还有吗?哪个小组有补充呢生:李陵打感情牌,他还告诉苏武家里的情况:"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苏武的母亲去世了,妻子改嫁了,三个孩子如今也是存亡不可知,也就是告诉苏武如今汉朝已经没有亲人了,没有亲人也就没有了牵挂,这其实是在断绝苏武的亲情之念,没有必要回去了. 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补充吗?生:还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应该与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师:是的,凡是投降者都有这种观点:我就这一辈子,干嘛苦了自己呢,人生苦短,要与时行乐.这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叛徒哲学.那苏武是如何应对的呢?生:苏武只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做了回应,其他的一概不理.他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师:是的.两次劝降失败后,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的对比中凸显出苏武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先前的张胜,还是卫律,还是苏武,我们来做个对比.生:张胜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自作主张,说明他无谋;遇到威逼之时,赶紧投降了,说明他贪生怕死.而苏武则不同,苏武遇到特殊变故,先想到的是国家;遇到威逼之时,不为所动.生:卫律作为一个叛徒,对苏武的自杀很是吃惊,因为对他这个卖国求荣的人来说,不明白苏武为什么要自杀,可以看出苏武的忠贞.生:李陵在劝降失败后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他也被苏武的忠诚感到自己的羞愧.师:是的,就连匈奴的最高首领单于也被苏武的气节折服.尽管种种的劝降,种种的精神折磨,就是没有杀掉苏武.在多重对比中凸显了苏武怎样的精神呢?生:忠贞不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以死报国,坚忍不拔等.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崇高者,你有没有被震撼到呢?有什么样的感触呢?生:"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这是一个永远的苏武.堂堂男儿,一腔热血,本的是精忠报国的信念,行的是忠贞不渝的志气.忠心、铭记,方是男儿的精忠报国.生:黑发去白发回,岁月匆匆终不悔.拒受降遇流放,一片丹心尽汉臣.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写了一副对联,让我们在折服对联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上联是:风吹白节,为彰天道赴朔漠.下联是:雪拥丹心,不违汉志誉满裳.好,下课!〔下课铃响〕。

《苏武传》第二课时

《苏武传》第二课时

第 12 课《苏武传》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3.把握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把握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四、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还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陵降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李陵对苏武劝降所说内容。

2 感受李陵劝降过程中内心复杂的挣扎和矛盾煎熬。

过程与方法:1 感受李陵的矛盾复杂内心与苏武坚持如一两种不同心态。

2感受两个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具体分析苏武拒降与李陵投降两者的选择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分析作者刻画苏武李陵两人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在结构上的曲折张弛的对比,以及情感上内敛而丰富表现方式。

2 以司马迁,苏武,李陵三人为对象进行比对,横向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

【教学层次设计】第二课时安排一、检查家庭作业:同学翻译课后练习的《答苏武书》。

具体介绍李陵兵败降奴事件。

(5分钟)二、根据课文第7,8段分析李陵劝降苏武是的情感转变过程,感受李陵内心的挣扎。

并比对苏武和李陵两种不同的心态。

(7分钟)三、青梅煮酒“叹”英雄:感受李陵特殊的悲情英雄与苏武的气节义士之风。

(12分钟)四、探讨作者结构上曲折张弛的对比,以及内敛而丰富的情感表现。

(8分钟)五、横向比较司马迁,李陵,苏武玩味历史人物,感受人物的人生精神和选择。

(9分钟)六、机动时间,布置作业。

(4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感受了一场激烈的斗智斗勇的劝降过程,并且对这场劝降活动中的卫律,张胜有了一个明确的评价,而对于李陵,从一代名将转为对苏武进行劝降的主要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呢?今天我们从李陵自己所说所感中走近历史,走近李陵,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还原和感受李陵。

二、以李陵的书信《答苏武书》入手,介绍李陵兵败降奴过程。

检查家庭作业,点同学翻译《答苏武传》,李陵在这段话中认可了苏武不降并且赞扬了其不屈精神,对汉天子颇有不满。

介绍李陵兵败过程,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

30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

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

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

三、揣摩李陵劝降时复杂的情感活动。

(二三部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李陵劝降苏武是在整个劝降过程中最为扣人心弦的,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在我们走近这次劝降的帐篷中,从李陵的语言中感受他的情感活动。

问:要求学生细读翻译7,8两段,劝降中李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李陵所说感情真挚,即联系和苏武亲人的真实近况,又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并比较客观的评价了汉天子。

李陵劝降苏武拒降左右摆动坚持如一亲人不测(真实近况)愿肝脑涂地,无所恨!自痛负汉(吐露心声)陛下法令无常(客观评价)效死于前谓苏武:“义士”!(内疚和赞叹)老师用ppt呈现上图,意在感受李陵在劝降过程中思想上的左右摆动,从而感受他内心的起伏波动和复杂抗争。

苏武情感上没有波动,回答则是始终坚持如一,坚定不移。

在这个过程中,李陵即有劝降苏武的目的,但从情感上又对苏武充满敬佩,对自己投降匈奴行为有不可逃避的内疚和无法释怀。

这番对苏武的劝降,正是李陵吐露心声的展示。

四、青梅煮酒“叹”英雄,讨论感受李陵特殊的悲情英雄与苏武的气节义士之风。

(完成过程与方法)(一)悲情英雄李陵:李陵作为一名大将,在此战之前已经是战功赫赫,英雄无敌,被人誉为“天下无双”,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且他一生都有力战封侯的功名情节。

这样的英勇大将,断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为什么对不惜放弃自己的名誉投降匈奴呢?难道仅仅为了保全自己个人性命?李陵所追求:英勇且重功名名誉。

李陵为什么要投降?投降匈奴后:英名毁于一旦是什么样的战场让李陵投降的呢?我们重回历史情境之中,还原当年的战场,在那战场厮杀中感受。

强调战争中敌我双发兵力差距,以及李陵军队十天之内杀敌一万余人。

最后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等关键细节。

讨论一:在这种没有没有悬念,必然兵败的情况之下,若你是当时战场上李陵的副将,你会怎样建议这位“飞将军”?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学生讨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投降:个人名誉不保几千士兵性命可保保存实力,犹可翻盘拒降:个人名誉可保几千士兵性命不保必败若用部下几千名将士的性命来保全自己的名誉气节,是不是也算一种自私?他的投降,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与贪生怕死的张胜,卖国求荣的卫律都不可相提并论。

李陵能放下自己所追求和看重的功名和名誉,以此为代价,换部下数千人的性命,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而对自己的投降,并在其劝降苏武时,仍旧可以感受到李陵心中的痛苦挣扎,终生不可释然,郁郁寡欢。

讨论二: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李将军被迫投降,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再回汉朝报答天子。

而汉武帝不仅不满于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处以司马迁宫刑,且诛杀李陵全家。

汉武帝对李陵信任吗?如果你是李陵,知道家人全被诛杀后,还会回归汉朝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参考《答苏武书》和李陵劝降苏武时对汉皇的评价。

(二)气节义士苏武:无疑苏武是不为所动的执着义士。

与内心挣扎痛苦的李陵相比,他更像一个硬汉,没有太多情感体现,却始终抱定为国肝脑涂地的信念。

作为一名使臣,是否投降的选择上,他可以不为他人性命所牵绊。

苏武忍受长达十九年的非人折磨,始终不屈不挠,心向大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讨论:我们感叹这位悲情将军李陵,那么从苏武身上,有什么是在当下的现在,我们仍旧可以学习的呢?说明你的理由。

1 敢去担当,不怕死。

2 顽强求生,不怕苦。

3 坚定信念,不动摇。

4 平常心。

5 通人情。

6 重友谊。

五、结构上的巧妙对比,以及情感上内敛而丰富表现方式。

李陵劝降,成就了谁?没有苏武,何来李陵悲情将军?没有李陵,何来苏武气节义士?在文章中,通过李陵劝降苏武,即为李陵提供了一个倾吐自己投降的苦衷以及辩白的机会。

而苏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他坚持不屈,心向大汗的义士气节!这之中,体现的是作者在结构上和情感上巧妙的表现形式。

(一)结构上:在《苏武传》中出现了众多人物,作者将这些人物与苏武同置一处,李陵与苏武都是奇人,客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课文中有多种对照,生动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同学找出这些对比处。

1.苏武与卫律,张胜:以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之人对照2苏武与李陵:李陵痛斥武帝昏暴且符合事实,而李陵未生丝毫叛国之心。

3苏武与李陵分别:以李陵自行惭愧潸然泪下反衬苏武的可歌可泣。

(背面扑粉的方法)(二)感情上:《苏武传》中苏武与李陵可谓是平分秋色,作者让我们感受到李陵的悲情与命运无奈,以及苏武义士气节的高大形象。

但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赞颂,而是通过对苏武自身言行的叙述以及与卫律,张胜等人的比较来体现。

也感受到作者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以及作者自身的爱国思想。

对于李陵,作者无论是对他批判或是同情,也没有直接的流露,也是由李陵自身言行来体现内心的复杂和痛苦。

因此,在整篇课文中,作者在情感表达上是一种内敛而丰富的表现方式。

六:三人行,走进背后的故事。

(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古人有“三不朽”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遂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学习《廉颇凌相如列传》时,我们对其作者司马迁已经有了了解,在司马迁的人生中,李陵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了《苏武传》之后,我们有幸将司马迁,李陵,苏武这三位在后世获得很高知名度的人物一同请上历史舞台,走进他们背后的故事。

“三人行”名门之后汉武帝时同朝为官立志有作为年龄相近互相熟识挫折磨难结果司马迁司马谈的儿子太史令承其父遗志因李陵入狱47岁入狱三年遭宫刑彪炳千秋的《史记》苏武平陵侯苏建的儿子郎官志在立德出使匈奴40岁被匈奴扣19年道德楷模李陵名将李广的孙子骑都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与苏武年龄相仿兵败全族被诛悲情将军身负罪名苏武被匈奴扣押,在人格和道德上面临巨大压力,要么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政治气节,为此付出生命或被终生囚徒。

要么投降,过富贵生活。

苏武毫无犹豫选择前者,成为不朽的道德楷模。

司马迁在众人选择沉默时,他选择冒生命危险为李陵申辩。

在宫刑之后,要么灰心丧气,苟且偷生,放弃著书,要么忍辱负重。

司马迁选择后者,为后世留下一部彪炳千秋的史学著作。

李陵在被匈奴包围时,要么舍生取义,自杀殉国,要么暂且投降,以待时机,重归汉朝。

他选择了后者,但这种选择需要汉武帝的理解和配合,可是只有司马迁一人理解,最终结果是全家被杀,绝了李陵的后路,无奈背负叛国罪名。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苏武和李陵两个人物的理解,书写成文,不少于三百字。

板书设计:苏武传班固李陵劝降心情:起伏波动,复杂内疚苏武拒降心情:坚持如一,一心向汉悲情英雄李陵气节义士苏武李陵所追求:英勇且重功名名誉。

贫贱不能移投降匈奴后:英名毁于一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李陵为什么要投降?个人名誉VS 将士性命结构上:巧妙对比情感上:内敛而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