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 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 在此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 在美术的技法、想 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 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 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 并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 以贯彻落实。
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通过多种
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任务 task
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例如:
(1)大与小对 比。如在宏伟的 天安门城楼下, 巧妙地安置了两 间火柴盒式的小 屋, 这小屋除了 它的特定用途外, 在艺术上起着对 天安门的烘托作 用。
任务 task
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例如: (2)高与低对 比。为了烘托太 和殿的崇高, 周 围采用了低矮的 回廊。高低对比 可以使主要建筑 物表现突出。
任务 task
评价学前儿童美术作品
每当幼儿画完一幅美术作品老师都要评价, 但在评价幼儿作品 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成功感。教师的语言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 接受, 要恰到好处, 并要做到随时发现及时加以鼓励, 让幼儿能大胆的 表达自己的思想, 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进行展出, 培养幼儿要创作美 术作品不要千篇一律, 要有创新, 别具一格, 要有童趣, 而且布局要合 理, 画面要饱满, 色彩对比要协调。作为美术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 上去评价幼儿作品。
是相互交流、相互汇通, 达到“促进幼儿情感、
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的总目标。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
作用, 同时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
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概况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第四章学前儿童欣赏教育的实施指导第五章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施指导第六章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第七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美、美术、学前儿童的美术一、美(一)美的内涵1、三种观点:A、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美是物质的形式规律或自然属性。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培根等。
B、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美是观念,是直觉表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有黑格尔等。
C、主客观统一论(人情与物理相统一):美既在人心,又在事物。
典型代表有里普斯的“移情”说,阿恩海姆的“同构”说。
移情说:移情说的主要代表是里普斯。
在他看来,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同构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理性(非表现性),一种是表现性。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美既不是外在客观物质对象所固有的某种特质或属性,也不是审美主体纯主观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美产生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官的契合点上。
美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愉悦价值。
@!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需要,它是美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人有审美的需要。
@2美的产生需要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
某些客体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当以上两个条件具备时,美就产生了。
所以说,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二)审美对象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客体审美对象)1、自然美(分人化自然美和原始自然美,重形式)2、社会美(重内容)3、艺术美(重内容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的统一)(三)美感(分析审美主体)1、广义与狭义的定义2、美感的特征3、美的形态(静态与动态)二、美术(一)艺术1、艺术的发展演变起初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工匠、技艺、技术→有古典美标准的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2、从4个层面来理解艺术(1)从艺术的社会属性上看,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简答题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1. 儿童时期是美感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 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实践能力。
4. 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用艺术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5. 学前美术教育还可以为儿童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他们在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三、我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儿童整体素养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艺术的启蒙教育,儿童可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综合的艺术熏陶,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多样化的教育工作。
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促进儿童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和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为儿童创造更多艺术的体验和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美好的艺术世界中茁壮成长。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美术教育水平,加强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它是培养儿童审美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学前儿童可以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全面的艺术熏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优秀8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优秀8篇一、活动目标1、能讲出月亮上会发生什么事。
2、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3、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
二、活动准备1、范画-月亮的故事2、幼儿用图画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1、出示一幅嫦娥奔月的图画,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讲述月亮上的故事?3、教师:其实月亮上没有人,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编出来的`。
4、请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月亮上还会有什么故事?讲给家听。
5、请小朋友将自己的故事画在纸上。
6、作品展览。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掌握用手指点画的技能。
2、学习用手指点画在桃树枝上,并能表现大小不同的桃花。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保持画面整洁干净。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1、示范画一张。
2、粉红色的颜料每组一盒,抹布(纸巾)每人一块、作业纸每人一张(上面有一棵没有开花的桃树)。
3、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一、通过欣赏图片,在猜一猜中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片,(出示花苞图)这会是谁的花苞呢?二、在看一看中感受桃花的形态美。
1、教师:宝宝们发现了吗?原来这是桃树上的花苞啊!你们喜欢桃花吗?2、观察桃花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三、尝试印画技巧。
1、(出示一棵没有开花的小桃树)看,前面有一棵桃树哦!桃树为什么不高兴啊?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
(原来这棵桃树说别人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我出来晚了,还没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2、教师拿来调好的颜料,说:那老师来帮小桃树穿衣服啊,让他高兴好不好?你们觉得春天的桃树会穿上怎样的衣服?3、个别尝试。
介绍作画材料,教师出示颜料,请幼儿伸出食指讲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
4、教师小结。
沾的时候要伸出食指轻轻沾到颜料,按的时候要用力按下去,这样印出来的花瓣才清楚、干净。
四、教师示范印画。
1、接下来老师来给桃树穿漂亮衣服了,看看老师印的这些桃花是怎么样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两片花瓣是好朋友,有的三片花瓣是好朋友。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doc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1.1 探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分析美术教育对儿童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作用1.3 介绍美术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1 阐述美术教育的原则,如兴趣性、启发性、创造性等2.2 介绍常用的美术教育方法,如示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2.3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适用方法2.4 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美术教育原则和方法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3.1 介绍幼儿园各年龄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3.2 分析具体美术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3.3 分享优秀美术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3.4 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第四章:美术教育中的创作评价和教学反思4.1 阐述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如创意、技巧、表现力等4.2 介绍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4.3 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4.4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第五章: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5.1 介绍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如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环节紧凑等5.2 分析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合适的美术活动5.3 分享优秀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5.4 讨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馈,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第六章:线条、形状与色彩的教学策略6.1 介绍线条、形状与色彩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6.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线条、形状与色彩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6.3 阐述线条、形状与色彩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表现力等6.4 分享线条、形状与色彩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七章:构图与创意教学策略7.1 介绍构图与创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7.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构图与创意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7.3 阐述构图与创意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7.4 分享构图与创意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八章: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策略8.1 介绍传统美术技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8.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传统美术技法方面的认知和发展特点8.3 阐述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目标和方法,如通过实践、示范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等8.4 分享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九章:主题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9.1 介绍主题美术活动的设计原则,如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环节紧凑等9.2 分析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合适的主题美术活动9.3 阐述主题美术活动的实施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等9.4 分享主题美术活动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十章:美术教育与家庭、社区的合作10.1 探讨美术教育与家庭、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0.2 介绍家庭、社区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如资源提供、环境创设等10.3 阐述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社区合作活动,以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10.4 分享家庭、社区合作活动的实际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第十一章:特殊需求儿童的美术教育11.1 探讨特殊需求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挑战11.2 分析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学习11.3 介绍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美术教学工具和资源11.4 分享特殊需求儿童美术教育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十二章:美术教育中的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智能理论12.1 阐述文化敏感性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12.2 探讨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尊重和融入多元文化12.3 介绍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12.4 分享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第十三章:美术教育中的评价与反馈13.1 讨论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3.2 分析如何通过观察、作品评价等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馈13.3 介绍评价和反馈对儿童美术学习的影响13.4 分享评价和反馈的有效实践案例第十四章:美术教育中的安全与健康14.1 强调美术教育中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14.2 介绍美术材料和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14.3 阐述如何在美术活动中预防伤害和处理紧急情况14.4 分享美术教育中安全与健康的最佳实践第十五章:美术教育的未来趋势与发展15.1 探讨美术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15.2 分析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15.3 介绍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5.4 分享如何适应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美术教育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对儿童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作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指对3-6岁的学前儿童进行美术学习和教
育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创造性表达:指儿童通过绘画、手工、雕塑等形式,表达自
己的想法、情感和创造力。
2. 教育游戏:是一种以娱乐和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玩耍的方
式来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3. 色彩认知:指儿童对颜色进行观察、辨认和区分的能力,以
及对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4. 图形认知:指儿童对各种形状和图形进行观察、辨认和理解
的能力。
5. 创意思维:指儿童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创造
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美术教具:指用于美术教学的各种教具和材料,如颜料、画笔、纸张、模型等。
7. 视觉艺术教育:指通过视觉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8. 手工艺教育:指通过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折纸、编织等)
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9. 艺术欣赏:指儿童对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进行观赏和欣赏的能力。
10. 创作能力:指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象力进行创作的能力,
包括绘画、手工等方面的创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10
0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0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 0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 04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
— 11 —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2.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总目标
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语言、 健康、社会、艺术、科学五个领域。
主观审美感知期 主观审美感知期是指2至7岁儿童的美术欣
赏能力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美术欣赏 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强烈地注意颜色、对绘画 题材产生自由联想的反应、关注画面的局部特 征。
• 对颜色的有意注意
第四节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
34
4.3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 对绘画题材产生联想的反应
1.泥工活动的材料
学前儿童泥工活动中,要选择便于 操作和保存的材料,如橡皮泥、自制面 泥、多彩泥等。
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
橡皮泥
自制面泥
26
3.2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 3.2.3 泥工活动
泥工活动又可分为无主题的自由塑造即单纯的玩泥游戏和有主题 的泥工学习与表达。
1.泥工活动的工具
泥工活动中基本的工具包括泥工刀、竹签 或小木棍、擦手用的湿布等。还要准备一些辅 助工具,如牙签、线绳、瓶盖等,以帮助儿童 完成连接、扎花或装饰等内容。
第四节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
杂乱线 圆形线
单一线
命名线
30
4.1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4.1.2 象征期
象征期又称“表意期”,是指3岁左右的儿童用简单、抽象的线条表现自己意愿的绘画阶段。这一时 期的儿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不注意形体的完整, 较侧重于意趣的表现,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某一部分,形象比较粗糙,与实物相 差较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ppt课件

环境创设与资源整合在美术
05
教育中的应用
环境创设原则及实践案例分享
安全性原则
确保环境创设中使用的材料安全无毒 ,避免尖锐物品和易碎品,保障儿童
在活动中的安全。
参与性原则
鼓励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培养 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
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适宜性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 设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视觉 刺激和创作材料。
表达与表现
儿童运用美术语言(线条 、色彩、形状等)将内心 感受和思想表现出来。
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心理特征
涂鸦期(1.5-3.5岁)
象征期(3.5-5岁)
儿童喜欢随意涂鸦,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想法。
儿童开始尝试用图形符号来代表事物,表 现出一定的象征性。
图示期(5-7岁)
写实期(7岁以后)
儿童能够用较为准确的图形来表现事物, 开始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搭配。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01 0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迅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 法和手段日益丰富。同时,也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专业素质有待 提高等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注重儿童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培养,强调艺术教 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鼓励儿童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具有表象思 维能力,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0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美术创作心理过程分析
01
02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填空题:1、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 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2、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3、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小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其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三个方面的发展。
5、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
6、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它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7、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8、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9、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如单独构图、并列构图、均衡构图等。
10、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
1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12、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临摹画、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饰画。
13、意愿画是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14、所谓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
15、教师在引导儿童感知时,要遵循这样一种感知顺序:首先从远处感知事物的整体及其背景,让儿童获得整体印象,其次到近处感知事物的局部特征以及相貌,最后回到整体的感知上,让儿童形成牢固的整体印象。
16、粘沙是典型的用点状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
17、剪贴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使用剪刀,锻炼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手眼协调能力。
18、泥塑活动是通过双手的活动将泥塑造成立体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立体手工造型活动。
19、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对于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指导方法是对话法。
21、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
22、美术是一门艺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2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前美术教师、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及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24、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实用工艺品、建筑艺术、自然景物。
25、陈鹤琴主张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1岁~2岁) 象征期(2岁一3岁)、定型期(3岁~7岁) 、写实期(7岁以后)。
26、艾修勒和哈特薇克认为,蜡笔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美术媒介,而画架颜料则常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
27、幼儿的____自我中心思维__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28、根据___时代性原则_,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
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29、涂鸦线条的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30、幼儿在不断涂画的过程中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偶然地从中认出某形状,发现与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于是他们给自己画的线条和图形起名字,自言自语地进行注释和说明,所以也有人称这种线条为“注释线” 。
3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领域,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___ 生活性___ 、__人文性 ____,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32、重复、对称、旋转等常常是儿童组织和安排图形的方式。
33、陶冶法__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34、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___以人为本的理念___、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5、多视点构图发展顺序:零乱式、平行式、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
36、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37、学前儿童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儿童面对美术作品或周围景物时所进行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致包括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
38、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在参与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儿童行为变化的结果,所以,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儿童行为结果的开放性。
39、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结果,为美术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40、所谓解释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帮助儿童把握具象艺术形式所再现的东西,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微妙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
41、创造性原则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42、对话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43、意愿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4、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表象起着描绘和符号功能,因而学前儿童的表象主要有个别表象和概括表象两种类型。
45、所谓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
46、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里,一道溪水,几只蝌蚪,即是视听表象的联想。
47、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48、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49、剪贴是指运用剪刀将面状材料剪成所需形象后贴出平面画面的手工活动。
50、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是吸水性强的纸(如生宣纸、餐巾纸、毛边纸等)、毛笔、水性颜料等。
51、学前儿童可学习的折纸基本有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等。
52、废旧材料的造型技法是综合性的,主要有“加法” 、“减法”或“加减法”并用。
53、儿童审美知觉的主动性是指学前儿童总是主动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其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
54、幼儿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一个进一步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类的事物的过程。
教师必须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把自己对所欣赏对象的感受用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出来。
55、通过形式分析,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因而形式分析阶段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
56、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57、在美术欣赏的对话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
58、用心思考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在创造之前对创造的主体和内容的把握方式或能力的标准。
59、兴趣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情况,评价幼儿是否情愿投入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是否有热情,是否感到愉快和满足的标准。
60、对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
61、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学前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学习辨认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纯度和明度。
62、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渐变、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63、版画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所以版画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
64、剪贴纸版画是纸版画中较为简便和普及的一种,尤其适宜儿童制作。
65、实物版画常用的印刷方法有压印法、拓印法、捺印法,同时又分油印和水印两大类。
66、泥塑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
67、线描就是用线条勾画出物体的轮廓,以表现出对象的形态的绘画技法。
68、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69、线条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以及折线;曲线包括根据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曲线。
70、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潘元石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评价了幼儿的美术作品。
71、《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二、简答题:1、简述象征期不稳定表现第一,动笔后构思。
幼儿常常在涂着涂着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涂画的动作痕迹与某物酌外形相似,于是想起要画这一物体。
第二,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
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同张的画,有些画是幼儿事先想好了画的,有些则是随便涂画的。
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张画上,有的东西是幼儿事先想好画的,有些则是随便涂抹的。
第三,绘画内容转移。
绘画内容转移的表现是幼儿正画着某样东西,突然就停止不画了。
第四,形象含义易变。
幼儿画出的形象含义经常是不稳定的,他们往往在画好的形象上再加上几笔就说成是别的东西。
第五,易受他人影响。
幼儿画什么,受他人影响比较大。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第一,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第二,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第三,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3、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注意点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
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
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
4、简述幼儿园学前儿童欣赏对象及其类型(1)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