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外形
实验:蝗虫的解剖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心脏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前、中、后肠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精品课件
蝗虫内部结构图
精品课件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精品课件
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
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
为 精品课件 步行足、后足
精品课件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精品课件
(二)内部结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精品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精品课件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 (2)复眼:1对 • (3)触角:丝状
•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
蝗虫的外形特点

蝗虫的外形特点蝗虫,俗称蚂蚱。
由于其身体结构十分精巧,其行为令人难以忘怀,故又称“神虫”。
蝗虫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才能”,甚至成为仿生学研究的对象。
本领高强蝗虫体长一般为2-8厘米,由头、胸、腹组成。
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叫做外骨骼。
蝗虫头部前部有一对丝状触角,是蝗虫的触觉和嗅觉器官。
头下有一个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头部还有一对大复眼和三只单眼。
每只复眼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组成,这是最有用的眼睛。
它能清晰地看到图像,辨别色泽,群起群落,一起行动,准确无误。
蝗虫有趋光性。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也受光线的支配。
例如,当一组蝗虫向前移动时,阳光总是从其左侧照射。
如果你用镜子让光线从它的右侧照射,蝗虫群会立即转向相反的方向。
一对蝗虫的前翅长在中胸后部,坚韧、狭长,能保护后翅;一对蝗虫的后翅长在后胸后部,膜透明,软而宽,适于飞行。
不飞行时,它们被折叠在前翼下面。
两翼的底部是发达的肌肉。
蝗虫翅膀上的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横静脉也成排排列。
这样的结构使得机翼折叠时既不弯曲也不旋转,像扇子一样自由开闭。
因为这对翅膀善于飞翔,蝗虫的活动范围很广。
它们可以长距离飞行,持续1-3天,每小时约5-10公里,最长可达600多公里。
它们甚至可以穿越海洋飞到另一个大陆。
蝗虫的三对胸足都很强健。
前脚和中足适合行走,后脚适合跳跃。
它的跳跃高度是它身长的几十倍,不需要助跑就会产生极高的加速度。
因此,现在有人开发了蝗虫仿生机器人。
该机器人通过连杆机构实现蝗虫腿的仿生设计,实现了跳跃动作,功耗低。
它能像蝗虫一样跳得又高又长,非常灵活。
蝗虫的游动能力,除了水生昆虫外,在昆虫中也很少见。
幼虫3龄可游7-12小时,5龄可游13-28小时。
蝗灾爆发时,有人曾看到蝗虫从长江以北游到长江以南。
这里可以看到蝗虫的生命力有多强。
由于蝗虫“嘎嘎”的声音单调乏味,音质粗糙,音量不够大,常常被忽略。
事实上,每只蝗虫的后腿内侧都有一系列的发声的音齿。
每只翅膀的外侧都有一条粗糙而高的翅脉,这就是所谓的音锉。
[精品]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精品]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c50cca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4.png)
[精品]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蝗虫的外形
蝗虫是昆虫中的一种,其外形呈短而粗壮的体型,身长约为2-5厘米。
蝗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头部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一对颚,能够通过复眼和触角感知周围的环境。
胸部有三对腿,分别用于行走和抓握食物。
腹部上有两对短翅和一个被称为“跳蛱”的弹跳器官,使蝗虫能够跳跃远离威胁。
蝗虫的内部解剖
蝗虫的内部结构与其他昆虫相似,内部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间腔、肠和肛门。
蝗虫通过口器摄食,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胃内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被吸收到间腔中,最后被肠吸收和消化。
未被吸收的固体废物从肛门排出。
呼吸系统:蝗虫的呼吸系统包括一系列的气管和呼吸气孔。
氧气通过呼吸气孔进入气管,然后通过气管进入体内各个细胞,与细胞进行氧化反应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则通过气管返回呼吸气孔排出。
循环系统:蝗虫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细胞。
蝗虫的心脏是一个管状结构,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到体内各处。
血液流动经过血管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分配到各个细胞,并收集代谢产物。
神经系统:蝗虫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胸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
蝗虫的大脑控制各个感觉器官的运作,并协调行动。
胸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生殖系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和阴茎,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和生殖道。
蝗虫通过交配进行繁殖,雌性蝗虫产卵后,卵会孵化成若虫,经过几个龄期发育成为成虫。
描写蚂蚱的句子

描写蚂蚱的句子蚂蚱,又称蝗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通常生活在田野、草地和农田中。
蚂蚱的外形小巧玲珑,身体呈椭圆形,有着强壮的后腿和长长的触角。
它们的身体呈现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如绿色、黄色、褐色等,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蚂蚱是一种擅长跳跃的昆虫,它们的后腿非常强壮,可以迅速地腾空而起,跳跃的高度甚至可以达到十几倍自身体长。
当蚂蚱在草地上跳跃时,它们的身影犹如一道闪电般迅速,给人一种活泼灵动的感觉。
蚂蚱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它们以各种植物叶片、嫩芽和草本植物为食,有时也会吃一些小型昆虫。
蚂蚱的食性非常广泛,这也是它们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
在一定条件下,蚂蚱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形成蝗灾,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蚂蚱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在繁殖季节,雌性蚂蚱会在土壤中产下大量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虫会慢慢长大成熟。
成年蚂蚱通常会在夜间活动,白天则会躲藏在植物的叶片下或者土壤中,避免高温和天敌的侵袭。
蚂蚱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食草动物,也是其他天敌的食物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蚂蚱的存在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某些植物过度繁茂,对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蚂蚱虽然在农业生产中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
总的来说,蚂蚱是一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昆虫,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都十分有趣。
了解蚂蚱的生态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蝗灾对农业的危害,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些小小的生物,为它们的生存创造更好的环境。
蝗虫ppt课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三、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 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
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 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 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 “龙团风饼”。
五、蝗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育
发育: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
成虫三个时期。它的繁殖能力很强,条件适宜 时一年可繁殖两代。(夏蝗和秋蝗)
蜕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
脱掉原来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每蜕皮一次, 幼虫就增加一龄。
想一想:
1。根据蝗虫的食性和生长发育特点,说明它对农业的危 害。
蝗虫主要以农作物为食,食量很大。他的一生要经 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长成有翅的 成虫以后,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增大了活动范围; 而且食量也非常之大,对农作物的危害十分严重。 2。农业春耕是治蝗的一个重要环节,你能说出其中的原 因吗?
4。完成实验 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大家谈:
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方面,有哪些与它的生活习 性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蝗虫体表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 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 生活;蝗虫的胸部腹侧有三对分解的足,前足和中 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蝗虫胸部的背 侧有一对革质的前翅和一对膜质的后翅,适于飞行。 蝗虫既有适于跳跃的足,又有善于飞行的翅,扩大 了陆地上的生活范围。
实际用:
如何防治农业害虫?
1、改造害虫滋生的滩地 2、保护害虫的天敌——益虫、益 鸟 3、利用饲养的鸡群、鸭群治蝗 4、利用人工喷洒农药 5、情节严重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 手段治蝗。
蝗虫和蚂蝗有什么区别?

蝗虫和蚂蝗有什么区别?蝗虫和蚂蝗是两种常见的昆虫,它们在外形、生物特征和行为习性上有很大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区分这两种昆虫。
一、外形差异:1. 蝗虫:蝗虫是一种身材较大、体形较长的昆虫。
它们通常有较长的触角、大而扁平的头部以及发达的大腿,适应于跳跃和飞翔。
蝗虫的体色通常是鲜艳的,有时会呈现出黄色、绿色、橙色等不同的颜色。
2. 蚂蝗:相比之下,蚂蝗的体形较小且较矮。
它们的触角相对较短,头部也相对较小。
蚂蝗的体色通常是较为暗淡的,多为褐色、灰色等。
二、生物特征差异:1. 蝗虫:蝗虫是一种食草性昆虫,它们以植物为食。
在蝗虫的口部有特化的咀嚼口器,可以帮助它们咬碎植物的纤维组织。
蝗虫一般在幼虫阶段时就开始以植物为食,并且具有较长的寿命。
展开小点:- 蝗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以形成大规模的虫灾。
- 蝗虫的食性广泛,不仅可以食用农作物,还可以吃掉草原上的植物。
2. 蚂蝗:蚂蝗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但不如蝗虫那样对农作物构成极大威胁。
蚂蝗的口部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展开小点:- 蚂蝗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不容易形成虫灾。
- 蚂蝗的食草范围相对较窄,主要以一些野草为食。
三、行为习性差异:1. 蝗虫:蝗虫在大规模迁徙时往往形成蝗群,数目庞大,可以覆盖数千公里的距离。
蝗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飞越海洋和高山。
蝗虫还有一种独特的跳跃能力,可以迅速跃起并在空中飞行。
展开小点:- 蝗虫的飞行速度快,有时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以上。
- 蝗虫迁徙过程中会释放出味道引诱其他蝗虫加入,形成庞大的蝗群。
2. 蚂蝗:相对来说,蚂蝗的迁徙规模较小,往往只是局部性的迁徙。
蚂蝗主要是通过行走来进行迁徙,而不具备蝗虫那种远距离的飞行能力。
展开小点:- 蚂蝗通常以团队行动为主,会形成一个较小的移动群体。
- 蚂蝗在迁徙时通常会选择相对适宜的环境,不易超出其适应范围。
综上所述,蝗虫和蚂蝗在外形、生物特征和行为习性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

初中蝗虫知识点总结一、蝗虫的生活习性1. 蝗虫的外貌特征蝗虫体型较大,身体呈椭圆形,有长有短的触角,两对薄翅,在飞行时发出嗡嗡声。
外形上,它们有一些与蟋蟀相似的特征。
2. 蝗虫的食性蝗虫是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叶和嫩枝为食,一旦出现大批量的蝗虫,就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乃至毁灭性的破坏。
3. 蝗虫的繁殖蝗虫是昆虫中的短翅目,其繁殖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在气温较高、适宜的湿度和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繁殖能力更强。
它们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二、蝗虫的危害1. 对农作物的危害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严重影响农民的收成和生活。
由于其大量摄食作物叶片,会导致农作物凋零死亡,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蝗虫的大量繁殖与活动会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当地植被的减少,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方的生态环境。
三、蝗虫的防治方法1. 人工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或者进行人工捕捉蝗虫,减少其数量。
2.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蝗虫天敌——蝗虫吃蝗虫,或者大量释放捕食蝗虫的昆虫,来控制蝗虫数量。
3. 农业防治采取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增加作物的多样性,避免大片单一作物种植,减少蝗虫在一定地区的大规模爆发。
以上是关于蝗虫知识点的初步总结,蝗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危害和防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蝗虫问题,在预防和控制蝗虫灾害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初一生物蝗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蝗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蝗虫是一类古老而又神秘的昆虫,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其独特的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初一生物蝗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一、特征1. 外形特征蝗虫的身体呈椭圆形或长圆形,通常有两对翅膀和六只脚。
成年蝗虫的体长一般在2-5厘米之间,体色常见的有绿色、棕色和黄褐色等。
2. 呼吸和感觉器官蝗虫的呼吸器官位于身体的侧面,由许多细小的气孔组成。
这些气孔可以让空气进入体内,与体内的氧气交换。
蝗虫的感觉器官主要分布在触角、复眼和体毛上,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3. 嘴器官蝗虫的嘴位于头部前端,通常由上颚和下颚组成。
它们的嘴特别适合啃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生活习性1. 繁殖与生命周期蝗虫的繁殖方式多样,有的通过卵生、有的通过胎生。
蝗虫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年可以繁殖数代。
2. 迁徙蝗虫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一旦触发迁徙的条件,它们就会大量聚集并形成庞大的蝗虫群。
蝗虫的迁徙往往受气候、食物资源和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3. 饮食习性蝗虫是植食性昆虫,主要以各类农作物、野草和植物为食。
在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形成蝗虫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4.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蝗虫拥有较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在干旱地区,蝗虫可以进入休眠状态以适应缺水环境;而在湿润地区,蝗虫则会大量繁殖。
5. 防御机制蝗虫在遇到危险时会展示出一些防御机制。
例如,它们可以改变体色以便更好地融入环境,或者通过排放出刺鼻的气味来威慑掠食者。
综上所述,初一生物蝗虫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它们以其独特的外形、强大的迁徙能力和植物的大量啃食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掌握蝗虫的特点和习性,有助于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蝗虫对农业产业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蝗虫口器:上唇
蝗虫口器:上颚
蝗虫口器:下颚
蝗虫口器:下唇
蝗虫口器:舌
2) 胸部 (1)分节:前胸、中胸、后胸
蝗虫胸部(2)翅: 位置:前翅(中胸)、后翅(后胸)
质地: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类型:覆翅。
(3)足: 位置:前胸、中胸、后胸。 类型:前、中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
足组成:基、转、腿、胫、跗、前跗节。
生殖系统
雌性:
卵巢 l 副性腺-- 侧输卵管 l 总输卵管 l 受精囊-- 阴道 l 生殖孔
东亚飞蝗 1 外形特征 分头、胸、腹三部。
1)
头部: 头部的分区: 头顶、额、唇基、颊 部、后头。 头部的附器: 触角: 组成:柄、梗、鞭 节。 鞭节分亚节, 变化大。 类型:丝状触角。 鞭节无变化。 单眼:感光。 复眼:感光、成像。
口器: 类型 : 咀嚼式口器。 组成 : 上唇 额的垂片,拉送 食物。 上颚 原肢节演化而来, 切、嚼食物 下颚 附肢演化而来,感 觉、把持、咀嚼。 下唇 附肢演化而来,感 觉、把持、防止食 物外溢 。 舌 味觉、搅拌。
蝗虫腹部外骨骼:分节
蝗虫腹部外骨骼:背、腹板
蝗虫腹部外雌器
蝗虫的雌孔
蝗虫的听器
蝗虫腹部的气门
蝗虫的消化系统图
3)呼吸系统
3)呼吸系统
4)循环系统
(1)方式:开管式循环。 (2)心脏:8个心室,两侧后端有心孔; 动脉管:1条,短。
5)生殖系统
雄性: 精巢 l 输出小管 l 副性腺-输精管-储精囊 l 射精管 l 交配器
基节、转节
跗节、前跗节
(4)外骨骼:背、腹、侧板
胸部外骨骼
胸部外骨骼
胸部外骨骼
()气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前缘
翅的发育
3)腹部:11个体节 (1)外骨骼 背板:1—8节正常,9—10合并,11节肛上板; 侧板:1—10膜状,11节肛侧板; 腹板:雄性:1—8节正常,9以后生殖下板; 雌性:1—7正常,8节以后导卵器。 (2)外生殖器 雌:产卵瓣(背、腹产卵瓣)。 雄:阴茎、抱握器。 (3)听器 膜状,1腹节两侧。 (4)气门 8对,1—8背板两侧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