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及其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范德华力和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和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和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是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或强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是其中一种相互作用力,它往往被用来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约翰•范德华在19世纪末提出,他认为质子和电子之间存在一种弱短程相互作用力。

这种力被称为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内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范德华力主要是分子间的远距离相互作用力,它通常是因为分子间的电荷分布不对称而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偶极子和分子的极性会导致互相吸引或排斥,从而产生范德华力。

这种力量不仅在化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生物和物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表面张力就是由范德华力引起的。

在水中,氢原子带有正电荷,氧原子带有负电荷。

这种偶极子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水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这些力量会使水分子聚集在一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物质在水中无法溶解,因为它们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以打破范德华力。

除了在水中产生作用力,范德华力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在生物学中,由范德华力引起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质折叠和酶催化等与生命基本过程相关的化学过程的关键。

在化学制造中,范德华力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化学反应中,特别是在分离和纯化化学物质方面。

总体来说,范德华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力,被用于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范德华力看起来很微弱,但是它对于许多生物和化学过程来说却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范德华力,以便在多个领域中发现新的应用。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力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形式。

直接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物体进行作用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并施加压力时,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就是直接作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施加的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也就越明显。

间接作用是指物体之间通过其他物体进行作用的过程。

这种作用可以是通过力的传递,也可以是通过场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地球上,如果我们用力推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就会受到推力的作用而运动。

这个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传递的。

又如,磁铁可以吸引铁磁物体,这是因为磁铁产生的磁场与铁磁物体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力是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施加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在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上施加一个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物体也会对施加力的物体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在力的相互作用中,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受到的作用效果,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时,它就会上升;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时,它就会下降。

力的相互作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物体的质量、加速度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因此,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为了使物体保持相同的加速度,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也需要增加。

总结起来,力的相互作用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形式进行。

相互作用力是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的相互作用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和运动轨迹有重要影响。

同时,力的相互作用还受到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提供依据。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的概念:1、力:物体间接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3、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是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的。

即没有物体(受力物和施力物),就谈不上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3)力的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力是矢量,其去处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平等四边形定则。

(4)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某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同时受其他力的作用无关,这就是力的独立性作用原理。

说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盘、作用点。

5、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量(最常用的测力计是测力计)6、力的单位:在SI制中,力的主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代号:N.7、力的分类:(1)根据力的性质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的力,性质可相同;同一性质的力,其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如上抛一小球,在球上升的过程中,重力是阻力,而小球越过最高点下落时,重力以成为动力,而将小球和地球看成一个系统时,重力以成为内力。

8、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可完整地把力的三要素地表达出来,带有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要用一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方向。

说明: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标度的选取是任意的,实际问题中可根据实际力的在大小作恰当的选择,尽量使画出的力既容易分度,以使整个图面匀称、美观,不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还是要将线的长短按标度严格画出。

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报告

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报告

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实验,听起来可能有点儿严肃,但实际上超级好玩,那就是力的相互作用。

听名字就觉得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看看力是怎么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作用的,像是在和空气里打了个招呼一样。

想象一下,咱们生活中到处都在用到力,比如推门、拉椅子,甚至是拿起一杯水。

没错,力的世界就像个隐形的超人,随时随地保护着我们。

实验开始之前,咱们得准备一些材料。

要的东西不多,几个小球、一些小木板,再来点弹簧,嘿,还有一根绳子。

这些小玩意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能让咱们玩得不亦乐乎。

准备材料就像做菜,材料准备得好,后面的事情就会轻松许多。

说到做菜,谁不想一边实验一边吃零食呢?好啦,准备好一切之后,咱们就来动手。

第一步是将小球放在木板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推一下。

咦,球动了,真是神奇!而且随着推力的增加,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是力的魔力呀。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玩弹珠的场景,真的是一推就飞。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就越快,嘿,这就是牛顿的第二定律,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个简单道理。

咱们来试试弹簧。

把弹簧一头固定住,另一头用力拉一下,哇,弹簧就像是被激活了一样,瞬间拉长。

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摸摸,像个调皮的小猫一样,随时准备反弹回来。

哈哈,力的相互作用真是有趣。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咱们施加的力和弹簧反弹的力都是在对话,像在进行一场小型的力量较量,特别有趣。

然后,我决定给小球加点“戏剧性”,于是把球放在斜坡上,准备看一场“惊险大逃亡”。

结果小球毫不犹豫地顺着斜坡滚下去,速度越来越快,真是一场视觉盛宴!这让我想到了赛车比赛,谁都想要争取第一名,当然小球也是,滚得那叫一个欢快。

这个时候,我心里默默想到,力的作用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

实验也不是只有欢乐的一面。

比如说,当我们用力去拉那个固定的绳子时,发现自己越拉越使劲,却没法把它拉动。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考虑摩擦力的存在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
位移相同,因此 AC 是两段位移 AB 和 BC 的合位移。因此位移的合成遵从平
行四边形定则。
C
B
A
(1)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遵从算数运算法则。
力的合成
讨 论 : 两个 分 力
图例
最大
F2
F1
F
F2
θ
大 小 不 变, 改 变
F
θ
F
θ=0°
F=F1+F2
0°< θ < 90°
F1+F2> F> 12 + 22
θ=90°
F= 12 + 22
90°< θ < 180°
|F1-F2|<F< 12 + 22
θ=180°
F=|F1-F2|
F1
分 力 的 夹角 , 合
F2
F
θ
力的变化。
F1
F
F2
θ
F1
最小
F2
F
F1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也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5. 要使得测量尽可能地精确,需要注意哪些实验操作细节?
演示实验
记录效果
记录方向
F1
F1
读数
读数
读数
F实际
F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顾实验
1. 如何保证用两个弹簧秤和一个弹簧秤拉动橡皮筋的力是等效的?
2.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是否必须与木板平行 ?
3. 两个分力的大小是用绳长表示吗?
4. 如何减小本实验的偶然误差?
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点就叫做重心,故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 B 正确,A、C、
D 错误.
(2)在图中,C 图中的接触面是光滑的,A、B 两球间一定有弹 力作用的是(都静止)( )
提示:选 B.判断 A、B 两球间有无弹力,要依据弹力产生的两 个条件:一是相互接触;二是发生弹性形变.四个选项中都满 足了接触这一条件,但是否发生了形变难以观察,这时可以利 用“假设法”来判断.在 A 图中,若拿去 A 球,则 B 球静止, 故 A、B 间没有挤压,即 A、B 间没有弹力;在 B 图中,若拿 去 A 球,则 B 球将向左运动,故 A、B 间存在相互挤压,即 A、 B 间存在弹力;在 C 图中,若拿去 A 球,则 B 球静止,故 A、 B 间没有挤压,即 A、B 间没有弹力;在 D 图中,A、B 间可能 有弹力,也可能无弹力,故选项 B 正确.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第 1 节 重力与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重点)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 的概念.(难点) 3.知道形变的概念,并会区分某种形变是弹性形变还是非弹性 形变. 4.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 弹力,并会判断弹力的方向.(重点) 5.掌握胡克定律并能用此定律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6.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3)在地球上,由于物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都有向下运动的 趋势,这是我们都熟知的自然现象.可是在中国科技馆中,却 有这样一种物体,名叫双锥体,如图所示.将双锥体滚子移到 导轨较低的一端,再放开双手,锥体将会自动上滚.也就是说 双锥体可以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由低向高运动,双锥体会爬 坡.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双锥体由低处向高处运动.试解释这 一现象.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相互作⽤(⼆)⼒的合成与分解考点回顾⼀、⼒的合成1.合⼒与分⼒(1)定义:如果⼀个⼒的作⽤效果跟⼏个⼒共同作⽤的效果相同,这⼀个⼒就叫那⼏个⼒的合⼒,那⼏个⼒就叫这个⼒的分⼒。

(2)逻辑关系:合⼒和分⼒是⼀种等效替代关系。

2.共点⼒:作⽤在物体上的⼒的作⽤线或作⽤线的反向延⻓线交于⼀点的⼒。

3.⼒的合成的运算法则(1)平⾏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度的共点⼒1F 、2F 的合⼒,可以⽤表示1F 、2F 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四边形,平⾏四边形的对⻆线(在两个有向线段1F 、2F 之间)就表示合⼒的⼤⼩和⽅向,如图甲所示。

(2)三⻆形定则:求两个互成⻆度的共点⼒1F 、2F 的合⼒,可以把表示1F 、2F 的线段⾸尾顺次相接地画出,把1F 、2F 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的⼤⼩和⽅向,如图⼄所示。

4.⼒的合成⽅法及合⼒范围的确定 (1)共点⼒合成的⽅法 ①作图法②计算法:根据平⾏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解三⻆形的⽅法求出合⼒。

(2)合⼒范围的确定2①两个共点⼒的合⼒范围:1212–F F F F F +≤≤,即两个⼒的⼤⼩不变时,其合⼒随夹⻆的增⼤⽽减⼩。

当两个⼒反向时,合⼒最⼩,为12–F F ;当两个⼒同向时,合⼒最⼤,为12F F +。

②三个共点⼒的合成范围A.最⼤值:三个⼒同向时,其合⼒最⼤,为max 123F F F F =++。

B.最⼩值:以这三个⼒的⼤⼩为边,如果能组成封闭的三⻆形,则其合⼒的最⼩值为零,即min 0F =;如果不能,则合⼒的最⼩值的⼤⼩等于最⼤的⼀个⼒减去另外两个⼒和的绝对值,即min 123–F F F F =+(1F 为三个⼒中最⼤的⼒)。

(3)解答共点⼒的合成问题时的两点注意①合成⼒时,要正确理解合⼒与分⼒的⼤⼩关系。

合⼒与分⼒的⼤⼩关系要视情况⽽定,不能形成合⼒总⼤于分⼒的思维定势。

②三个共点⼒合成时,其合⼒的最⼩值不⼀定等于两个较⼩⼒的和与第三个较⼤的⼒之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检测题1.如图所示的四位物理学家中,其名字被用作力的单位的是()
2.下面四幅图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3.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力推乙,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B.乙静止不动,甲向后退
C.甲和乙都向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乙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4.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C.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D.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
5.如图所示,大力士通过绳子拉汽车向前运动,使车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汽车
B.地面
C.绳子
D.双脚
6.如图洒水壶有两个把手。

当用洒水壶提水时,应该用把手,当用洒水壶洒水时,应该用把手。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7.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施加的,这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说明物体
间力的作用是。

8.下图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有,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有。

9.如图所示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艘小船前进时,自己的小船会同时后退,此过程所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1);
(2)。

10.手用50N的力竖直向上托一本书,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已给出力的作用点)
A B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