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

合集下载

身体社会学想象

身体社会学想象

身体的社会学想象内容提要:身体是一种象征系统、蕴含着被忽视的不平等、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蕴;身体也是一种意义系统、蕴含着被建构出来的不平等、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部分;同时,身体也是被不断改造、被归训,其中蕴含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关键词:身体研究;社会建构;规训;权力关系中图分类号:c91-020世纪80年代,身体开始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成为社会理论的“躯体转向”。

[1]本文将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身体研究进行探微。

一、身体的象征性意蕴重返“身体”的社会科学把身体从“身-心”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从注重身体体验的角度,或者从注重身体的社会意义与象征意义的角度肯定了“身体”的地位。

这其中,道格拉斯、赫兹、莫斯和冯珠娣的观点尤为突出。

玛丽﹒道格拉斯强调身体是一种象征系统,她认为身体是整体社会的隐喻,身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稳定性的身体也就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隐喻,对社会关系中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焦虑都可以通过身体秩序理论得到说明。

道格拉斯注意到了身体的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强调身体的社会塑造特征,身体性的控制就是社会控制的表达;并且两种身体经验之间,存在着意义的不断转换。

道格拉斯认为身体是一个模式,是个复杂的结构,它的边界可以代表任何有威胁和不牢靠的边界,它不同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为其他复杂的系统提供了象征的源泉。

道格拉斯还指出了身体与文化象征的内在关联性。

[2]赫兹研究了人类生活中对于左手和右手的看法,并发现了惊人的不平等;右手充满荣羚、令人满意的指派、特权,它行动、下命令和获取;左手则相反。

[3]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用品基本上都是按照右撇子的习惯来设计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社会其实是一个右撇子霸权的社会。

莫斯则发明了——“身体技术”,这种身体技术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其实不是具体的身体,而是各种身体技术。

在莫斯的身体技术里,人及其身体表现方式与社会文化产生了别有意味的对接。

身体的意向性及其批判

身体的意向性及其批判

身体的意向性及其批判作者:曾仲权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由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出意向性的直观必须建立在知觉基础之上,而知觉必须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由此在知觉意向性的三个维度——可视见、可述听、可触觉对身体进行现象学考察和还原:在可视见维度上借鉴胡塞尔图像意识中的图像本体、图像客体、图像事物概念将世界依其图像意向的不同划分为本象、直象、间象、想象,从而将身体分为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在可述听维度上可以将身体划分为述元身体和述构身体;在可触知维度上又有他在身体与此在身体。

身体呈现出本象身体与间象身体、想象身体、他在的直象身体,述构身体与述元身体,他在身体与此在身体的他者机制,继而反思和批判当下语境——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消费文化下的身体和身体美现象,发现资本正是利用了身体的他者机制。

最后,提出四象论,其理论基础在于胡塞尔自己对现象学、现象学还原的解释和它的图像意识学说,四象论中的本象、直象、间象、想象的实质是意向经验中的意向对象。

关键词:身体美学;现象学;意向性;四象论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04随着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传入中国,理论旅行中的身体美学在中国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给美学、文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学术增长点。

身体美学在舒斯特曼看来指的是“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aesthesis)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1]。

它包含三个层面:分析层面、实用主义层面、实践层面[2],分析层面侧重于身体感知和实践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实用主义层面和实践层面侧重于身体美的塑造。

现在学术界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都是由此出发,这就使得身体美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一是着力研究身体美学提出者舒斯特曼的美学思想,沿着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的考察路径继续研究;二是将身体和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关键词、一种视角研究某个美学家、思想家、思想流派、某个时段、某个国度、某个民族的身体哲学、美学思想,如尼采身体美学思想研究、儒家身体美学思想研究、先秦身体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研究等等;三是将身体突显出来,思考当下的身体和身体美现象,如关于身体写作、行为艺术、人体彩绘等现象的研究。

关于“身体”的“本体论式解读”及其问题

关于“身体”的“本体论式解读”及其问题

关于“身体”的“本体论式解读”及其问题胡鹏12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1201211373当亚里士多德把原本属于形而上学的质料-形式范畴套用到有生命的物体上时,即试图于用质料-形式的模式来解释身体-灵魂的关系时,问题并不像运用于其他物体时那样简单,比如对人造物的解释:如制造一个青铜球,质料是原材料(青铜),形式是外形(球形),这里的问题似乎不大。

但是直接将身体-灵魂与质料-形式对应起来却是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的。

如果说身体是质料,灵魂是形式,那么首先需要论证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相反(即灵魂是质料,身体是形式);其次还需要说明作为质料的身体是什么,作为形式的灵魂是什么,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例如对于苏格拉底这一具体的人,何为其灵魂,何为其身体)。

第一个问题并不难,结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及他对灵魂与身体的理解,我们会发现只可能是灵魂成为形式,身体成为质料,这一问题当然也是包含在第二个问题之中的。

因此这里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身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质料,灵魂在何种意义上作为形式”的身体-灵魂关系的问题。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从阿奎那的解读与相关二手文献入手,分析对这一问题的解读,说明其基本观点与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这种解读的实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试图回应这些挑战。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结合吴天岳老师的论文《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1,展示出“灵魂作为身体的实体性形式,身体作为一种‘纯粹潜能的原始质料’”这一“本体论式”的解读;第二部分试图说明这种“本体论式”的解读将会面临取消“身体”作为实体资格的危险,即“身体”仅仅成为以一种纯粹思辨的预设,而仅存于概念和思维中——任何实存的事物,都是灵魂已经参与其中的“混合物”了,作为“原始质料”的“身体”并不在现实中存在。

最后本文试图说明即使这种“本体论式”的解读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当前物理学的基本解释架构(微粒解释说),即“原始质料”在作为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意义上,可以作为自然哲学的最终根源,即它是自然万物生灭变化背后的根源,但又不具有任何具体性。

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

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

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
中国的身体观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观念的研究和评述。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身体观念与西方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体现。

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主要强调身体与精神、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身体被视为与心灵相辅相成的一部分,强调身心的统一。

在医学领域,中国古代医学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的重要性,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在文学作品中,身体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心境和性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中对身体观念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更加关注身体的健康和锻炼,倡导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过于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美貌可能会导致身体焦虑和身体形象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的身体观研究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和现代社会中的身体观念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观念的延续和转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身体观念的研究还远未完成。

目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身体观念尚有很多待探索的领域。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中国身体观念的变化,并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象医学辨象

四象医学辨象

1.浅谈四象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延吉133002)朴仁范柳振宇四象医学是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形式,以辨象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独特的医药学体系。

“天”是指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方”、“天时”;社会条件,即“世会”、“人伦”。

自然和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和社会的运动变化也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出现与之相应的人体的机能性、器质性或心理性反应,人通过对“居处”、“党与”、“交遇”和“事务”的整治来创造自己的生存、繁衍条件,这就是《东医寿世保元》所谓的“事务克修也,交遇克成也,党与克整也,居处克治也”。

至于怎样整治人体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东医寿世保元》为“性以慧觉”,“命以资业”,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指明了“有慧觉则生”,“有资业则生”。

只有“慧觉”才能认识极荡之天时,极大之世会,极广之人伦,极邀之地方,达到克修事务,克成交遇、克整党与、克治居处的口的,使人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继续生存下《东医寿世保元》强调人的耳、目、鼻、口四器官对认识过程的重要胜,指出“人之耳目鼻口观于天也,天知也”“耳听天时,目视世会,鼻嗅人伦,口味地方”,就是说耳口鼻口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源泉,并通过这种认识过程使天和人、性和命连结成统一的整体。

“天、人、性、命”整体观,对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揭示了病因学基本理论,即自然界引起的脾胃水谷、风寒暑湿为病;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心之爱恶所欲,喜怒哀乐偏着”也可致病。

二是指导诊疗,即以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的性情变化规律,指导辨象论治的诊疗过程。

三是指导预防保健,即“简约得寿,勤干得寿,警戒得寿,闻见得寿”,“‘懒怠减寿,娇奢减寿,贪欲减寿”,“好贤乐善,天下之大药也”,指出了自我预防保健的基本途径。

四象医学指出,四象是指事、心、身、物。

也就是说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

马克思身体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身体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身体思想的发展陈 伟【摘要】身体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仅从动物学层面看待人的肉体生存,能动的身体也仅在“类本质”的基本概念框架下得到相当有限的讨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肉体生存的需要成为马克思讨论一切历史问题的前提,能动的身体则在感性活动的标题下被用来反对唯心主义和过去的唯物主义,从而建立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资本论》时期,能动的身体在“活劳动”的标题下得到非常深入的讨论,通过对活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资本之间的雇佣关系的细致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作的秘密。

贯穿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讨论的是这样一条问题主线:身体主体和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身体思想构成身体现象学的一个隐秘的开端。

【关键词】马克思;身体;异化;劳动;对象性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5-0034-08作者简介:陈 伟,广东湛江人,哲学博士,(肇庆526061)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马克思《大纲》中的方法论问题再研究———基于黑格尔《逻辑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视域”(2018WTSCX158)在马克思哲学中,身体是人和自然的物质交换的中介,经此中介,实践活动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这个过程正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身体具有双重特征:在客观方面,它是物质性的存在;在主观方面,它是能动的活动。

身体的物质性使它能够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身体的能动性使它能够在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具有主动性。

这种双重特征使身体既能避免以往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又能避免唯心主义的观念性,这是马克思的新的唯物主义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身体问题应当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不相匹配。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独特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于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这一理论将人的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相联系,重新定义了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主张人的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他提出,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存在,更是感知和意识的源泉,具有本体论地位。

同时,身体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与他人及世界紧密相连的主体间存在。

因此,身体、意识与主体间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方式。

三、身体:感知与意识的源泉在梅洛·庞蒂的理论中,身体是感知与意识的源泉。

他指出,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物理工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感知场域。

身体通过各种感官和知觉经验将外部世界与自身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得以在空间中定位和与世界互动。

此外,身体还具有自我感知的能力,即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因此,身体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理解人的整体存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四、主体间性:与他人及世界的互动梅洛·庞蒂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与他人及世界紧密相连的主体间存在。

主体间性指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和沟通行为,更重要的是情感和体验的共鸣。

人们在交流中不仅分享语言信息,更分享情感和体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情感和体验空间。

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身体经验和意识方式参与到这个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体间关系。

五、理论的意义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也为现代哲学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2024年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身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理论背景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进行直接的、直观的体验和感知,而存在主义则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梅洛·庞蒂提出了身体作为主体性的基础,并探讨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核心观点1. 身体作为主体性的基础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身体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主体感知和体验世界的工具。

身体具有感知、运动和情感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使得身体成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体。

2. 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梅洛·庞蒂认为,主体之间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这种关系体现在人的日常交往中,人的感知、语言和行动都是主体间关系的体现。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即每个主体的感知和体验都会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

3. 知觉的主体性梅洛·庞蒂强调知觉的主体性,认为知觉不仅是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知觉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主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知觉的主体性是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理论应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该理论对于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 交互主体性 ; 二、 间象世界 中的 间象身体之 间的交互 主体性。 间象世界 中的 身体 因此
丧 失 了平等性、 伦理性 、 情感性 , 也 就丧失 了伦理 美、 情感 美, 以主体 间性 为基础 的生活世 界和生活世界 中的 身
体被遗 忘。
关键词 : 身体 美学; 现 象学; 主体间性 ; 本 象身体 ; 直 象身体 ; 间象身体 ; 想象身体 ; 间象世界
美学的现 象学 系列研 究 ( 三) 》 一 文 已经 提到 了主
体, 在 现 象学 中 , 胡 塞尔 在进 行先 验还 原 时预设 了主 体 的预先 给予性 。但他认 识 到在 预设 绝对 先验 的主 体 的预 先 给予性 时 , “ 我 是 否会 成 为 一 个独 存 的我 ? 是 否 已经 烙 上 了先 验 唯 我 论 的痕 迹 ? ” …【 P 。
收稿 日期 : 2 0 1 4—1 0—1 6
作者 简介 : 曾仲 权( 1 9 8 7一) , 男, 湖北咸丰人 ,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博士 生, 主要 从事文艺学与 美学研 究。
4 5
人 的陌生 经验 , 胡 塞 尔从 身心灵 感知 的 当下化共 现 。如他 人举 止 所表 示 的喜怒 哀乐 情 感 的意 义 , 是 在 他人 举 止 与 自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3— 0 6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1 8 6 9 ( 2 0 1 5 ) 0 3— 0 0 4 5— 0 5
《 身体 的空间性 及 其批 判— — “ 四象论 ” 与 身 体
理 论课 题 。主体 间性 正是 胡塞 尔为解 决 这一危 机 而
( A p p r a s e n t a t i o n ) 、 体现 ( P r a s e n t a t i o n ) 、 统觉 ( A p p e r z —
e p t i o n 、 A p p e r c e p t i o n ) 。

主体 间性 ( 交互 构造 性 )
其翻译为间主体性或相互主体性。胡塞尔意识到以 前 的唯 心 主义哲 学 的一个 巨 大危 险在 于唯 我论 。在
他 看来 , 现象 学 不是 唯心 主义 , 但是 主体 在 现象 学 中
的被 预先 给定 的直 接被 感知 的客 体领 域或原 本 的直 接被 给予 的。作为 主体 的 自我所 本 己意 向的和本 己 感知 的 都 属 于 原 真 领 域 。 陌 生 经 验 ( F r e m d e r f a h r .
曾 仲 权
( 复旦 大学 中文系 , 上海 2 0 0 4 3 3 )

要: 现 象学的主体 间性 ( 交互主体性 ) 建立在身体的结对 、 联想 、 同感 、 共现 、 体 现、 统觉的基础 上。然
后从现 象学的主体间性对 身体进行考察 , 发现胡塞 尔主体 间性论 述以 身体 为基础 , 主体 间性 下的 身体是 生活 世界 中的身体 , 具有 平等性 、 伦理性 、 情感性、 群体性 。反 观 3下语 " - 境, 世界 已由前科学 的生活世 界 、 科 学的观 念世界 变为间象世界 , 主体 间性维度下间 象世界 中的身体呈现 出新的特 点, 即是 : 一、 间 象身体 与以直 象身体
2 0 1 5年 6月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 N AC ADE MI C J OURN AL
J u n . 2 0 1 5
V0 1 . 2 8 No . 3
第2 8卷
第 3期
身体 的主 体 间性 及 其 批 判
“ 四象 论 ” 与身 体 美 学 的 现象 学 系列 研 究 之一
u n g ) 则 指 的是他人 的经 验 , 他人所感知 、 意 向的 , 侧
仍是 作 为先 验 的 、 被 预先 给予 的 , 是 现 象学还 原 所 由 中出 的源泉 , 因此 唯 我 论 也 成 了 他必 须 克 服 的一 个
重于 心灵 部分 。如 何让从 自我 的原 真领 域通 达 到他

e r ) 、 结对 ( P a a r u n g 、 P a i r i n g ) 、 联 想( A s s o z i a t i o n、 A s s o —
c i a t i o n) 、 同 感 (E i n f n h l u n g 、E m p a t h y) 、 共 现
… …
做出的沉思 。在他看来 , 主体间性指 的即是主体 如
何 通达 他人 , 构 造他 人 , 当然这 种通 达和 构造是 相互 的 。为 了论 证 主体对 于他人 的相互通 达 和构造 他提
出了一 系列 概念 : 原 真 领域 ( p r i mo r d i a l s p h  ̄ i r e n ) 、 陌
生 经验 ( F r e m d e r f a h r u n g 、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o m e t h i n g o t h .
因此在他看来主体不是单独的 、 孑然于世的, 主体是 和他人 ( A n d e r e ) 共 在 的。 主 体 间性 的 思 想 即是 他 对于主体与他人关系的现象学思考。
在 胡 塞 尔看 来 , 主 体 与他 人 的 关 系某 种 程度 上
就是 由 自己 的 原 真 领 域 进 入 他 人 的 陌生 经 验 的过 程 。原真 领 域 ( p r i m o r d i a l s p h a r e n ) 指 的是 我 的 本 己
主 体 间 性 在 现 象 学 中 即 是 交 互 主 体 性 ( I n t e r s u b j e k t i v i t a t 、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t y ) , 日本 现 象 学界 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