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美学解读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美学1. 简介现象学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它以现象学的方法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经验以及审美感知。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现象学美学中,我们关注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感官经验和主体参与来产生审美效果。
2. 美的本质现象学美学认为,美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体验。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因个体差异而异。
然而,现象学也强调了共享的审美经验和普遍性原则。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
3. 艺术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经验涉及到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通过感官接收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产生情感、思考和反思。
艺术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
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艺术家通过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是普遍性的,观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去感知和理解。
4. 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现象学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审美感知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以及情感、思维等心理过程。
在审美感知中,我们通过直接观察艺术作品来获得信息,并通过情感参与来产生审美效果。
艺术作品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思考和反思。
5. 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现象学美学研究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绘画以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为表现手法,通过平面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
音乐以声音、节奏等听觉元素为表现手法,通过时间的流逝传达出情感和思想。
舞蹈以身体动作和空间布局为表现手法,通过肢体语言展示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戏剧以演员的表演和剧本为表现手法,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传达出深层次的意义。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美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浅谈从现象学美学角度浅析童话的本质

一、童话的实质
依据“悬置”实际,应该从童话景象自身动身去看法它。关于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景象——成年人读童话。美国童话《夏洛的网》,降生五十年来发行了数千万本。写于1943年的法国童话《小王子》目前发行量已超越5亿册,译本至多在102种以上,曾经成为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这种景象与人们关于童话属于孩子的看法是相悖的,要了解童话的实质,就需求调查这一景象。
理想不等于真实,这道理也适用于童话。童话掌握世界的共同方式比起理想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看法态度,更接近于景象学的“实质直观”。童话的世界不会复杂否认某种事物存在的能够性,而是以对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求它们的意义,这就增加了由于过火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意向性限制,而更接近了真实的相貌。如童话中会讲话的植物和动物,经过言语这种特殊的才能,重新拥有了与人类停止对话的对等身份,而这正是解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才干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所反映的是不同于理想生活的“在者”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的最低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是它具有魅力的最终缘由。
三、童话的价值
关于童话景象实质的调查,还包括它的意义成绩,也是童话的价值判别成绩。
对少数人来讲,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理想。但理想与真实不同。人们通常以为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原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知识就是真实的。但其实那更应该属于理想(包括当下的理想和历史的理想)的范围。胡塞尔以为这种看法误区源自“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办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与逾越,经过“景象学复原”回到看法进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要在看法的始源处才干取得“真实的真实性”。胡塞尔景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一切对象都是在认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认识都必需指向意向对限制而被它结构出来的,并非真正的真实。理想不能同等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理想那样间接就可以取得,它需求经过努力来完成掌握。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

[作者简介]郑军,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郑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对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诸多社科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它尤其对存在主义、现象学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文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37-02引言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起的现象学运动对整个世纪的人文思潮流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美学方面,现象学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文拟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概括现象学要义,尝试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胡塞尔现象学根据中国黑格尔专家贺麟先生的研究成果,现象学(Phano m eno l og ie)一词,始见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的!新工具∀(1764)。
后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那里得到逐步阐发,遂成流行词汇。
后来费希特在!伦理学∀(1812)中提出:现象学当称#自我现象学∃,因为它从自我意识出发,向外推演出现象世界。
而现代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在对前辈哲学的批判与反思中形成的。
埃德蒙 胡塞尔(Ed m und H usser,l 1859-1938),德国犹太人,现代最具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的现象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现象学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现象学运动在西方文论史上与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称20世纪三大思潮。
总体来说,胡塞尔一生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现象学研究,著述浩繁丰富,他不但独创术语而且还常常赋予普通概念以特定含义,加上其思想又曾数度转向,更使得他的现象学晦涩繁琐,难以把握。
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作者:张永清发布时间:2003-12-16内容提要:本文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文章认为,胡塞尔对美学与艺术中的知觉与想象关系的区分,对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呈现的有关论述,对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之间的本质区别的阐释,都是现象学哲学基本原理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初步运用,显示了现象学哲学解决美学和艺术问题的优势所在。
此外,文章还就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及美学的影响及局限作了简要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意向性知觉想象审美对象艺术图像。
现象学哲学对二十世纪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影响不只限于哲学领域,还波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的胡塞尔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等,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盖格、英伽登、杜夫海纳、伽达默尔、尧斯和伊塞尔等人把现象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美学与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二十世纪美学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方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不过,与黑格尔、康德等人的体系化、系统化美学、艺术思想相比,胡塞尔的美学、艺术思想显得格外“零碎”与“散乱”。
由于胡塞尔的文稿目前还没有全部结集出版,客观上还难以对其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多散见于《致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封信》、《纯粹现象学通论》以及《想象、图像、回忆》等书信、著作中,本文在此拟就围绕上述材料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哲学尤其是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探讨其美学思想之前,十分有必要对其意向性理论做出简要勾勒。
近代哲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令人惊奇的意识的神秘性,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都为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作者:肖朗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海德格尔依照古希腊词源对现象学一词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事情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艺术和诗意。
艺术作品是真理的发生,是人与物进入其无遮蔽状态,也是各自本性的显现。
语言的本性是道说,即把在场者带入其在场中而使之显现。
诗歌通过给存在者命名来道说存在,诗歌通过呼唤将天地人神聚集到自身。
海德格尔的诗意居住是从四个维度展开的:即在大地上、在天空下、与其他人为伍、同时等待神灵,而且四元是一种共生和游戏的关系。
而这四元的聚集就是物,物是生成的,即自身显现的事情。
关键词: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艺术和诗意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05收稿日期:2015-06-16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宗旨,但是他与胡塞尔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继承和批判了胡塞尔思想之后,试图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现象学思想,但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呈现为一条思想的道路。
海德格尔一生追问存在问题,其思想体现出强烈的美学色彩。
目前国内研究海德格尔美学的主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期艺术思想研究,二是后期诗歌、诗学、诗意思想研究,三是所谓的生存论美学研究,或者是对前面一些理论的简单综合。
很多观点单一,不够深入全面,缺乏宏观的视野和进入海德格尔思想内部的方法和视角,甚至将海德格尔思想强行放入了自己设置的体系,有些还用海德格尔本人反对的主客二分概念式的分析方法去解读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围绕某个概念大作文章,提出诸如生存论美学、存在论美学,但其实海德格尔本人并无此类说法。
海德格尔的美学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本文将之描述为现象学美学,海德格尔本人正式通过现象学跳开传统的唯物—唯心、主观—客观二元对立辩证法等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同时本文亦力图以现象学的方法来呈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全貌。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电影美学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电影美学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他的现象学理论对电影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洛-庞蒂通过他的身体感知理论,探讨了电影作为感觉和感知媒介的特殊性,以及电影对观众的感受和情感的影响。
首先,梅洛-庞蒂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身体感知经验的媒介。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和感觉来实现的,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现方式,能够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景象和情感,这种身体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使得电影有着独特的感官和情感共鸣。
其次,梅洛-庞蒂强调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力量。
他认为,电影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组合,创造了一种情感氛围,观众可以在其中与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
梅洛-庞蒂认为,情感是身体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并让观众与电影中的情感发生共振。
此外,梅洛-庞蒂还探讨了电影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
他认为,电影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扩展性,电影带给观众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是由电影中的镜头、剪辑和音效等元素所构建的。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感知到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展,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成为了电影美学中重要的元素。
总而言之,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为电影美学提供了一种身体感知的视角。
他将电影视为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媒介,探讨了电影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的影响,以及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
这种身体感知的电影美学观点丰富了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和欣赏,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思考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浅谈从现象学美学角度浅析童话的本质

浅谈从现象学美学角度浅析童话的本质论文关键词:童话现象学世界真实论文摘要:现象学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
童话的本质在于它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
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于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影响。
童话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真实,这种真实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实。
目前对于童话的美学研究主要来自接受美学、符号学美学、政治美学等角度,但对于童话本质的不够全面、彻底,也没能解释童话现象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所在。
现象学美学的“悬置”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
一、童话的本质根据“悬置”理论,应该从童话现象本身出发去认识它。
关于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成年人读童话。
美国童话《夏洛的网》,诞生五十年来发行了数千万本。
写于1943年的法国童话《小王子》目前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这种现象与人们对于童话属于孩子的认识是相悖的,要理解童话的本质,就需要考察这一现象。
平时我们阅读的童话故事中,包含往有现实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了现实中没有的、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事物。
虽然成年人读童话,但那些想象,往往是来自于孩子的眼睛,或者说,孩子式的眼睛。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1]童话就是一个用现实的和想象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世界的文学形式的再现。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源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
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童话世界中,没有“我”和“对象”的区别,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感情的,是一个活的世界。
与之相对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世界被一分为二,成为了“我”与“对象”。
童话的完整世界被分裂,而失去了生命,成为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
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是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
胡塞尔现象学美学

艺术直观与现象学直观——埃德蒙德·胡塞尔致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封信哥廷根,1907年,1月12日Hoher Weg7号. 尊敬的冯·霍夫曼斯塔尔先生!您对我说过,不断地像潮水般涌来的信件使您的日子颇为艰难。
但您的精美的馈赠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所以我必须向您表示感谢。
恶有恶报,于是您也得承担这封信的后果。
未能及时表示感谢,在此敬请原谅。
我早就在试图综合我的一些想法,现在突然成功了,犹如天赐予我。
我得赶紧把这些想法固定下来。
您的那几个“小短剧”还一直在我身边放着,尽管我只连续地读了其中一些,它们仍然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您的艺术将那种“内心状态”描述成纯粹美学的状态,或者,实际上不是描述成纯粹美学的状态,而是把它提高到纯粹美学之美的观念领域之中,我对这种在美学的客体化之中的“内心状态”尤为感兴趣;就是说,我不仅作为艺术爱好者,而且作为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对此感兴趣。
为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清晰意义和为了把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曾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我所得到的恒久的收获就是“现象学的”方法。
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客观性持一种与“自然”态度根本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我们在欣赏您的纯粹美学的艺术时对被描述的客体与周围世界所持的态度是相近的。
对一个纯粹美学的艺术作品的直观是在严格排除任何智慧的存在性表态和任何感情、意愿的表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后一种表态是以前一种表态为前提的。
或者说,艺术作品将我们置身于一种纯粹美学的、排除了任何表态的直观之中。
存在性的世界显露得越多或被利用得越多,一部艺术作品从自身出发对存在性表态要求得越多(例如,艺术作品甚至作为自然主义的感官假象:摄影的自然真实性),这部作品在美学上便越是不纯。
(这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倾向”。
)自然的精神态度、现时生活的精神态度完全是“存在性的”。
我们将那些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物、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科学中所谈的那些事物看作是现实,而感情行为和意愿行为则建立在这些对存在的看上:喜悦——此物在,悲哀——彼物不在,愿望——那物应当在,如此等等(它们等同于情感的存在性表态):这是与纯粹美学直观以及与此相应的感觉状况所具有那种精神态度相对立的一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205229作者简介:张永清(1965—),男,山西平陆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2003年10月第30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003Vol.30 No.4现象学美学解读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 要: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
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
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审美对象 中图分类号:B8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3)042066206 现象学美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美学,对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整体性与问题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整个西方美学背景中清楚地把握现象学各家在美学问题上的独特理论贡献,各理论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及嬗变的整体态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20世纪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整体走向,最终为我们建构具有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作简要梳理和探讨。
一、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1](P280)。
尽管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哲学精神与基本方法却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力。
总体看来,现象学哲学的现代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中。
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彻底破除传统哲学主客截然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把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以主客绝对分离为前提,以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为基本范畴,以认识为途径,达到对“实体”或“本质”的洞见。
比如,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存而不论”,现象学所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随后才派生出被传统哲学当作第一性存在的主客关系,对当下的超越不是跃进到抽象的理式世界,而是超越到尚未出场的感性的、具象的、变动不居的生活世界。
与此相应,上手与在手、在场与非在场、显现与遮蔽、看的见的与看不见的、中心与边缘等构成其哲学的核心范畴。
简言之,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裂变,这种裂变成为衡量哲学现代性的根本标志之一。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成为现代哲学的主导趋势,而且也是现代科学如物理学的主导思维方式。
哲学领域中的分析哲学在反形而上学这一目标上与现象学是一致的。
因此,代表现代哲学基本精神的现象学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再把追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作为哲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从抽象的自在的自然世界和观念世界回返到与人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世界,在两者的关系中来探究哲学所关注的各种问题。
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必然带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向。
从研究对象来看,现象学哲学关注的不再是脱离人的抽象的物质世界,也不再是脱离物质的抽象的精神世界,相反,生活世界成为其关注的理论重心。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现象学方法、分析方法、辩证方法被称为20世纪三大哲学方法。
现象学不再以庞大的思辨体系来推演生活的逻辑,也不采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解释生活,而是采用描述、本质直观等方法来还原生活世界的本相。
正如胡塞尔所讲,现象学哲学不再需要大面额的钞票,它需要的是小零钱。
众所周知,哲学转向所产生的影响绝不会只停留在哲学领域自身,它必然要波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现象学的思维方式的转向与方法论的提出并非专为美学而设。
就西方传统来看,美学往往与哲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现象学美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美学也不例外。
因此,现象学哲学如何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探索、解决美学问题,就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二、基本理论与主要贡献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除了美是一种实体的传统观念。
我们无意在此探究是谁,是哪个美学流派率先提出这个理论命题。
因为提出一个命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能运用具体的理论方法对此做出周密的、令人信服的论证更为重要。
现象学用意向性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把美看作一种实体,不论这种实体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是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血亲关系”,即你生我我生你的关系,那么,现象学中的主客体就是一种“亲缘关系”,两者可以互换位置,两者不是等级尊卑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平等关系,这一思想在美学领域就体现为:美不在我,也不在物,虽然它离不开物和我,它是意向性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物,它不属于本体论范畴,也不属于认识论范畴,它属于存在论和价值论范畴。
换言之,美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传统美学之所以以如此方式来论美,其根源是前提的误置。
这一结论与现代语义学、分析哲学的结论极其相似,用它们的话语方式来表述:美是形容词而非名词,可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
这些思想在盖格、海德格尔、萨特、梅・庞蒂和杜夫海纳的哲学美学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二,把美与真、美与人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看来,传统理论要么把真归于逻辑,把美归于美学,两者泾渭分明;要么把美学沦为显现理念的工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美学是这一思想的最典型表现,在他的绝对精神环抱中,美和艺术最终消亡了。
此后,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尽管高扬起重感性反理性的大旗,但都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扭曲了美在人类生活中的本真面目。
真正从理论上融合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把真、美统一起来的是海德格尔。
他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深刻阐释了美和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在他看来,美既非抽象的物质也非玄虚的精神,美是对人类生活世界之“真”的显现,这个真融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于一体,从而确立了美和艺术同人类一样恒久的神圣地位。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只是现象学美学的精神纲领的话,那么,杜夫海纳的美学理论则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化和系统化。
第三,把美学界定为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
这一特点是前两者的必然结果。
美不是实体,那是什么?现象学美学认为,美是对人存在的一种意义的把握,美是人生的一种价值。
因此,美学就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20世纪美学的一个主要走向就是从价值论而不是从认识论范畴、从存在论而非本体论范畴来研究美。
整体看来,对审美价值的研究主要采用哲学方法、生物学—心理学方法、社会学—历史学方法和语义学方法四种方法,现象学属于第一种。
与价值论中存在的物理主义、心理主义即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不同,现象学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关系属性、意义属性。
其中,以盖格对审美价值的研究最为翔实,杜夫海纳对审美价值论述得最为深刻。
此外,英伽登、萨特和尼古拉・哈特曼等在这一问题上都有精当的论述。
把美看作一种价值属性是现象学美学家们的共识,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理论立场,他们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和本质直观理论来区分事实和价值、客体和现象、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区别。
比如,在盖格看来,自然科学为自己排斥价值研究而自豪,心理学把价值当作生活中的事实来研究,情感论又过于偏重主体的心理状态而忽视客观对象的属性,最后导致人们习惯上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把价值看作不是物理成分就必定是一种心理成分。
盖格认为,美学关注的既不是物理世界也不是心理世界,它关注的是价值世界,这一价值世界与人的存在意义密切相关:“任何哲学和科学学科都不能比美学更加使我们靠近人的存在的本质。
”[2](P294)美与审美价值只存在于它与体验它的人类的关系之中:“某个事物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或者对于一些主体)来说具有意味;某个事物是一种价值,则是因为它已经完全获得了这种意味。
”[3](P217)鉴于此,盖格指出:“美学是一门价值科学,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形式和法则的科学。
因此,它认为审美价值是它注意的焦点,也是它研究的客观对象。
”[3](P78)在笔者看来,这一认识立场对于重新把握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四,对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做出了令人叹服的理论分析,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的艺术观念。
这一划时代的工作由英伽登来完成,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两部著作中,运用意向性理论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把艺术作品看作由声音—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外观层四个层面组成的纯粹意向性客体,破除了把艺术作品看作物理实在和观念实在的传统认识框架。
这一思想在四十年代即被韦勒克和沃伦在其经典之作《文学理论》中“全盘”吸收,随即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此外,他对具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定点的论述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接受理论。
第五,在审美经验领域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20世纪美学研究的主导潮流之一就是不再以美的本质而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4](P315—316)。
就现象学内部来看,盖格最早对此问题进行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对审美享受的详尽分析中,但还带有浓厚的心理主义的特征。
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这部书的“用意是想把它作为讨论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导论,特别是观念论与实在论问题;因而,美学问题就退居二线了。
”[5](P76)真正体现现象学审美经验精神的是杜夫海纳。
他用现象学原理与方法,尤其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传统美学如康德的美学理论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和谐论思想,对审美经验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杜夫海纳不仅是法国第一个把审美经验作为探究焦点的现象学家,而且还是整个现象学审美经验理论的总结者。
他在以下三个方面均有所突破和开拓:(1)把读者作为探究审美经验的视角与切入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的审美经验是惟一的审美经验,相反,艺术家与欣赏者在审美经验的深层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在研究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时,仍需要提及作者。
(2)不像此前的审美经验理论单从主体的某种心理和特殊的情感状态,或单从客体对象的某一属性来探讨,而是把审美经验放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世界中来探讨。
这种亲密关系被杜夫海纳称之为存在的深度或和谐。
(3)对审美经验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当代研究审美经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