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美学和存在主义文论
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

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派别,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考研的同学而言,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派的思想对于哲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入手,为考生提供复习建议。
一、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的哲学学派,主要研究人类意识和经验的本体性质。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意识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而是通过主动的觉察和直观来获得和构建经验。
在复习现象学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1. 现象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回顾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背景和动因,对现象学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梳理,理解现象学对于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2. 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意向性"、"识别"和"再现"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意识和体验。
3. 现象学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现象学的主要方法——"回退"和"彻底问询",这些方法被用来剥离常规的假定和预设,去除意识中的幻觉,从而对事实和真实进行直观和深入的分析。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有萨特、海德格尔等。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的存在和自由,并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
以下是存在主义的复习建议:1. 存在主义的起源和流派:介绍存在主义的起源并对不同的存在主义流派进行梳理和对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
2.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存在优先于本质"、"绝对自由"、"责任和选择"等核心概念,复习这些思想有助于理解存在主义对于人类意义和行为的解释。
3.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探讨存在主义对于伦理学的贡献,比如如何理解"自由选择"的道德意义以及存在主义中的道德观。
第六讲 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文论

一、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论
1.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 1938)。现象学“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典型 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1)何谓“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 所谓的“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首先是针对“自然的
态度”而言。 ‚自然的态度‛不加思索地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
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 是可靠的。胡塞尔指出这种信赖和肯定是没有依据的 独断,因此,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 然的态度,对客体的独立自在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
谓‚存在的悬置‛。
其次,“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又是针对“历史的态
度”而言的。 ‚历史的态度‛总是不加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 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 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胡塞尔认为,防止这种自以 为是的盲视,必须将既有的观念与思想放在一边,暂
其二是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
对象; 三是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20世纪现象学文论的主要代表有:波兰哲学美学家 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 现象学文论以及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3. 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罗曼· 英伽登(1893—1970),波兰杰出的哲学家、 美学家、文学理论家。英伽登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 1912至1917年就学于波兰里沃夫大学、德国哥廷根 大学等,曾师从胡塞尔,并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博士
(1)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对作品的本体论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关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一般观点认为:一是物理主 义的思路,二是心理主义的思路。前者将作品看作物理实在, 后者将作品看作观念客体。英伽登不同意这两种看法。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导论部分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西方文艺理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人本主义——西方文论发展史1.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和重建个体的精神史(瓦莱里)2.意象派:强调诗歌意象应表达诗人感情与理性的“复合”(庞德)3.表现主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理论(克罗齐)4.精神分析:“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5.现象学6.存在主义文论科学主义——西方文论发展史1.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掲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2.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3.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两大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从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如俄国形式主义只关心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而不关心有关作家的生平与心理,英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说和“感受谬见”说把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两方面的联系一刀切断,只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筝到了结构主义, 更是把文学文本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罗兰・巴尔特声称,作品诞生“作者死了”作者意图与文本无关。
➢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 已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如英伽登认为读者也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创造,萨特也对读者的再创造给予高度评价。
结构主义文论后期也开始注意读者的阅读问题口到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则完成了当代西方文论第二次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
两个转向:1.非理性转向2.语言论转向。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72.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对话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对话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潮,而现象学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对话,通过对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一、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对于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有责任。
存在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观点,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性。
它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个体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二、现象学的基本原则现象学是一种研究现象的哲学方法,它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观察和描绘。
现象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
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意义,试图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实。
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对话源于它们共同的关注点:个体的存在和主观体验。
现象学通过对个体的直接观察和描绘,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而存在主义则通过对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强调,赋予了存在以意义。
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存在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性思考。
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个体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主义可以被看作是现象学的一种应用。
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关注,赋予人类的存在以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意义。
同时,现象学也可以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得到启发。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它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观点。
现象学通过对个体的直接观察和描绘,揭示了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实。
这种对个体的关注和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可以为存在主义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支持。
四、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意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共同关注个体的存在和主观体验,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

[作者简介]郑军,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郑军(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对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诸多社科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它尤其对存在主义、现象学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文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37-02引言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起的现象学运动对整个世纪的人文思潮流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美学方面,现象学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文拟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概括现象学要义,尝试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胡塞尔现象学根据中国黑格尔专家贺麟先生的研究成果,现象学(Phano m eno l og ie)一词,始见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的!新工具∀(1764)。
后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那里得到逐步阐发,遂成流行词汇。
后来费希特在!伦理学∀(1812)中提出:现象学当称#自我现象学∃,因为它从自我意识出发,向外推演出现象世界。
而现代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在对前辈哲学的批判与反思中形成的。
埃德蒙 胡塞尔(Ed m und H usser,l 1859-1938),德国犹太人,现代最具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的现象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现象学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现象学运动在西方文论史上与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称20世纪三大思潮。
总体来说,胡塞尔一生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现象学研究,著述浩繁丰富,他不但独创术语而且还常常赋予普通概念以特定含义,加上其思想又曾数度转向,更使得他的现象学晦涩繁琐,难以把握。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两大主潮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社会剧烈动荡的欧洲。
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是这一思潮的先驱。
他们沿袭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思路,把人的本质看作非理性的情、意、欲,以恐怖、厌烦、忧郁、绝望等主观心理体验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对象。
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变为强力意志,提出一种带有悲剧情调但又充满生命冲创力的哲学。
在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生命本能冲动的绵延成为最基本的实在,要把握永恒的生命之流只能靠直觉,这种崇尚直觉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
现象学家胡塞尔则从方法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人本主义的内在直觉法,他宣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现象,并要求将一切外在传统“悬置”,这是最早对于本质主义的颠覆。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造成的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一向被视为高贵的人性遭到无情践踏,人生的价值只能在孤独、烦忧、死亡中去体验,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以人的生存状态、人生的意义、自由、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上形成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完备形态。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心理哲学,力求以科学的眼光去透视人的本质,对人的无意识精神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从历史文化系统的崭新视角去研究人文科学,对理解的历史性、创造性、开放性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历史是主客观视域的交融或统一。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通过对优秀人物的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的乐观预言,力求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弥合科学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裂缝。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研究突破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在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填空:人本主义文论:强调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用非理性因素·表现主义美论:20世纪西方第一位重要的美学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为代表,以“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点著称。
·直觉主义美论:西方生命哲学主要代表,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学者立普斯、古鲁斯、美国美学家浮龙·李为代表·“心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精神分析文论:佛洛依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美学家茵加登·存在主义文论:萨特·解释学美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把以上拼凑起来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科学主义文论·实证主义:孔德·自然主义: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托马斯·门罗·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苏珊·朗格、卡西尔·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考夫卡、鲁道夫·阿恩海姆·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书中提出了决定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三因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文学的审美属性在魏晋才正式确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文学的自觉时代,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范晔“情志既动,篇辞为贵”·诗源情:陆机·滋味:钟嵘·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1747年,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从此,手工艺、科学都不再是“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是“艺术”文学的审美属性被认可。
1、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