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经典
传染病防治(艾滋病)讲义

前言: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艾滋病新发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首位,该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因此艾滋病防治仍任重而道远,但您是否以为艾滋病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
真实案例一:检验科同事外请一名保姆照看小孩,在给保姆行常规体检抽血时,发生针刺伤,后保姆HIV检测阳性。
真实案例二:儿子6岁,从小体弱,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人,后到医院就诊,HIV检测阳性,随及母亲检测亦为阳性。
真实案例三:40岁男性患者,因腹泻、体重下降入院,经检测HIV初筛阳性,医生建议家属到院体检,其父亲HIV检测阳性。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一、艾滋病起源与流行病学(一)艾滋病起源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由来:最初在黑猩猩、绿猴体内发现了猿免疫缺陷病毒(SIV),这种病毒与HIV病毒基因序列极为相似。
推测人类感染HIV 是因为非洲人与黑猩猩或绿猴密切接触导致,如食用黑猩猩。
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1983年,法国研究者从一个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
3.艾滋病的发现:1981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为一名美籍加拿大同性恋者,被美国疾控中心(CDC)确定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85年6月,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5天后死亡。
4.艾滋病名字的由来:1981年在同性恋人群中陆续发现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出现的一组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AIDS”。
艾滋病排除标准(一)

艾滋病排除标准(一)艾滋病排除标准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通过血液、体液、乳汁、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
如果未及时诊治和治疗,艾滋病可以引起各种严重的疾病和恶性肿瘤,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艾滋病排除标准是指在检查某人是否感染艾滋病时,通过一系列检测、诊断和监测方法,确定他/她未感染艾滋病的标准。
国际艾滋病排除标准国际艾滋病排除标准是目前最为权威的艾滋病排除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HIV抗体检测阴性:进行抗体检测两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均为阴性。
•HIV抗原检测阴性:进行抗原检测一次,结果为阴性。
•HIV核酸检测阴性:进行核酸检测一次,结果为阴性。
•无艾滋病相关症状:个体没有出现艾滋病累及多个系统的症状。
•没有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未从事过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
具体的排除标准HIV抗体检测阴性•在为期6个月至1年的时期中测试两个抗HI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HIV抗原检测阴性•只针对女性客户,要求在采集抗HIV抗体样本的同时采扒宫颈上皮细胞,进行抑制HIV p24抗原血清和宫颈上皮细胞中HIV mRNA 的检测。
HIV核酸检测阴性•只针对女性客户,要求在采集抗HIV抗体样本的同时采扒宫颈上皮细胞,进行核酸检测。
无艾滋病相关症状•身体上没有出现多个系统的艾滋病相关症状,如高热、腹泻、肌肉萎缩、淋巴结肿大等。
没有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不从事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如注射吸食毒品、非配偶性行为等。
结语对于未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来讲,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行为上的高危行为,做到合法、健康、有节制的生活。
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个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和家属能够获得足够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尽早得到治疗,在艾滋病防治中做到科学认识和积极参与。
如何保护自己?•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是性行为最安全的方式之一,能够有效地避免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传播。
•避免涉及药物,尤其是毒品:使用注射器或者其他带有传播性液体的物品时,容易感染艾滋病毒。
艾滋病课堂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以下为艾滋病课堂笔记摘抄,内容涵盖艾滋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
二、病原学1.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 分类: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3. 结构:HIV病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含RNA基因组、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包膜则含有病毒表面蛋白和脂质双层。
三、传播途径1. 性接触传播:异性恋、同性恋及双性恋均可传播HIV2. 血液传播:输血、使用共用针具、共用血液制品等3.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HIV后,可通过胎盘、分娩及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4. 接触传播: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HIV四、临床表现1. 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2-4周,部分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皮疹等症状,类似感冒,一般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
2. 潜伏期:急性感染期后,病毒在体内复制缓慢,患者无临床症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3. AIDS期:潜伏期后,病毒复制加速,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肿瘤等。
五、诊断1. 血清学检测:HIV抗体检测是诊断HIV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
2. 基因检测:HIV核酸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
3.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六、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是AIDS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抑制HI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aids的名词解释

aids的名词解释
AIDS的名词解释: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综合征。
它是一种长期进行性的疾病,经过多年的发展,会逐渐损害和破坏人体
的免疫系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病毒感染进入人体,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病毒侵害人体免疫系统,使其无法有效地对抗感染和疾病。
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时,容易发生严重且常规强度下通常不会诱发其他健康人所患的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称为“机会性感染”,它们包括特定类型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此外,艾滋病还增加了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
艾滋病的初期感染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毒在人体中复制和传播,症状会逐渐显露出来。
一旦感染HIV后,艾滋病病毒便会持续存在于体内,而目前尚
无可治愈的方法。
虽然可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和艾滋病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进展,但艾滋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威胁全球范围内的健康。
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控制疫情,采取了一系列的艾滋病防治措施,例如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促进安全性行为、提供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并加强对高
风险人群的宣传教育。
此外,推广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性教育,改善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行为健康,也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综合征,持续且没有可治愈的方法。
通过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普及相关知识,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并提供艾滋病患者所需的支持和治疗。
(004)艾滋病防治系列宣传材料

艾滋病防治系列宣传材料——般人群(讲座用)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由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正常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使人很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的、不容易治好的疾病,比如肺炎、长期拉肚子、肿瘤等,得艾滋病的人常因为这些疾病死亡。
现在艾滋病虽然还没有药物可以根治,但是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延长生命,而且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艾滋病有三条传播途径性交: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性交传播。
性交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以肛门性交为最大,阴道性交其次,口交的风险相对前两种方式小。
血液: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者血液制品、使用被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
母婴: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传给胎儿或者婴儿(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
日常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共用办公用具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咳嗽、打喷嚏及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可怕,但艾滋病人不可怕!怎样预防艾滋病1 夫妻之间相互忠诚,可以减少患性病和艾滋病的风险2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孕又防病,而上环、结扎等避孕方法都不能预防性病/艾滋病3警惕性病和妇科炎症,注意个人卫生,不舒服赶紧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4如果怀疑自己感染,可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抗体初筛检测,检测是免费和保密的。
对需要治疗的患者,政府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
5 教育孩子不吸烟,不沾毒,更不要和别人共用注射器吸毒。
6 打针输液要使用一次性和消毒严格的针具,输血要用检验合格的血液或血制品。
7 剃头、扎耳朵、修脚别图便宜,要旋卫生条件号的地方,所有工具都要求严格消毒。
8 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如果怀孕,必须在医生知道下采取医学措施,减少孩子受感染的机会。
政府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正确使用安全套(配图)1 一定要在性接触前戴上安全套2 撕开安全套包装时,应避免剪刀、指甲弄破安全套。
艾滋病的历史(我国)

艾滋病的历史(我国)
艾滋病(AIDS)最早是1982年在法国被发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今天此
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人数已超过3500万。
中国也是全球艾滋病发病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
1980年,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艾滋病问题日益突出。
1985年,第一例国内
被实验性肺结核确诊为艾滋病。
从1985年到1991年,中国从国外进口了数千份抗艾滋病
血清放线虫病(HIV)核酸检测试剂,以识别艾滋病毒的阳性率。
1992年,中国国家卫生部正式确认,艾滋病毒在中国也有传播,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用于防治艾滋病的传播。
1992年5月,中国正式成立艾滋病防治指导专家组,细化出更加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随着艾滋病病毒愈演愈烈,2001年通过《艾滋病防治法》,中国出台第一份艾滋病防治法,以加强艾滋病相关管理,同时明确艾滋病毒携带者享有的权利,禁止以任何理由歧
视携带艾滋病毒的人。
2005年,中国国家卫生部正式启动“三百万人次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旨在调查艾滋病病毒在中国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到2006年,中国艾滋病毒携带者约有110万人。
2007年,中国正式启动“十三五”艾滋病病毒感染防治计划,致力于防控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和管理。
此后,政策不断完善,行之有效,
中国的艾滋病趋于稳定,抗病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到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数已超过110万人,新增感染者数超过4万,数量依
然比较大。
虽然中国的艾滋病防控政策越来越完善,但要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仍然非常困难,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家庭和全社会健康。
病理学第九章笔记:艾滋病(AIDS)

艾滋病(AIDS)
1、概念: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HIV感染引起。
本病的特征为严重的T 细胞免疫缺陷,伴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最为常见;(2)血行传染;(3)母婴垂直传播。
3、发病机制
HIV选择性地侵犯TH细胞,通过与CD4+分子结合进入TH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繁殖,破坏TH细胞。
TH细胞是调节整个免疫系统的枢纽细胞,它的大量破坏引起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导致发病。
4、病理变化
(1)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改变;
(2)感染,常是混合性机会感染;
(3)肿瘤,最常见是Kaposi肉瘤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5、分期
(1)潜伏期:无临床表现,血中可检得抗HIV抗体、病理变化轻微,不明显。
(2)AIDS相关综合征(ARC):病人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及血清Ig增高等现象,病理变化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结肿大。
(3)显性AIDS病期:出现多种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
如肺的卡氏肺囊虫感染、消化道的隐孢子虫感染、Kaposi肉瘤等。
艾滋病(AIDS)

·
38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目标
病毒学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毒 载量,维持在不可检测水平的时间 越长越好 免疫学目标: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 或维持免疫功能 终极目标: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 量
·
39
鸡尾酒疗法
即两种或多种抗HIV-1药物的联合应 用,也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40
·
41
·
12
无症状带病毒期
许多HIV-1感染者没有症状,如同健康者
当他们被发现HIV-1抗体阳性时,已进入 无症状带病毒期
这一时期HIV每日产生和被清除的数量估 计在10亿以上(10.3*109/day)
病毒不断的感染和杀伤T淋巴细胞,成为 传播HIV-1感染的最大来源
部分病人出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PGL)
·
34
·
35
治疗
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
36
逆转录酶抑制剂
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非核 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1进入淋巴细胞开始复制时需要 一种逆转录酶,核苷类药物就是阻 断逆转录酶的活力,即阻断HIV-1的 早期阶段的生命周期,以降低病毒 的复制率
·
37
蛋白酶抑制剂
HIV-1在淋巴细胞内经逆转录酶作用 后,进入细胞的染色体,形成前病 毒,然后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 完善病毒结构,蛋白酶抑制剂就是 阻断HIV-1在生长复制过程中所必需 的蛋白质,从而完全阻遏病毒的复 制
·
13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PGL)
又称为AIDS相关病变,表现为不明原因 的淋巴结肿大
PGL诊断标准 :
除腹股沟部位外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淋 巴结肿大
淋巴结直径≥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 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除外其他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的症状
• HIV病毒是一种杀细胞性病毒,此病毒主要在 ‘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 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 疫细胞,它的破坏,逐渐导致免疫功能衰竭。 这样,即使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感 染,如小伤口或普通感冒,也可以致艾滋病人 于死地。
11
HIV抗体-4-8周-
33
• 在全世界艾滋病最为猖獗的5个国家中,埃塞俄
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都实现了新增
艾滋病感染者减少25%以上,而尼日利亚则保
持稳定,但东欧和中亚一些国家的新增艾滋病
感染者出现了大幅上升。
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比10年前减少了近
20%,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也比5年前减少了近
20%。全球至少有56个国家的新增艾滋病感染
46.3
2007年
2008年
2009年1-9月
注射毒品
经血途径
母婴传播
不 17详
17
• 三种传播途径的比较 – 有效性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 重要性 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18
• 血液传播
注射
纹身
穿耳
共用剃须刀
共用牙刷 19
• 血液传播的概率
– 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 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大于 90%;
eficiency = 缺陷
S •
yndrome = 综合症
3
艾滋病病毒
• 艾滋病病毒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英文缩写HIV),HIV为RNA病毒。
• 它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 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 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难 以治愈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迄 今所知,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31
蛋白印记法(WB)
32
艾滋病的现状
• 全球:2009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60万人, 18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09年底,全球 共有艾滋病感染者3330万人。南非撒哈拉以南 的地区是世界上遭受艾滋病困扰最严重的地区 。 HIV感染人数占全世界感染人数的67%,死亡 人数占全世界HIV死亡人数的72%。
–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 为0.67% ;
– 医源性感染: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 伤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 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 0.5% 。 20
• 性接触传播
– 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的方式在同性或异性之 间传播;
– 经性接触传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HIV传播途径,大 约全球70%~ 80%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HIV, 其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而男性同性恋 性接触传播占5%~10% 。
• 艾滋病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 – 皮肤有缺口或粘膜暴露 – 有足够量的病毒进入体液
25
• 不会传播HIV的途径
26
•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 HIV在蚊体内不能复制! – 蚊虫在叮咬时吐出的只是唾液以便更好吸血 – 即使蚊口沾有病毒,其量也不足以构成感染 – 未发现因蚊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
23
• 增加新生儿感染危险性因素 – 母亲方面:病程进展较快者、血浆病毒载量 高者、吸烟或频繁注射毒品者;
– 产科方面:胎膜早破、绒毛膜炎症、阴道分 娩、产科的辅助操作;
– 新生儿方面:母乳喂养。 – 最新报导,在孕期给HIV感染的孕妇及其新生
儿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结合剖腹产、 人工喂养等,可使母婴传染率降低至2%。24
4
5
6
7
8
9
艾滋病的发现
• 1981年6月1日至1982年9月5日,美国CDC通 过主动监测一共收到593例主要来自男同性恋人 群及免疫抑制有关的卡波济氏肉瘤、卡氏肺囊 虫肺炎和其它严重机会性感染病例报告,分析 发现这种疾病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1982年9 月,美国CDC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IDS)的概念。
HIV抗体+, 无症状 8-10年
HIV抗体+
有症状 艾滋病
1年
0.5-2年
感
急
染
性
成
期
功
症
状
出
诊
死
现
断
亡
症
艾
状
滋
病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12
13
艾滋病病人的卡波济氏肉瘤
卡波济氏肉瘤皮损表现
1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 血液传播
AIDS 母婴传播
15
16
历 年 传 播 途 径构 成比( %)
男-女
男-男
21
双性
• 性接触传播的影响因素 – 性伴数; – 性伴的病毒载量; – 同时感染其他性病; – 性接触方式、性行为的角色(接受方较主动 方危险);
– 性接触发生的时间(在女性月经期); – 使用安全套及否。
22
• 母婴传播 – 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 产后哺乳将HIV传染给下一代。 – 母婴传播的概率为15—50%。
27
艾滋病的诊断
诊断 经血液检查,艾 滋病病毒抗体确 证试验为阳性者
诊断 临床症状判断或经 血液检查CD4细胞计 数小于200/mm3时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28
• 艾滋病检测技术 – 病原学检测 – 血清抗体检测 – 靶细胞的检测 – 病毒载量检测
29
胶体硒法结果判定
30
• 胶体金法结果判定
100
90
13.5
1.1
80
70
29.6
14.3 1.5 17.0
60
50
34.1
40
44.2 30
2.5
20
10
0.3
11.3
0
1985-2005年
30.6 2006年
异性传播
同性传播
17.5 1.5 9.5
29.2 3.4
38.9
16.9 1.3 7.7
27.9
5.9
40.3
11.9 1.3 5.6 26.6 8.3
艾滋病(AIDS)
1Leabharlann 主要内容• 什么是艾滋病 • 艾滋病病毒 • 艾滋病的发现 • 艾滋病的症状 •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艾滋病的诊断 • 艾滋病的现状 • 艾滋病的预防
2
什么是艾滋病?
• 艾滋病: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 •
cquired = 获得性
• I mmune = 免疫力
D •
者保持稳定或是大幅下降。
34
2003年底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估计数
Eastern Europe
North America
790 000 – 1.2 mCailrliibobnean
350 000 – 590 000
N5Wo2ret0hstA0e0rf0rn0i0c0Ea–u&r6oM8pe0iddl&1me .C2ilel–inot1rna.l8AE7assi0at0As0i0a0& –Pa1c.i3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