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经典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和美学素养。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三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吧!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令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思考引发共鸣。
李白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读起来,仿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下,诗人孤独而深沉的倚窗思乡的情景。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
诗人通过描绘山河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3. 《江南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名篇。
诗人以巧妙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可以闻到清新的春风,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好。
三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培养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同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一些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希望大家在三年级语文学习中能够深入领略古诗的魅力,体验语言的美妙和思想的深远。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段美妙的旅程吧!。
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释

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释三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中,有几首是特别重要的,下面是一些常见古诗词的解释:1. 《静夜思》 -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让人联想到家乡的景象。
2. 《春晓》 - 孟浩然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述了春天的宁静和生机。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4. 《望庐山瀑布》 - 李白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
5. 《江雪》 -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描绘雪中江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和超脱的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展现了一幅空旷寂静的雪景。
6. 《悯农》 - 李绅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场景。
7. 《游子吟》 - 孟郊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形象地描绘了母亲为游子缝制衣物的情景。
8. 《绝句》 - 杜甫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9. 《咏鹅》 - 骆宾王这首诗通过咏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形象地描绘了鹅的优雅姿态。
10. 《江南》 - 李清照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熟悉和喜爱。
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背诵这些诗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古诗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来欣赏并学习三首小学三年级适合的古诗。
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由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日出山头和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寓意了人们追求进步,永不停止的精神。
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懂每句的意思,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丽意境。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绘画、舞蹈等形式,将其中的景色和情感进行艺术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首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景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春眠不觉晓”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清晨,人们沉浸在美梦中不愿醒来的情景。
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的方式,感受其中的韵律和魅力,并理解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之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诗中的情景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第三首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由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以其简约而意味深长的句式而著称。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寂静而温馨的感觉。
而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的方式,将其中的景象进行艺术呈现,并以此为素材创作相关作品。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我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准备的三首古诗。
希望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古诗的美妙和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解释

4.古诗三首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释: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赏析:第二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写岀了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解释: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赏析:“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的动态美,体现了山的高。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解释: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赏析: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岀了深秋景物的特征;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让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赏析:梧桐叶、秋风,给人萧条肃杀之感,往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释: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赏析:这两句用“橙黄橘绿”四字,把深秋时节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释: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赏析:诗人想到的生活场景勾起了自己对家乡的追忆、留恋,可见他虽
然身在他乡,但心早已回到了故乡。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及解释1.《山行》——唐・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1.“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带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径” 指小路;“斜” 表示小路蜿蜒曲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2.“白云生处有人家”:“生” 在这里表示“产生” 或“生出”,给人一种云雾缭绕、升腾的动态感。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林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 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艳丽,展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2.《赠刘景文》——宋・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解释:1.“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指荷花凋谢;“擎” 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 在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
2.“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 表示菊花已经凋零;“傲霜” 指不怕霜寒,坚强不屈。
这句诗说的是虽然菊花已经凋零,但仍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挺立着。
3.“一年好景君须记”:“君” 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以理解为“您”。
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您一定要记住。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的意思是最美的景色就是在这个时候。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解释:1.“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 是形容风声;“梧叶”即梧桐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情” 指旅客思乡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
登上高楼远望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
《凉州词》则是一首描写边疆风光和离别情感的诗歌,诗人通
过描绘自己在凉州看到的美丽景色和感受到的离别之苦,表达了对
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句,形象地描绘了边疆风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池》则是一首描写家庭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家
中的小池塘和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小池塘
的美丽景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以上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情况,而且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
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和历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首】经典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
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
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
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
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
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
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
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
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
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
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
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
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
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
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
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
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
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
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
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
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
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
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
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
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
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
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
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
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
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
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
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
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篇三】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
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
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
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
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
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
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
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
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
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
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
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
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
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
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
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
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
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
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
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
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
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
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
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
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
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
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