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文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以及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一【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墨尔本;生读(指名读;齐读)2、(出示媒体)师述导入3、那轻轨的车厢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媒体出示(第1、2节)请同学自由朗读,然后跟老师一起配合来读读这段话。
4、这就是墨尔本上班高峰时轻轨车厢里的一幕。
读了以后,澳洲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文明)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墨尔本的一列轻轨上——这就是第28课——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二、整体感知1、“屏障”泛红:这是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píng”。
一起读这个词:屏障。
2、什么叫“屏障”?3、“人造屏障”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轻声朗读课文3-6节,并划句子。
4、交流媒体出示:课题中的“人造屏障”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三、重点学习1、过渡:这件事文中用了哪一个词来表示?板书:【撒尿危机】2、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是那一句?(指名读句)出示并齐读句3、联系上下文看,这句句子在文中是什么句?(过渡句)体会过渡句作用4、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在哪几节?板书:【起因(3-4) 经过(5) 结果(6)】(一)学习起因1、那小外孙的撒尿危机是怎么会引起的呢?轻声读课文第3节,并概括地说说。
2、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了解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正确理解和运用。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运用重点词语。
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问题导入: - 你们有坐过火车吗?坐过火车的感受怎样? - 你们知道现代火车上有哪些高科技设施吗?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标题,并预测课文内容。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预测,并给出理由。
3. 阅读课文(20分钟)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提问。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 再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并提取出关键词语。
教师逐个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分析其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分组讨论(15分钟)按照小组分配,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一些问题: - 课文中列举了哪些高科技设施?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 你认为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有哪些利弊?6. 整合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合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并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题。
五、课堂作业1.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喜欢的一种科技设备,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
2.阅读课外书籍《科技改变生活》,并完成阅读感悟。
六、板书设计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科技设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但是,在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有限。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掌握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进行思考的能力,增强口语表达和听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掌握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运用语言手段表达爱国情怀。
2.难点•针对学生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不同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呈现图片来引入本课内容:“大家坐过火车吗?在列车上,我们经常看到紫红色的屏风。
这就是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让车内外彼此分开,这是为了什么呢?2.学习新课1.阅读课文,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
2.小组合作,归纳和总结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
3.分组展示和讨论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3.巩固练习游戏活动:设计情境游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何使用“人造屏障”,以此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1.引发对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思考,组织小组讨论。
2.搜集列车上的其他安全设施及其作用,进行展示分享,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阅读其它相关科技发展的文章,进行学科交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 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和作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学生是否能够体现爱国情怀。
2. 评价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教师个人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课后作业。
五. 课后作业1.仿照课文,描述其它安全设施的作用。
2.搜索一篇科技发展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总结,并在下节课进行发言。
3.复习所学用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3 沪教版(2015秋)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睽、谙”这两个生字;掌握“肆、虐”的书写;了解“秋老虎”的意思;运用掌握的多种习得的方法理解“肆虐、人造屏障、众目睽睽、座无虚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
3.在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潜心会文中,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媒体卡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开门见山破译题眼快速读文走进文本从破译课题“屏障”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进入课文。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引入课题。
2.“屏障”就是像屏风一样遮挡物体的东西。
1)“人造屏障”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请同学打开书,快速找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人造屏障”2)出示: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
了解双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
板书:乘客3)这道“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呢?用课文中的话就是:解决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板书:小外孙的撒尿危机解决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2.快速读文,进入文本:1)划出有关句子。
2)了解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
3)说说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二、借助课前预习反馈学着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世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后,对后文的“秋老虎”做一定的铺垫。
1.检查预习:反馈记叙文的地点、时间2.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简练,没有修饰语。
2、引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理解“肆虐”意思,指导书写。
1.按要求反馈预习情况2.口头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文,观察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并识字。
三、抓准情节关键词语尝试简要复述课文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运用情节上的关键词,转述人物语言的方法,落实“简要复述课文”这一重点语言实践点。
1.交代学习任务师:下面我们就要带着简要复述课文的学习任务来学习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第一课时 沪教版(2015秋)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自主识字,积累“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小外孙撒尿危机”的形成及具体解决的过程。
3、初步学习用“抓主要人物表现”的方法,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概括性地复述故事。
4、了解墨尔本,感受澳大利亚人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外孙撒尿危机”的形成及具体解决的过程,学习进行简单和详细复述。
难点:感受澳大利亚人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面屏风,它像一道屏障。
对呀,它像一道屏障,挡住了这客厅内外人们的视线,和一部分去路,把这客厅的里外给隔开了。
2、那“屏障”是什么意思呢?有谁能说?学生交流3、是这样的吗?这样理解确切吗?我们还是快快请教我们的字典老师吧,看看字典上“屏障”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4、出示“屏障”的意思,齐读5、对呀,这山岭、岛屿、河流等都属于大自然中的“天然屏障”,而屏幕上这道可以移动的屏风,则肯定属于“人造屏障”。
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看看一道“人造屏障”,而且还是一道设置在飞驰的轻轨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板书完整课题)6、我们一起把课题来读一读。
7、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预设:板书:~~~~用什么设?怎么设~~~~?为什么设~~~~?二、学习课文,释疑(一)、轻声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其中哪一个问题。
(二)、交流1、出示句子:他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
2、那为什么要设置这道人造屏障呢?(小外孙怎么会沦为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撒尿呢?)小外孙的撒尿危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第三小节,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3、学生简单复述。
小结过渡:说得真好,其实他刚刚给大家讲述的小外孙撒尿危机的形成原因,就是简单复述,看来复述一点都不难,谁也能来试试,再来简单复述一下小外孙撒尿危机形成的原因,可看着这提示的两句关键句来说。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课文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课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课文里说,列车上有一种特别的屏障,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外面的风吹进来,感觉特别舒服。
嘿嘿,我还想象自己坐在列车里,看到窗外的大山、田野,风呼呼地吹,但车里的空气特别好,凉凉的,不热不冷,真是舒服呀!
老师还说,这个屏障不仅挡风,还是为了让列车不被外面的噪音吵到。
嗯,真厉害!我觉得这个屏障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耳塞,把外面的吵闹全都隔开了,车厢里安安静静的,好像大家都在悄悄说话呢!
我想啊,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就像是一个魔法,它让我们既能看到外面的美丽景色,又能在车上享受安静和舒适。
真希望我能每天坐在列车上,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哇,真是太有趣啦!
—— 1 —1 —。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阅读课文和实地观察,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安全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造屏障”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人造屏障”为什么是安全的保护措施。
2.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看图说话法2.课文阅读法3.实地观察法五、教学过程1.自由观察附近的环境和场景,菜市场、公园、校园等,让学生发现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学生通过观察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发现它是如何保护乘客的安全的,有哪些作用。
3.阅读课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第一段,了解“人造屏障”的作用和意义。
4.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和探讨,如果没有“人造屏障”,列车上的乘客会面临哪些危险情况,以及如何使用“人造屏障”自我保护。
5.阅读课文第三段,“人造屏障”的性能和特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人造屏障”的作用和意义。
6.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碰到过的安全问题,以及自己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班级合理分组,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7.模拟列车上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人造屏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8.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并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共同为学生创造安全、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讨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地观察等形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屏障”的认识程度。
2.学生完成相关自我保护作业以及模拟演练,检查并评估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七、教学建议1.以实际场景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安全的重要性,观察身边的安全问题,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小学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反思《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文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搭车的表现,和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文章以清新的言语让咱们感受到澳洲人的热情友好。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自己在语段、语句中寻觅与我国不同的为人处事的做法,试探在本国中一些行为与之进行对照,可能会发生很么情形,同时又延伸出了一个新命题:咱们——一代新人必需要以真诚、热情、与人为善等为人处世,做一个文明人。
复述这一要求关于四年级的小孩来讲,还处于实践时期。
由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诵时刻,班中已有部份学生能借助填空,将那个小故事复述出来。
可是,不能轻忽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小孩无法达到那个要求。
我想:课堂教学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一个层面小孩的均衡进展。
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假想在这一环节,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组四位同窗先合作来分部份复述课文,有困难的同窗能够在同伴的提示、帮忙下,开口练说。
交流时,让一些学有困难生来分部份合作复述故事。
再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独立复述课文。
如此一来,每一个层面的小孩都能取得锻炼,都能再原有基础上取得提高。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文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搭车的表现,和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文章以清新的言语让咱们感受到澳洲人的热情友好。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自己在语段、语句中寻觅与我国不同的为人处事的做法,试探在本国中一些行为与之进行对照,可能会发生很么情形,同时又延伸出了一个新命题:咱们——一代新人必需要以真诚、热情、与人为善等为人处世,做一个文明人。
复述这一要求关于四年级的小孩来讲,还处于实践时期。
由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诵时刻,班中已有部份学生能借助填空,将那个小故事复述出来。
可是,不能轻忽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小孩无法达到那个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像课《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反思《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这一课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以及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复述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一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处于实践阶段,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同时还应借助适当的方法来完成。
课文的第一部(第1、2节)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此部分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所出示的词语(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
私语),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说说轻轨的车厢上的景象。
通过练习,使学生真切地明白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课文的第二部(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
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此部分我设计了几次复述的训练:
首先,在整体感知部分,在学生弄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板书和媒体上的这句话(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再加上时间、地点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环节旨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接着,请学生读第3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小外孙形成“撒尿危机”的原因。
随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喝了饮料,没有厕所,众目睽睽,缓兵之计),复述小外孙形成“撒尿危机”的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按一定的顺序,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将“撒尿危机”的形成原因简明扼要地讲述清楚。
这就是“简要复述”。
其次,第5节围绕第一句话,讲述了两个事例,具体写出“撒尿危机”是如何牵动车厢内乘客的心的。
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两个事例。
此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作者抓住第5节的结构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来帮助我们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简要复述与我们以前学的详细复述不同,它一般在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时运用,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明扼
要。
由于课前的充分预习,课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思考的时间,班中已有部分学生能借助板书、媒体、关键词、填空,将有关内容复述出来。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班中仍有一些孩子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我想:课堂教学是面对每个学生的,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个层面孩子的均衡发展。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组四位同学先合作来分部分复述课文,有困难的同学在同伴的提示、帮助下,开口练说。
交流时,让一些学有困难生来分部分合作复述故事,再请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独立复述课文。
这样一来,每个层面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就是: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
学会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
教学中,我让学生划出小外孙尿急的有关语句。
学生找到了“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
’”和“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这两句。
第一句,从“悄悄”这个词为突破口,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小外孙为什么要悄悄地对妈妈说。
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联系了第2节,车厢的安静,联系了第3节,母亲一再提醒告诫,联系了第5节,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起撒尿的事。
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用上“并且”
这个词,将小外孙悄悄地跟母亲说话的两个原因连起来说一说。
第二句抓住“高声叫嚷,面红耳赤,哭鼻子,耍脾气”让学生了解,在提示语中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词,就能充分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从而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线索,提升了学习的整体效益。
通过这次录像课,我的感触有二:1.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基础。
作为教师,只有在对自己的教材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能上出好课。
2.精心设计教学是上出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成败主要看教学设计。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程序与手段,上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教学内容的流程怎样,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怎样组织更顺、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某个环节的处理,该细腻到什么程度;全课中,有多少说话练习,多少拓展想象,多少小组讨论,多少朗读指导;怎样的组合能使课堂有高潮、有起伏。
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艺术吧。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