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_赵应娟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才直紿礁步2021,47(1):273-276Plant Protection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孙海燕1,原征1显,疏燕1,张兴1,张爱香1,陈怀谷-(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 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京210095)摘要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氤烯菌酯SC、20%叶菌哇SC、48%氨烯•戊座醇SC和200g/L氟哇菌酰强胺9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g/L戊哇•咪鲜胺EW和430g/L戊哇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05%。
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哇SC、40%丙硫•戊哇醇9C和430g/L戊哇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g/L氟谨菌酰凳胺•丙环哇SE、48%氤烯•戊哇醇9C、40%叶菌•戊哇醇9C和400g/L戊哇•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g/L氟哇菌酰强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
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氤烯•戊哇醇、氟哇菌酰理胺•丙环哇、丙硫•戊哇醇、叶菌•戊哇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小麦;小麦赤霉病;小麦叶锈病;杀菌剂;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 DOI:10.16688/j.zwbh.2019547Control efficacy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against Fusariumhead blight and leaf rust in wheatSUN Haiyan1,YUAN Zheng112,SHU Yan1,ZHANG Xing1,ZHANG Aixiang1,CHEN Huaigu1(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210014,China;2.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 Field trial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against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leaf rust in wheat.Phenamacril25%SC,metconazole20%SC,phenamacril■tebuconazole48%SC and pydiflumetofen200g/L SC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on Fusarium head blight,with the efficacy from83.54%to8&92%,then followed by tebuconazole•prochloraz400g/L EW and tebuconazole 430g/L SC,with the efficacy of71.87%and73.31%,respectively.Carbendazim50%WP was the weakest, with the efficacy of5&05%.prothioconazole30%SC,prothioconazole•tebuconazole40%SC and tebuconazole 430g/L SC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on leaf rust,with the efficacy from84.78%to88.33%,then followed by pydiflumetofen•propiconazole275g/L SE,phenamacril・tebuconazole48%SC,metconazole•tebuconazole 40%SC and tebuconazole・prochloraz400g/L EW,with the efficacy from79.66%to81.56%.Pydiflumetofen 200g/L SC was weaker,with the efficacy of69.36%,and carbendazim50%WP was the weakest with the efficacy of only39.33%.Taken into account the control efficacy and fungicide resistance,alternative application of phenamacril・tebuconazole,pydiflumetofen•propiconazole,metconazole•tebuconazole and prothioconazole •tebuconazole are considered to be good solutions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leaf rust control in wheat.Key words wheat;Fusarium head blight;leaf rust;fungicide;efficacy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 bligh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示范效果

1 . I 示范地基本情况 试 验设在塘 桥镇欧桥 村 4 组进 行 , 试验 田中拖浅耕 ,稻 草秸秆 全量还 田,于 2 0 1 2 年l 1 月1 5日播种 , 供试小 麦品种 为 “ 扬麦 1 6号” ,每 6 6 7 m 用种量为 l 5 k g 。播 后又 中拖 浅耕盖籽后并 中拖开沟 , 田间沟系配套 , 土壤类 型为黄泥土。
上海农业科技
2 0 1 4 — 1
不 同药 剂 防 治 小麦 赤 霉 病 示 范 效 果
陆桂英 ( 江 苏省 张 家港 市 大新镇 农 业服 务 中 心 2 1 5 6 0 0 )
范美 娟 王开峰
殷
茵
( 江 苏省 张 家港 市植 保植 检站
2 1 5 6 0 0 )
摘 要 :为 有效 防治 小麦 赤霉 病 ,筛选 出适 合张 家港市 防治 小麦赤 霉病 的药 剂 ,2 o l 3年开 展 了不同药 剂防治
2 0 1 4 一l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示范试验
郭正 国 徐 振 宇 顾 永 明 宋国 良 李 栋 ( 上 海 市奉 贤 区农 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2 0 1 4 0 0 )
2 0 %氰烯 己唑醇 4 种药 剂的病指 防效 均超过 9 0 % ( 见表 2 ) 。 2 . 3 对小 麦的 产量影 响
1 . 3 示 范设 计
测产结果表 明 ,所有药剂 处理 的增产率 都在 l 0 %以上 , 其 中增产在 2 0 %以上 的有 2 5 %氰烯菌酯 、2 8 %烯 肟多菌 灵、 4 3 %好力 克 , 2 0 %氰烯 己唑醇 4 8 %氰烯戊 唑醇 5 种药剂 , 增 产率分别为 2 7 . 3 2 %、2 8 . 6 2 %、2 8 . 6 3 %、3 0 . 0 6 %、3 0 . 4 5 % ( 见表 3 ) 。 3 小结 与讨论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王兴琴(霍邱县临淮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霍邱237484)摘要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乳剂、45%咪鲜胺水乳剂、30%戊唑醇悬乳剂、40%克百菌悬乳剂、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原药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共8种药剂,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8个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施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8L/hm2(处理2)和施用30%戊唑醇悬乳剂225mL/hm2(处理4)的防效始终在90%以上,病穗率始终在5%以下,防治效果和持效性都优于其他6个药剂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8个药剂处理均可提高小麦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处理2和处理4小麦的结实率均达到89%以上,千粒重均达到42.00g以上。
说明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和30%戊唑醇悬乳剂。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8-0047-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8.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
小麦赤霉病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被视为小麦的“癌症”。
该病害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在全球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小麦产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严重[1]。
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烂穗病、烂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2],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期发生为主,湿度大时病穗可见粉红色霉层[3]。
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不仅会给小麦造成产量损失,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影响小麦优质高产[4]。
不同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药效试验

2 . 2 防 效
篓舳
.
1 . 2 试验处理 试验设处理 ( 每6 6 7 1 2 " 1 用药 量) :( 1 )2 8 %烯 肟菌 酯 ・
从 不同药剂对小 麦赤霉病 的防效看 ( 见表 1 ) , 2 5 %氰烯 菌酯 S C 1 0 0 g / 6 6 7 m 对 赤霉 病的防效最为理想 ,病穗率
S C( 南农农 药) 、3 0 %戊唑 ・ 福美 双 wP ( 南农农药 ) 、6 0 %
多 ・ 酮 ( 南农农药 ) 。
查, 每 小区随机调查 2 0 0 穗 ,记录病 穗数和病穗等级 ,计求 防治效果 ,目测 各参试药剂对 小麦 的安全性 。 2 结果与分析 2 . I 安全性 经田间 目测观察 , 各药 剂处 源自小 区的小 麦叶色 、 株高、 长
多菌 灵 WP 6 0 g,( 2 )2 8 %烯肟 菌酯 ・ 多菌灵 wP 8 O g, ( 3 ) 2 8 %烯肟菌酯 ・ 多菌 灵 wP 1 0 0 g,( 4 )5 0 %多 菌灵 WP
防效和病指 防效均为 l 0 0 %, 2 8 %烯肟 菌酯 ・ 多菌灵 WP 1 0 0 g / 6 6 7 1 2 " 1 处理 的病穗率 防效和病指防效其次 , 分别为9 7 . 1 4 %
5 1 Y / o 多菌 灵 W P 8 0 g / 6 6 7 i f t 2 5 " / , 氰烯 菌 酯 S C 1 0 0 g / 6 6 7 m
2 % 8亿个 / g井冈 ・ 蜡芽菌 S C 1 0 0 g / 6 6 7 m 4 0 %戊唑 - 福美双 S C 9 0 g / 6 6 7 m 3 0 %戊唑 ・ 福美双 WP l 8 0 g / 6 6 7 m 6 0 %多 ・ 酮 WP 1 0 0 e , / 6 6 7 m 空白对照( C K )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效果试验

理实际产量达 6.258~7.070 t/hm2袁小麦产值达 14 393.4~16 261.0 元/hm2袁纯收入达 6 788.4~8 206.0 元/hm2曰尤其以使用麦甜尧秀特防治小麦赤
霉病效果最佳尧经济效益较好袁纯收入达 7 021.5~8 206.0 元/hm2遥
关键词 杀菌剂曰小麦赤霉病曰防治效果
病穗率渊%冤=病穗数/调查总穗数伊100 1.6.3 小麦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调查遥5 月 30 日进行理论 测产和室内考种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试验期间观察发现袁所有处理的小麦均未发现药害遥 2.2 不对处理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
由表 1 可知袁虽然 2019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袁但是 仍可以明显看出处理 A尧B尧C 赤霉病发生率较低袁平均为 1.07%袁比处理 D尧E 的平均发生率渊1.95%冤减少 0.88 个百分 点袁比 CK 减少 2.1 个百分点遥处理 B 较处理 C 赤霉病发生 率减少 0.25 个百分点袁比处理 A 减少 0.47 个百分点遥由此可 知袁处理 B 防治赤霉病效果最佳曰使用麦甜防治后袁对小麦 功能叶防早衰效果明显袁后期熟相好遥 2.3 不同处理对小麦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 2尧3 可知袁较之 CK袁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各 处理病害发生程度尧小麦产量和品质要好遥尤以处理 A尧B尧C 表现最好袁平均产量比处理 D尧E 的平均产量高 529.8 kg/hm2袁 比 CK 高 1 726.3 kg/hm2曰处理 A尧B尧C 平均纯收入比处理 D尧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赵应娟;袁虹霞【摘要】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3μg/mL和0.25μg/m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0.54μg/m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500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2.29%;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74.87%.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Virulence of six fungicides to Fusarium graminearu in vitro and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scab in the field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JS399⁃19(2⁃cyano⁃3⁃amino⁃3⁃phenylacrylic acetate)and carbendazim had stronger inhibiti on to F. graminearu,and their EC50 were 0.23μg/mL and 0.25μg/mL,respectively. The EC50 of tebuconazole was 0.54μg/mL. 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thiophonate⁃methyl and triadimefon were poorer obviously. The control effect was 83.84%by using 25%JS399⁃19 500⁃fold dilution spraying in the initial flowering stage,and thousand kemel weightof wheat increased 72.29%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of 50%carbendazim 800⁃fold dilution was 79.43%,and thousand kernel weight increased 74.87%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and yield increasing of JS399⁃19 and carbendazi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iophonate⁃methyl,triadimefon, tebuconazole and azoxystrobin.【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938-941)【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杀菌剂;毒力;防病效果【作者】赵应娟;袁虹霞【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1+.9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侵染引起的一种穗部病害,发病麦穗的部分小穗或整穗提早干枯,病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降低,病菌还导致籽粒含有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1-4].该病害是中国江淮流域和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常发性病害[5-6],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作物品种等改变以及病原菌的适应性变异,小麦赤霉病在黄淮冬麦区的发生和流行趋于严重与频繁[7-8],防治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该区域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许多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9-10],利用化学药剂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喷施化学药剂控制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麦区已有一些报道[11-12].多菌灵是中国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该药剂在长江流域麦区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13].李恒奎等研究了氰烯菌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对病原菌的敏感性[14].黄淮麦区中后期小麦管理“一喷三防”措施中多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和锈病具有特效,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且一些报道的试验结果不一致[15].本研究选择了6种杀菌剂,旨在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病与保产效果,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为黄淮麦区小麦中后期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1.1 供试药剂供试药剂名称及来源见表1.1.2 供试小麦品种矮抗58,该品种感小麦赤霉病.1.3 小麦赤霉病菌菌种为小麦赤霉病菌的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本实验室从郑州郊区麦田采集的小麦赤霉病标样,分离纯化后保存.1.4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PDA平板含毒介质法测定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首先将各药剂用无菌水配成1000、500、100、50、10、5、1、0.1μg/mL 8个浓度,吸取1 mL加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9 mL融化的PDA培养基,充分摇匀,制成含毒平板,然后在平板中央放上直径6 mm的菌碟,每个浓度做4个平板,不加药作为空白对照.以上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将平板放在26℃培养箱中培养6 d后测量菌落直径.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1.5 田间防效试验1.5.1 田间设计试验在郑州郊区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小麦扬花初期(4月16日)进行喷药,小麦行长2 m作为一个喷药小区,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即排列.1.5.2 药剂处理及施药方法采用猴头喷雾器施药,喷施穗部与中、上部叶片.施药在下午4点后进行.施用药量与方法见表2.1.5.3病菌接种为保证充分发病,喷药后2 h人工接种小麦赤霉病菌.将小麦赤霉病菌接种在3%绿豆汤培养基中,25℃震荡培养7 d,摇瓶中产生病原菌的大型分生孢子.田间病菌接种时用无菌水将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稀释为1×105个/mL,田间菌液接种量为每米行长接种10 mL.第二天傍晚在穗部喷施1次清水增加湿度,利于病菌的侵染.1.5.4 药效调查施药后观察发病情况,发病高峰期进行防效调查.每个小区连续调查100穗.调查病穗数与严重度,计算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严重度按照0~4级分级标准进行,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25%以下;2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25%~50%;3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50%~75%;4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75%以上[7]. 1.5.5穗粒数与千粒重测定小麦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剪取100穗,测定穗粒数与千粒重.2.1 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0.23μg/mL;其次是多菌灵,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25μg/mL;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54μg/m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强;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基本没有抑制作用.2.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4.氰烯菌酯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83.84%;其次为多菌灵处理,防效达到79.43%;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三唑酮处理田间防效较氰烯菌酯和多菌灵明显较弱,分别是68.71%、68.37%和60.20%;醚菌酯处理防病效果最差,防效47.80%.对病情指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概率水平下,6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甲基硫菌灵与戊唑醇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任何两种药剂处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2.3 不同药剂处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见表5.多菌灵处理平均穗粒数最高,为33.20粒,对照平均穗粒数为32.83粒;6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著.所有药剂处理千粒重均比对照增加,多菌灵处理千粒重增加最多,为74.87%,其次是氰烯菌酯,千粒重增加了72.29%,多菌灵、氰烯菌酯和戊唑醇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三唑酮与甲基硫菌灵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也不显著.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强,戊唑醇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次测定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中浓度EC50是0.23μg/mL,李恒奎等报道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平均抑制中浓度EC50为0.09μg/mL[4],作者测定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降低,可能因为本试验用的是氰烯菌酯商品药,而李恒奎等测定使用的是氰烯菌酯原药.田间试验氰烯菌酯和多菌灵都表现出较高的防病效果,戊唑醇和三唑酮的防病效果明显降低.河南地区小麦中后期管理“一喷三防”措施中,三唑酮是防治病害的常用药剂,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但对赤霉病效果不佳,这也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多次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面对小麦赤霉病在河南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的态势,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期,喷施1次多菌灵或氰烯菌酯,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或者在“一喷三防”措施中添加杀菌剂三唑酮和多菌灵,兼顾白粉病、锈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本试验还显示了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穗粒数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籽粒的千粒重和品质,导致产量损失严重.【相关文献】[1]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Jennings P,Coates M E,Walsh K,et al.Determina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nivalenol-producing chemotyp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isolated from wheatcrops in England and Wales[J].Plant Pathology,2004,53:643-652.[3]Obanor F,Neateb S,Simpfendorfer S,et al.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caused the 2010 head blightepidemics in Australia[J].Plant Pathology,2013,62:79-91.[4]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5]武爱波,赵纯森,李和平,等.2套小麦鉴别寄主对我国代表性禾谷镰刀菌的抗性反应[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3):285-288.[6]王芊,张匀华,郭梅,等.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14-16.[7]曾娟.我国201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4):78-85.[8]胡锐,沙广乐,邢彩云,等.2012年郑州市小麦赤霉病防控概况及其启示[J].中国植保导刊,2013,3(4):32-34.[9]李强,王保通,吴兴元,等.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712-715.[10]Bai G H,Shaner G.Managementand resistance in wheatand barley to Fusarlum head bright[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4,42:135-161.[11]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12]杨红福,姚克兵,缪康,等.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64-269.[13]周明国,王建新.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及抗药性菌株[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4):365-370.[14]李恒奎,陈长军,王建新,等.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3):273-278.[15]孔祥英,马鸿翔,张旭,等.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64-67.。
几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20)几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张业辉1吴静2邓斌1沈静霆1黄茂1覃春芳1(1安徽省宣州区种植业局,安徽宣城242000;2宣城市果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宣城242000)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药剂,选择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48%氰烯菌酯·戊唑醇、30%咪鲜胺·戊唑醇、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多菌灵、10%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芸苔素内酯等7种常用药剂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48%氰烯菌酯·戊唑醇、30%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的防效最佳,其次为48%氰烯菌酯·戊唑醇,建议在生产中轮换使用。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121.4+5;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20-0087-02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具有周期性和暴发性,抽穗扬花期如遇连阴雨、高温等天气,极易大流行[1]。
小麦发病后轻则减产15%左右,重则减产80%以上[2],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而且病麦粒中含有镰刀菌代谢产生的真菌毒素,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出血,影响生育和免疫力,具有致癌、致畸的作用[3-5]。
小麦赤霉病是宣州区小麦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为筛选出适合宣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药剂,选择200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48%氰烯菌酯·戊唑醇、30%咪鲜胺·戊唑醇、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环唑·多菌灵、10%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32%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芸苔素内酯等7种常用药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作者:田茂元彭昌家白体坤苟建华李鸿韬李艳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为探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雨施药2次,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对照药剂)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 500、1 800、2 250 g/hm2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600、750 mL/hm2药后18 d,相对防效分别为86.3%、66.7%、72.5%、78.4%、58.8%、60.8%、68.6%,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2 250、1 800、1 500 g/hm2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750、600、450 m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2 250 g/hm2与1 800 g/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750 mL/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750 mL/hm2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600 mL/hm2与450 mL/hm2之间差异不显著,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2 250 g/hm2极显著高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750、600、450m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极显著高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600、450 m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极显著高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450 mL/h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4 不同杀菌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5 月 6 日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 3 . 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
强,其 EC50为 0.23 μg/mL;其次是多菌灵,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 EC50为 0.25 μg/mL;戊唑醇对小麦 赤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 EC50为 0.54 μg/mL;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强;嘧菌酯对 小麦赤霉病菌基本没有抑制作用 .
79.43%;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三唑酮处理田间防效较氰烯菌酯和多菌灵明显较弱,分别是 68.71%、68.37% 和 60.20%;醚菌酯处理防病效果最差,防效 47.80% .
对病情指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 5%的概率水平下,6 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甲基硫 菌灵与戊唑醇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任何两种药剂处理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
25%嘧菌酯悬浮剂 2%戊唑醇湿拌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表 1 供试药剂名称及来源
Tab.1 Chemicals and sources
药剂英文名称 Carbendazim
生产厂家 江阴市福达农化有限公司
JS399⁃19(2⁃cyano⁃3⁃amino⁃3⁃ phenylacrylic acetate)
摘 要:测定了 6 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与田间病害防效,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
的毒力强,抑制中浓度 EC50分别为 0.23 μg/mL 和 0.25 μg/mL;戊唑醇的抑菌作用也较强,EC50为 0.54 μg/mL,甲基硫菌 灵和三唑酮的抑菌作用明显较差 .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氰烯菌酯 500 倍稀释液初花期喷雾对小麦赤霉病识码:A
Virulence Test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to Fusarium graminearu in vitro and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Scab in the Field
Zao Yingjuan, Yuan Hongxia
种植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许多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
收稿日期:2015-04-02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0-02-G05);十二五粮丰工程项目(2012BAD04B07) 作者简介:赵应娟(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和玉米病害 通信作者:袁虹霞(1966-),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害防治 .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文章编号:1004-3918(2015)06-0938-04
河南科学 HENAN SCIENCE
Vol.33 No.6 Jun. 2015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与田间药效试验
赵应娟, 袁虹霞
(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
乏系统研究,且一些报道的试验结果不一致[15]. 本研究选择了 6 种杀菌剂,旨在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 的田间防病与保产效果,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为黄淮麦区小麦中后期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名称及来源见表 1 .
药剂通用名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氰烯菌酯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侵染引起的一种穗部病害,发病麦穗的 部分小穗或整穗提早干枯,病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降低,病菌还导致籽粒含有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 危害[1-4]. 该病害是中国江淮流域和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常发性病害[5-6],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作物 品种等改变以及病原菌的适应性变异,小麦赤霉病在黄淮冬麦区的发生和流行趋于严重与频繁[7-8],防治小 麦赤霉病已经成为该区域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
施用药液量(/ mL·m-1) 40 40 40 40 40 40 —
施药方法 喷雾 喷雾 喷雾 喷雾 喷雾 喷雾
不喷药
- 940 -
河南科学
第 33 卷 第 6 期
1.5.3 病菌接种 为保证充分发病,喷药后 2 h 人工接种小麦赤霉病菌 . 将小麦赤霉病菌接种在 3%绿豆汤 培养基中,25 ℃震荡培养 7 d,摇瓶中产生病原菌的大型分生孢子 . 田间病菌接种时用无菌水将分生孢子悬 浮液浓度稀释为 1×105 个/mL,田间菌液接种量为每米行长接种 10 mL . 第二天傍晚在穗部喷施 1 次清水增 加湿度,利于病菌的侵染 . 1.5.4 药效调查 施药后观察发病情况,发病高峰期进行防效调查 . 每个小区连续调查 100 穗 . 调查病穗 数与严重度,计算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按照 0~4 级分级标准 进行,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如下 . 0 级:无病斑;1 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 25%以下;2 级:病穗面积 占整个麦穗的 25%~50%;3 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 50%~75%;4 级:病穗面积占整个麦穗的 75%以上[7]. 1.5.5 穗粒数与千粒重测定 小麦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剪取 100 穗,测定穗粒数与千粒重 .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Azoxystrobin Tebuconazole Thiophonate⁃methyl Triadimefon
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西安美邦药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海普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药剂来源 市售
南京农大惠赠
市售 市售 市售 市售
1.2 供试小麦品种
矮抗 58,该品种感小麦赤霉病 . 1.3 小麦赤霉病菌
防效达到 83.84%,小麦千粒重比对照增加 72.29%;50%多菌灵 800 倍稀释液处理防效达到 79.43%,千粒重比对照增加
74.87% .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明显高于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嘧菌酯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杀菌剂;毒力;防病效果
2015 年 6 月
赵应娟,等: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 939 -
差[9-10],利用化学药剂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 . 喷施化学药剂控制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麦区已有 一些报道[11-12]. 多菌灵是中国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该药剂在长江流域麦区长期 大量使用导致了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13]. 李恒奎等研究了氰 烯菌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对病原菌的敏感性[14]. 黄淮麦区中后期小麦管理“一喷三防”措施中 多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和锈病具有特效,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用缺
菌种为小麦赤霉病菌的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本实验室从郑州郊区麦田采集的小
麦赤霉病标样,分离纯化后保存 . 1.4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 PDA 平板含毒介质法测定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首先将各药剂用无菌水配成 1000、500、
100、50、10、5、1、0.1 μg/mL 8 个浓度,吸取 1 mL 加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 9 mL 融化的 PDA 培养基,充分摇
相关系数 r 0.985 0 0.990 1 0.980 8 0.997 3 0.965 2 0.988 3
EC50(/ μg·mL-1) 0.23 0.25 0.54 4.43 17.47
1 434.30
2.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 4 . 氰烯菌酯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 83.84%;其次为多菌灵处理,防效达到
表 2 供试药剂施用剂量与方法
Tab.2 Dose and usage of Chemicals
药剂通用名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氰烯菌酯悬浮剂 25%嘧菌酯悬浮剂 2%戊唑醇湿拌种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空白对照
稀释倍数 800 500 500 60 800 500 —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Virulence of six fungicides to Fusarium graminearu in vitro and control effect on wheat scab in the field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JS399⁃19(2⁃cyano⁃3⁃amino⁃3⁃phenylacrylic acetate)and carbendazim had stronger inhibition to F. graminearu,and their EC50 were 0.23 μg/mL and 0.25 μg/mL,respectively. The EC50 of tebuconazole was 0.54 μg/mL. 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thiophonate⁃methyl and triadimefon were poorer obviously. The control effect was 83.84% by using 25% JS399⁃19 500⁃fold dilution spraying in the initial flowering stage,and thousand kemel weight of wheat increased 72.29% 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of 50% carbendazim 800⁃fold dilution was 79.43%,and thousand kernel weight increased 74.87% than that of blank control. The control effect and yield increasing of JS399⁃19 and carbendazi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iophonate⁃methyl,triadimefon, tebuconazole and azoxystrobin. Key words:wheat scab;Fusarium graminearu;fungicide;virulence;contro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