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级中医骨伤专业(精)

合集下载

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秋季期末考试日程表

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秋季期末考试日程表

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秋季期末考试日程表
(昙华林校区)
教务处2006-11-22第一场:2007年1月18日上午
第二场:2007年1月19日上午
第三场:2007年1月22日上午
第四场:2007年1月23日上午
第五场:2007年1月24日上午
第七场:2007年1月26日上午
说明:1、期末复习时间为:第19周(2007年1月8日至1月14日);
2、凡没有建立试题库的课程,命题工作必须按《命题规则》要求进行。

试卷完成后,
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审定签名、系部(院)审定盖章,于2006年12月28日前将两套试卷交教务科选定,并安排打印。

3、建立了试题库的课程,请各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于2006年12月28日前到教务科选定试卷,并安排打印。

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秋季期末考试日程表
(黄家湖校区)
教务处2006-11-22 第一场:2007年1月18日上午
第二场:2007年1月18日下午
第三场:2007年1月19日上午
第五场:2007年1月22日上午
第七场:2007年1月23日上午
第十场:2007年1月24日下午
第十三场:2007年1月26日上午
第十四场:2007年1月26日下午
说明:1、期末复习时间为:第19周(2007年1月8日至1月14日);
2、凡没有建立试题库的课程,命题工作必须按《命题规则》要求进行。

试卷完成后,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审定签名、系部(院)审定盖章,于2006年12月28日前将两套试卷交教务科选定,并安排打印。

3、建立了试题库的课程,请各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于2006年12月28日前到教务科选定试卷,并安排打印。

中医骨伤专业执业范围

中医骨伤专业执业范围

中医骨伤专业执业范围一、引言中医骨伤专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它继承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骨伤专业的执业范围。

二、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骨伤专业主要执业于与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相关的疾病和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1. 骨折:通过中医经络理论,结合常用的推拿、拔罐、针灸等疗法,对骨折进行综合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2. 关节疾病:如关节炎、滑膜炎、退行性关节病等。

中医骨伤专业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3. 脱位:中医骨伤专业可以运用中医推拿、骨伤按摩等技术,对脱位进行复位,恢复关节功能。

4. 肌肉损伤:包括肌肉拉伤、肌肉痉挛等。

中医骨伤专业可以通过中药熏洗、针灸、刮痧等方法,缓解肌肉疼痛,促进肌肉恢复。

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骨伤专业可以通过中医推拿、拔罐、针灸等方法,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康复与保健中医骨伤专业还涉及康复与保健的工作。

通过中医药理论,结合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同时,中医骨伤专业也注重对患者的健康保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养生等方法,预防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相关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理论与技术应用中医骨伤专业的执业范围也包括中医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中医骨伤专业需要熟知中医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基本理论,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同时,中医骨伤专业还需要掌握中医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以及中药的应用。

这些技术在骨伤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与其他医学专业的协作中医骨伤专业在执业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医学专业进行协作。

在骨折治疗中,中医骨伤专业需要与骨科医生、康复医生等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措施。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熟悉摘要: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有其悠长的历史,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整理,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医治方式。

如何将一代代骨伤科大伙儿及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临床体会传承和发扬,已成为当下中医骨伤科学医师和学者们的重任。

但是,作为新时期的中医人,应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发挥其特色,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在长期进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楚的学术传承脉络和必然的历史阻碍及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中医学形成进展的历史规律说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大体特点,是贯穿于中医进展史的一个突显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表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育高素养中医人材的重要途径。

增强对学术流派的熟悉与总结,宏扬学术流派特色与优势,推动学术流派的传承与进展,进而从深层次揭露中医骨伤科学术传承进展的内外部规律,更好的立足临床实践,宣传中医特色文化,扩大流派辐射阻碍力,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进展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1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简述中医骨伤科流派是中医学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体会不断积存、丰硕和完善的进程中慢慢形成并进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与优势的临床学派,传承至今,较有阻碍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已达三十余家之众,可谓遍及五湖四海,灿假设星辰。

如河南郭氏正骨、福建林氏正骨、北京刘氏正骨、少林杜氏伤科、上海石氏伤科、辽宁苏氏正骨、四川郑氏正骨、上海魏氏伤科、广东何氏伤科、天津苏氏正骨、北京罗氏正骨、湖北李氏伤科等,有些已列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医临床医学流派之一,骨伤科流派的形成必需具有以下大体的条件:一是流派必需具有与其他流派不同的特点或优势,那个特长能够表此刻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上,能够是独特的正骨技术,或是家传的疗伤秘方等;二是该流派不仅有开创人,而且有传人或继承人传承和进展其学说;三是有骨伤科高作传世或医治骨伤科疾患在某一地域有必然的阻碍。

中医骨伤学

中医骨伤学

(3)颈部左右旋转法 吸气时头颈向右后转, 眼看右后方,呼气时回归中位,随后如法做 左后转及回归动作。
(4)颈部前伸旋转法 吸气时头部前伸并侧转 向右前下方,眼看右前下方,呼气时头颈回 归正中位,随后如法做头颈前伸向左前下方 及回归动作。
(5)颈部后伸旋转法 吸气时头颈尽量转向 右后上方,眼看右后上方,呼气时回归正中 位,随后如法做头颈向左后上方旋转及回归 动作。
பைடு நூலகம்
(3)旋转法 姿势同前,两肩外展,双肘屈曲,上 半身向左或向右作转身活动,每次均应达到最大限 度,眼睛的视线应随之转向左后方或右后方。
(4)回旋法 姿势同前,两腿伸直,上身正直,两 手托护腰部,腰部向左或向右作大回旋运动。
(5)仰卧起坐法 仰卧于硬板床上,两上肢向前伸直 的同时逐渐做起,弯腰直至两手触及足尖。
损伤
筋伤:由于扭、挫、刺、割、及劳损等原因而使皮 肤、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一些软组织,以及 软骨、周围神经、较大的血管等损伤。
内伤: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 络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古称“内 损”。包括伤气(气滞、气闭、气逆、气虚、气脱 等)、伤血(瘀血、亡血)、气血两伤、伤脏腑 (头部内伤、胸胁内伤、腹部内伤)等。
骨折:是指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发生部分 或完全的破坏,骨折多伴有局部肿胀、疼痛、 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等。
脱位:古称脱臼或脱骱,即损伤后造成关节 内各骨关节面相互之间失去正常关系。多引 起关节畸形、弹性固定、功能障碍等,根据 关节失常的程度,分为全脱位、半脱位、中 心性脱位和骨错缝四种。
练功疗法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濡养筋络、滑利关节 防治肌肉萎缩 防治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 促进骨折愈合 促进功能恢复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导言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理论及临床实践。

本文将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就业方向1.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中医骨伤科门诊工作,担任中医骨伤科医师。

–参与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开展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骨伤科疗法。

–可以选择进入大型综合医院、中医骨伤科专科医院或民营中医骨伤专科医疗机构就业。

2.科研与教育工作:–从事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中医骨伤科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可以选择从事大学、研究机构、医学院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培养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人才。

3.参与骨伤康复机构和运动场所的工作:–从事骨伤康复机构的康复师、运动场所的指导员等职业。

–可以为骨伤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中医骨伤科康复指导,协助患者恢复功能。

就业前景分析1.基础医学与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的融合:–随着现代医学对于中医药学的认可和重视,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也获得了更多关注。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大学等多个领域具备广阔的就业机会。

2.人们对中医骨伤科治疗的认可度提高:–随着人们对传统治疗的需求增加,对中医骨伤科治疗的认可度也在提升。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提供中医骨伤科疗法来满足患者需求,并因此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3.社会老龄化趋势:–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增加,骨伤科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应对老年人骨伤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将具有巨大的就业机会。

4.医师队伍结构需求:–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对综合能力较高的中医骨伤科医师的需求将会增加。

–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上具备优势,将能够满足医师队伍结构的需求。

结论中医骨伤科专业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治疗方法的认可度提高,中医骨伤科专业毕业生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为中医骨伤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2006-4-18 20:28:17本科培养计划(2004年9月执行)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中医学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以及运动医学知识体系,能在各级运动队、体育科研机构和医疗系统从事中医特别是中医骨伤科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关精神,本专业学生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三个代表”理论,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三)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对中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能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对中医骨伤科一些疑难病症、危急重症能进行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

(四)能较熟练和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诊治。

(五)具备一定的从事运动医学教学、研究以及防治运动损伤的能力。

(六)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七)具有顺利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药学科和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八)发展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九)外语须达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标准修业年限为五年,学生毕业时符合学位条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四、各学年周数分配课堂教学4年,临床实习1年,教学时间分配见表1。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3
二、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一)起源与萌芽
(二)基础理论的形成
(三)诊疗技术的进步
(四)骨伤科的形成
(五)--------发展
(六)--------兴盛
(七)--------危机
(八)--------新生
2023/11/13
4
(一)起源与萌芽(远古~公元前476年) 远古到夏商周
1.远古时代: 原始医学
华佗-麻沸散与五禽戏
东汉-《神农本草经》
2023/11/1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6
(三)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 世上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2.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北魏太医署-骨伤专科医师——折伤医。
2023/11/13

2023/11/13
11
(八)骨伤科的新生(公元1949年以后)
成就:
1.成立中医骨伤科医院或中医院内设中医骨伤科。
2.学校开设骨伤专业、专业教材。
3.成立中医骨伤科研究所。
4.中西医结合骨科的的发展。
2023/11/13
12
现状:
1.现代化工农业生产、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造 成的损伤层出不穷。
1.宋代-解剖学显著的进步 法学家宋慈著《洗冤集录》
2.金元四大家 3.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草乌散,记载有组成、功用、剂量、注意事项 世界上最早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2023/11/13
9
(六)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年) 明清时代
明朝
1.《金疮秘传禁方》-利用骨擦音诊断有无骨折
2.夏、商、周三代 夏代-酒 商代-青铜器 周代-最早的医学分科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解读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解读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解读【原创版】目录1.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简介2.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和就业方向3.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优势和挑战4.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正文一、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简介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是一门结合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医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该专业在中医学的基础上,注重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骨伤治疗中的优势。

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和就业方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专科医院等,从事骨伤疾病的诊疗、康复和预防工作。

此外,部分毕业生还可能在医学教育、科研和卫生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三、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1)中医骨伤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手法复位和功能锻炼,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

(2)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看好。

2.挑战(1)与西医骨科学相比,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现代化方面还需加强。

(2)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亟需加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四、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1.加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骨伤科学人才的需求。

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胆进行诊疗技术的改进和学术理论上的创新,使中医骨伤科学现代化。

3.深化中医药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级中医骨伤专业一、名词解释1、“次注”2、安济坊3、变火4、三舍法5、药典6、痘浆法7、沙虱8、疾医9、医案10、龋二、填空1、华佗创制的____是最早的体操。

2、唐以前的注释《内经》著作主要有:全元起的《____》、杨上善的《____》、王冰的《____》等。

3、《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中植物药多达____种,并且所载主治病症约____种。

4、杨士瀛的《____》一书,描述了某种癌肿的特征。

5、《____》是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6、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7、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____。

8、《审视瑶函》是____类图书。

9、《古今医统大全》的作者____。

10、张元素从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来研究脏腑辨证学说。

三、单项选择1、中医外伤科始于何时代独立设科( )A. 商代B. 周代C. 南北朝D. 唐代E. 宋代2、《难经》候脉之三部是指()A.上部、中部、下部B.寸部、关部、尺部C.人迎、气口、趺阳D.头部、手部、足部E.浮部、中部、沉部3、唐代太医署医学分科,其中医科为()A.医、针、按摩、咒禁B.食、疾、疡、兽C.方脉、针、疡D.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E.大方脉、小方脉、风、疮肿兼折伤、产、眼、口齿兼咽喉、针、金疮兼书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作者是( )A.王清任B.叶桂C.唐大烈D.陈梦雷E徐春甫5、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见于( )A.《易经》B.《礼记》C.《山海经》D.《尚书》E.《周礼》6、提出“气有余便是火”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 刘完素B. 朱震亨C. 戴思恭D. 李东垣E. 张从正7、提出“火为元气之贼”观点医家是()A. 刘完素B. 张从正C. 罗天益D. 李东垣E. 朱丹溪8、1924年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人是( )A.伍连德B.丁福保C.宫乃泉D.卢乃潼E.裘庆元9、用狂犬脑浆治疗狂犬病,最早见于()A.《外台秘要》B.《备急千金要方》C.《肘后备急方》D.《诸病源候论》E.以上均不是10、“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的论点出自()A.扁鹊B.淳于意C.华佗D.张仲景E.孙思邈四、多项选择1、《伤寒杂病沦》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A. 总结了我国人民三世纪初以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B. 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C.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D. 载方375首,用药214种,丰富和发展了方剂学和药物学E. 所用剂型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2、列属现存两晋~五代时期的大型综合方书有()A.《四海类聚方》B.《肘后方》C.《千金方》D.《外台秘要》E.《医宗金鉴》3、反映我国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掌握240种以上药物的古籍是()A.《诗经》B.《山海经》C.《神农本草经》D.《五十二病方》E.《治百病方》4、宋元时期对病机学说作出贡献的医家有( )A. 朱震亨B. 李杲C. 刘完素D. 钱乙E. 陈言5、代表元代骨伤科发展水平的是( )A.《世医得效方》B.《张氏医通》C.《外科正宗》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永类钤方》五、简答题1、夏-春秋时期的医药状况主要特点有哪几方面?2、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有哪些?3、宋代“校正医书局”与医学书籍的整理、刊行情况。

4、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5、晋至五代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国家及意义?六、论述题试分析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次注”:唐代王冰对《素问》所作的注释,因继全元起之后,故称“次注”。

2、安济坊:是宋代政府设置的供民间贫困有病者疗养的机构。

3、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4、三舍法:为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所创,用于教育改革,也推广到医学教育中,即将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按考试成绩决定升黜。

5、药典:由政府颁发或经官方批准发行的典籍,规定了疗效最好的药物的鉴定、质量、效能和标准。

6、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免疫力。

7、沙虱:葛洪《肘后方》中记述其生活形态、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等,与恙虫病相符合,是世界上对该病的最早记载。

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9、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10、龋: 甲骨文的记载。

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二、填空1、五禽戏2、《素问训解》《黄帝内经太素》《注黄帝素问》3、252 1704、《仁斋直指方论》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药酒7、甲骨文8、眼科学9、徐春甫10、生理脉象病证演变和预后治疗法则三、单项选择1、B2、B3、D4、D5、E6、B7、D8、B9、C 10、E四、多项选择1、ABCDE2、BCD3、CD4、ABCD5、AB五、简答题1、夏-春秋时期的医药状况主要特点有哪几方面?(1)对疾病的认识、诊疗的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在病因学说和预防医学思想方面出现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成就;(2)早期的哲学思想,在医学理论和经验的整理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3)在药物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方面,进一步补充了用药经验;(4)对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方面更为重视,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作出了诸多贡献;(5)在宫廷与民间分别出现了专职医生。

2、中西医汇通派的不同主张有哪些?反对废止中医的,多主张中西医汇通,但在实现汇通的方法上,存在三种不同的主张:其一、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有唐容川、张锡纯、吴汉仙、杨则民和王问樵等。

其二、通过中医的科学化实现中西医汇通,如丁福宝、陆渊雷和谭次仲等。

其三、主张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参照,如恽铁樵、朱沛文、吴瑞甫等。

3、宋代“校正医书局”与医学书籍的整理、刊行情况。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政府在全国征集医书、医方,由一批学者进行了一番校订和整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政府又下令在翰林医官院下设立“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医学家和文献学者,负责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订、整理、刊行。

其中有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光禄卿直秘阁林亿,国学博士高保衡,尚药奉御丞孙兆,翰林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

从嘉祐二年开始,至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刊行,先后经历近二十年间,整理刊行了大批医学典籍。

我国目前通行本《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那是经过“校正医书局”整理校订流传下来的。

“校正医书局”整理医书确实下了一番工夫,其中仅《素问》一项,就“正谬误者六干余字,增注文者二干余条”,于此可见一斑。

为我国古典医籍保存和传播,对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当指出,宋代医书整理,除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外,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

尤其印刷术的进步,它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4、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是《敖氏伤寒金镜录》。

元代杜本在敖氏著《金镜录》、《点点镜》二书12幅舌象图基础上,于1341年又增补了24图,合为36种彩色图谱,取名《敖氏伤寒金镜录》,其中24图专论舌苔,4图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和舌质。

图中所载舌色有淡、红、青3种;论舌面变化有红刺、红星、裂纹等;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质有干、滑、涩、刺、偏、全、隔瓣等描述。

对主要病理舌象,基本都已提到。

每图还有文字说明,结合脉象阐述所主证候的病因病机、治法和预后判断等。

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5、晋至五代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国家及意义?晋至五代时期,随着社会进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中外医药交流也相当发达,其中主要有: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及阿拉伯国家,中外医药交流,不但扩大中医在国外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学对外的传播,而且在交流中吸收了国外医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这是晋唐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论述题试分析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四部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了中医学术体系已经建立,中医学的临床学原则――辨证论治也已形成。

理、法、方、药体系与辨证论治原则是统一的,理、法、方、药体系是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体系的实践展示。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方式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这是由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中医学对疾病现象不是采用实证方法去认识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就无法去针对实证的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从本质上说是着眼于外在临床表现的有机组合对疾病给出判断,进而针对这一判断进行治疗。

某种疾病虽然病因与病理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受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它的外在表现却是变化不定的。

因此某种疾病在演进转归过程中,其临床症状,体征的组合就不会不发生变化,由是,不论何病,在临床上就会出现不同证候类型的先后演替。

辨证论治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证候类型,最终则是通过治疗不同的证候类型完成治病的目的。

根据辨证论治这一实质过程,可以反映出以下的基本精神:首先,辨证论治既强调从客观的临床表现出发,这坚持了唯物论原则;同时也强调从临床表现的联系出发,这又坚持了辩证法的精神。

从辨证论治的本质要求看,单一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法确定其性质,所以便无法施治。

只有把各种症状、体征联系起来,才能反映出规律,也才能为施治提供依据。

因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从事物联系出发,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同时,辨证论治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认为不同的人虽患同一种病,但是病情表现不会完全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患同一种病,病情表现也会出现差异;而不同的人所患不同的病,在某一阶段又会出现某种共同表现,如此等等。

对此,辨证论治强调从证候的异同给以不同或相同的治疗。

在如何处理同一与差异的问题上,辨证论治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具体针对性,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考虑,现象的相同或不同,往往反映的是本质上存在同一和差异,而根据本质的同一和差异给以相同或不同的治疗是合理的。

另外,辨证论治也主张定性与定位结合。

“四大经典”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后世又发展完善了各种辨证方法。

这些不同的辨证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其中八纲辨证是定性的辨证方法,而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则是不同的定位辨证。

只有定性辨证与定位辨证相结合,才能保证诊断的方向正确和具体针对性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