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合集下载

必修下册(四) 整合迁移6 实词推断方法——邻字推义、对文推义

必修下册(四) 整合迁移6 实词推断方法——邻字推义、对文推义

整合迁移6 实词推断方法——邻字推义、对文推义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1)( )A.⎩⎪⎨⎪⎧ 必浚.其泉源(疏通水道)而议事每.不合(每次)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B.⎩⎪⎨⎪⎧ 故今具.道所以(详细,详尽)永保无疆之休.(休止)举.先王之政(施行) C.⎩⎪⎨⎪⎧ 情不胜.其欲(克服)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虽董.之以严刑(督察) D.⎩⎪⎨⎪⎧ 不恤.国事(顾念,忧虑)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 答案 C解析 A 项每:常常。

B 项休:喜庆,福禄。

D 项是:认为正确。

(2)( )A.⎩⎪⎨⎪⎧ 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这里用作谦辞)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人君当神器..之重(指帝位) B.⎩⎪⎨⎪⎧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居域中..之大(国内)于反覆..不宜卤莽(指书信往返) C.⎩⎪⎨⎪⎧莫不殷忧..而道著(深深忧虑)以致..天下怨谤也(因而招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想做之事)D.⎩⎪⎨⎪⎧ 辟邪说,难.壬人(责难)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堵塞蒙蔽)同俗..自媚(附和世俗)答案 A 解析 B 项域中:天地间。

C 项可欲:贪图的东西。

D 项难:排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以致..天下怨谤也 C.⎩⎪⎨⎪⎧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答案 D解析 D 项“苟且”,古今义均为“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竭诚”,古今义均为“竭尽忠诚,全心全意”。

A 项“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区区”,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
2、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
(三)想想看: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更加,越来越)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 (贯通)
4.通五经,贯六艺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攻下,攻取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 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全,不周到
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村落
翻译:“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 君治国累世不见者,„„” (《屈原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C 昌宗从旁趣说。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讽:劝告 哂:讥笑 趣:风趣。 务:致力
C通假字,通促,催促。
1、崔家 2、 3、
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通“翌”,第二天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复之以掌
通“覆”,翻转,倾覆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 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1、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 失罪,务令折中。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 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 宽严适度。 2、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 而寡实。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 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例:(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可以独飨白粲(càn)。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方法例析
会意字(利用字形)
例: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买入粮食;粜:卖出粮食。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03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与妻书》
04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你推断的理由。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02
形声字法(利用偏旁)
依形推义(利用字形推断)
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人。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
2
自放驴,取樵饮爨。(樵:打柴)
3
(三)对称分析(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同或相近。 (1)齐人追亡逐北。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举类迩而见义远。 (4)化险为夷。 (5)党同伐异。
联系:绳之以法。绳:约束、制裁 联系:日薄西山。薄:接近 联系:投笔从戎。投:放弃 联系:殚精竭虑。殚,竭尽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姓名:、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 善才绳之。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5.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6.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7.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 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 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 抚军亦厚赉.成名。

3.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 刑天舞干戚.5.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 径造庐访成8.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 攘除奸凶4.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 变姓名,诡踪迹6.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 无父何怙.(h u)无母何恃.9.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0.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四、根据语.法.推断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及词性。

1. 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怙”对“恃”,词义为“弥”对“愈” 词义为“简”对“择” 词义为(《逍遥游》)含义____________ 词性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性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含义_____________ 词性4.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5.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6.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7. 其罪当与童贯等.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8. 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方法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

“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

”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

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题含答案及译文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题含答案及译文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题含答案及译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论语》译文:如果想要给他加罪,总会找到理由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礼记》译文:了解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享乐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译文:不能因富贵而放纵,不能因贫贱而动摇,不能因威武而屈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荀子》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师。

师,是为了传授道理、传承业务、解除疑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左传》译文:用正直回报恶报,用美德回报美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孟子》译文: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荀子》译文: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译文:有信心的人定能成功。

知足者常乐,富贵者常忧。

——《庄子》译文:知足者常感到快乐,富贵者常感到忧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文:不要给别人施加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译文:学习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

——《牡丹亭》译文:人生在世,总不能事事如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题李杜集》译文: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译文:君子的美德可以传承给后人,但是不会传承恶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集锦》译文:留下青山,不怕没柴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译文: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自卑困。

文言文实词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练习题文言文实词练习题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词汇之一。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词汇单位存在,而非虚词的辅助性语素。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练习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词汇。

一、下面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是实词的是: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答案:1. 人生、死、丹心、汗青;2. 春江、潮水、海、明月;3. 花径、客、蓬门、君;4. 红豆、南国、春、几枝;5. 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秋。

二、下面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是实词的是:1.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案:1. 燕山、雪花、大、席、片片、吹落、轩辕台;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广泛运用。

实词不仅仅是文言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表达意思、描绘景象的重要工具。

掌握实词的使用,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实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实词的词义和用法。

有些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和解读。

此外,实词的用法也需要注意,有些实词可能有特定的搭配或者固定的用法,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熟悉和掌握。

总之,实词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握实词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100题(附答案)

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100题(附答案)

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100题(附答案)文言实词教学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平时需要加强文言文实词练习。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高考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题,请考生认真学习。

文言实词突破练习(一)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3.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4.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5.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26.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7.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28.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疾恶如仇30.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
姓名:
一、根据成语
..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
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刑天舞干戚.
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7.径造.庐访成
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三、根据句子结构
....,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3.攘.除奸凶
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5.变姓名,诡.踪迹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四、根据语法
..推断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及词性。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含义词性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含义词性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含义词性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含义词性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含义词性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含义词性
7.其罪当与童贯等.含义词性
8.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含义词性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
....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鄙: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

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
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
5.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高考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
8.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成语“投笔从戎”。

投: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高考湖北卷)
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
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成语“严惩不贷”。

贷:
六、请根据句子前后语境
..判断加点字的含义。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
4.(高考浙江卷)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服:
【答案】:
一、成语
1.贷:宽容。

严惩不贷: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2.病:兵器。

短兵相接: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

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

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3.“绳”即准绳,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

绳之以法:根据法律制裁。

4.敝:破的。

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5.却:退。

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6.倨:傲慢。

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

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7.靡:散乱。

望风披靡: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

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8.迩:近。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二、字形
1.形旁为“火”,指火烤的东西,引申为烤肉。

2.形旁为“贝”,赐予,给予。

3.形旁为“目”,瞎。

4.形旁为“戈”,一种兵器(斧子)
5.形旁为“舟”,大船
6.形旁为“石”,石阶
7.形旁为“走”,到
8.上“入”/“出”,下“米”;意思为买入/卖出粮食
9.左“目”右“間”,从门缝中看,“窥视”
三、结构
1.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途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2.疲敝:疲劳不堪。

敝,坏,这里指疲劳到极点的意思。

3.“攘”对“除”,除掉。

4.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

5.改变姓名,隐蔽踪迹。

6.“赢”对“余”,剩余的。

7.“下”对“破”,拿下,攻克。

8.“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
9.“弥”对“愈”词义为更加
10.“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
11.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
应释为“奋勉”
四、语法
1.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此解释为: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2.樵,作“取”的宾语,名词,词义为:木柴。

3.“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
和”。

4.条,作动词,后跟名词“其言”,词义为:整理
5.脯,作动词,后跟名词“鄂侯”,词义为:做肉干
翻译: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

二者都是“使
死者复生”的意思
7.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
非“等人”、“等等”。

8.妻,作动词,后跟名词“侃子瞻”,词义为:嫁给
五、联想推断
1、鄙:边邑
联想《为学》蜀之鄙有二僧(边境)《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境)
2、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
3、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
4、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
5、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
6、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使明白
7、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迫近
8、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
9、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徒:只是
10、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贷:宽恕、宽免
六、语境推断
1、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
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

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

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
词“辩驳”有误。

(“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据前句“畏”是“敬畏”义,此处“服”当为“佩服、敬佩”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