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

海明威作品的死亡意识与抗争意识每当我们翻开美国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十分清楚地发现,海明威——这位被西方评论界誉为“两次大战中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浓浓死亡意识和抗争意识。

可以这么说,海明威在他一生近40 年的辛勤笔耕中,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短篇佳作,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死亡和抗争这两个主题展开创作的。

一、人生与死亡1918, 海明威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进人意大利境内的交战区为救护队开汽车时被炮弹炸伤, 在医院治疗个20月, 仅从腿上就取出弹片237块, 重伤的后果是严重的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

20年后, 他谈起此次受伤时仍心有余悸“事实真相是, 我的伤深人骨髓, 结果确实给吓坏啦”, 1936 年, 西班牙内战爆发, 他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 目睹了西班牙内战中的生生死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又以记者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 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头部受重伤, 伤口共缝了57针。

其间, 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

1949年,他被猎枪的枪塞打伤了眼睛。

1954年, 他去非洲狩猎, 遇飞机坠毁幸免于难。

海明威屡遭劫难, 虽说大难不死, 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 生活中稍稍有些异常就会引起他不吉的联想。

1928年, 父亲自杀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若干年后, 母亲把父亲自毙的那支左轮手枪交给他时,在卡片上附言:“也许你愿意保存它。

”他怅然若失:“我真不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

”, 可见, 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 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 后来的沉疴重病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 形成了他对死亡情结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

美国评论家H ·Bates 曾说过:“实际上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

”更有甚者,有些评论家干脆把海明威戏称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

无疑“死亡”对于海明威来说,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曾说过:“一切故事, 讲到相当长度, 都是以死结束的; 谁要不让你听到那里, 他就算不上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内容提要:“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经典台词。

生活中诸如病与死这样一些普遍遭到排斥和拒绝的反面经验,一旦以迷人的形状从作家的笔下走出,竟带来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与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其中又都透出了一股让人深思的气息,这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这种震撼是来源于他的经历还是来源于想象。

本文试通过对海明威部份作品的阐释,来表述我所能理解的他的死亡哲学背后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命运、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

主题词:海明威死亡哲学意识升华著名学者弗洛伊德有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

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

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和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

这里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以文学耕耘在那个天地里,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

所谓“死亡哲学”主要是一种范围上的限定。

一种可以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自然史、精神史的理解,更应是对人自身存在状况的领悟;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是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一、海明威的生死哲学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

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份,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

在创作风格上,海明威一生最偏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

丧钟为谁而鸣 生死观解析

丧钟为谁而鸣 生死观解析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观解析《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通过描述在西班牙内战背景下的民兵接受任务炸毁一座桥梁的故事,探讨了生死观的主题。

该小说通过描写民兵部队成员周密部署炸毁桥梁的过程,以及桥梁最终未能成功被炸毁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在生死面前的无力感和虚无主义倾向。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位美国志愿者,他在执行炸桥任务的同时,也考虑到自己的人生观和全人类的生死观。

小说中的“丧钟”象征着死亡和灾难的到来,而“为谁而鸣”则指着人类的求生意识和生命的意义。

在故事中,乔丹和其他人物面临生死抉择,他们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煎熬,同时也不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通过乔丹和其他登场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这部小说探讨了几个与生死观相关的主题。

首先是人类存在的无常性和无力感。

乔丹和其他人物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临近,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虽然努力去改变世界,但最终还是无法掌控生死。

这种无常性和无力感使他们产生了虚无主义的思考,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

其次是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人们被迫面对自己最原始和最真实的一面。

小说中描写了人们的勇气、友爱、牺牲和背叛,同时也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和残忍。

通过这种对人性的观察,作者展示了人类在生死面前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可贵性的思考。

最后,是对于生死观的思考。

小说中的登场人物对于生死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人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到底,有人选择面对死亡的恐惧而逃避,有人则选择用死亡来结束痛苦。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选择和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对于个体的影响。

总的来说,《丧钟为谁而鸣》通过揭示人类在战争时期的生死挣扎和思考,探讨了生死观的主题。

小说通过对人性、生命和死亡的观察,呈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反思,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对于死亡的恐惧。

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生使命与死亡意识

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生使命与死亡意识

2013.04张琦一在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死亡如同一个写满禁忌的诅咒。

通过暴力、鲜血与死亡等众多意象,构造出一个充斥死亡阴影,毁灭一切永生的语境。

然而,通过对海明威代表短篇小说《世界之都》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两位男主人公都在软弱的生活中感到迷茫和恐惧,但都在克服恐惧的刹那间感受到了生命的完满。

同时,在体悟到生命的精彩与勇敢集中爆发在他们身上之后,作者在极短的时间里安排了他们死亡的命运。

可以归咎为是他们完成了人“生来为了勇敢”的使命,体会到力量的精彩,于是当使命终结时,他们的生命求索旅程也随之结束。

“人生使命”先后让主人公完成了“男孩—男人—自我英雄”的转变,这是“人生使命”对勇敢和力量的召唤。

而“死亡意识”则是“人生使命”的终极体现,正如海明威所说“死自是一种美。

”二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世界之都》的书中,描写年轻的斗牛士“帕科”既承担了“人生使命”的职责,也完成了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

帕科是一名身材结实、孔武有力的西班牙男孩,因为姐姐们的关系来到马德里做一份侍者的差事。

既充满青春热血又盛行怯懦的帕科在所供职的餐馆里遇见了几名斗牛士,他们的对话使他瞬间对斗牛场的刺激极为有兴趣。

然而,在与同伴恩里克的模拟斗牛中,帕科不幸被刺死,“充满着幻想”死去。

小说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安排帕克出场,而是描绘了一个失落的斗牛士来到酒馆里郁郁不志的场景,在沉闷的境遇中回想自己过去“披着那件沉重的、盘着金丝花的斗牛服”、“声音像在咖啡馆里一样从容、一样响亮”。

这位如今只对美酒和女人感兴趣的斗牛士为下文帕科的出场进行了恰当了铺垫。

帕科这个从未有过斗牛经验的小伙子在酒店打烊之后“拿起传教士用过的餐巾,双脚站定,笔直的立着,然后放低餐巾,顺势低下去,把双臂一挥,模仿斗牛士从从容容摆动披风的那种架势。

”斗牛士光鲜不再的回忆却无意间唤醒了少年帕科对于挑战的向往与勇气,仿佛是一种男人生来就该拥有的使命—勇敢、坚强、醉心挑战。

探讨海明威文学小说的悲剧特色和死亡意识

 探讨海明威文学小说的悲剧特色和死亡意识

探讨海明威文学小说的悲剧特色和死亡意识一、文学小说悲剧的内涵综述在西方文学界,悲剧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很多学者、批评家专注于悲剧的哲学诉求。

他们相信在悲剧文本中,主人公与外界的灾难抗争,虽然获得了精神上胜利,但最终还是被打败甚至被毁灭,这揭示了悲剧的崇高意义。

它的意义就在于赞扬人对命运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大哲亚里士多德曾把悲剧定义为是主人公自身存在的致命弱点导致的,是一种行为或者说是某种人性品格给他造成的灾难。

莎士比亚文学经典中的悲剧文本都属于这一类,比如《汉姆雷特》和《奥赛罗》。

但总体上概括,悲剧的成因一方面是命运决定的,它反映了人在与命运进行抗争时候的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悲剧的产生又源于人本身的缺陷,正是自我导演了自己的失败甚至死亡。

一部悲剧也许只是在表达其中一种极端或者说是另一种极端,但绝大部分悲剧两种成分都有。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洞察到这样的悲剧阴影,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海明威的全部长篇小说都是悲剧,而悲剧的极限所体现的就是死亡意识。

以下文字将专门分类探讨海明威作品的悲剧特色和死亡意识。

二、海明威作品的悲剧特色海明威的处女座《在我们的时代》中,悲剧的阴影还并不明显。

作者还没有把生活彻底地当做悲剧。

在这些短篇小说当中,主人公几乎都面临着强悍的外部世界,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备受煎熬,被灾难磨砺,很多人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在批评家看来,这其中的悲剧色彩折射了一个作家的悲剧内容,从还不明晰走向了个人高度的悲剧想象。

不过那时候的海明威作品还并未成熟,直到若干年后他对悲剧的表达才技艺精湛。

他的悲剧终于有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大概可以以下几个内容。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悲剧以战争为题材的悲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集中。

海明威在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但文本里始终没有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妥协,也没有精神上的超越。

文中有很多阴郁的特写特别吸引人,如:在一根战火点燃的木头桩上,无数蚂蚁被烧死,亨利举着孤独的身影,离开了医院。

海明威死亡意识论

海明威死亡意识论

一 方面
,
因为他 们 是 幸运儿 … … 为 祖 国而 献身 也是
,

切 幸 福 快乐 美 好 和 欢 乐 的 毁 灭
,
这样

,
的 人 的 母亲是 世 界上 最值 得骄 傲 的 人
亡 就 是 世间 最 大 的 不 幸
死 亡 也 是 一 切 痛苦

,
然而

,
另 一 方面
最 幸福 的 人 盖被炸 飞 了

死 自有 一 种 美


,
那 就是 自杀
判断 人生 是 否 值得 还是 不
:
早 在 第一 次 世 界大 战 期 间

,
青年 时 代 的
值得 活 下去 等 于 是 回 答哲 学 上 的 基 本 问 题

海 明 威 曾放弃 上大 学的 机 会而 积 极主 动 地 要 求去 欧 洲 参 战 生活中 疤


1 9 6 1年 7 月 2 日清晨



的一 声 枪
时 的海 明 威对 死 亡 的 认 识 带 有 一 种英 雄 主 义 的热 情
,

海 明威 在 爱 达荷 州 的 寓所 里 用 双筒 猎 枪
,
但对 这场 战 争 本质 的 认 识 往 往是 模
,
自杀

,
结 束 了他 6 2 岁 的生 命
” “


战争 俭验 了他 的勇敢
斗牛 又 满 足 了

危险的 夏季


,
他 的生 活始 终 笼 翠
,
他 研 究 和 了解 死 亡 的 心 理 需求

曹雪芹和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管窥

曹雪芹和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管窥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内容摘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人只有清醒地意识到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终有一天要被死亡所终结这个事实,才会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而文学,作为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表现了最丰富、最复杂、最精细的生命意识。

本文以曹雪芹和海明威为例,从人生的虚无和相同死亡关注下的不同死亡的理念两方面来观照两位作家,希望从他们笔下获得人面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死亡意识;曹雪芹;海明威死亡,是有机生命的自然终结和必然归宿,是生命不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是所有生命的绝对共同点,谁也逃脱不了,改变不了。

舍勒说得好:“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

”而人,只有清醒地意识到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终有一天要被死亡所终结这个悲剧性的事实,才会百倍地珍惜和热爱生命过程的每一瞬间。

文学,作为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表现了最丰富、最复杂、最精细的生命意识。

在这个人类的终级归宿问题上,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都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

波特莱尔、劳伦斯、萨特、茨威格都是描写死亡的能手。

在这一点上,曹雪芹和海明威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人生的虚无、死亡的理念两方面来观照两位作家。

一、人生的虚无曹雪芹生活的18世纪,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在暂时的繁荣假象之下,经历了漫漫历史长途的中国封建社会其内里已是千疮百孔,“外头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

再加上曹家由盛而衰的剧变,致使曹雪芹举家食粥,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经历了种种辛酸屈辱,饱谙了满洲统治集团的种种丑态内幕,眼见了无数的可笑可骂、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些生命的断然毁灭和世事的无常,使曹雪芹感受到人生的空幻与虚无。

脂评云:“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红楼梦》中有言:“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生命因死亡而完满——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生命因死亡而完满——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作 为 2 0 I L _纪 l 美 国文学 最具 个性 的作 家 , 海 明威
显著 的 特征 。
用文 学创 作影 响 了数 代 美 国 人 , 被 誉 为 美 利 坚 民 族 的 精 神 丰 碑 。 海 明 威 用 独 特 的 “冰 山 风 格 ”的 文 字 表现对 人生 、 社 会 和世界 的冷 静旁 观与 由衷 热爱 , 他 的文 字看 似冷 峻坚 毅 , 实 则含 蓄隽 永 , 引 人 深 思 。 正 如 乔伊斯 所 说 : “ 海 明 威 表 现 的 形 式 背 后 含 有 远 比 人 们 所 能 想 象 的 要 多 得 多 的 内容 。 ” 死 亡 现 象 是 海 明威 作 品 中 颇 为 引 人 注 目的部 分 , 其 作 品 中 的 主 人 公 都 是 非 自然 死 亡 的范 例 , 死亡 意 识 笼 罩 着 他 的 全 部 创 作 。 在 长 篇 小 说 《永 别 了 , 武 器 》中 , 海 明威 借 主 人 公 亨 利 之 口说 出 : “ 世 界 杀 害最善 良的人 , 最 温 和 的人 , 最 勇敢 的人 , 不偏 不倚 ,
妻 子难 产 、 丈 夫 自杀 的 惨 象 , 本来 紧张又兴 奋 的心情 被 泼 了 一 盆 冷 水 。尼 克 与 死 亡 就 这 样 在 一 个 日常 性 的场 景 中不 期 而 遇 了 , 他 不 安 地 问 爸 爸 “男 人 自 杀 的多 吗 ” , 又问 “ 死 很难 吗” 。尼 克作 为 旁 观者 , 被 死亡 的气 场所震 慑 , 在此 之前 , 死 亡 是 他 从 来 都 没 有 考 虑过 的问题 。 比起 极 端 条 件下 的死 亡 例 证 , 日常 生 活 中突发性 死亡 使 人 没 有 防备 , 突 出 了 死 亡 的 残 酷性 , 具 有更 强 的艺术 冲击 力 , 也 更 加 鲜 明地 表 现 出 麦 康 伯 吓 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

不管是他引领的简洁写作方式,还是确立悲剧主题的小说手法,都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

而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主题。

死亡意识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悲剧才是注定的结局。

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死亡,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海明威从他的死亡意识当中提炼出一个新的审美视角,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世界。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海明威的精神历程以及死亡意识在海明威精神世界里的中心地位。

一、厄内斯特·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发展过程
海明威的一生中刻意追逐危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抱着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观点。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追寻着对死亡的充分了解。

可以说海明威对死亡的认识和他死亡意识的不断加深都与个人的经验累积相关。

(一)死亡的好奇和模糊阶段
1.海明威小说中关于死亡的好奇和模糊。

在死亡意识的最初发展阶段,海明威对待死亡是感到好奇而模糊的。

1925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出版,讲述了尼克的系列故事,有着鲜明的自传特色。

这套小说集很好地反映了海明威早期对死亡的探索和理解。

以尼克的第一个故事《印第安人营地》为例。

这个简短的故事讲了一个年轻人同他的父亲——一位美国医生一起去钓鱼的旅行。

他们钓鱼时看到两个印第安人,两人要带医生去他们村庄帮助一位难产的妇女。

这名妇女因为分娩痛苦而断断续续哭嚎了两天。

尼克的父亲无奈只能用普通的折合刀帮这位女士做剖腹产,而且也没有打麻醉。

女人的丈夫无法承受妻子所受的折磨,他从左耳切到右耳切开自己的咽喉。

血流进池塘,他就这么死了。

根据海明威的自传,我们可以认为
这是海明威亲眼所见的真实故事。

医生的儿子尼克常作为海明威短篇小说集的主角,实际上即体现了海明威自身。

其中隐含的主题是通过父子在回家途中的对话揭示出来的:
“Why did he kill himself,Daddy?”
“I don"t know,Nick. He couldn"t stand things,I guess.”
“Do many men kill themselves,Daddy?”
“Not very many,Nick.”
“Do many women?”
“Hardly ever.”
“Don"t they ever?”
“Oh,yes.They do sometimes.”
“Is dying hard,Daddy?”
“No,I think it’s pretty easy,Nick.It all depends.”
In the early morning on the lake sitting in the stern of the boat with his father rowing,he felt quite sure that he would never die.
从引文中我们发现尼克已经开始考虑死亡。

作为一个孩子,他应该是毫无能力处理好他的这种思想意识和环境的关系,但是这种痛苦的冲突却已存在他的世界中。

对于尼克而言,死亡是如此简单,这太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那些自杀的血腥场景给小尼克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克在同他父亲一起去的印第安旅行中,第一次直面死亡,而这也反映出海明威对于死亡的好奇与模糊的概念。

2.死亡的好奇与模糊阶段产生的原因。

海明威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在海明威童年时,总是在一旁看父亲如何诊断病人,因此海明威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病痛甚至死亡。

他也一直跟父亲去印第安社区。

也许这个作品正是反映了他年轻时的这段经历,极有可能他在这段时间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死亡。

印第安人对待死亡的方式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死亡的恐惧也由此诞生,死亡的影子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二)死亡的必然性阶段
1.海明威小说中关于死亡的必然性。

另一个短篇小说《杀手》(1927)是这本小说集的补充,尼克对死亡的恐惧以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传达出来。

少年听到两个暴徒在谈论刺杀一名前拳击手的事。

他无法对此漠然视之,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那名拳击手。

然而这位拳击手却一再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来保护自己。

小说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意义的一点就是,拳击手就在那儿等死,尼克对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助,感到极度的恐惧。

“I’m going to get out of this town,” Nick said.
“Yes,”said George.“That’s a good thing to do.”
“I can’t stand to think about him waiting in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Well,”said George,“you better not think about it.”
尼克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压力,他选择逃离这个城镇。

但是他已经无处可去。

他陷入战争,要面临更多的死亡,在战场上,自己也会受伤甚至可能死去,他深陷对死亡的恐惧。

不同的战争都各有各的起因,对海明威而言,战争都是一样的: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他们的生命。

所以说战争是人类失去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

因此,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往往直面人生必然的归宿——死亡。

2.死亡的必然性阶段产生的原因。

这一时期海明威的作品主要是受他在一战时经历的影响。

在战争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使海明威不带任何掩饰地认识了死亡。

在关于战争的作品中,他揭示了战争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对人类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把战争理解为一种死亡的方式。

(三)死亡的困惑阶段
1.海明威小说中关于死亡的困惑。

在这个阶段,海明威的心中满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他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认为死亡是一个可怕而丑陋的存在。

海明威自己对这段时间的生活也满是彷徨。

海明威对死亡的意识步入困惑阶段。

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体现出他对死亡的困惑。

“What did he fear?It was not fear or dread.It was a nothing that he knew too well. It was all a nothing and a man was nothing too.It was only that and light was all it needed and a certain cleaners and order.Some lived in it and never felt it but he knew it all was nada y pues nada y nada y pues nada…Hail nothing full of nothing,nothing is with thee.”
这段话展示出战争后西方人们那种孤独和绝望。

不公正的战争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和信念。

所以说人们开始对人生抱有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2.死亡的困惑阶段产生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海明威认识到残酷血腥的事实。

成千上万的美国男人像海明威一样志愿参军。

年轻的美国人希望参加战争来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

但是战争在泥泞和血污中停止了,所有的关于军队荣耀的想法也一同终止了。

一战后,海明威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他的纯真和质朴的生活观。

他的文学创作无疑受到了他在一战中经历的影响。

他进一步了解了死亡,步入了对死亡的探索阶段——困惑。

二、海明威死亡意识的意义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和他的所有作品,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人的一生似乎注定一无所获,总是要直面死亡,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海明威的作品表面上都是写死,终是为了写生。

作者对死亡一步步加强了理解与分析,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硬汉子精神;而且还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无法躲开的悲剧命运时还能保持人的尊严,从而确定人的生存价值。

海明威通过他的作品告诉读者:人最重要的就是那种精神,即敢于和虚无、和死亡做斗争的精神,敢于蔑视死亡的精神。

这应该才是海明威想在作品中真正传递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硬汉精神。

三、结论
生与死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海明
威通过他的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告诉我们:人在世上活这一生,需要的就是那种自强不息的硬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拼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的这三个发展阶段都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再加上他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将其作品中的生与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