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与国家建设

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与国家建设近年来,日本的教育体制在国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源于战后重建时期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教育模式之一。
本文将以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为主线,探讨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如何促进国家的建设。
首先,日本的教育制度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五个阶段。
这一完整的教育链条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基础教育。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重视学术知识的传授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制度为培养有才华、有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内容也是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教育内容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小学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还会开展实践活动,如田园体验、运动会、音乐会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项目。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另外,教育方法也是现代日本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此外,日本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写作、研究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现代日本的教育体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与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与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日本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并引进了现代化教育体制,推动了日本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与西方教育制度引进的关系,以及这种引进对日本教育的影响与意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其中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其中之一。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要参考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教育模式,并根据国情进行改进。
这一引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明治三年到七年(1870年至1874年),第二阶段是从明治九年到十三年(1876年至1880年)。
在第一阶段,日本政府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欧美国家学习,其中大多数是前往英国、法国和德国。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他们带回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学方法,并在日本各地开办了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教师和教育家。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
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法,规范了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还派遣了更多的教育专家前往西方国家考察,力求将日本的教育体系与西方国家接轨。
这些专家吸收了西方教育制度的优点,并在日本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和改革。
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对日本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为日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传统的儒学教育之外,日本开始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授。
这促使日本逐渐从封闭的农耕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其次,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推动了日本国民教育的普及。
根据明治政府的政策,教育成为日本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学校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支持。
从小学到大学,日本的学校不断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还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变革。
留学生们回国后,他们在学术界和政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教育制度

它提倡日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大和魂与日 本的神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神化和维护天皇 统治的思想工具。
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的教育 机构的类型:
• 1、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 主要有昌平坂学问所、和学讲习所、开成所 及医学所
• 2、藩学。 最初是以教授汉学书籍为主,同时教以武学。 1715年后,逐渐增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内容。
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
1947年3月31日,日本国会颁布《教育基本法》。制定这一法令是“为了 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为新日本奠定教育的基础”,因此它对有关教育工作 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教育基本法》是战后日本的一项 根本教育大法。《教育基本法》依据日本新宪法的精神重申,为了世界 和平与人类幸福,日本必须建设成为一个民主的、文明的国家,而这一 理想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教育的。
为了按照《教育基本法》的原则设置学校,1947 年3月31日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包括9章 108条及附则。
《学校教育法》采用美国的“6-3-3-4”制确定形 式上单轨的学校制度,并对小学、初级中学、高级 中学和大学的入学、目标、年限、校长及教员、经 费及管理等事项,都做出具体规定。
其中,小学与初级中学阶段的9年为义务教育。此 外还有关于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的一些规定。《学校 教育法》十分详细地列出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从 而使《教育基本法》确定的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与陶 冶人格具体化了。
以民主化和地方分权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打破中央集权教育体制,建立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 使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能够相对地独立于中央政府。 (2)根据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男女生同校,取缔男女生分校。将战 前的“六五三三制”改为“六三三四制”。实行初中教育的普及化与初 中教育的单轨制,使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 (3)制定大学设置基准与研究生院基准,改组旧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新 制大学。 (4)实施教员培养与任用的开放制度,实行教员资格证书制度,提倡教师 在职进修。 (5)把教科书国定制改为文部省审定制,即民间各教科书出版公司通过竞 争,编辑出版教科书,然后由文部省内的有关委员会审定,合格的教科 书目录送交地方教育委员会,供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学校选择。 (6)健全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体系与设施,建立大量的公民馆、图书馆、 博物馆、青年活动中心、儿童文化科学中心等社会教育设施。
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教育以宗教和家庭为基础。
但是,现代日本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自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层次化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
幼儿教育是可选的,由私立和公立幼儿园提供。
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学习获得基本的社交和认知技能。
在初等教育阶段,孩子需要接受义务教育,通常从6岁开始,持续6年。
该阶段主要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学。
此外,体育、美术、音乐、道德教育等也是课程中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等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包括三年级中学和三年级高中。
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准备高中入学考试,因为高中的教育质量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大学录取至关重要。
高中教育非常重视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加强学习,例如文科、理科和商科等。
高中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大学、职业学校或就业。
大学教育在日本非常受重视,认为只有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进入更好的职业。
大学通常有严格的入学考试,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成绩和相关的考试成绩。
职业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如医学、美术、工程等。
除了上述的学校制度,日本还有一些特殊的学校,如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专门培养体育选手的学校等。
这些学校为有特殊才能或兴趣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培养和教育。
总的来说,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广泛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九章 近现代日本的教育

1893年的《实业补习学校令》、1899年的 《实业学校令》及《高等女子学校令》的颁 布与实施的结果,使得日本中等教育结构呈 多样化格局。即除原寻常中学和高等学校外, 又出现了一批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 校、徒工学校、女子中学等新型中等教育机 构。
(五)高等教育
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明治政府就接管了原幕府直辖 的昌平板学问所和开成所等教育机构。经过一段时 间的调整改组以后,于1877年在东京开成学校和医 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东京大学。 1886年制定和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 改名为帝国大学,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 成;帝国大学的任务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教授 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和技术的奥秘。
1930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学生管理局 1931年日本成立了由文部大臣为主席的“学生思想 问题调查委员会” 1933年,日本长野县的“赤化教师”事件,使全县 65所小学的138名教师被定为“赤化教师” 1936年,又建立了警察对教师的监督制度
(2)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
(3)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反对封建制度、 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 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福泽 谕吉。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
“明治维新”伊始,明治政府就提出“富国
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改 革口号,这三者确定了明治政府各项政策和 措施的总方向。
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五条誓文》。其中,提出了 “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要 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 基本方针。
三、 “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福泽谕吉及其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日本近现代教育

第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教育是日本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资产 阶级工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类型。 日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时就注意到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明治 初年,就在东京虎门设立了工学寮;这是日本最早的一所工 业学校。继而在扎幌设立了农业学校、东京银座设立商业学 校、提倡职业教育。 在明治初年,职业教育发展并不迅速,因初等教育属于草创 期,缺少职业教育基础,同时工商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对此 并无迫切要求。但是,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一 步繁荣,职业技术教育才发展起来。 职业教育的早期开办显示出日本教育者的先见之明。为日本 工商业发展提供需要人才上显出了主动性。
(一)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情况 1、幕府教育机构:
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中,成立最早的是昌平坂学问所(1631 年),它主要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 中心。 1793年以研习“和学”为内容的和学讲习所也属于幕府管理, 它排斥佛学、儒学和兰学等。 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开设了许多传播自然科学和“兰学”的 教育机构,如开成所是传授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言的学校、教 授荷兰医学的医学所、训练军事技能和海军的军舰操练所等 等。 这些设立较晚的学校,后来一些改组为日本近代大学。 幕府学校招收社会上层人士的后代,培养社会的高层次管理 人员和研究人员。
局限:
由于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故其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改革虽使日本走上了资 本主义的道路,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的因素: 由于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还有着广泛的 生存土壤; 日本传统文化“大和魂”——“和学”的根深蒂固, 使武士道的穷兵黩武和“军刀崇拜”、“发扬军威” 思想依然保存. 使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发展就带上了封建的军国 主义性质。日本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特点使其近现代 教育带上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特征。
日本的教育

6.人过了20岁,父母老师的意见就像过了春天再施的肥 一样无效。所以矫正孩子的恶习要趁小。 7.朋友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年龄 性别之差都制约着父母的影响力。而朋友的影响则不受制约, 特别是精神上的影响更大。可见,孩子选择朋友是何等的重 要。 8.爱哭的孩子长得快。小孩哭是一种自我欲望的表现。 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强,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厉害。因为哭 对他是种运动,哭会使他增进食欲,哭累了会让他酣睡。 9.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总要在各个阶段受 到不同的打击,面对打击自制力的有无与强弱非常关键。从 小总是挨打的孩子则从小就习惯了打击,长大后有力量保持 正常精神状态。
2.日本的教育理念
重视礼仪教育、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重 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重视创新教育,这是 专家总结出的日本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让 孩子学会生活是他们教育的核心,特别是他 们很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好奇心和冒险精 神的培养。
教育的12金句
1.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2.对孩子的行为,五件事中三件夸奖,两件批 评,他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3.与其给他知识,不如让他感动,与其让他感 动,不如让他去实践。 4.最开始教孩子学习时,一定要为他找到人品 好的老师,再有才智,学历,而人品恶劣的老师, 不能做孩子学习的典范。 5.了解世间之事的人,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贪恋酒色与金钱之事。
10.让所爱的孩子外出旅行。这里的旅行不是观 光,而是离开家乡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离开父母 的保护,不体会到这种艰辛就得不到锤炼,就更谈 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 吃些苦。否则等孩子长大了真的一无所成,再后悔 就来不及了。 11.爱孩子,批两次,表扬三次,教他五次就会 成才。 1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 保护者可以安心地离开孩子身边。孩子遇到问题, 应让他自己想想。人的发展就像上台阶,不自己上 一个台阶,就无法学会那个阶段的东西。3.日本名大学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
日本的现代学前教育

三、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其经济、 教育都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许多小学和幼儿园 变成一片废墟,收容和教育儿童的任务极为艰巨。 日本社会在国际环境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使幼儿园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幼儿园及保育所的教师均称为 “保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幼儿园教师都必须 获得任职资格证书。
学前教育简史
谢谢观看!!
学前教育简史
日本的现代学化进程至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期,它已经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和亚洲最发达的 国家之一。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机构的发展
1.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 1926年,文部省颁布了日本第一部较为完整而又
独立的学前教育法令——《幼儿园令》及其实施规则。 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 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
1.学前教育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潮 20世纪初,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在欧美兴起,
日本一些受西方影响的人士,不顾明治维新后期天皇 《教育敕语》的专制主义及德育主义观,提出了与西方 新教育相呼应的自由主义保育思想。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变化
2.学前教育的军国主义倾向 从明治维新后期开始,《教育敕语》的绝对主义教
四、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制定与修改
1948年3月,文部省颁布了《保育大纲》, 这是由国家编制的日本第一部学前教育大纲。 1956年,《保育大纲》被修订。在1984年的日 本教育改革中,政府把幼儿教育列为改革重点之 一,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并注意全面发展。 1989年,日本推出了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和中国关系最复杂的邻国。
一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日交往密切;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上的争议,中日矛盾也愈演愈烈。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同为汉文化圈且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其在发展路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尤其是日本发达的教育系统。
一、三个阶段
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小学校(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
中学校(3年教育,12-15岁学生入读)
高等学校(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
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
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
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
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
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
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二、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
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
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
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
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
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
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
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
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由于学生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
假如: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会自动分配到适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
一位不懂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初中三学生亦需要学习以他能力以下的数学。
学校是不会开办辅导和精英班去迎合个人需要。
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开发问题的学生会被编入普通班里,但老师缺乏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训练。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
在美国,大多数地区设有专门及技能学校给一些有严重残障的学生就读。
在这情况下,每一位学生会由一位老师或看护者从旁协助。
当这些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服务,成人服务正面临财政困难的危机。
三、硬件先进
在强制教育中,教科书是免费的。
每隔三年,委员会和校长需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书本名单(包括该省出版的书籍及经过认可的书籍)中选取新的课本。
文部科学省负责分发这些教科书到公共和私立学校的支出。
教科书体积细小,易于携带,亦成为学生的财产。
大多数学校拥有一个联络健康专家的系统。
教育和体育设备是最先进的。
差不多所有小学有一个室外操场,大约90%学校有健身室,75%学校有户外游泳池。
不过大多数课室并没有电脑和投影机。
在授课及学生的习作中很少会使用科技。
作为资源工具的互联网亦不会被老师和学生使用。
由小学至高中期间,学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代表着他们全年会和同一组的学生互相沟通。
在这个教室和课程里,学生将会学习团体精神和自尊心。
由于每班负责校舍的清洁,所以校方甚少聘请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