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doc
DB11T 785-2011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t0.95, j ——路段j行程时间的95%分位数,即95%概率条件下通过j路段的行程时间
t j ——路段j的平均行程时间
t
f j
——畅通状态下路段j的行程时间
b) 以路段长度作为权重,统计各等级道路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 c) 对各等级道路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 以 VKT 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道路网行程时间可靠
性指数,VKT 比例计算方法按照附录 B 规定执行。
4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11/T 785—2011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北京市高峰时段的划分 A.1 工作日早高峰时段通常为 7:00-9: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 17:00-19:00。 A.2 节假日早高峰时段通常为 10:00-12: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 16:00-18:00。
5 评价指标体系
1
DB11/T 785—2011 可选取道路交通运行指数、道路交通拥堵率、拥堵里程比例、拥堵持续时间、常发拥堵路段数和行
程时间可靠性指数等指标对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5.1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
5.1.1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指标定义
道路交通运行指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的指标(也称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可以按照时 段设定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如日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等。日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可采用一日高峰时段道路交 通运行指数的平均值,北京市的高峰时段的划分参见附录 A。
5.3.2 拥堵里程比例计算方法
拥堵里程比例指标按照5.1.2的a)~b)计算。
5.4 拥堵持续时间
5.4.1 拥堵持续时间指标定义
道路网分别处于中度拥堵、严重拥堵等级的持续时间(小时),从时间分布的角度反映道路网交通 拥堵状况和变化趋势。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评价和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套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综合情况的评价,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地制定决策,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道路交通安全指标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反映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水平,包括总体事故数和死亡伤者数量。
2.交通死亡率:反映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在国际上也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3.重点路段事故率:评价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重点路段,为重点改进和治理提供依据。
4.交通事故处理时间:衡量事故处理效率,反映交通事故处理的快慢和便捷性。
二、道路交通畅通指标1.平均行驶速度:评价道路交通畅通状况,反映车辆在道路上的速度水平。
2.交通拥堵延误指数:反映道路交通拥堵程度和对行车时间的延误程度。
3.平均通行速度差异指数:评价不同道路段的通行速度水平和差异程度。
4.出行时间可预测性:指交通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便于出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道路交通环境指标1.道路噪音污染:评价道路交通噪音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道路交通排放:评价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包括废气排放和颗粒物排放等。
3.道路交通震动:评价道路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
四、道路交通设施指标1.道路容量利用率:评价道路交通容量的利用程度,包括道路极限流量和实际流量之比。
2.交通设施投资效益:评价交通设施的投资效果,包括交通设施利用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3.道路交通设施更新率:评价道路交通设施的更新速度和更新程度。
五、交通管理效果指标1.交通管理成本:评价交通管理的经济投入和效益,包括交通管理人员、设备和维护等成本。
2.交通管理反馈效果:评价交通管理的效果,包括交通流畅度、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3.车辆通行效率:评价车辆的通行效率和运输效益。
(整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
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
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
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
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拥挤识别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很多学者研究开发了许多的 ACI 算法。
加利福尼亚算法。
通过比较邻近检测站之间的交通参数数据,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交通事件进行判别,由此确定交通拥挤的发生。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指标及其作用。
首先,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划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和调整交通策略,以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交通流量指标包括平均每小时流量、交通流量峰值等。
其次,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是评价交通运行效率和道路畅通程度的指标。
交通速度指标包括平均速度、最高速度、最低速度等。
交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因此,通过对交通速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道路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交通事故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交通事故指标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等。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找出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最后,交通拥堵是评价道路交通流畅度的重要指标。
交通拥堵指标包括交通拥堵长度、交通拥堵时间等。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及时排查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关键。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该指标体系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套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和原因,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交通拥堵缓解措施。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1.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其中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条道路或交叉口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2.交通速度: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通常以公里/小时为单位。
交通速度的慢与快直接反映了交通流畅与拥堵的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3.延误指数:延误指数是指实际行驶时间与预计行驶时间之间的差距,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延误指数是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交通拥堵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4.交通容量:交通容量是指道路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流量。
交通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5.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其中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交通流量。
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6.交通拥堵时长:交通拥堵时长是指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拥堵状态的时间比例。
交通拥堵时长较长意味着道路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7.排队长度:排队长度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排在信号灯、交叉口或收费站等地点的车辆的长度。
排队长度的增加意味着道路拥堵程度加剧,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8.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可以用于评价道路交通拥堵的安全性。
交通事故率的增加可能与道路拥堵程度有关,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9.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和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指标来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城市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了解道路交通的现状,找出交通瓶颈和问题,为改善交通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下面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基础信息指标1. 城市面积:标识城市的大小,区域内道路交通的规模;2. 人口数量:影响道路交通的需求量;3. 道路里程:道路网络的规模和密度;4. 停车位数量:城市内停车容量的大小;5. 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
二、交通拥堵指标1. 交通流量:通过采集交通数据进行统计,评估道路上的交通量;2. 峰值小时交通流量比率:在高峰时段内交通流量与平时的比值,用以评估高峰期的交通状况;3. 平均通行速度:计算数据中的平均速度,用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4. 停车时间:衡量车辆在路上停留的时间,用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5. 出行延误指数:通过比对实际行驶时间和预计行驶时间得出的延误指数,用于评估交通拥堵的程度;6. 易堵路段数量:识别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
三、交通安全指标1. 事故发生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事故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2. 交通死亡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3. 交通肇事率:计算一定时期内交通肇事的数量,用来评估交通安全水平;4. 交通事故处理效率:交通事故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效率,及时处理交通事故;5. 交通违法率:通过抽样调查违法行为的数量,评估交通违法程度;6. 驾驶员违法率:驾驶员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的数量比例。
四、交通环境指标1. 噪音水平:评估道路交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程度;2. 尾气排放:评估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 道路基建影响:评估道路建设和维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出行便利指标1. 公共交通服务覆盖率:衡量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覆盖的范围和密度;2. 公共交通运营频率:评估公共交通运营的频率,衡量出行的便利性;3. 自行车道建设覆盖率:评估城市自行车道建设的覆盖面积及质量;4. 行人通行设施:评估城市行人通行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交通安全1.交通事故数量及危险程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数量以及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以及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
2.交通事故频次和密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频次以及事故数量在道路上的分布密度,以此评估交通事故的集中程度。
3.安全设备和措施:评估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信号灯、红绿灯、限速设施等安全设备和措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二、交通效率1.道路拥堵情况:评估道路拥堵程度、拥堵区域和拥堵时间段,以及拥堵造成的车辆停留时间和交通流动性。
2.公共交通系统: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可达性、频率、准点率等指标,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的比例关系。
3.交通信号灯控制效果:评估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和调控对交通流的控制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提高交通流动性和提高交通效率。
三、交通环境1.噪音和空气污染:评估交通流所产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水平,包括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道路环境景观:评估道路两侧的景观和环境状况,包括绿化率、公共设施、市容市貌等指标,以及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四、交通设施与设备1.道路状况:评估道路状况和平整度,包括路面平整度、坑洼程度、裂缝数量等指标,以及对驾驶安全和车辆磨损的影响。
2.路灯和标志设施:评估路灯和交通标志设施的设置和覆盖率,以及对夜间行车和交通安全的影响。
3.充电设施和停车设施:评估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可用性,以及停车设施的数量和便利程度,以提高城市电动车辆和私家车辆的使用便利性。
五、交通管理和服务1.交通管理措施:评估交通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效果,包括交通执法、交通指挥、交通引导等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交通信息服务:评估交通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准确度,包括实时交通信息、路况预测、导航服务等,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决策能力和选择性。
总结起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安全、交通效率、交通环境、交通设施与设备、交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指标,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地评价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了广大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制定出行政管理的方向,并改善交通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1.交通流量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交通密度等。
交通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包括小时流量、日流量等。
交通速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包括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
交通密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延误、旅行时间、拥堵指数等。
交通延误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延误时间,旅行时间指标用来评价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间,拥堵指数用来评价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安全指标:包括事故率、死亡率、受伤率等。
事故率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数量,死亡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比,受伤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数占比。
4.交通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
空气质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空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
噪声污染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噪声水平。
5.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交通可靠性、出行舒适度等。
交通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出行的准时性和可预测性,出行舒适度指标用来评价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三、指标权重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需求来确定。
四、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和评价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效率指标、交通安全指标、交通环境指标以及公众满意度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网交通拥堵状况的评价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整体或区域道路网交通拥堵状况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 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交通拥堵 traffic congestion
由于交通供需矛盾,或受天气、施工、交通事件、交通管制等因素影响,造成路网中机动车行程延误增加、行程时间延长的道路交通现象。
3.2 车公里数(VKT) vehicle kilometers of travel
路网统计范围内,所有车辆的行驶里程累积值。
3.3 高峰时段 peak hours
由于通勤交通造成的道路交通早晚高峰,早高峰时段通常为7:00-9:00,晚高峰时段通常为17:00-19:00。
3.4 路段 road section
几何条件保持一致的道路区段,由两个端点界定。
4 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和车公里数(VKT)
4.1 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将路段的平均行程速度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4),1级表示运行最畅通,5级表示运行最拥堵。
表1 路段平均行程速度等级划分(单位:km/h)
4.2 分高峰时段和全日平均,给出北京市五环内道路网各等级道路的车公里数(VKT)比例推荐值,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车公里数(VKT)比例推荐值(工作日)
表3 车公里数(VKT)比例推荐值(周末)
5 评价指标
5.1 日交通拥堵指数
5.1.1 指标定义:在一日统计间隔内,城市整体或区域道路网总体拥堵程度的相对数,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单位:无。
5.1.2 日交通拥堵指数从宏观角度反映道路网交通拥堵水平。
5.1.3 计算方法
1)以15分钟为统计间隔,得到道路网中各路段的平均行程速度;
2)根据路段平均行程速度等级划分(见表1),判断各路段所处
运行等级;
3)统计各等级道路中处于第5级运行水平的路段里程比例;
4)利用车公里数(VKT)加权,计算区域(总体)路网拥堵里程
比例;
5)基于15分钟交通拥堵指数与拥堵里程比例的线性转换关系,
得到15分钟交通拥堵指数;
6)将早晚高峰时段内15分钟交通拥堵指数取算数平均值,得到
工作日交通拥堵指数,将6:00am-22:00pm时段内15分钟交通拥
堵指数取算数平均值,得到节假日交通拥堵指数。
5.1.4 日交通拥堵指数分为5级,取值区间为[0,10],对应不同的道路网交通拥堵等级(见表4),1级表示运行最畅通,5级表示运行最拥堵。
表4 日交通拥堵指数分级
5.2 拥堵里程比例
5.2.1 指标定义:在一定时间统计间隔内,道路网处于不同拥堵水平的路段里程比例,单位:%。
5.2.2 拥堵里程比例从空间的角度反映道路网交通拥堵的影响范围。
5.2.3 计算方法
参见5.1.3。
5.3 交通拥堵持续时间
5.3.1 指标定义:在一日统计间隔内,路网处于严重拥堵等级的持续时间,单位:小时。
5.3.2 交通拥堵持续时间从时间的角度反映道路网拥堵等级、持续时间和变化趋势。
5.3.3 计算方法
参见5.1.3。
5.4 常发拥堵路段数
5.4.1 指标定义:道路网中周期性发生严重拥堵的路段的数量,单位:条。
分为日拥堵路段、周常发拥堵路段、月常发拥堵路段和年常发拥堵路段。
日拥堵路段指高峰时段内,1小时(含)以上处于第5级平均区间速度的路段,按早高峰时段和晚高峰时段分别进行统计。
周常发拥堵路段指一周5个工作日内,至少4天为日拥堵路段,按早高峰时段和晚高峰时段分别进行统计。
月常发拥堵路段指一月4个周内,至少3周为周常发拥堵路段,按早高峰时段和晚高峰时段分别进行统计。
年常发拥堵路段指一年12个月内,至少6个月为月常发拥堵路段,按早高峰时段和晚高峰时段分别进行统计。
5.4.2 常发拥堵路段数反映道路网交通运行的薄弱环节。
5.4.3 计算方法
参见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