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阅读报告

一、本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中文版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充满巨大机遇、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印行的。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本书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当然,就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当有保留地应用,即服务并且掌舵。

二、本书的基本理论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本书作者之一、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理论创新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从以下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

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如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公共官员将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是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至裁判员。

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至关重要。应该鼓励公民采取一致的行动,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促成妥协而简单地回应不同的利益需求。

三是在思想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政府可以激发人们重新恢复原本应有的公民自豪感和公民责任感,而且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在许多层次都会出现的一种更强烈的参与意愿,在这种情况,所以相关各方都会共同努力为参与、合作和达成共识创造机会。

四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在政府中,公正与公平是其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是责任并不简单。公共行政官员已经受到并且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宪法法令、其他机构、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

六是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要培养具有责任心、献身精神和公民意识的雇员或公民。如果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应该受到公共机构管理者的善待。分享领导权的概念对于为公共雇员和公民提供机会以便他们言行符合其公共服务的动机和价值至关重要。

七是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公共行政官员不是他们机构和项目的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行政官员的角色被重新定位为负责

人的参与者,而非企业家,具体来说,应当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共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会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

这一章追溯了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情况。老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经济学管理方法论对公共管理领域造成深重影响,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公共管理者被要求去寻找新的创新途径来取得成果或者将先前由政府履行的只能民营化,他们被要求去“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其提出是对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进步和优化,特别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在是否“掌舵”也不在是否“划桨”上,而是应该在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从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其中都谈到了政府对公民所提供的“服务”。在老公共行政中,人们关注于使公共组织及其管理人员以最优效率的方式行动的行政管理结构和行政管理策略,主张提供服务的工作应该由对民选官员负责的行政官员来承担并且应该在他们的工作中赋予有限的裁量权。在新公共管理中,关注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新公共服务中,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强调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公民”。

(二)新公共服务的来源

第二章将公共服务的概念基础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民主化的公民权理论。由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集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危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命运相结合的认识,公民超越了私利而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者应当追求更高的责任心和增加对公民的信任。这种观点直接为新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社区和公民社会理论。社区被认为是产生整合和融汇各种思想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这里公民才能够以个人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共同参与进来,而这种方式便是社区建设和民主本身的实质。三是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寻求如何改革公共组织使之被权威所控制、对公民的需求更为关注,更为关心公共组织中的雇员,也更为关心外部的客户和公民。四是后现代公共行政。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彼此依赖,治理因而也必须以所有各方(包括公民和行政官员)真诚、开放的对话为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浆,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一是吸收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合理内容,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但摈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二是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三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管理主义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种替代作用。四是有助于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

正如夏书章先生的评价,“在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现新公共服务运动,并非偶然,故不论它们之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分歧和争议如何,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视,即强调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

(三)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这一章分成五小节和一个结论。首先告诉我们新公共服务概念源于公共服务,其次考察民主公民权的几个重要方面,然后再考察与公民权有关的那些不同

的公共服务观点,接着在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以及新公共服务中对公共服务给出特定解释。得出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着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第一节“公民美德与民主公民权”中,着重探讨公民权的道德解释,由此展开谈到了公民权理论、公民的角色、培育公民参与。积极的公民权可能会因政府的职业化及其对“专家”的日益依赖而受到阻碍。所以,公民的活动在两个方面发挥着整合作用,一是它使个人能够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整合,二是可以把个人整合进社区。我以为这样观点比较经典,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着许多角色,有时很可能发生冲突,而“公民”这个更加宽泛的角色以一种概括的形式将各种角色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并融入社区,使我们不仅学会做个体公民,也学会了做公共公民。

第二节“作为公民权扩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认为公民美德的理念体现了为公众服务的观念,着重讨论公民权的责任或义务。这些观点给了我不少启发。行政角色源于公民角色。公务员是一种职业公民,所从事的工作是普通公民在复杂的政治共同体中所不能亲自做的工作。因此,公务员应在道德上尽可能地扩大对政治过程的公共参与边界。

第三节“老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告诉我们老公共行政主要关注的要么是服务的直接供给,要么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

第四节“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先告诉我们新公共管理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接着对顾客服务这个提法展开讨论。但是利用“顾客服务”的言词和方法既有实际困难也有理论困难,最重要的异议与责任有关。企业可以通过使顾客满意而长期获益,但政府却不可能做到。政府必须对更大的公共利益负责,而不仅仅对个别消费者或顾客的利益负责。“民主政府的底线就是责任——而不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良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第五节“新公共服务与对公民的优质服务”,这一节是在前几节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进而告诉我们新公共服务的观点,政府究竟该怎么做。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改进服务质量的努力之一是从承认顾客与公民之间的差异开始。从根

本上说,公共服务是一个政治思维的产物。因此政府改进服务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顾客”的需要,还要关注权力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在新公共服务中,提供服务是拓宽公共参与和扩大民主公民权的第一步。

最后作者做了本章结论。新公共服务中,政府不应该首先或者只关注“顾客”自私的短期利益。公民必须致力于一些超出短期利益之外的问题,必须愿意为他们的邻里和社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

(四)追求公共利益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作为新公共服务核心原则之一的公共利益。谋求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因为公共行政的权力是公众所授予的,行政权力的存在和活动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所以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该执行公共意志,谋求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的。在新公共服务的概念中,政府对于创立公民能够通过明确表达共同价值观并产生一种关于公共利益的集体意识的舞台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公共利益是个富含价值的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用这个词来指代政府正当追求与实现的目标,更具体地说,它一般被用来泛指某些影响所以人并受到普遍承认的利益,例如,健康,安全,国防,环境等。

在老公共行政管理的理念中,行政官员不是公共利益的决定者甚至执行者,他们只是被动的调节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并只有在有必要且他们被允许采取行政行为的时候,才会扮演消极的角色。

在新公共管理的舞台上个人作为顾客能够根据他们的自身利益做出选择,按照这种顾客的角色,个人不需要关心其顾客同伴的利益。当我们开始把公民当作类似于顾客来考虑并且把政府当作类似于市场来考虑的时候,谈论公共利益的需要基本上就没有了。当社会被是为一个市场的时候,公民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即使真的存在,也只是在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个人选择的副产品。

新公共服务反对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中含有的公共利益观,而是将公民主义至于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利益既不是虚无用的概念,也不是个人利益的副产品,它是在公共行政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在

公共利益的共识观下,公众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成为具有公民精神的个体,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政府从个人利益的计算和成本手艺分析中解脱出来,重新扮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短期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邻里和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的个人的责任。

在新公共服务中,公共行政官员,或者说是公务员,并不是公共利益的独裁者。公共行政官员应该被是为在一个大的治理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在公共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公正,公平,公开的。

(五)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这一章是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行政、服务的背景下讨论公民权的重要性、及政府在新旧公共管理环境中的角色转换以及企业家精神等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种利益集团的博弈,使得政府需要改变自身定位,从一个“主管”转变为一个很重要的博弈参与者。

第二部分讲的是一种治理的观点。由于时间、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的产生和执行,直接涉及许多利益集团等,使得政府过去“掌舵”角色不得不走下舞台。市场的易变性,福利国家的重构,技术的革新等因素使得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顺应改变,要求公共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倾听的能力。

第三部分讲的是老公共行政与行政官员的角色。讲述了老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经过民选的政治领导人制定政策,而行政官员执行政策。

第四部分讲的是新公共管理与行政官员的角色。这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阐述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一方面,行政官员在政策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即政策企业家角色;另一方面,主张管理者要关注“顾客”的需求。这些都扩大了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计算在政策备选方案的考查中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讲的是新公共服务与行政官员的角色。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区别——“公民对行政过程的参与”。并运用了较大篇幅阐述了公民权对公共行政工作的重要性。作者在表述其对公民参与的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忧,“当今的研究主要是由从事详细政策研究和成本—收益分析的

专业政策分析人员完成的。有时,公民的参与在实际工作中仅仅成为一种装饰品。

第六部分是结论。作者强调新公共服务中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

(六)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

这一章首先概述了新公共服务中思考与行动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围绕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详细阐述。最后告诉我们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的实施。

这章讨论了这里讨论了三种理论对于政策执行问题的不同观点,在老公共行政中,政策执行和政策制定是完全分离的,政策执行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层级制的、单向的。由于科学管理的影响和对正式组织的强调,人们关心的重点放在为符合这些科学原则而控制行为上。新公共管理从侧面寻求有效的执行,即把私人部门引入公共领域,并从底部——顾客那里寻求有效的执行。

按照新公共服务的观点,执行的主要焦点是公民参与和社区建设,公民不被视为可能会妨碍正确执行的角色,也不被当作减低成本的工具。相反,公民参与被视为民主政体中恰当且必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新公共服务是在人们痴迷于把公共机构私有化的进程中,重新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作为我们行动之基础的民主和公共利益的理想,公民权的理想和人类尊严的理想上。新公共服务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或管理技巧,它是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他人服务的原因的一种界定。它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根本改造。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对民主价值观的关注在我们思考治理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居于首要位置,尽管诸如效率和生产积极性这样的价值观不应该被丢弃,但它们应该置于由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构成的更大环境中。

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都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模式,他们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提供效率和质量的方法是对内的,不论是老公共行政的层级控制还是新公共管理的企业家精神,都只是关注于提供者本身素质的提高。而新公共服务以及之前的理论渊源,却是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套开放的模式,侧重于对外的模式,也就是说把服务的被提供者纳入到服务提供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分享行政权力。事实上,三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角色的定位,老公共行政把接受公共服务的人们视为迫切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对公共机构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就理所当然

应该进行控制和管理;新公共服务把接受服务的人称为顾客,自己则是生产厂家,这极大改变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原有的不平等定位,为此,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决策过程中要以顾客为导向;而新公共服务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对象是公民,是政府的主人,政府是类似于仆人的角色,既然是主人,当然应该参与到具体决策过程中来。这种理论的演进应该说是进步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建立是必然趋势,旧有体制已在诸多方面捉襟见肘。为了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必然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相互沟通和协调,单向的控制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公共行政应追求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模式,真正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决策和执行阶段。

当然,我们也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思考。在登哈特的著作中,他总结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理想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政府要有效的运转,需要积极的公民意识。我们能够期望我们那些为政府工作的公民同伴将会尊重我们并且会邀请我们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这样的归结确实太过理想,甚至有点自欺。然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人类思想的解放,登哈特的号召也是有理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这多么像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如果每个人,至少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不断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素养,塑造和宣传社会责任和民主意识,并不断开拓和创造人类智慧的新领域,那么民主公民社会不会太遥远。

(七)承认责任并不简单

这一章讨论了关于行政责任的问题。对于公共行政官员来说,负责不仅仅是一个礼貌和习惯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负责既包括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

老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只是对政治官员负责,是一种“对上不对下”的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的偏离。而新公共管理中按照企业家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应该主要以效率、成本-收益和对市场力量的回应来表现其负责任,而这很明显忽视了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新公共服务中的责任表明要将公务员的角色重新界定为公共利益的引导者、服务员和使者,而不是企业家。这种负责不是有如官僚层级制中的“终端负责”,而是从一开始的政策制定阶段就对公民负责,始终贯彻法律、民主、宪政、公共

利益等原则。

正如沙姆苏尔?哈奎所言:“公共官僚机构的标志就是它为了其政策和行动而对公众负有的责任。如果不实现这样的责任,那么公共官僚机构就失去了其公共性的身份,就放弃了他的公共合法性,并且可能会使自己颓废到迷信对私人利益的自我追求。”

新公共服务要求公务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1、吸收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合理内容,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但摈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

3、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管理主义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种替代作用。

4、有助于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

(八)服务,而不是掌舵

第八章的篇名恰巧是本书的副标题,本章一共分为5节。

第一节介绍了“正在发生变化的领导观”。在本节中,作者对当今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高度的骚动,高度的相互依赖,十分需要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富于想象力的方案。我认为,这也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状态。的确,在这些条件下,公共组织需要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需要一种新型的领导方法(例如移情、关心、促进、协商和当经纪人)。在当今和未来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将希望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的制定过程中。领导正日益被视为不是层级制官僚机构中的一个职位,而是整个组织内外出现的一种过程。领导不只是涉及正确地做事,还涉及做正确的事情。作者指出,公共领导者将会:(1)帮助社区及其公民认识他们的需要和潜能;(2)整合和表达社区的愿景以及活跃在任何特定领域的各种组织的愿景;(3)充当行动的触发器或促进因素。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老公共行政与行政管理的领导观”,解释了行政领导的

关键性基本原则——统一指挥,层级制,自上而下的权威以及劳动分工。同时还介绍了通用汽车公司的两位行政主管识别的组织建立四原则,一是通过统一指挥进行协调,二是“梯状”原则,即垂直劳动分工,三是“职能”原则,即水平劳动分工,四是存在作战部队和参谋机构的区别。作者指出,政府机构及其领导者关注控制行为或者直接提供服务,都要设计详细的政策和程序,导致政府机构及其管理者逐渐被认为是低效率且受烦则约束的。

第三节,介绍了“新公共管理与企业家精神”。作者指出,在新公共管理中,对领导的需求至少部分地被决策规则和激励机制所遮蔽。许多情况下政府将服务对外承包,甚至完全抛弃了某些公共职能。总之,新公共管理旨在用基于市场的竞争驱动策略来取代基于规则的传统服务供给。奥斯本和盖布勒建议,政府应该日益离开一种提供服务的角色(划桨)并且应该去关注政策开发(掌舵)。同时,作者还指出新公共管理的公共领导方法的另一个要素是它坚决要求将竞争引入以前属于政府“垄断”的领域,采取“用脚投票”的激励方式。新公共管理把市场机制用来作为公共领导的一种替代品。

第四节介绍了“新公共服务与领导”。作者指出,新公共服务中的领导不再被视为高级公共官员的特权,而是被当作延伸到整个团体、组织或社会的一种智能。正如伯恩斯所提出的转化性领导那样,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权力包含着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中的一个核心价值是目的。领导是权力的一个方面,权力和领导之间的差异在于,权力服务于权力行使者的利益,而领导则既服务于领导者的利益又服务于追随者的利益。转化性领导是在领导者和追随者通过他们相互提升到更好的道德和动机层次而彼此接洽的时候出现的,通过它,双方的目标都得以提升;双方都得到了动员、激励和提高,这一点不同于交易性领导。

该节强调两个概念,一个是共同领导。布赖森和巴巴拉指出,当今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具有不同风格、议程和关注点的许多不同组织的网络参与,通过榜样、说服、鼓励或授权来实施领导,保证其提议具有政治上的可接受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法律和道德上的可辩护性。该节强调的第二个方面——是仆人,而不是主人。作者指出,新公共服务中,公共行政官员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企业主人,而是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

区参与的催化剂。不同于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官员不是企业家,而是负责的参与者。由于成功或失败的后果并不局限于一个私营企业关心的事情,所以公共行政官员就不能单独决定什么是对一个社区最好的东西,对话和公民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九)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这一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在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上,对组织成员管理基础的假定和模型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见解。老公共行政通过控制人来实现效率,新公共管理依靠公共选择和委托代理理论,利用激励来实现生产效率,从本质而言,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二者都依靠和信奉理性选择的模式,希望通过管理来追求效率,排除了对团体规范和价值、组织文化、情感补偿/社会补偿以及心理需要和其他“非理性”需要的考虑,否认了人们应该为了响应公共价值、忠诚、公民权以及公共利益而行动的理念,然而这一切恰恰是存在的,并且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将关怀的视野转移到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和价值观,将人的尊严、信任、归属感、关心他人、服务、以及基于共同理想和公共利益的公民意识等人类行为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强调基于人来进行管理,通过共同领导、合作和授权,使公共服务动机和价值成为组织身份和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鼓励这种动机和价值。

“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其中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而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来运作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它们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从这一观点出发,公共组织可从三个方面改善对组织成员的管理。一是树立人本思想。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终基本需要。因此,应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以事为中心的观念转为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人的内在尊严和价值,使其充分感受到诸如忠诚、责任、民主、公平、机会以及公正这样的价值观,以充分调动其作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作为普通公民的公民意识,从而造就负责任的、投入的并且有公民意识的公务员或公民,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公务员的全面发展。二是提倡参与管理。参与管理是尊重端庄地对待公务员,从而促进公共服务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指出:“扩大公共雇员的

参与程度,让大量有思想、有才华的下级公务员参与决策过程,是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途径。”参与管理不仅能为公共目标的实现集思广益,还能使公务员增强对组织部门及其工作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让人们在合作过程中分享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民主价值取向和公共服务目标,通过共同领导、合作和授权,使参与者的关注焦点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和价值。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对政府来说,共同愿景就是团体希望为自身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以及为实现这一未来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公共组织可以通过共同领导、合作和授权,使公共服务目标和价值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来鼓励这种目标和价值,并使参与者和公共组织一起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共同努力。四是形成组织文化。如果说共同愿景是推动组织成员践行公共服务理想的强大动力,那么组织文化就是将公共服务理想转化并付诸实际的有力保障。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看得见的社会物质环境、该组织“应然”状况的价值观和理念、以及该组织成员所持有的指导其行为的假定和信念。公共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一整套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在内的组织文化,将公共服务目标和价值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引领带动组织成员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公共服务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和信念,通过公共服务渗透到公共组织外的其他成员,号召和吸引更多公民加入公共服务队伍。

本书的结语提到,作者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模式。尽管理论家之间的争论将会继续下去并且行政实践者也将会检验和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承认这不只是一个抽象的争论。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体会到,新公共服务不只是最新的管理时尚或者管理技巧,它更是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他人服务的原因的一种界定。它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根本改造。作为个人,作为公民,我们必须正直不阿、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诚实做人,不断努力遵守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无论我们是通过更多地参与我们的社区对话,直接地参加民主过程和民主机构,或者加强我们的承诺来表达我们的公民权,还是通过我们自己成为公务员来表达我们的公民权,民主公民权的扩

大都不仅会有益于一起工作的公民,而且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有益于大众的公共服务精神。有着这样的社会基础,我们国家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人民才能真正过上辛福安康的生活。

读《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说实话,手捧此书,很多时候心又游离于书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我觉得此书所讲的内容不易理解,感觉很深奥,需要专心、投入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 印象而已。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变得缄口,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 本书的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和一个最简单的前提: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1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

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隋福太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 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学勇气读书笔记,感谢您的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考研读书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通常被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的分类、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均对对此后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孔德的思想不乏保守的一面,但他极力倡导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时期,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有着重大影响。代表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一、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学 1.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 天文现象-天文学 物理现象-物理学 化学现象-化学 生物现象-生物学 社会现象-社会学 ①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门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就是孔德的科学等级体系。 ②在科学等级体系中,每门学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③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评价:①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的构想包含了不少形而上学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②其贡献在于:对长期以来要求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的呼声作出了回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这个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1.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是探讨人的心里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的学问;

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 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乡土中国》3000字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3000字读书笔记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以下是网为大家推荐的《乡土中国》3000 字读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乡土中国》3000字一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读完这本书后,面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本色 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u中国的 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资于土地的。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只有土地它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 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 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 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 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 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 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也就是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费先生指出,“礼治”也将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走向“法治”,这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