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神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国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本段主要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本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及其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及其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其译文鱼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三下册文言文

初三下册文言文

初三下册文言文
初三下册的文言文包括《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和《送东阳马生序》。

1.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古代中国的外交文献,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派遣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唐雎坚决维护安陵国的尊严,最终不辱使命的故事。

3.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书法家章太炎为其学生李翊东所写的一篇赠序。

这篇赠序讲述了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语录体类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1.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篇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篇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篇三浣溪沙(清·纳兰性德)【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4.初三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篇四十五从军征【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文言文案例一:《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案例二:《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语文九下文言文

语文九下文言文

语文九下文言文以下是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篇目:1.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2.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3.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4. 《出师表》诸葛亮。

5. 《江城子·密州出猎》出自苏轼的《东坡乐府》。

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出自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7.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

8.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9. 《观沧海》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10. 《饮酒》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王勃的《王子安集》。

12. 《次北固山下》出自王湾的《全唐诗》。

13. 《使至塞上》出自王维的《王右丞集笺注》。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自李白的《李太白全集》。

15. 《行路难》出自李白的《李太白全集》。

16. 《望岳》出自杜甫的《杜工部集》。

17. 《春望》出自杜甫的《杜工部集》。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自杜甫的《杜工部集》。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自岑参的《岑嘉州诗集》。

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出自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校注》。

2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出自刘禹锡的《刘宾客文集》。

22. 《观刈麦》出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

23. 《钱塘湖春行》出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

24. 《雁门太守行》出自李贺的《李义山诗集》。

25. 《赤壁》出自杜牧的《樊川文集》。

26. 《泊秦淮》出自杜牧的《樊川文集》。

27. 《夜雨寄北》出自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

28. 《无题》出自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

29. 《相见欢》出自李煜的《南唐二主词》。

30. 《渔家傲·秋思》出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3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出自晏殊的《珠玉词》。

32. 《登飞来峰》出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拟:相比。

[3]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1]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1]圮(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

[14]但:只。

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收.族:聚、团结。

[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贤.于材人:胜过、超过。

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务:事务。

[3]邪:通“耶”,语气词。

[4]见.往事:了解。

[5]乃:于是。

[6]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

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但.闻:只。

[4]满坐.:通“座”。

[5]抚:抚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这。

[8]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虽:即使。

[13]名:说出。

[14]奋.袖:扬起、举起。

[15]股:大腿。

[16]几:几乎。

7、《短文两篇》①《夸父逐日》②《共工怒触不周山》[1]触:碰、撞。

[2]维:绳子。

[3]绝:断。

[4]水潦.:积水。

8、《狼》[1]止:通“只”。

[2]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从:跟从。

[4]并:一起。

[5]故:旧、原来。

[6]窘:困窘、处境危急。

[7]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8]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9]驰:放松、这里指卸下。

[10]暝:闭眼。

[11]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12]暇:空闲。

[13]暴:突然。

[14]毙:杀死。

二、八年级1、《桃花源记》[1]属:类。

[2]要:通“邀”,邀请。

[3]扶:沿,顺着。

[4]向:从前的,旧的。

[5]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遂:终于。

[7]规:计划。

[8]寻:随即,不久。

[9]津:渡口。

2、《短文两篇》①《陋室铭》[1]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风作雨的神奇的动物。

[2]斯:这。

[3]惟:只。

[4]吾:我。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鸿:大。

[7]儒:旧指读书人。

[8]调:调弄。

[9]劳形.:形体、身体。

②《爱莲说》[1]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

[4]妖:美丽而不端庄。

[5]植:立。

[6]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应当。

3、《大道之行也》[1]与:通“举”。

[2]亲:以……为亲。

[3]矝: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寡:老而无夫的人。

[5]孤:幼而无父的人。

[6]独:老而无子的人。

[7]男有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8]女有归.:女子出嫁。

[9]恶:憎恶。

[10]乱:指造反。

[11]贼:指害人。

[12]作:兴起。

[13]同:有和、平的意思。

4、《三峡》[1]略无阙处:通“缺”。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襄:上。

[4]沿:顺流而下。

[5]溯:逆流而上。

[6]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疾:快。

[8]属:连接。

[9]引:延长。

5、《短文两篇》①《答谢中书书》[1]歇:消散。

[2]夕日欲颓.:坠落。

[3]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但.少闲人:只是。

6、《与朱元思书》[1]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2]轩:向高处伸展。

[3]邈:向远处伸展。

[4]千:表示多。

[5]转:通“啭”,鸟叫声。

[6]鸢:一种凶猛的鸟。

[7]戾:至。

[8]反:通“返”。

[9]柯:树木的枝干。

7、《五柳先生传》[1]何许.:处所。

[2]详:知道。

[3]会:体会,领会。

[4]亲:亲戚。

[5]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或:有时。

[7]造:往、到。

[8]辄:就。

[9]期:期望。

[10]瓢:饮水用具。

[11]俦:辈、同类。

[12]觞:酒杯。

8、《马说》[1]祗:只是。

[2]骈:两马并驾。

[3]食:通“饲”,喂。

[4]见:通“现”。

[5]且:犹,尚且。

[6]策:用鞭子打。

[7]道:正确的方法。

[8]材:通“才”。

[9]临:面对。

9、《送东阳马生序》[1]致:得到。

[2]弗:不。

[3]走:跑。

[4]硕:大。

[5]叩:请教。

[6]援:引、提出。

[7]质:询问。

[8]至:周到。

[9]俟:等到。

[10]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11]支:通“肢”。

[12]汤:热水。

[13]衾:被子。

[14]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15]腰:腰佩。

[16]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7]缊:旧絮。

[18]敝:破。

10、《小石潭记》[1]冽:凉。

[2]卷:弯曲。

[3]以:而。

[4]坻:水中高地。

[5]可:大约。

[6]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的用法的“来”。

[7]清:凄凉。

11、《岳阳楼记》[1]具:通“俱”,全,皆。

[2]属:通“嘱”。

[3]横:广阔。

[4]晖:日光。

[5]极:尽,这里有远通的意思。

[6]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7]薄.暮:迫近。

[8]景:日光。

[9]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0]翔集.:鸟停息在树上。

[11]锦鳞.:代鱼。

[12]长烟一.空:全。

[13]壁:圆形的玉。

[14]宠:荣耀。

[15]偕:一起。

[16]求:探求。

[17]或.异二者之为: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语气。

[18]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19]庙:宗庙。

[20]堂:殿堂。

[21]先:在……之前。

[22]后:在……之后。

[23]归:归依。

12、《醉翁亭记》[1]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名:取名,命名。

[3]意:情趣。

[4]芳:香花。

[5]秀:茂盛、繁茂。

[6]蔌:菜蔬。

[7]陈:摆开。

[8]酣:尽心地喝酒。

[9]丝:弦乐器。

[10]竹:管乐器。

[11]奕:下棋。

[12]觥:酒杯。

[13]筹:酒筹。

[14]翳:遮盖。

[15]堕:坏、耽误。

[16]适:正好。

13、《满井游记》[1]冷风时作.:起。

[2]土膏.:肥沃。

[3]波色乍.明:初、始。

[4]匣:指镜匣。

[5]靧:洗脸。

[6]掠:梳掠。

[7]梢:柳梢。

[8]披.风:开、散开。

[9]茗:茶。

[10]罍:酒杯。

[11]蹇:这里指驴。

[12]劲:猛,强有力。

[13]浃:湿透。

[14]呷:吸。

三、九年级1、《陈涉世家》[1]辍耕之.垄上:去、往。

[2]怅.恨:失望。

[3]苟:如果。

[4]若:你。

[5]適:通“谪”。

[6]屯:停驻。

[7]皆次.当行:编次。

[8]会:适逢,恰巧遇到。

[9]亡:逃走。

[10]等:同样。

[11]立:指立为国君。

[12]以数.谏故:屡次。

[13]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14]上使外将兵: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15]怜:爱戴。

[16]唱:通“倡”,首发。

[17]念.鬼:考虑,思索。

[18]丹:朱砂。

[19]书:写。

[20]王:称王。

[21]罾:渔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22]固以.怪之矣:通“已。

”[23]间.令:私自,偷着。

[24]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5]丛:树木,鬼神所凭寄的地方。

[26]祠:神庙。

[27]篝.火:笼。

[28]忿恚.尉:恼怒。

[29]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0]并:一起。

[31]宁.有种乎:难道。

[32]盟:盟誓。

[33]下:攻下,攻克。

[34]徇:攻占(土地)。

[35]比:等到。

[36]被:通“披”。

[37]坚:指铁甲。

[38]执:紧握着。

[39]锐:指武器。

[40]号.为张楚:宣称。

[41]刑:惩罚。

2、《唐雎不辱使命》[1]辱:辱没、辜负。

[2]易:交换。

[3]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4]说:通“悦”,高兴、愉快。

[5]错.意:通“措”。

[6]广:扩充。

[7]与:疑问语气助词。

[8]直:只、仅仅。

[9]抢:撞。

[10]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1]仓:通“苍”,青黑色。

[12]休:吉祥。

[13]祲:不详。

[14]色挠.:屈服。

[15]谢:道歉。

[16]谕:明白,懂得。

3、《隆中对》[1]对:回答,应对。

[2]许:承认,同意。

[3]谓.为信然:说。

[4]器:器重,重视。

[5]谓:对……说,告诉。

[6]就.见:接近,趋向。

[7]屈致.:招致、引来。

[8]顾:拜访。

[9]诣:拜访。

[10]凡:总共。

[11]因:于是、就此。

[12]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13]信:通“伸”,伸张。

[14]遂用.猖獗:因此。

[15]犹:仍、还。

[16]已:止。

[17]计:计策。

[18]出:产生。

[19]已.来:通“以”。

[20]抑:而且。

[21]挟:挟持、控制。

[22]利:物资。

[23]尽:全部取得。

[24]殆:大概。

[25]资:资助、给予。

[26]殷:兴旺富裕。

[27]胄:后代。

[28]总揽.:招致。

[29]戎:古代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30]身:亲自。

[3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2]日:一天天。

4、《出师表》[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代指皇帝死亡。

[3]殂:死亡。

[4]秋:时。

[5]光:发扬光大。

[6]义:适宜、恰当。

[7]刑:罚。

[8]理:治。

[9]遗:给予。

[10]咨:询问。

[11]淑:善。

[12]均:平。

[1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14]沪:水名,即金沙江。

[15]驽:劣马,走不快的马。

[16]钝:刀刃不锋利。

[17]损:除去。

[18]益:兴办、增加。

[19]慢:怠慢,疏忽。

[20]彰:表明、显扬。

[21]诹:询问。

5、《公输》[1]起:出发,动身。

[2]文:彩饰。

[3]轩:有篷的车。

[4]褐:初布衣服。

[5]鼍:鳄鱼。

[6]碟:木片。

[7]九:表示次数多。

[8]距:通“拒”。

[9]圉:通“御”,抵挡。

[10]诎:通“屈”,意思是理屈。

[11]寇:入侵。

6、《孟子》两章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郭:外城。

[2]环:围。

[3]池:护城河。

[4]兵:兵器。

[5]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放弃。

[7]去: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