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
《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
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
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
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
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
上古楚语历时考释

因此 它 的 时 间变 体是 一 个重 要 的研究 课题
:
, , ,
,
我 粗而 分 之 上古 楚 语 可 以 界划 为 三 个 时期 第 一个 时期 即 春 秋 以 前 时期 包 括 春秋 时 期 约公 元 前 4 7
,
, ,
,
6
; 年 以 前 第 二个 时 期 即 战国 时期 公 元前
4
5 年至 公元 前 2 7
。
,
历 时 的语 言研究 是研 究语 言在 时 间纵轴 上 的发展 变化
( 即 楚 方言 ) 的划 分
, , ,
楚 语是 古汉 语 的地方变
。 。
古 汉 语 的楚 语
,
不仅是 一 种共 时性 的划分 也 是一 种历 时性 的 划分
。
从 西 周初 期楚 人 立 国 到汉 武帝 统 治 的 前 期 楚 语 已 有 近千 年 的 历 史 在这 近千 年 的历 史进 程 中 楚 语 发 生 了 不 少变 化
。
匣
;
人
万 t a
,
当时 有 污 名
,
而可 为者 子
,
孙 以 家成
廉 吏 而可 为 者 当时 有 清 名
, ,
者 子 孙 困 穷 披 揭 而 卖薪 贪 吏常苦 富 廉 吏
。 。
常苦 贫 独 不 见 楚相孙叔 敖 廉 洁 不 受钱 按 据《 史记 其 贤 人 也 善 待之
, , 。 ,
”
(
优 孟 歌 》 见 《古 文 苑 》 卷 十 九 或 洪 适《隶释 》 卷三
, , 。
词 汇 死 去 无人 再 用 仅有 少数 词 语 仍 然 活在 后 世 楚地 人 的 语 言 中
试论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

关于上古 楚方言韵部特 点 的讨 论早 已有 之 。 前 辈学 者主要 以 《 老子》 、《 庄子》 、《 楚辞》等 楚人 的
作 品为研 究对象 ,辅 以 《 方言》等文献 中对于 “ 楚 语”的记载 ,通 过与 《 诗经》音系 的比较来分 析归
董同 先 生通 过对 《 老子》与 《 楚辞》用 韵的
简 、郭店 楚简的谐声 、假借与 《 楚辞》 、《 庄子》的 用韵 结合起来 ,并与 《 诗经》音系相 比,认 为战 国 楚方 言脂部 的一部 分字转入微 部 ; 真部 的一 部分字 转入 文部 ;《 诗经》音 系 中的长入声 字在战 国楚方 言 中变 为去声 , 从 而转入 阴声 韵部 ( 有例外 ) 。 他 们 利用 出土 文献 总结 出的楚方 言 韵部特 点 与前 贤
1 5 0次 ,其 中独用 1 1 3次 ,通 韵 7次 ,合 韵共 1 9 种3 0次 。 除此之 外 , 郭店简 中共有 5 6 5组通假 字 。 本字和 借字 同韵部者共 5 0 3组 ,不同韵部 的共 6 2 组, 其 中本字与借 字韵部属于对 转关系 的有 3 5组 。
楚简之幽接触共 6次。 ( 1 )《 老 乙》 简 1“ 备”( 职) 、“ 复” ( 觉 )相
言 ,使 我们对 楚方 言 的认识前进 了一大步 。 刘 宝俊先 生研 究 了马王 堆 帛书 中的 《 黄 帝书》
中的韵 文后 ,认 为之 幽 合韵 、东 阳合 韵 、鱼侯 合 韵 、耕 真合韵是 上古楚方 言的特 色 。 赵彤将 上博
纳楚方 言的特 点。概而言之 ,主要 有 以下几 家 :
杨建 忠博士使用 了马王堆汉墓 帛书 中的借字与
被借字 、扬雄 《 方 言》 中楚方 言标音 字等材料来研
三门方言语音的南北差异初探【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三门方言语音的南北差异初探原始汉语最迟形成于夏禹时代原始汉语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原始汉语方言方言概念形成于先秦,表达方言概念的词语产生于西汉“方言”一词出现于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该学科草创的标志。
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薄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字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主要阐述吴方言已有研究,用以借鉴研究三门方言、一、方言研究概述语言作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汉语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方言的分歧就已相当明显。
”[1]《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左转·宣公四年》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曰斗谷于菟。
”由此可见,当时北方与南方的语言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后来,虽然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但是,民间的方言分歧仍然存在。
西汉时已有13个方言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革、民族的迁移,最迟在宋代,我国的七大方言就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展开,方言学科正不断显示出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而汉语方言工作在推动语言科学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促进当前我国各项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的。
二、方言与三门方言“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2]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土话”、“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与奥运年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方言学。
按研究内容的不同,方言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方言学,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围,以一般方言的理论为研究对象,例如方言形成的原因、方言发展的规律、方言的分区和归类等等;另一类是以某一种方言或某几种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如汉语方言学、日语方言学等等。
研究语言发展可以依据的材料

研究语言发展可以依据的材料研究语言发展可以依据的材料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献资料1.历史文献: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了解语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例如,我国的《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展现了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特点。
2.方言文献:研究不同地区的方言文献,可以揭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和演变关系。
如《方言》一书,记录了我国古代方言的分布和特点。
二、现代语言数据1.语料库:收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可以为研究语言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
如我国的大型现代汉语语料库,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文本和口语材料。
2.语言调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可以了解语言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例如,我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调查手段。
三、实验研究1.语音实验:通过语音实验室设备,对发音人的语音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声学等方面的特点。
2.语义实验:通过心理学实验方法,探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认知机制。
如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眼动实验等。
四、跨学科研究1.神经科学:借助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PET等),研究语言加工和产生的神经机制。
2.计算机科学: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大规模语言数据,挖掘语言规律和特点。
3.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语言发展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如语言政策、教育、媒体等。
通过以上多种材料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为语言教学、政策制定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在今后的语言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的语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扬雄《方言》中的楚方言研究 - COLIPS - Welcome to

扬雄《方言》中仅见于楚地的方言词语研究李恕豪提要扬雄《方言》中只出现于表示楚的地名之下的词语,最具有楚语的特色。
本文对其全部67个词一一进行溯源研究,将其归纳为三类:(1)来自全民语言中的词语;(2)曾见于前代或楚以外的文献中,但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或与全民语言中的词有同源关系;(3)楚方言中固有的词,包括见于楚文献及未见于任何文献中的词语。
总的说来,《方言》中的楚方言词,与全民语言中的词语基本一致,一般都显得比较古老。
关键词扬雄《方言》楚方言方言词语作者男,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汉语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四川成都610068。
《方言》全称《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原本《方言》15卷,收录9000余字,今本《方言》13卷,11900余字,大约后人有所增补。
《方言》的作者,学术界一般都肯定为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语言学方面的著作,除了《方言》以外,还有《训纂篇》。
在我们所著的《扬雄方言研究》1一书中,利用《方言》中词语并举的材料,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对汉代楚方言的历史来源、楚方言内部次方言的划分、楚方言对其他方言的渗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2但是对于《方言》中的楚方言词语,却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方言》中仅见于楚的方言词语进行的研究,探索汉代这一部分楚方言词汇的具体面貌,追溯其来源。
我们之所以在本文中仅研究只出现在楚方言中的楚语词,是因为这一部分词的最具有当时楚语的特点,同时也是因为论文的篇幅所限。
以郢都为中心的地区是楚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方言是楚方言的核心。
在《方言》中,凡是用“楚”表示者,都必然包括这一地区在内。
这个地区在汉代大体相当于南郡和江夏郡。
除了“楚”以外,《方言》中的“楚部”、“郢”、“江沔”、“江滨”、“自江而北”、“”所表示的地区,都属于以郢都为核心的楚方言地区。
楚辞与战国楚方言阳声韵韵部合韵考

2. m 尾组独用与 n 尾组合韵状况
《楚辞》中的阳声韵除了-ŋ 尾组外还包括真文元(-n
尾)和侵谈(-m 尾)五部。
我们可以看出有三个很明显的倾向:第一、-m 尾字组
不与-n 尾字组合用,其间的界限是井然的:第二,-m 尾字
组内部两个韵部不合用,亦即主元音为*-ә 的侵*әm 不与主
-30-
元音为*a 的谈*am 合韵,这与与其相配的文部*әn 与元部 *an 不同;第三,n 组字内部合用的现象极为明显,真部与 文部的合韵与独用比例达到了 50%左右[9,p229]。如果我们把 视线放到楚地其他韵文中,就会发现-m 组字独用现象在该 方言区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老子中侵部不与-n 组字通,谈 部只与文部通押一次(六十七章:俭,先),格局与楚辞极 像。郭店楚简《老子》有以“佥”通“憯”一例(甲组简 5)⑤,李存智《上博楚简通假字音韵研究》指出上博简中 有三例:赣/坎(用曰,第 306 页);朁/琰(容成氏,第 279 页);钦/敛(兢公瘧,第 180 页),与-n 组字通押。即使到 了两汉,楚地方言-m 尾与-n 尾字也决不相犯,-m 组与-n 组合韵者,只有扶风(陕西)人班固、傅毅,西蜀人王褒 等三例。可以说-m 尾与-n 尾之分,楚地比中原更为严格。
第 35 卷第 4 期 Vol.35 No.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13 年 7 月 Jul. 2013
楚辞与战国楚方言阳声韵韵部合韵考
倪博洋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110)
摘 要: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
跨度都有东阳通押的情况,则此似乎不只是一地之方言特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列子》八卷是子部中的重要典籍,东晋张湛即为之注,唐殷敬顺又有释文,今通行的是杨伯峻撰《列子集释》。
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御寇》一篇。
这个人实有其人,因为提到他的不止《庄子》一书,但对于《列子》一书却争议颇大。
历来关于《列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列子》的真伪、成书年代和作者上,而对于此书的楚方言词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稿主要对《列子》一书中的楚方言词进行了考释研究。
本稿举证了《列子》楚方言词语料10 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
我们所确定的楚方言词,以《方言》所指明的为准;《方言》未确指者,则以《说文》、《玉篇》、《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广韵》、《集韵》以及《楚辞》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记》三家注等指明为楚语的为准。
并大量引用其它文献材料加以佐证。
所谓的“楚地”,主要在今长江中游,以及淮、汉、湘、赣诸水流域,往东曾扩至吴、越、扬州,往西则扩至汉中,这个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汉时期。
本稿以《列子集释》本为底本,征引诸家说未列出处者,为简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1)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
(《天瑞篇》)张湛注:攓,拔也。
按:攓,典籍或作“搴”、“扌寒”。
《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
” 为此文所本。
《方言》卷一:“攓,取也。
南楚曰攓。
”《方言》卷十:“攓,取也。
楚谓之攓。
”《说文》:“扌寒,拔取也。
南楚语。
从手寒声。
”《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王逸注:“搴,取也。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2)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
(《周穆王篇》)张湛注:扶贵切。
《释文》云:昲,扶贵切。
《方言》:昲,干物也。
又音沸。
按:《方言》卷十:“昲、晒,干物也。
扬、楚通物也。
”郭璞注:“昲音费,亦皆北方常语也。
”《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
【摘要】:論文以秦漢時期楚方言區文獻中反映語音的資料為研究對象,從調類、韻部、聲類三個方面對這些語音资料進行描寫與分析。
全文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
主要討論秦汉楚方言區的劃界與文獻的確定,上古楚方音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本論文研究意義,同時還介紹了本論文的語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調類的討論。
我們分別對秦與西漢、東汉兩個時段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的聲調問題進行考察。
統計結果表明,秦汉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長入變為去聲,陰聲韻與陽聲韻均有平、上、去三個聲調。
以甲類韻部作為觀察点,統計数據表明東漢時期長入與去聲的關係更為密切,同時長入與短入沒有通押的用例,表明東汉時期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甲類韻部的長入已徹底地歸入去聲,不再與短入發生關係。
乙類韻部中,東漢時期長入與去聲的關係也較秦及西汉密切。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認為秦漢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長入與去聲的合併在不同韻部内並非同步的,甲類韻部的合併進程速高於乙類韻部,同時長入與去聲的合併並非突變的過程,從西漢到東漢,長入與去聲、短入的關係發生著變化,表現為長入與短入關係逐渐疏遠,以致不再發生關係,最終變為去聲。
第三部分:韻部的討論。
論文首先從歷時、共時不同平面對秦漢楚方言區文獻中反映語音的资料進行了较為詳盡地描寫。
以合韻為切入口,著重討論了魚部與侯部、東部與冬部、支部與歌部、幽部與宵部、脂部與微部的合韻問题,初步得
到如下结論:①古侯部一等字與魚部合流是上古楚方音的特點。
②東冬合韻带有楚方音的色彩。
③歌支合韻带有楚方言的色彩。
東汉時期大量歌部支韻字併入支部,直至魏晉宋時期歌部支韻字與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語音變起初是發生在楚方言裹的。
④幽宵合韻與方音有關,帶有楚方言色彩。
古幽部的豪、肴、蕭韻字與古宵部宵韻字相押,並最終與其合併,这種通語音變起初是在方言中發生的,是秦汉時期楚方言、秦晉方言、蜀方言共有的特徵。
⑤脂微合韻首先在方言中產生,先秦時期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都表明楚方言裹脂微合韻現象較為突出。
第四部分:聲類的討論。
在整體描寫的基礎之上,對清鼻音、濁聲母、舌根音、複輔音等幾個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由於材料的局限性,本部分在探討與研究的深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借助於其他材料來加以深化。
【关键词】:秦漢楚方言區調類韻部聲類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171
【目录】:論文摘要6-7ABSTRACT7-110引言11-470.1秦汉楚方言區与楚方言區文献12-320.1.1楚語與楚方言12-140.1.2秦汉楚方言區的
劃界14-290.1.3秦汉楚方言區文獻的確定29-320.2研究綜述32-360.2.1上古楚方音研究現狀32-330.2.2上古楚方音研究存在的問题33-340.2.3秦漢楚方言區文獻中反映語音的资料及其研究34-360.3研究材料36-440.3.1秦漢楚方言區文人作品的韻語36-410.3.2秦汉楚方言區文人的音注材料410.3.3透露語音信息的楚方言詞410.3.4秦漢文獻中記载楚方言的音注材料41-420.3.5馬王堆汉墓帛書中的假借材料42-440.4研究方法44-470.4.1韻腳字系聯法44-450.4.2音系參照法450.4.3数理统計法45-460.4.4通假讀若直音集證法46-471調类的討論47-711.1上古漢語的聲調47-481.2秦汉時期的聲調48-491.3秦汉楚方言區文獻的聲調49-601.3.1秦及西漢時期楚方言區文獻的調類系統50-541.3.2东汉楚方言區文獻的調類系统54-601.3.3調類小結601.4秦漢楚方言區文獻的聲調異續60-711.4.1聲調異讀60-651.4.2個別韻字的聲調65-712韻部的討論71-1122.1概述71-762.2共時比較的描寫76-802.3歷時比較的描寫80-812.4合韻問题81-832.5分论83-1082.5.1魚部與侯部83-912.5.2東部與冬部91-952.5.3支部與歌部95-982.5.4幽部與宵部98-1032.5.5脂部與微部103-1082.6小結108-1123聲部的討論112-1313.1概述114-1163.1.1脣音1143.1.2舌音114-1153.1.3齒音1153.1.4牙喉音115-1163.1.5鼻音1163.2分論116-1313.2.1雙脣鼻音聲母116-1183.2.2濁聲母118-1263.2.3舌根音126-1283.2.4複輔音128-1314余论131-132附錄一:韻語部分132-178一秦漢楚方言區文人詩文韻譜132-155二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韻語155-164三東漢以長沙為中心文人詩文韻譜164-178附錄二:通假音注
讀若標音材料178-225一長沙馬王堆汉墓帛書(楚人作品部分)通假字178-194二應劭的注音194-198三許慎的《說文解字》讀若音198-218四秦汉傳世文獻中楚方言的標音材料218-225附錄三:秦汉楚方言詞目表225-242參考文獻242-2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