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30年
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综述

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综述张明辉;唐芷馨【摘要】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function , semantics , as well as the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adverbs in northeast China dialect since 1980 s are summarized .Besides , the hotspots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study in recent 30 year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tendency of the study is put forward .%本文主要归纳了80年代以来东北方言副词的句法功能研究、语义研究、类型学视角下的研究以及语法化的研究等,总结了近三十余年来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并且提出新的研究趋势。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东北方言;副词;综述;成果;展望【作者】张明辉;唐芷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年来,随着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语法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作为共同语地方变体的方言副词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了语法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关于方言副词研究,一些学者如乔全生、兰宾汉、余霭芹、伍云姬等率先对晋语方言、西安方言、奥方言、湘方言副词等展开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晋方言语法研究》《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粤语研究》《湖南方言的副词》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方言副词进行再分类研究以及对特殊方言副词或特殊用法加以描写和解释,这些研究成果都推进了方言副词研究的发展。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李笑笑【摘要】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研究较少涉及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异现象;语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音系整理和语音特征分析;语法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词汇系统(代词、副词、形容词等)词法研究和特殊句式研究;词汇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词汇描写、词源研究等.缺少对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缺乏片区内外多个方言点之间的比较.【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4【总页数】8页(P30-37)【关键词】商阜片;语音;词汇;语法【作者】李笑笑【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贺巍(2005)[1]136-137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版,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语音特点,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5省境内的中原官话的分片做了新的调整,分为8片,分别是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兖菏片、徐淮片。
2008年版和2012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对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6省境内的中原官话进行划分,把中原官话A图范围内的中原官话分为9个片区,即把原[B3]图中为汾河片河南省西部的灵宝市、陕县、三门峡市,现改为关中片。
熊正辉、张振兴(2008)[3]97-108也进行了相关说明。
以此为基础,本文拟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商阜片界定商阜片是中原官话核心区的一个分支,包括23个县市。
这些县市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北部,分别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原永城县)、郸城县、沈丘县;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原亳县)、濉溪县、宿州市(原宿县)、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原介首县)、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
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第22卷第3期2020年6月Vol. 22 No. 3Jun.2020【语言学研究】DOI :10.14168/j. issn.1672 - 8572.2020.03.13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王艺颖①(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 要:辽宁地区分布着三种官话方言: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其中东北官话是辽宁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官话。
东北官话语法研究起步晚,但最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长。
本文从词法、词类、 句法、范畴四个角度对东北官话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不足进行展望。
关键词:辽宁方言;东北官话;语法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 8572 ( 2020 ) 03 - 0062 - 07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⑴,辽宁 的东北官话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辽北地区和辽西的部分地区,地域面积96 671平方公里,人口 2 830万,是辽宁地区分布最广、人口最多,使用频率最 高的方言。
一、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的统计分析通过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字图书馆进行全面检索,我们发现辽宁地区东北官话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东北官话 最早的专门论述是乔魁生在1978年发表的《辽宁方 言形容词的多样性和生动性》⑵一文,此后,关于东北官话语法的研究成果才开始逐渐增多。
辽宁地区东北官话语法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2009年到2019年10年的研究成果比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成果还要多,特别是语法研究增长了将近四倍。
见表1。
表1辽宁东北官话研究成果内容/时间1978—2008在辽宁方言研究中所占比例/%2009—2019在辽宁方言研究中所占比例/%辽宁东北官话研究12332.124263.4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389.912733.2注:表中所提的辽宁方言包括从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角度对辽宁东北官话区、胶辽官话区、北京官话区等的研究。
大连方言词语研究——以表程度义词语为例

同[3],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有机 结 合,将 大 连 方 言 中使用频率极高的 “歹 饭”“赖 塞”“徐 儿”“胎 歪 ”“夜 儿 个 ”等 五 个 词 语 进 行 考 释 。
高玉娟的《大 连 方 言 阴 平 调 变 异 的 社 会 语 言 学 分 析 》运 用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变 异 理 论 和 研 究 方 法 ,以 大 连方言最具特色 的 阴 平 调 为 语 言 变 项,对 在 市 区 内 采用滚雪球方式获取的受试者发音样本进行考察, 探 索 阴 平 调 在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中 使 用 的 变 化[4]。
二 、大 连 方 言 表 程 度 义 的 词 语 及 其 构 式 分 析
(一 )“血 +X”构 式 分 析 在“血+X”构式中,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血 受”“血 好 ”“血 干 净 ”“血 便 宜 ”等 。 不 难 看 出 ,“血 ”表 示 程 度 义 “非 常 ”“极 ”等 。 “血 ”字 在 许 慎 的 《说 文 解 字 》中 解 释为:“祭 所 荐 牲 血 也。 从 皿,一 象 血 形。 凡 血 之 属 皆 从 血 。 呼 决 切 。”[5]100其 造 字 本 义 是 祭 神 杀 牲 时 滴 注 在 器 皿 里 的 、代 表 生 命 的 温 热 鲜 红 的 体 液 。 通过 查 询,《汉 语 大 字 典》共 列 出 10 个 义 项,分
大连方言词语研究
———以表程度义词语为例
徐祖熹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中的登连片,其方 言 中 有 一 些 表 程 度 义 的 特 色 词 语,在 人 们 交 流 中 的使用频率极高,如“血受”中的“血”,“鞬 咸”中 的“鞬”,“彪 呼 呼”中 的“呼 呼”,还 有 独 立 成 词 的 “干 净”“绝了”等。但是由于语音、词义的变化,人们 多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从 字 源 与 字 义 的 角 度 对 大 连 方 言词语中表程度义的词语进行考释,同时从文化语 言 学 视 角 对 大 连 方 言 中 表 程 度 义 词 语 使 用 的 合 理性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大 连 方 言 ;程 度 义 词 语 ;字 源 ;字 义 ;文 化 语 言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H17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333X(2019)03005204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2013.03张蝶羽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020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作者:张佳雪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19期摘要:本文在归纳总结我国方言态度与语言态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990-2021年间WebofScience中核心合集来源的298篇国外方言态度(Dialectattitude)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可视化技术,运用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出方言态度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方言态度研究是学界重要议题且热度攀升态势明显;核心领域分别为方言与标准语的态度差异、方言态度中的歧视问题、方言态度与教育教学、方言态度与认同。
研究启示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方言态度的研究,提出我国方言态度发展的建议,为未来研究探索提供指导。
关键词:方言态度;研究热点;CiteSpace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9.0200引言近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人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所说的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反映出个体方言态度的转变,不同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方言的取舍存留及其未来趋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保护各地濒危的语言。
2013年1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明确提出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从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很大的成绩,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尽管如此,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关于方言与方言态度的研究仍较少,这不仅仅是推动方言发展本身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涉及我国传统方言文化的大问题。
我国学者对方言态度的研究较少,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国外对于方言尤其是方言态度的研究相较于我国更为细化且研究成果突出。
为了解和探析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主题,从而指导我国方言态度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借用科学计量学的分析工具CiteSpace,对近30年方言态度研究的文献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地呈现上述内容。
澳门社會语言学研究三十年(19802009)

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三十年(1980-2009)閻 喜∗一、引言澳門是歐洲人在遠東地區建立的第一個聚居區,又是其在亞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地。
地處中國的珠江口,澳門在16世紀中葉成為葡萄牙人的聚居地,並在19世紀中葉淪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停止存在,與此同時,澳門特別行政區誕生。
澳門半島,連同氹仔、路環兩個島嶼,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儘管澳門的面積較小,但是澳門的語言使用情況和香港比起來,比後者要複雜得多。
許多學者用“三文四語”概括澳門的語言特點(“三文四語”的“三文”是中文、葡文、英文,“四語”是普通話、粵語、葡語及英語)。
事實上,作為一個語言博物館,在澳門,人們使用的語言有漢語、葡萄牙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等多種語言。
同時澳門也是一個中國方言的博物館,在這裏人們會聽到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上海話以及許多北方方言,如東北話。
總而言之,澳門是一個典型的多語多方言社會。
過去的三十年見證了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起步、發展與繁榮,Yan and Moody以及閻喜分別於2010年及2011年對三十年來(1980-2009)有關澳門社會語言學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博士碩士論文、專著以及論文集等)從澳門的語言、方言和專名語言,語言接觸,語言態度和身份構建,以及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等四個角度進行回顧整理。
這兩篇文章並沒有深入討論過去三十年裏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不足,對今後澳門社會語言學如何進一步發展也沒有提出建議。
1本文主要以過去30年裏有關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為數據,並結合學術著作(專著和論文集),學術研討會以及研究和教學機構,對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特點與不足從研究數量、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上進行分析。
分析發現,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在數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實證研究少、研究主題範圍狹窄、學術成果國際化水平低等問題。
希望本研究能吸引更多的學者關注澳門的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與繁榮。
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

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提要:戴庆厦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已从事过十多个跨境语言调查个案研究。
本访谈中,戴先生回顾了跨境语言研究的时代背景、缘起,对跨境语言研究的类型、调查阶段、实际困难、与“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关系以及趋势预测等内容一一作答。
他认为,跨境语言的类型可以从地区、人口分布、分化时间等不同角度划分,并根据类型的特点做调查研究;在实际调查中主要分为前期准备、田野调查和成稿阶段,各阶段都有应完成的内容及步骤。
戴先生还回忆了在田野调查中一些难忘事件,并给年轻学者一些田野调查方面的建议$关键词:跨境语言;田野调查;类型;阶段;一带一路戴庆厦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目前担任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出版总署重大科技项目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
他是《汉藏语学报》主编,《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杂志编委,美国《藏缅语区语言学》(LTBA)杂志编委。
戴庆厦授60的语言研究与学工作中,已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370余篇。
他常年扎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田野调查,多次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和邻近国家进行语言田野调查。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做过十几个跨境语言调查个案,收集了多种前人尚未记录的语言材料,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语料。
笔者是戴教授的博士生,曾多次跟随导师去做跨境语言的田野调查。
2019年8月,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先后对戴教授进行了两次关于跨境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访谈,以下是根据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的访谈记。
李:戴老师,您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
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跨境语言”问题?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开始关注“跨境语言”的?戴:一个人做什么专业,在专业上能做些事,往往会有机遇$有了机遇,就要紧紧抓住不放,当成事业来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研究30年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这八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发端期,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
这个时期以1924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以赵元任、罗常培等一批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从汉语方言的实际出发,相继开展了包括两广、陕南、徽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调查,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迈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步,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累期,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文革时期。
1956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和《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补充通知》,同时,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自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张家口、昌黎等地对全国方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和专门调查。
调查成果《方言和普通话丛刊》、《昌黎方言志》,与丁声树、李荣编撰的《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方言调查词汇表》等,对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工作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共调查了1800余个市县的方言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近1200份、学习普通话手册320余种,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安徽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著作或论集,为汉语方言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①(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
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对1978年至2008年30年的汉语方言研究情况做个简述。
一、研究状况:(一)成果显著根据《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聂建民、李琦,1994)、《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潘海华、徐烈炯,2007)及有关材料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共出版汉语方言著作一千余种,学术论文七千余篇。
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1、区点方言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随着方言调查的点面逐渐铺开,对方言区点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大大增多,各个方言大区及代表区点都有成果问世。
比如,由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选择洛阳、武汉、博山、嘉定、舟山、黎川、福清、漳平、江永等12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漳平方言研究》(张振兴,1992)、《武汉方言研究》(朱建颂,1992)、《洛阳方言研究》(贺巍,1993)、《江永方言研究》(黄雪贞,1993)、《嘉定方言研究》(汤珍珠、陈忠敏,1993)、《博山方言研究》(钱曾怡,1993)、《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1993)、《舟山方言研究》(方松熹,1993)、《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调查细致,内容丰富,考察深入,体例一致,又各具特色,是区点方言研究的优秀代表。
由吴启主为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出版湖南东安、邵阳、祁阳、常宁、益阳、浏阳(1998)、溆浦、长沙、衡山、涟源、宜章、宁远、沅陵、常德(1999)等地方言研究,既反映了湖南方言的面貌,又着重突出了湘语研究特色。
其它还有:官话区:《浠水方言纪要》(詹伯慧,1981)、《烟台方言报告》(钱曾怡,1982)、《河南方言资料》(卢甲文,198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北京话初探》(胡明扬,1987)、《获嘉方言研究》(贺巍,1989)、《天门方言研究》(邵则遂,1991)、《荆楚方言研究》(刘海章,1992)、《河南方言研究》(张启焕,1993)、《偃师方言研究撷萃》(马克章,1993)、《宜昌方言研究》(刘兴策,1994)、《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刘俐李,1994)、《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李行健、贺巍、张振兴,1996)、《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钱曾怡、李行杰,2000)、《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2001)、《户县方言研究》(孙立新,2001)、《宁夏方言研究论集》(李树俨、李倩,2001)、《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2004)、《同心方言研究》(张安生,2006)等。
晋语区:《山西方言研究》(侯精一、温端政,1989)、《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洪洞方言研究》(乔全生,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史秀菊,2005)等。
吴语区:《当代吴语研究》(钱乃荣,1992)承继和发展了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吴方言在音系、词汇、语法范畴、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吴语论丛》(1988)、《吴语概说》(颜逸明,1992)、《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2000)、《绍兴方言》(杨葳、杨乃浚,2000)、《天台方言初探》(戴昭铭,2002)、《北部吴语研究》(钱乃荣,2003)、《绍兴方言研究》(寿永明,2005)、《上海方言》(钱乃荣,2007)等。
赣语区:《赣方言概要》(陈昌仪,1991)、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7)等。
湘语区:《四川境内的湘方言》(崔荣昌,1996)、《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罗昕如,2001)、《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等。
徽语区:《严州方言研究》(曹志耘,1996)、《徽州方言》(孟庆惠,2005)、《徽州方言探秘》(江声皖,2006)等。
闽语话:《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张振兴,1983)、《闽语研究》(陈章太、李如龙,1991)、《澄海方言研究》(林伦伦,1996)、《福建方言》(李如龙,1997)、《福州方言研究》(陈泽平,1998)、《闽语新探索》(陈泽平,2003)、《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林伦伦,2006)等。
客家话:1993年饶长溶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2007年已是第七届,出版了多部会议论文集。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张双庆,1992)、《梅县客方言研究》(陈修,1993)、《客家方言》(罗美珍、邓晓华,1995)、《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1999)、《闽西客家方言》(蓝小玲,1999)、《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刘纶鑫,2001)、《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陈立中,2003)、《中山客家话研究》(甘甲才,2003)、《广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2004)、《客家方言》(温昌衍,2006)、《泰兴客家方言研究》(兰玉英,2007)等。
粤语区:《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87)、《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1998)、《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94)、《广东粤方言概要》(詹伯慧,2002)、《广州方言研究》(高华年,1980)、《广东的方言》(李新魁,1994)、《广州方言研究》(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1995)、《广东海丰方言研究》(杨必胜1996)、《广西北海市粤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陈滔,2005)、《新时空粤语》(詹伯慧、丘学强,2006)等。
自1987年始,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两年举办一届,并出版《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到十届)。
平话区:郑作广、林亦主编的《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五”的重点课题,包括全州文桥土话、兴安高尚软士话、资源延东直话、灌阳观音阁土话、临桂义宁话、临桂两江平话、永福塘堡平话、阳朔葡萄平声话、钟山方言、贺州九都声、富川秀水九都话研究,重在揭示方言的面貌,并指导当地人学习普通话。
其它还有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2000)等。
另外,全国各地新修的地方志大多包括有方言志,专门的方言志也大量出现。
比如:温端政主编的“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共出版38种山西县市方言志,总字数约350万字。
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志丛书”,共出版山东境内潍坊、利津、即墨、德州、牟平、新泰、诸城、金乡、临沂等十几种县市方言志。
这些具有统一体例、统一要求的方言志丛书,集中反映了某一区域方言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也为进一步汉语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其它还有李申的《徐州方言志》(1985)、张成材、朱世奎的《西宁方言志》(1987)、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1988)、许宝华、汤珍珠的《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刘伶的《敦煌方言志》(1988)、胡双宝的《文水方言志》(1990)、周日建的《新丰方言志》(1990)、张建民的《泰县方言志》(1991)、刘若云的《惠州方言志》(1991)、胡明扬的《海盐方言志》(1992)、卢甲文的《郑州方言志》(1992)、王李英、罗兆荣的《增城方言志》(1993)、蔡叶青的《海康方言志》(1993)、高葆泰、林涛的《银川方言志》(1993)、黄群建的《通山方言志》(1994)、谢永昌的《梅县客家方言志》(1994)、林立芳、庄初升的《南雄珠玑方言志》(1995)、谭邦君的《厦门方言志》(1996)、马国凡的《内蒙古汉语方言志》(1997)、李永明主编的《湖南省方言志》(2000)、刘传贤的《赣榆方言志》(2001)、《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2007),等等。
2、方言语音研究。
有汉语方音汇编。
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撰的《汉语方音字汇》(1989),收集整理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以上官话),苏州、温州(以上吴语),长沙、双峰(以上湘语),南昌(赣语),梅县(客家话),广州、阳江(以上粤语),厦门、潮州、福州、建瓯(以上闽语)等20个汉语方言点的字音材料。
共收入3000个字目,按普通话音序排列,注中古音切,用国际音标标写方言读音。
本书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为汉语语音比较研究、了解方音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以及古今语音的演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它还有《湖南汉语方音字汇》(1993)、《中古音与青海方音字汇》(张成材,2006)、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2.3)、张盛裕、汪平、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8.4)、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9.3)、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0.4)、叶祥苓、郭宗俊《宜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3)、温端政、陈子明《太原方言同音字汇》(语文研究,1992.3)、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3.3)、梁金荣《临桂两江平话同音字汇》(方言,1996.3)、孙宜志《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2.4)、王临惠《山西临猗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3.3)、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同音字汇》(方言,2004.2)、王福堂《绍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