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_陆俭明

合集下载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之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之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

企望发生的事情: (2)a.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 b.差一点中奖了(没中奖) c.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 • (形式肯定,意义否定)
≠a.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 ≠b.差一点没中奖(中奖了) ≠c.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 (形式否定,意义肯定)
例二 “大+时间名词”
• (一)汉语中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的格 式的时间名词
例三,根据认知上的“完形结构”对不同句式的平行现象作 出概括解释。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一个句式就可以看作是语言上的一个“完 形”,即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靠 划分词类不能解释的语法现象,也就是说与其说句式的整体意义取决 于组成部分的意义,不如说组成部分的意义取决于句式的整体意义。 例如汉语“在”字句和“给”字句的区别。 • 顺序原则 • 包容原则 • 相邻原则 • 数量原则 • 认知语言学认为,上述四个原则在意义领域和句子结构的形式领域同 时起作用,或者说在意义域起作用的原则也“投射”到形式域,这就 是常说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这种解释当然是一种十分概括的解 释,而且也不能说这不是一种“语法规则”
例二、根据认知上的”有界/无界“对不同词类表现的平行 现象作出概括解释
• ”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也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 最基本的认知体验和认知概念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既然人的语言 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这种”有界“和”无界 “的对立当然也就会在语言结构中有所反映。下面分别说说名词、动 词、形容词在”有界“和”无界“上的对立。 • 名词,事物”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中的反映就是名词有可 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对立,修饰名词的量词有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 词的对立。 • 动词,”有界“的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例如” (把鱼)盛碗里“代表的动作,开始盛是动作的起点,鱼到碗里是动 作的终点。相反”盛(鱼)“代表的动作没有一个内在的终止点,因 而是”无界“的。 • 形容词,汉语里性质形容词代表的形状在程度上是”无界"的,例如 “白”,而状态形容词代表的形状在程度上是“有界”的,例如“雪 白” • 根据有界和“无界”分对立,就可以统一解释例(18)和数量词有关 的语法现象。

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_陆俭明

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_陆俭明

2007年5月第9卷 第3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Jiangsu 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 Editi on)M ay ,2007V o.l 9N o .3[语汇语义学论坛] 特约主持人 曹 炜 教授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陆 俭 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北京100871)[摘 要]词汇教学对提高中外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大大加强,其中特别要加强汉语书面词语的教学。

目前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不太重视汉语词汇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

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词汇研究薄弱;而词汇研究之所以薄弱,有其客观原因。

要扭转汉语词汇教学薄弱的状况,必须加强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的研究,以及汉语词语基础性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词汇教学;词汇研究;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中图分类号]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7)03-0012-06[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陆俭明(1935-),男,江苏吴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

词汇教学,无论对母语语文教学来说,还是对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来说,都极为重要。

词语是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重要因素。

对母语为汉语的本族人来说,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越丰富,对词义的理解越透彻,那么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写起文章来就越能得心应手,读起书来就越能心领神会。

反之,一个词汇贫乏的人,读书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地方不能很好地体会,也不可能写出生动有力的好文章,用词不当的毛病难以避免。

例如,一个词汇贫乏的学生,说到/看0这个动作时,他大概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只会用/看0,最多再用一个/望0,或者用个/瞧0;而一个词汇丰富的人,他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说话环境,不同的说话对象,不同的心态和感情,选用以下不同的表示/看0这个动作的词:看、望、瞅、瞧、瞟、瞥、扫、溜、盯、瞪、瞄、参观、参看、参阅、打量、观察、察看、俯视、俯瞰、鸟瞰、端详、观看、观赏、环顾、浏览、凝视、纵览、仰视、仰望、张望、注视,,再譬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对_鸡不吃了_歧义现象再解释_陆俭明

对_鸡不吃了_歧义现象再解释_陆俭明

- 2 -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摘 要: “鸡不吃了”, 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关键词: 歧义现象;词义延伸;语义关系;语境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2-01陆俭明a,b(北京大学 a.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b.中文系,北京 100871)“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这个例子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

以往是从句子成分的移位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两方面来解释这句话的歧义现象的。

请看实例(例中的“鸡[A ]”代表“吃”的施事,“鸡[P ]”代表“吃”的受事):甲 乙a 1. 鸡[A ]不吃白菜了b 1. 张三不吃鸡[P ]了a 2. 白菜鸡[A ]不吃了 b 2. 鸡[P ]张三不吃了a 3. 鸡[A ]不吃了 b 3. 张三不吃了a 4. 白菜不吃了 b 4. 鸡[P ]不吃了句子成分移位、省略的结果,造成a 3和b 4同形,表示的意思则不同。

王士元教授(美籍华裔,原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任教,后应聘至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被誉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家。

2006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作系列演讲,部分演讲内容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

其中有一篇,发表在2006年第6期上,题目是《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在这篇文章里,王士元先生对汉语语法学界的这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的歧义现象,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具体是:“鸡”既能用来代表一种家禽,也能代表家禽的肉。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2】(陆俭明、沈阳) (16000)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2】(陆俭明、沈阳) (16000)

第九讲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语义解释理论和语义所指在语言中的复杂现象说明了语义所指分析的重要性,约束理论是语义所指分析的重要推导原则,约束理论有三个推导原则来指导语义所指关系,汉语的语义所指分析中又会出现更复杂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一些判断至今未下定论。

】一、什么是“语义所指”?从字面上看就是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到底指的是什么。

广义的定义:与句法结构形式和结构内其他成分无关,句子里面的词语成分与外部客观世界中的哪个具体的人或事物联系。

狭义的定义:句子里面某个成分与句子里面的另一个成分是不是指同一个人或者事物。

具体来说:代词或空语类跟结构内某个词语同指或不同指的问题。

二、“语义所指”研究什么问题?1.人称代词的所指问题指别同指你可以走了,他留下指代同指构外指代我认识老王。

他走了。

(一般属于话语和篇章研究的范围,因此又可称作“篇章回指”)构内指代小李说他认识老王。

2.反身代词的所指问题副词(亲自、独自)老王喜欢自己修理汽车反身代词无先行语照应能够批评自己是一种美德(只用于泛指,不需要结构内某个先行词同指)有先行语照应老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简单形式照应自己爸爸知道自己错了复合形式照应他自己、我自己(有时候意义会不同)爸爸知道他自己错了爸爸知道自己错了3.空语类的语义所指问题英语语迹t John is too stubbornPk to talk to(Pk是任指)隐含P John is too subornPi to talk to him. (隐含P的语义所指关系被称为控制关系)汉语省略空宾语(语迹t)空主语(隐含P)他生了个女儿,e很高兴。

他生了个女儿,我见过e。

e可能同指他或女儿,出现在本结构以外,构外同指(零形回指)位置性同指特定的动词结构的空主语(隐含P)的位置就决定了其必须与“控制语”同指,这就叫做位置性同指。

老王打算()出国。

(空主语的语义所指只能是主语老王。

)词汇性同指老王希望()出国老王同意()出国老王鼓励()出国三句中空主语跟老王同指的可能性依次递减,空主语还可以补出不同的词语,所以不是严格的隐含P,还可能是省略e。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一、导言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语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总结,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二、语法学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语法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的总称,它包括词汇、句法和语音等方面的规则。

在学习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2.语法的分类语法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词汇语法、句法语法、语音语法等。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语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三、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1.词汇现代汉语的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在学习词汇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词汇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

2.句法句法是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句子的规则包括语序、省略和倒装等现象。

在学习句法语法时,需要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构建和理解句子。

3.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等方面的规律。

在学习语音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音素的构成和音节的配要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发音和语音特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需要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五、总结现代汉语语法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领域。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同时,需要关注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第一讲&第二讲关于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的特殊性,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或者是汉语自身的特殊特点。

】一、语言是什么?1.语言的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也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

2.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约定俗成和变动的规则体。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交际互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做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注意: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各个语言之间的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参数设置不同而已。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语音学phonetics: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

音位学?Phonology语义学semantic:语言的意义词汇学lexics:词汇语法学syntax: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构造规则问题。

语用学pragmatic: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问题形态学morphic (中文中没有)三、什么是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汉语发音系统具有声调。

)3.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统计词中占71%5.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意义需要根据语序、虚词来决定其语义。

),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呈一对多的对应。

6.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7.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

这是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所带来的比如结果。

8.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

比如:吃食堂:动作-方式吃苹果:动作-受事吃大碗:动作-工具9.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随之改变。

比如: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陆俭明语法研究述评

陆俭明语法研究述评

陆俭明语法研究述评1、关于林俭明语法研究林俭明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的中文语言学家。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提出五种重要的中文句法结构,即联系,模式,程序,嵌套和多重結構,对标准汉语的句法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把以前研究中文句法'结构形式主义'和'言语行为主义'的偏见打破了,并使中文句法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2、林俭明语法理论基础林俭明语法的基本任务是把汉语句法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研究任务来完成,并以此作为提出一套中文句法系统的基础。

他考虑到汉语句法在语义和言语行为以及语法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研究重点是在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充分发挥了形式主义和行为主义研究中文句法的优势,构成了他一贯追求的重要性质。

对汉语句法系统及其变化过程的研究,也使林俭明语法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改进。

3、林俭明句法研究的主要成果林俭明语法的主要成果有五:首先,研究了汉语句子中句式类型的分类及其构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语法性质及其变形现象;其次,他提出了一套关于汉语句子语义特性和韵律行为的理论,为研究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再次,他研究了汉语句子的句法意义,特别是句子复杂性和多重情况下句子意义的构建;此外,他还研究了隐喻的天生联系理论,为汉语对复杂的隐喻构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后,他提出了基于上述研究的模糊理论及其应用,为汉语的句法性质作出了定义,使汉语句法性质有了更丰富的发展。

4、对林俭明语法研究的评述林俭明的句法研究不仅提出了一套中文句法系统,而且还对汉语的句法学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将中文句法学从一种受限的形式主义视角转变为一种更加完善的句法学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汉语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他的句法研究为汉语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贡献,值得反思和学习。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目录绪论0.1 关于语言0.2 关于汉语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0.4 语法和语音、语义0.5 关于语法单位0.6 三组重要的概念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第一章词类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第二节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3 关于层次分析法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第三节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3.5 变换分析的作用3.6 变换分析的局限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4.2 关于语义特征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4.5 关于“v有……”格式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第五节配价分析法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第三章范畴研究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9.4 再说层次分折9.5 两种描写模型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9.8 乔姆斯基理论与汉语研究9.9 用乔姆斯基理论重新分析“NP+的+VP”这一名词性结构第十节功能学派的研究思路10.1 功能学派的兴起及其渊源10.2 功能学派面面观10.3 关于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话题和陈述10.4 “我不知道她不在家”和“我不希望她不在家”10.5 关于“汉语式话题句”10.6 汉语和英语在“东西”“南北”说法上的差异10.7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和用“不”的差异10.8 对双宾结构的再认识第六章汉语语法应用研究第十一节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法研究11.1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11.2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11.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处理”11.4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11.5 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策略11.6 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策略11.7 实现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策略第十二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2.1 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12.2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12.3 语法教学教什么?.12.4 语法教学怎么教?12.5 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第十三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3.1 关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13.2 语文教学改革肋当务之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3.3 语文课中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13.4 语文课中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13.5 语文课中怎样讲授语法知识?13.6 针对语文教学的语法研究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索引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关键词]词汇语义;概念结构;句子意思理解[摘要]本文以五个具体实例说明,某个词类序列能形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将会具体表示什么样的意思,主要取决于具体词语的意思,即具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这跟概念层次网络理论(HNC)的精神是一致的。

文章强调,要重视和加强概念结构及其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01-05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Sense in Sentence UnderstandingLU Jian-ming(Department of Chinese/Center for Chinese Ling uistics,Peking U niversity100871)Key words:lex ical meaning;conceptual structure;sentence understandingAbstract:This paper observes an issue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ctic construction,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sentence understanding,and stresses the study on conceptual 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By using five concrete example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w hat kin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a specific sequence forms or w hat it means exactly depends on the lex ical meanings of the parts of the sequence.In other words,it depends on the conceptions of the w ords and their relations. T his view point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spirit of H NC.根据我的粗浅的理解,H NC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句子乃至篇章,从某个角度说,可以视为一个概念的网络。

如果这个理解不错,那么必然的结论是,在分析、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整个篇章的意思时,首先必须重视句中各个词的具体意义的分析与理解。

本文将以下列具体实例说明,一个词类序列,能不能成立,即能不能说;如果能说,它是不是一个歧义句式;一个已知的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夸子是否一定有歧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意义。

实例(一)请先看下面的实例:¹a.这几个苹果他都扔了。

b.*这个苹果他都扔了。

c.这个苹果他都吃了。

d.*这个樱桃他都吃了。

e.(你看那虫多厉害,)这个樱桃它都吃了。

(所举的例句仿张谊生2003)例¹a-e句都含有范围副词/都0,/都0是句子重音所在。

副词/都0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它之后的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或某个整体的各个部分。

就这个范围副词/都0的语义指向说,有两个特点:第一,/都0所指向的名词性词语或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在一般情况下,/都0得指前,即它所指向的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的那个名词性词语得出现在它的前面。

(/都0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指后,即所总括的对象在它之后,见马真1983)例¹a,毫无疑义,满足了/都0的语义指向的特点或者说条件;例¹b就没有满足/都0要求的语义指向的特点或者说条件,因为/几个0换成/(一)个0后,/都0所指向的名词性词语/这个苹果0不再表示一个集合,而且对/扔0这个动作而言,/这个苹果0也不大可能成为可被分割的整体,所以例¹b就成了一个不合法的句子;例¹c换了个动词/吃0,由于人吃苹果一般不是把整个苹果一口吞下的,而是一口一口吃的,这就意味着,对/吃0这个动作而言,/这个苹果0就成为可被分割的整体,因此例¹c又成了一个合法的句子了;例¹d和e,动词没有换,还是/吃0,但换了施动者)))人换成了虫,对虫而言,即使是一颗小小的樱桃,也只能一口一口吃,所以¹e又成了合法的句子了。

例¹明显地说明了,所谓句子合法不合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具体词语的意思以及句中词语之间的制约关系。

实例(二)再看下面的例子:ºa.香蕉青的不买。

b.皮儿青的不买。

c.皮儿青的不吃。

d.张三青的不吃。

先看例ºa、b两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句首所用名词不同)))a句的句首名词是/香蕉0,后面的动词/买0可以支配/香蕉0,而/香蕉青的0虽然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指称/香蕉(指果实)0的领有者/香蕉树(指植物)0,但实际生活中没有买卖香蕉树(指植物)的情况,所以a句在结构上只能作甲切分,不能作乙茄分:(a)甲.香蕉青的不买乙.香蕉青的不买12*12而b句则相反,b句的句首名词是/皮儿0,实际生活中一般不存在买卖某种瓜果皮儿的情况,而/皮儿青的0可以指称/皮儿0的领有者,所以只能作乙切分,不能作甲切分:(b)甲.皮儿青的不买乙.皮儿青的不买*1212再看b句和c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所用的具体动词不同,前者用/买0,后者用/吃0。

b句,上面已经说了,只能作乙切分,不能作甲切分;而c句则可以作甲、乙两种不同的切分,即有两种构造层次,如下所示:(c)甲.皮儿青的不吃乙.皮儿青的不吃1212(意思是/不吃青的皮儿0)(意思是/不吃皮儿青的瓜果0)二者差别的原因,正如前面已说过的,/买0,只存在买卖带有皮儿的瓜果这种情况,不存在只买卖皮儿的情况;而/吃0,既存在吃带有皮儿瓜果的情况,也存在吃皮儿的情况。

最后再看c句和d句。

二者的差别在于句首所用的名词不同,前者是指物的/香蕉0,后者是指人的/张三0。

可是二者不仅在构造层次上有不同)))c句有甲、乙两种构造层次(见上),d句则只有甲一种构造层次,即:(d)甲.张三青的不吃乙.张三青的不吃12*12c句和d句虽然构造层次相同,但二者的语义结构模式也还是不同,请看:(c甲)受事[整体]||受事[部分]动作[及物动词][皮儿||青的不吃。

](d)施事||受事动作[及物动词][张三||青的不吃。

]以上是陆俭明、王黎(2003)所作的分析。

这一实例再一次说明,一个词类序列,是不是歧义句式,一个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句子是否有歧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

例ºa)d句可以码化为/N+A+的+不+V0。

陆俭明、王黎(2003)指出,在某些词语意义的影响下,按/N+A+的+不+V0这一句法格式还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歧义现象。

上面说,一个词类序列,是不是歧义句式,一个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句子是否有歧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下面的实例更能说明这一点。

实例(三)再看下面的例子:»a.对校长的意见)))对||校长的意见对校长的||意见b.对住房的面积)))对||住房的面积*对住房的||面积c.对校长的生死)))对||校长的生死*对校长的||生死d.对住房的意见)))*对||住房的意见对住房的||意见e.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例»a有歧义,因为NP2/意见0是一个二价名词,而/校长0指人,他既可能是意见的提出者,也可能是意见的针对者。

例»b、»c都不可能有歧义,因为NP2/面积0或/生死0都不是二价名词。

例»d、»e的NP2/意见0、/感情0虽然是二价名词,但/住房0、/土地0分别只能成为/意见0、/感情0的针对者,不可能成为/意见0、/感情0的持有者,所以也不会有歧义。

那么我们能不能认为,当NP2为二价名词、NP1为指人名词时,/对+NP1+的+N2P20一定有歧义呢?袁毓林(1992)和李小荣(2000)对此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都认为,当NP2为二价名词、NP1为指人名词时,/对+NP1+的+N2P20有歧义,如/对校长的意见0。

可是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请看:¼a.对弱者的同情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上帝的敬意)))*对||上帝的敬意对上帝的||敬意b.对校长的观念)))对||校长的观念*对校长的||观念对乞丐的信仰)))对||乞丐的信仰*对乞丐的||信仰例¼各例之所以没有或者说不让人感到有歧义,就是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语义所起的制约作用的结果)))例¼a中的/弱者0,只能是/同情心0的针对者,不大可能是/同情心0的持有者;相反,例¼b中的/乞丐0,只能是/信仰0的持有者,不大可能是/信仰0的针对者。

这里,我们再一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词语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格式,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制约。

而在具体词语语义制约的背后,还有人的认知和民族心理的因素在起作用。

实例(四)下面是另一种实例。

所举例子都属于/VA了0结构(V代表动词,A代表作补语的形容词,下同):表示期望结果的实现表示结果的偏离½a.(头发)剪长了-+b.(头发)剪短了++¾a.(面条)拉长了++b.(面条)拉短了-+¿a.(那手)画长了++b.(那手)画短了++Àa.(衣服)买长了-+b.(衣服)买短了-+上面例½)À都是/VA了0结构,各例里的A都分别是形容词/长0、/短0,只是动词各不相同。

但各自表示的语法意义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其中有无规律可循?这不是用句法规则所能回答得了的。

这纯粹是词语之间意义上的制约关系所造成的。

这里不妨先具体分析一下/VA了0结构里V和A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½/剪0这个动作的进行,只能使被剪的东西越剪越短,不可能越剪越长,因此/剪短了0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剪长了0属非正常情况。

例¾/拉0这个动作的进行,只能使被拉的东西越拉越长,不可能越拉越短,因此/拉长了0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拉短了0倒属非正常情况。

例¿/画0这个动作的进行,对所要画的形象,也可长,也可短,因此/画长了0也好,/画短了0也好,都是合乎情理的正常情况。

例À/买0则又是一种情况,/买0这一行为动作的进行,对被买的东西的性状不产生影响,如衣服,不因买了就变长了或变短了,变肥了或变瘦了,因此/买长了0和/买短了0都可以看做非正常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