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

昔有贫农杨白毛,居我国东北之深山。

其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偶得宝珠,致富家。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遂起争端。

白毛为保宝珠,遂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遂谎称:“我乃山中一樵夫,因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遂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以便隐匿。

白毛在山中,遇一女子,名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白毛与喜儿结为好友,共同度日。

时值严冬,白毛为喜儿缝制棉衣,以御严寒。

喜儿感激涕零,愿与白毛共度余生。

未几,白毛头发变白,喜儿亦察觉。

白毛告之实情,喜儿感动不已。

两人相拥而泣,发誓永不分离。

白毛教喜儿识字,喜儿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白毛与喜儿在山中生活,虽清苦,却幸福美满。

一日,地主派人来山中寻找白毛。

白毛与喜儿藏匿,终被地主发现。

白毛与喜儿奋力抵抗,但地主人多势众,白毛与喜儿被捕。

白毛不屈不挠,誓死反抗。

喜儿为救白毛,跳崖自尽。

白毛被地主押送至县城,受尽折磨。

喜儿之魂魄附于喜儿生母,告之喜儿死讯。

喜儿生母悲痛欲绝,遂告发地主罪行。

官府查实,将地主绳之以法。

白毛经此一劫,身体渐弱。

喜儿生母将其抚养成人,白毛终成一位有道德、有才能之人。

白毛不忘喜儿,遂为其立庙,以示纪念。

《白毛女》之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人民之生活困境,以及地主阶级之残酷剥削。

白毛与喜儿之爱情,虽历经磨难,终成佳话。

此剧寓意深刻,警醒世人,珍惜眼前人,勿忘过去之苦难。

译文如下:昔有贫农杨白毛,居东北深山。

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得宝珠,致富。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起争端。

白毛保宝珠,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谎称:“我山中一樵夫,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隐匿。

白毛山中,遇女子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歌剧《白毛女》鉴赏
《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典歌剧。

它以一个小山村的白毛女为主角,以
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苦难的生活、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人民的团结与斗争精神。


部歌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性质,而且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
现。

歌剧以传统的器乐开场,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乐曲中穿插了锣鼓和古琴等民
族乐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场节目既有昂扬的激情和雄壮的气势,又充满了呼
唤和感人的情绪。

这种开场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不朽魅力。

歌剧的歌曲采用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使剧情更加真实以及感人。

如“白毛女之爱情”等经典歌曲,将白毛女和她爱人的爱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唱出了深情厚爱,慷慨赴义的英
雄气质。

再如《灰色的天空》这首歌曲,以悲怆而庄重的曲风,表达了农村人民在艰苦卓
绝的环境中的愁苦和茫然。

这些歌曲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乐曲创
作的绝佳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浓重气息和博大精深。

《白毛女》歌剧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完整的剧情头有原则地阐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
成长历程,展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坚毅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
的斗争历程。

这场歌剧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凝聚精神和奋斗精神。

白毛女文言文

白毛女文言文

白毛女文言文1. 白毛女文言文翻译有个佃农名叫杨白劳,早年失偶,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喜儿,许配给了住同一个村子里的名叫大春的青年。

(村里有个)地主叫黄世仁,(此人)为富不仁,逼(杨白劳)交租,杨白劳呼喊求助无路可走,于是自杀而死。

喜儿立刻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奸污了。

接着黄世仁又想把喜儿卖掉。

喜儿没有办法,就在半夜里逃跑了,跑到深山然后躲藏起来,采摘野果吃。

为了报仇而生存,偷偷进入古寺,抓人们供给菩萨的供品吃,人们都以为她是鬼。

后来解丨放军到来,(喜儿)被大春抓住了。

大春仔细看看,正是喜儿啊!喜儿自己说出了(她)的坎坷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起来。

这正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看见日出了,地覆天翻(的革命)让劳动人民都当家作主人了。

从此世界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般的压迫者都被人民烧成灰烬(打倒了)。

追问能否把注释标一下,谢谢追答【注释】[1]撷:采摘。

[2]义军:指解放军。

[3]熟视:仔细看。

[4]唏嘘:感慨的样子。

[5]苛政:残酷的政令。

2. 白毛女古文翻译解词【译文】佃户杨白劳,很早的时候丧失了妻子,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叫喜儿,许配给了同村的大春。

地主黄世仁,非常富有,但是不仁慈,他用田地租税逼杨白劳。

杨白劳到处哭喊无路,于是自尽了。

喜儿顿时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侮辱。

不久黄世仁又想要出售喜儿。

喜儿没有办法,于是夜里逃脱了,走到深山里藏了起来,采摘果实吃。

为了延长生命和报仇,潜入古寺,抓供品吃,人都认为是鬼魂。

后来解放军到了,喜儿被大春截获了。

大春仔细看,竟然是喜儿。

喜儿自述坎坷,二人禁不住感慨。

这正可说:漫漫长夜过去了,终于见到了出升的太阳,人间的事发生了改变。

从这开始世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变成了灰烬。

【字词解释】1为:做2以:用3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4为:被5既而:不久6售:卖7走:跑8匿:藏9撷:采摘10啖:吃11魅:传说中的鬼怪12乃:是13易:改14自此:从此15苟政:残酷的政令16自尽:自杀17熟视:仔细看18坎坷:不幸的经历19义军:指解放军20唏嘘:感慨的样子【文言知识】1.相。

《白毛女》故事梗概

《白毛女》故事梗概

1944年除夕,抗日战争尾声。

冀中杨各庄的老佃农杨白劳在外躲债,到集贸市场买了白面鲜肉准备回家包饺子过年,他没有钱给独生女儿喜儿买化妆品和首饰,就给她买了两根红色的橡皮发箍扎头发用。

晚上,杨白劳回到家里,喜儿已很长时间没见到爸爸,扑到爸爸怀里哭了。

爸爸从怀里取出红色橡皮箍箍,把女儿长长的黑发扎成辫子,父女俩准备包饺子过年,要知道那时候穷人一年难吃一回饺子!这时喜儿哪里知道,就在年三十这天,当地日伪保长、黑恶势力头子(当时的叫法是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带着恶奴家丁找到杨白劳,逼还杨白劳借黄家的高利贷!杨白劳跪在地上求黄世仁宽限几日,等过完春节想办法筹钱还高利贷。

黄世仁哪里可依,从怀中拿出一份事先写好的卖身契,将爱女喜儿卖给黄家做婢女—丫鬟!原来喜儿是当地十里八村的美女,黄世仁一直垂涎三尺,想霸占喜儿。

杨白劳誓死不从,黄世仁竟打昏杨白劳,强行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等杨白劳醒来,给他两块大洋算是“找零”,杨白劳买过节物品的钱就是卖出喜儿的找零钱。

吃完年夜饺子,喜儿在节日的花炮声中入睡。

杨白劳想着明天一早,黄世仁就要来带走喜儿到他家做奴,心如刀绞,已不想活了,拿出剧毒的卤水喝了下去···第二天大年初一,喜儿一觉醒来,爸爸已不在人世,杨各庄的众乡亲赶来为杨白劳收尸。

这时,黑恶势力头子黄世仁闯进杨家,拿出喜儿的卖身契要抢走喜儿,村民奋力反抗,黄世仁竟开枪弹压,抢走喜儿。

村民中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大春——喜儿的男朋友,他怒不可遏,当晚他闯进黄家欲救出喜儿没得手,杀死一个家丁,纵火烧了黄家的厢房逃走。

喜儿到了黄家,受尽屈辱和打骂,黄世仁的母亲是典型的母老虎,她挑剔喜儿给她泡的茶,竟用发簪扎喜儿的脸。

喜儿捂着脸在佛堂痛哭,这时黄世仁悄悄进来,竟扒掉喜儿衣裤,强行奸污了喜儿!那时女孩儿的贞洁就是性命,万念俱灰的喜儿也曾幻想反正身子已被黄世仁糟蹋,就嫁给黄世仁做小老婆。

谁知一天中午喜儿无意中发现,黄世仁已准备把她卖给妓院。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歌剧。

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白毛女

白毛女
歌剧 白毛女
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 炽等 曲 贺敬之、丁毅 编剧 1945年 创作于延安
作 品 简 介
•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新歌剧。剧情描写贫苦农 民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债致死,女儿喜儿在黄家受尽 凌辱后,逃往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全变白。喜儿的恋 人王大春参加八路军后随部队回来救出喜儿,打倒了黄 世仁,为千千万万受苦人报了仇,揭示了“旧社会把人 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
• 歌剧音乐采用了河北、陕西、山西等的民歌与地方 戏曲音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白 毛女》是我国歌剧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歌剧主要人物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 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 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 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 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 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 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 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课堂小结
(1)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不论从文学、戏剧 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表演方面,都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群众性和革命性。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 合上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2)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功,为新歌剧的创 作积累了经验,它是我国新歌剧史上一个光辉的 里程碑。 (3)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舞台艺术中的一部精彩之作。

本文将对该剧进行赏析,探究其独特魅力所在。

一、剧情介绍《白毛女》是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舞剧。

故事讲述了白毛女父亲因欠债而被迫当兵,白毛女为寻找父亲,顶替父亲参军,并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

最终,在革命军队的帮助下,她成功解放乡亲,收获了爱情和幸福。

二、舞台设计在舞台设计方面,该剧采用了简洁大气的手法。

舞台背景常常以乡村的田野、战场等作为基调,与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相得益彰。

同时,运用灯光设计,营造出不同场景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剧情的深入。

三、音乐与编舞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配乐独特,既有悲壮的交响乐,也有欢快的农民乐曲。

音乐与编舞相互配合,表现出战斗、痛苦、欢乐等情感。

舞者们优雅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将故事情节通过舞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角色形象塑造《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顶替父亲参军,与敌人作斗争,不畏艰难。

不仅如此,她还展现了母爱和爱情的伟大力量。

其他角色也各有特点,扮演他们的舞者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五、思想意义《白毛女》通过戏剧内涵和舞蹈形式,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与解放战争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该剧也强调了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人民解放的力量和意义。

六、国际演出与影响力《白毛女》自1958年首演以来,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较大成功,还在国际间广受赞誉和演出机会。

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芭蕾舞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芭蕾舞剧《白毛女》展现了中国农民解放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深刻的角色形象。

该剧通过音乐、编舞和舞台设计的完美融合,向观众传达了对勇敢斗争和团结奋斗精神的讴歌。

它的国际演出和影响力也展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报家园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一个叫做邬母的女子。

母亲有一只白毛的小母牛,白毛女。

每天母亲都会把白毛女放到河里,以便它可以洗净自己。

某天,白毛女掉进了河里,母亲大喊大叫,却没能把牛拉出来,最终白毛女还是淹死了。

当白毛女还活着时,她总是对我们好,可是现在她去世了,母亲便觉得她的心只有一片失落和伤痛。

最终,母亲把白毛女的尸体用船运回家,决定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表达自己对这只牛的特别的思念。

这件事情也给全国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情,让人们感受到思念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摘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

其中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的公开演出,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形式的成熟。

它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了很好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对中国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

本文分别对《白毛女》的诞生、历史意义、它对当代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歌剧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中国歌剧;白毛女;里程碑;发展前言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片嫩芽,经过30年代的探寻与摸索之后,终于在40年代,一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歌剧——《白毛女》诞生了,它使中国歌剧走上了新的发展期。

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孕育出了《白毛女》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由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作为启蒙性开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对西方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体裁形式。

包括:山东省立剧院的历史题材歌剧《岳飞》、《荆轲》;以抗日根据地为原型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40年代的以《秋子》最为著名,它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佳作。

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种形式的歌舞剧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白毛女》的产生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

一九四五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主要内容是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

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鲁艺的师生们。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的、在现有故事情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新型歌剧。

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王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一九四五年五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

第一场的观众是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观看。

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在革命面临新转折的关头,有预见地肯定了《白毛女》的创作鼓舞了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

该剧在延安演出三十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一九四六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使《白毛女》日臻完美。

《白毛女》的剧本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

二、《白毛女》的历史意义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一座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其艺术性和重要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该歌剧不仅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运用戏曲、说唱等音调,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与利用来刻画各种人物性格。

整个歌剧的音调都是以民间音乐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造的。

例如喜儿的主题主要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以及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调基础上而加以发展的。

杨白劳的主题则是以山西民歌《拣麦根》为基础的;而农民赵老汉和王大春的主题是以山西民歌《胡桃树开花》为基础加以发展的。

地主黄世仁以及狗腿子穆仁智的音乐虽然看不出具体引用的是哪一首民歌,但从他们音调和音乐形象的特点来看,则更多的是吸取了民间戏曲和说唱的因素。

黄世仁母亲的主题则大多引用了民间佛曲的音调(剧中黄母是一个表面信佛实际内心狠毒的老婆子)。

这样的创作手法使整个歌剧的音乐听起来很富有中国的民族韵味,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所喜爱并在群众中得到流传。

第二、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

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极大的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如,《扎红头绳》片段,描写喜儿与爹爹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既反映了喜儿天真活泼,也表达了杨白劳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这段音乐同以后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人民群众的形象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曲家主要是运用重唱与合唱来刻画的。

尤其是在第五幕最后群众大会一场,作曲家紧密地根据剧情的发展,有机地将独唱、重唱和合唱相互结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其中合唱《太阳出来了》,是剧中所有合唱中最有特色,流传最广。

这首合唱是当躲在山洞里生活了三年的喜儿被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时大家所唱的,当时舞台上升起了火红的太阳,象征着黑暗统治被打垮,几千年来受苦的人民得到了解放。

合唱一开始就很豪迈的以太阳的形象来刻画人民翻身的欢腾感情。

为了刻画这种形象,作曲家不仅在旋律上强调了上行的跳进,而且在调性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四度上行的移调,使主题再现时得到更高昂、更有力的发展,合唱曲的后面两部分主要是以齐唱的方式来表达的,从曲调的发展来看,主题形象的发展是很丰富的。

它表达了人民对喜儿失踪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人民对能把喜儿救出来的内心欢喜;最后又唱出人民通过喜儿这件事对新旧社会的认识。

因此可以说这首合唱是全面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第三、歌剧《白毛女》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的运用了生活题材,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作为创作的素材。

在水深火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上下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潮中,人们普遍期盼救世主的到来,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为人们带了福音。

文艺创作需要老百姓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的越老,就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歌剧的创作者也就是遵从毛泽东延安《讲话》的指示精神,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辛酸。

《白毛女》的歌剧素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

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白毛女》。

三、《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的美学品格。

《白毛女》的创作,激发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

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高潮”。

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

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与《白毛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艺术成就上他们都没有超出《白毛女》的水平。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但仍有一种是参照《白毛女》创作经验,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板腔或话剧加唱等手法,这种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沿着正统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拓展,将歌剧的综合美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剧目较多,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正统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则是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考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但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党的儿女》,它依旧沿袭了《白毛女》的创作路子,将歌剧这一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较为统一,也有一定影响的新时期的新歌剧,在公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好评。

结语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民族歌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停滞不前。

我认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歌剧的创作与歌剧演员的缺乏。

当今现状是:对于作曲家来说,创作歌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小于写流行歌曲的经济效益;而且歌剧创作的难度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歌剧的创作队伍萎缩,所以加强歌剧音乐创作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部好的歌剧要深入人心,就必须体现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要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广大人民达成共识,这样的作品才能受欢迎。

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着实短暂。

所以,“有些人士指出‘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比较晚,从整体上包括创作、演唱等都很难与国际上的一流歌剧院接轨,所以目前歌剧艺术的市场萧条。

低谷徘徊实属正常’。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优秀歌剧的创作与中国歌剧的历史长短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与实际,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抛弃时代和群众,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参考文献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⑵汪毓和.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J].音乐研究,1959(03)⑶贺敬之.《白毛女》五十年[J].新文化史料,1995(02)⑷王畅.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5)⑸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J].新文化史料,1995(02)⑹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报,2005(04)⑺周静.论中国新歌剧艺术的发展轨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4)⑻万和荣.重新审视歌剧《白毛女》的优秀“品质”[J].文艺争鸣,2010(14)⑼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