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气分布》中东地区油气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全球油气分布》阿拉伯板块油气田概况

《全球油气分布》阿拉伯板块油气田概况
放射虫蛇绿岩复合体 RO (主要是晚白垩世)
亚丁湾和红海断陷内 洋壳
内地台 内单斜
稳定陆架
上覆有中新世界稳定陆 架盖层的前寒武纪岩石
逆冲断层 裂谷断层
前寒武纪岩石 PG2

中 东 地 区 地 层 对 比 图
nomenclature

胡夫组气藏与苏代尔组盖层分布图

阿拉伯组油气藏与希瑟组盖层分布图
百分比
100%
86.1%
85.8%
99.7%
93.9%
80%
60%
49.0% 51.0%
百分比
40%
20% 13.9%
14.2% 0.0%
0.0%
0% 阿拉伯板块
阿拉伯盆地
0.3% 0.0%
0.0%
3.0% 3.1%
阿曼盆地
扎格罗斯盆地 也门裂谷盆地
油气
砂岩
盆地名称 碳酸盐岩 花岗岩
100%
83.4%
伊朗比比哈基梅和加奇萨兰油田**

-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
阿斯马里组顶 部的构造图
加奇萨兰组岩盐的流动导致了加奇萨兰油田地表构造与地下构造的不一致性 该油田的最终石油可采储量为11.9亿吨
中东油气区侧向运移成藏模式图 三
石油从生油区沿古斜坡发生侧向运移,阿拉伯盆地内的油 藏一般以该模式成藏
中东油气区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图 三



古 生 界 油 气 藏 分 布 图
志 留 系 或 前 寒 武 系 烃 源


中东地区构造要素纲要图

地中海
大马士革
巴格达
N
伊朗 板块
阿拉伯 地盾

第9章 油气资源分布

第9章 油气资源分布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提要在学习完第一至八章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后,尚需了解中国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轮廓,以及前陆、裂谷、内克拉通等主要类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毕业后投身国内外油气勘探及综合研究奠定必要的石油地质知识基础。

在学完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油气聚集单元等石油地质学核心内容后应该结合已学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地质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探讨中国及世界油气分布规律,以便有效地用来指导油气勘探及开发工作。

第1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廊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东临太平洋板块,面积约960³104km2。

新中国诞生以来,石油勘探成效显著,已在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油气田,原油年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由昔日的所谓“贫油国”,变成今日的石油输出国。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直接受区域大地构造特征所控制。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长期作用,造成中国板块的地壳结构及大地构造性质东西差异悬殊。

以六盘山-龙门山深断裂带为界,西部地壳厚约70km,属全球地壳最厚的区域,巍峨高山矗立入云,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地壳厚约30~35km,包括黄汲清教授所称的“中朝准地台”,整体升降明显,形成辽阔的平原、丘陵及东南海域岛群。

我国西部构造线,以北西西向为主,构造活动性大,由北向南分布着准噶尔盆地中间地块、塔里木陆块-河西走廊、柴达木中间地块和藏北中间地块等坳陷带,其间隔以阿尔泰海西褶皱带、天山海西褶皱带、阿尔金-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昆仑海西褶皱带、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川滇印支褶皱带及喜马拉雅褶皱带。

构造线排列向南越趋紧密,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均有向南增强之势,这都表明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

我国东部构造线,古生代以东西向为主,中、新生代以北北东向为主。

古生代构造活动性弱,沉积较稳定。

石油的地理分布特征

石油的地理分布特征

石油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化工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石油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均匀。

了解石油的地理分布特征,对于研究国际关系、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石油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 全球石油储量的区域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等地。

其中,中东地区以其丰富的石油储量而闻名,被誉为“世界石油的摇篮”。

根据各国官方统计数据,以下是几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储量情况。

1.1 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各国尤为突出。

沙特阿拉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国,不仅其总可采储量高达约2660亿桶,而且该国具有以低成本开采大量原油的优势。

这使得沙特阿拉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伊朗作为全球第二大拥有者,其储量约为1570亿桶,然而由于国际制裁等因素,其开采和出口受到了限制。

1.2 北美地区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是全球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根据2019年的数据,美国原油生产已超过1000万桶/日,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

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是主要的产区,特别是页岩气革命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结构,使得传统上依赖进口原油转变为自给自足。

1.3 南美地区南美洲也是一个重要的石油生产区域,以委内瑞拉为首,其原油储量名列世界前列,接近300亿桶。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及基础设施老化,委内瑞拉并未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1.4 非洲地区非洲大陆同样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

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利比亚是主要生产国。

利比亚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但持续的不稳定状况对其生产和出口造成了很大阻碍。

而尼日利亚则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1.5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虽然相对来说资源较少,但也不乏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例如中国与印度皆在不断增加国内产量。

石油分布及产量

石油分布及产量

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和产量格局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油区。

一、中东波斯湾沿岸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

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

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

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

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

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三、欧洲及欧亚大陆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

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碳酸盐岩作为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因其独特的储油、储气性能,在全球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指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揭示其地质背景、储层特性、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未来的油气勘探工作,为全球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条件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过程,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生成的独特环境。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温暖、浅海的环境下,生物活动旺盛,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碳酸盐岩储层的多孔性和渗透性对油气聚集和运移至关重要。

碳酸盐岩由于其矿物成分和沉积特性,容易形成溶洞、裂缝等储集空间,这些空间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运移通道。

同时,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碳酸盐岩地区的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关键作用。

构造活动不仅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场所,还通过改变储层的物性、封闭油气藏等方式,对油气成藏起到控制作用。

碳酸盐岩地区的盖层条件也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盖层能够有效地封闭油气藏,防止油气的逸散和散失。

碳酸盐岩地区的膏盐岩、泥岩等盖层,由于其致密性和封闭性,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是多因素、多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沉积环境、储层条件、构造活动和盖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碳酸盐岩油气田。

三、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概况碳酸盐岩作为全球重要的储油储气介质,其分布广泛,且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形成了众多大型油气田。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占世界石油储备的资料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占世界石油储备的资料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占世界石油储备的资料整个中东地区拥有全球63.3%的石油储量,欧洲和中亚占9.2%,俄罗斯占6%,拥有691亿桶。

非洲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8.9%,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占8.9%,北美地区占5.5%,东南亚和大洋洲占4.2%。

产油国中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三国储量占世界总量的近50%。

沙特阿拉伯拥有2627亿桶石油储量,占全球的22.9%,位居第一;伊朗为1307亿桶,占11.4%,位居第二;伊拉克拥有1150亿桶占10%。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

中东石油具有储量大、油质好、成本低和产量高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

2006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12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1.5%储采比79.5年,其中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储量按现有产能可生产百年以上。

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

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油气勘查与评价学时: 32 题目: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班级:任课老师:完成日期:报告评语: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中东地区是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这里是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在石油业界的统计资料中中东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也门、约旦、叙利亚、巴林、黎巴嫩和以色列。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1个成员国中的六个。

2006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12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1.5%。

中东石油是世界能源市场重要供应源,也是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命脉。

2006年中东地区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收入达到4010亿美元的新纪录,占欧佩克石油收入的66.3%,预测2007年将再创新记录,达到4350亿美元,可能占欧佩克石油总收入的66.1%。

一、中东地区具有的地质条件从板块构造角度来说, 中东地区位于阿拉伯板块上, 它包括也门共和国、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富饶的弯月的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东南部、在古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伊朗的西南部。

本文未考虑的部分是(地中海中部地区的) 累范特板块和西奈山的大陆部分—该部分在累范特断裂隙的西部(死海断裂)。

在中生代早期由于新特提斯的张开而断开, 同时期伊朗部分分离出来。

此后在晚第三系由于印度洋的扩张中脊的发展, 形成了亚丁湾并且沿着红海断裂开始扩张。

所有这些变化形成了中东地区的东南和西南边界。

这两处都有很年轻的特征并且这两个地方都很少有海滨平原。

亚丁湾和红海两侧的地质特征的一致性显示了最近一次发生的地质分离伴随着小的但重要的横推的替换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二、构造特征 三、地层与沉积环境 四、石油地质特征 五、油气资源分布与勘探前景 六、小结
特提斯造山带空间分布图
Paleo-Tethys Neo

阿 拉 伯 板 块 沉 积 盖 层 等 厚 图
阿拉伯板块大地构造演化史
• 前寒武纪(~715-~610 Ma)基底增生拼合阶段
• 晚前寒武纪-晚泥盆世(~610-364Ma )克拉通内(被 动陆架边缘)发育阶段
全球油气探明和控制储量规模平面分布图,图中饼的大小代表储量规模
Proved oil reserves
Proved reserves at end 2008
Thousand million barrels
Distribution of proved oil reserves
Distribution of proved oil reserves in 1988, 1998 and 2008
Map of Middle East
土耳其
里海
土库曼斯坦
地中海
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伊 拉
伊朗
阿 富 汗





埃 及
阿 拉
科威特 巴林
斯 湾
斯 坦

苏 丹


卡塔尔 阿联酋
地 盾
沙特 阿拉伯

曼 湾
曼 阿阿

拉拉
埃 塞
也 门 伯伯 N
俄 比
海海

0
500km
PG1
War between Israel & Arab C 1948 1956 1967 1973
Lecture Outline-Persian Gulf Basin
一、引言 二、构造特征
hierarchy
三、地层与沉积环境
四、石油地质特征
五、油气资源分布与勘探前景
六、小结
中国石化 中化 中国石油 中国海油
全球常规油气探明+控制储量分布图
(超过50亿桶油当量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区)
截至2005年底,中东发现的油气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约1/3
Sketch Diagram Showing Accretion of Arabian Shield
Collision of Afif and Rayn Terranes led to subsequent Najd strike slipping, thrusting and folding
Tectonic Evolution of Arabian Plate - five development stages
• During S - C1,plate position did not change much but rotated 100o clockwise.
• Two periods of glaciation due to high latitude
(Modified from Beydoun, 1991; Konert et al., 2001)
Percentage
Oil reserves-to-production (R/P) ratios
2007年石油贸易状况图
2007年中东石油出口量达到了9.75×108t,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 27.01×108t的36.11%,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高达7880×104t。
Major oil trade movements
• 晚泥盆世-中二叠世(364-257Ma)弧后(活动大陆边 缘)发育阶段
• 晚二叠世-晚白垩世(257-92Ma)新特提斯洋被动陆 架边缘发育阶段
• 晚白垩世-今(92-0Ma)活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
Paleolatitude Positions of Arabian Plate during Phanozoic
Paleozoic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Late Pre-cambrian Rifting Phase (II1),
No salt in West Rub Al-Khali rifts ?
Early Cambrian-Late Ordovican Sagging Phase (II2) - Facies Map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Day 1 Attack
Key Points
1. Tectonic evolution of Arabian Plate 2.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Persian Gulf Basin 3. Salient features of 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basin 4. Why the basin is so rich in oil and gas
Middle Cambrian
Late Cambrian
A shallow marine carbonate developed in north during Middle Cambrian but later replaced by continental to shallow marine clastics
I. Precambrian basement
II. Late Precambrian to Late Devonian intracratonic stage This s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3 phases Late Pre-cambrian rifting (II1) Early Cambrian-Late Ordovican sagging (II2) Late Ordovician-Late Devonian post-glacial sagging (II3)
I. Precambrian basement development stage
Arabian Shied consists of 5 terranes N-S (present day orientation) Amar suture controlled development of N-S structures in central Saudi Arabia
Major trade movements 2008
Trade flows worldwide (million tonnes)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78.8
92 103.2 118.4
1.378
1.167513 1.121739 1.147287
1.163851
Lecture Outline-Persian Gulf Bas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