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维护沙皇的封建统治,沙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材通过讲述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改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理解改革的过程,感受改革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改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改革前后的社会变化,认识改革的影响。
4.教师讲解:穿插讲解改革过程中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影响,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图片:收集改革前后的社会图片,直观展示改革的影响。
4.视频:寻找相关改革过程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19世纪中期的俄国社会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过程。
教师穿插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针对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1861年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准备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答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的改革。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改革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改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讲解改革的具体措施,如解放农奴、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沙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改革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来深入了解俄国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掌握亚历山大改革和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内容,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
2.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特点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史料分析法:分析反映俄国改革的史料,深入了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的意义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引出本课的课题《俄国的改革》。
2.呈现(10分钟)展示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如农民生活困苦、起义频发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推行地方自治等。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A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B都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都是为了解放农奴 D都是该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7.下列四国中,哪一个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 )
A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8、(2015·四川资阳·10)托洛斯基(1842年—1889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A)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3.总体目标: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对俄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能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内外因不同的角度做出判断(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5.能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俄国的两场改革在性质上的差异。(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课堂练习
1、(2015·河南省·1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D)
A.摆脱民族危机 B.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C.走资本主义道路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 (2015·湖北荆门·13)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C)
A.市场问题B.资金问题C.劳动力问题D.原料问题
3、(2015·广东茂名·48)土地问题是各国革命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俄国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中国农民通过土改获得耕地。”请问,俄国和中国的农民分别在什么事件中获得了土地?(AD)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视频内容,文字和图片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初中历史俄国的改革教案

初中历史俄国的改革教案
教学内容:俄国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内容。
3. 了解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难点:对俄国改革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在前几节历史课中学到的俄国的历史,为今天的主题做铺垫。
二、讲述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10分钟)
1. 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与欧洲国家的比较。
2. 彼得大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三、介绍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内容(15分钟)
1.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
2.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启蒙改革。
四、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10分钟)
1. 俄国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近代国家。
2. 提升俄国在世界的地位。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
1. 教师对俄国改革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们就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总结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应该对俄国的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俄国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农奴制改革这一课题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
2.改革的过程及特点。
3.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享学习心得。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俄国改革与其他国家改革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资料。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如农民起义、战争损失等,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必然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的过程及特点,如解放农奴、土地分配等,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需要学生对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改革的原因和过程,并深入思考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改革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改革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
3.史料资料: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4.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呈现教材内容和史料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改革的发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一世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要点: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必要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可能性:3、1689年,正式掌权;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练习巩固】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讨论后幻灯展示:【知识运用】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A.打击了农奴制度B.促进了经济发展C.加强了军事力量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为什么?)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未能废除农奴制度;(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以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了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的手段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三、小结:彼得一世改革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时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措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影响: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
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
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思考题】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
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学目标:1、识记农奴制危机、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等;2、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3、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的性质。
一、导入新课复习《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内容。
然后引入: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俄国为什么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模式相同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授1、改革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改革前农奴的生活状况:政治上,毫无人身自由;经济上,没有自己的土地;生活上,贫苦不堪,购买力及其有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农奴制已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成为俄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根源。
(2 ) 政治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3)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的失败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原因何在?○1、以沙皇为首的俄国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结果:失败。
○3、影响: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4、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2、目的:①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 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4、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或宅园地。
5、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改革的作用: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局限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三、本课小结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于是,沙皇意识到了:不得不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四、教学反馈1、列宁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
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
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扩张侵略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