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教案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一、背景介绍19世纪后期,俄国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而当时的俄国还处在落后的封建社会中。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俄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推出,包括了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代表的政治改革对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1. 农业改革俄国农业起步较晚,土地私有制程度低,大规模农奴制度直到19世纪中期才基本取消。
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和加强农民的地位,亚历山大二世将60%的农村土地免除了贵族的封地,让农民可以自己购买土地。
同时,他还鼓励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普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2. 经济改革为了促进工业发展,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和商业的政策。
其中包括减少贸易限制和关税,开放了新市场,鼓励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
同时,俄国政府还对城市和工人进行重大改革,成立了城市地方自治委员会,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此外,亚历山大二世还委托布尔加托夫领导的委员会进行各种改革的研究,使具体改革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地实施。
3. 政治改革俄国政治和社会的落后一直是制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上,亚历山大二世推出的主要改革有:成立地方自治机构,废除审判制度,取消部分农奴制度,扩大议会的权力等。
这些改革加强了社会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实现新社会秩序的建设。
4. 文化教育改革俄国的文化素质一直较低,这也是制约俄国整体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亚历山大二世开展了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重新调整了教科书,允许私立学校的创办,提倡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开设了俄国唯一的文艺学院等。
这些措施加强了文化、教育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促进了俄国的文化繁荣。
三、改革影响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认为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改革项目的内容很广泛,覆盖了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改革的成功提高了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增加了俄罗斯的话语权。
初中俄国的改革教案

初中俄国的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 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
3. 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比较法,评价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 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俄罗斯历史名城的诞生和发展,以普京总统对彼得大帝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彼得一世改革时间:18世纪初背景:俄国面临封闭落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束缚国家发展的困境。
内容:① 推行西方化的政策,提倡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
② 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③ 改革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鼓励出口。
④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建领主的权力。
意义: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实现了现代化,提升了国力,为俄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1861年背景: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内容:① 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自由身份。
② 分配土地,农民可购买土地使用权。
③ 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地位。
意义:农奴制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不彻底,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异同,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4. 总结课程强调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二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
1.2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及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1.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3.2理解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历史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什么吗?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习新课2.1自学课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
2.2分组讨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2.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3.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3.1展示案例:俄国农奴制改革中的土地分配问题。
3.2学生分组讨论:土地分配问题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3.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小组讨论4.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6.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论文。
6.2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学、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其局限性。
2.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俄国改革教学设计(共8篇)

俄国改革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俄国改革教学设计(推荐)彼得一世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要点: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必要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可能性:3、1689年,正式掌权;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俄国改革》教学设计

《俄国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知道俄国两次改革的内容;认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根据材料分析两次改革发生的背景;探究废除农奴制对俄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感悟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影响难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影响导课:17世纪俄国与土耳其地图导入,猜测这两个国家的扩张路径。
沙皇彼得一世1695年率军远征土耳其的亚速,猜一下俄国和土耳其谁会赢?一、彼得一世改革根据材料探讨俄国失败的原因。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一支使团出使西欧,去考察西方的国情。
根据课本71页填写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习俗)结果赢得18世纪三次俄土战争胜利,足见改革成效。
但没有涉及农奴制。
二、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国再次发动对土战争,猜测这回赢的是谁?还是土耳其。
找来英法等国帮忙。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段,寻找俄国再次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俄国发展,不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材料探讨为什么农奴制阻碍俄国发展?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课本中找出改革内容。
根据改革前后经济状况以及赎买土地法令,讨论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
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五、课堂延伸两次改革,让俄国强大并战胜对手,我们中国也在进行改革,俄国的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一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2掌握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2.能力目标:2.1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和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背景部分:a.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束缚农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欧洲革命的影响:俄国面临内外压力,改革呼声高涨。
c.沙皇政府的改革意愿:为维护统治,寻求改革出路。
内容部分:a.农奴解放令:赋予农奴自由身份,允许买卖土地。
b.土地改革:规定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需承担赎金。
c.社会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影响部分:a.推动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解放农奴,提高农民地位。
b.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c.产生局限性: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2.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a.俄国改革是19世纪中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俄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a.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b.改革过程中,农民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c.改革未能彻底解决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A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B都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都是为了解放农奴 D都是该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7.下列四国中,哪一个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 )
A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8、(2015·四川资阳·10)托洛斯基(1842年—1889年)出生于俄国农奴家庭,他的经历中可能出现的是(A)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3.总体目标: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对俄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能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内外因不同的角度做出判断(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5.能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俄国的两场改革在性质上的差异。(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课堂练习
1、(2015·河南省·1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D)
A.摆脱民族危机 B.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C.走资本主义道路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 (2015·湖北荆门·13)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C)
A.市场问题B.资金问题C.劳动力问题D.原料问题
3、(2015·广东茂名·48)土地问题是各国革命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俄国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中国农民通过土改获得耕地。”请问,俄国和中国的农民分别在什么事件中获得了土地?(AD)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视频内容,文字和图片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初中历史俄国的改革教案

初中历史俄国的改革教案
教学内容:俄国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内容。
3. 了解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难点:对俄国改革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在前几节历史课中学到的俄国的历史,为今天的主题做铺垫。
二、讲述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10分钟)
1. 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与欧洲国家的比较。
2. 彼得大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三、介绍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内容(15分钟)
1.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
2.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启蒙改革。
四、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10分钟)
1. 俄国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近代国家。
2. 提升俄国在世界的地位。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
1. 教师对俄国改革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们就俄国改革对俄国的影响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总结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应该对俄国的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俄国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这次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了解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概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提高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培养“言而有据”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积极影响的分析,学习运用“动机与结果”的概念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两次改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材料,分析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影响,进一步学习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彼得一世率团全面考察西欧国家,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
通过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发展,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进一步坚定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教学难点】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领导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剪辑视频片段:纪录片《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约1分半钟)和《克里米亚战争》(约2分钟)。
3.可准备《俄国领土扩张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材料研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剪辑视频《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提问:视频片段中关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哪些描述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设问:这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俄国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曾深刻影响俄国的两次改革。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课件或板书展示)(一)改革的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课件展示《莫斯科公国建立之初》、《沙皇俄国形成时期》、《彼得一世登基时》三幅不同时期的俄国疆域图)教师:观察地图,我们看到俄国领土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学生回答俄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教师指图补充:早在9世纪时,斯拉夫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俄罗斯封建国家,后来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近代“沙皇俄国”逐渐形成。
到17世纪后期沙皇彼得一世登基时,它已成为横亘亚欧大陆北部、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大帝国。
与历代沙皇一样,彼得一世也渴望扩张领土,进一步为俄国打通通往欧洲的出海口,但在1695年、1696年的两次对南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和1700年对北方瑞典的战争中,俄国均以失败告终。
这是为什么?请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阅读并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作为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1.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课件或板书展示)那这一时期的西欧的情况如何?请回忆上期所学内容:14到17世纪,西欧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改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14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此时的西欧资本主义正蓬勃发展,遥遥领先于俄国。
面对困境,年轻的沙皇决心改变,很快,一场影响俄国历史进程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就展开了。
2.彼得一世向西欧的学习(课件或板书展示)1697年,一个庞大的使团从俄国出发,开始了周游欧洲列国的旅程,组织这次考察的正是沙皇彼得一世。
为了这次出行,他还专门找工匠制作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刻着: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
这表明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向西方学习。
他学习的方式是什么?主要学到了什么?请阅读教材第21页小字,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归纳。
)彼得一世隐匿身份,学习刻苦、投入,学习内容涉及科技、国家管理等众多方面。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君主像他一样,亲自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从他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的还有他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课件或板书展示)回国后,彼得一世很快将学习成果付诸实践,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请阅读教材,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找到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做好标注。
2.概括改革从哪些方面展开。
)(学生阅读、标注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表格进行归纳梳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社会生活、迁都。
(三)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课件或板书展示)从刚才的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彼得一世进行的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改革对俄国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先通过以下材料加以理解。
(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彼得一世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征兵制……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俄国第一支海军。
到彼得一世当政末期,他的陆军有20万人,海军有48艘战舰和一大批辅助舰。
材料二手工工场发展到240多个,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起来……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请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方面的改革内容?并概括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阅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反映了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
军事改革使俄国军队人数增加、海军得以建立、军事技术和装备改善,极大提高了俄国的军事力量。
不久后,彼得一世发动对瑞典的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立了新都彼得格勒,俄国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经济改革使工业得到发展、生产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俄国的工业水平,增强经济实力。
也就是教材总结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俄国的国力。
1.增强了俄国的国力(课件或板书展示)2.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课件或板书展示)有人说,是彼得一世把落后的俄国带进现代世界的门槛。
除了军事和经济层面,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句话?(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不仅使俄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得到提高,也使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缩短了俄国与西方间的距离,一跃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在增强国力的同时,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领导这次改革的彼得一世也因此被俄国人尊称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的改革有没有局限呢?请根据刚才总结的内容回答:改革全面强化谁的统治权力?(学生回答。
)改革使沙皇的专制统治更加巩固,对农奴制并没有触动,俄国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改革的局限性)强大起来的俄国在经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后,19世纪中后期又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次,俄国面临怎样的危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二、农奴制的废除(课件或板书展示)(一)农奴制的危机(改革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1.农奴制的没落(课件或板书展示)19教师: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学生回答。
)社会矛盾尖锐,农奴暴动不断加剧,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2—23页小字部分,概括回答。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和权利;农奴遭受残酷而沉重的剥削压迫,生活极其贫困、悲惨;农奴身体状况极差,劳动效率极低。
于15世纪末产生、18世纪达到鼎盛的农奴制度,已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就在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
……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
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
材料二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
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手工劳动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教师:请大家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回答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发展状况:手工工场增加、已开始工业革命、铁产量增加、铁路建设得到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原因:封建农奴制使工业劳动力缺乏。
此外,农奴的极度贫困使得他们购买力低下,制约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可见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先进的俄国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号(展示材料):我们需要自由,自由!只有自由才是我们所祈求的。
——麦列贡诺夫教师:他们需要哪些“自由”?(学生讨论并回答。
)农奴需要人身自由,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自由劳动力。
教师:为争取“自由”,除了农奴外,还有哪些社会力量发起过斗争?(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总结:农奴、工人、士兵的暴动和新兴资产阶级民主派“十二月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沙皇统治,更使农奴制度摇摇欲坠。
2.农奴制的丧钟——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课件或板书展示)(展示《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19世纪50年代,一向奉行扩张战略的沙俄为夺取黑海沿岸的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观察地图了解交战双方和大致的战争进程。
)战争结果是俄国惨败,失去在黑海与巴尔干地区的众多特权,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在绝望中服毒自杀。
俄国为什么会失败?观看视频回答。
(播放视频片段,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这场同为争夺霸权的战争中,俄国败在军事、经济的落后,更败在社会制度的落后。
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1860年俄国爆发了108次农民暴动,1861年猛增到1176次,农奴制的丧钟已彻底敲响。
3.农奴制的完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颁布(课件或板书展示)教师:结束农奴制的方式有多种。
方式一:民众组织起来,自下而上,用暴力的方式结束。
方式二:政府行动起来,自上而下,用温和的方式结束。
俄国选择了后者——改革。
请在教材上标注: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板书)。
对于“主动”废除农奴制的选择,他是这样说的:“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这说明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和地主的统治。
(课件或板书)(2)法令的主要内容(课件或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回答。
)农奴获得自由;可拥有财产、从事工商业;可赎买一块份地。
(3)法令颁布的作用及影响(课件展示或板书)作用:使大量农奴获得解放。
(出示材料)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
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1866年俄国的工厂还不到3000个,但到1903年已近9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