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组全体教师一、教学设计方面: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
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
“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
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
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
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让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呢?这一直是我们历史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汉朝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汉族名称的来历、我们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文字叫汉字,这些都说明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与其他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到现在社会上兴起了汉服热,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与现实联系的例子吗?我马上行动,上网搜集了一些精美的汉服图片,并以此作为本课的导入。
学生在课上睁大眼睛看这些漂亮的汉服图片,被精美的汉服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带着对汉朝的好奇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汉朝,领略大汉雄风。
最后我又出示了几张大学生穿汉服的图片,让学生就“汉服热”来谈“汉服热”兴起的历史因素,谈如何看待“汉服热”这一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教师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思维去挖掘素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教学构思:(1)考虑到学生已学过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大概知道巩固统一的措施要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因此让学生去总结汉武帝是从哪些方面去巩固统一国家的。
(2)课标要求是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课本上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要是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内涵,七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又达不到,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忠君守礼”上,使学生认识到思想上的主张更能体现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3)为了让学生对“推恩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用分蛋糕的方式来演示“推恩令”是如何使诸侯国的实力分散削弱,让学生用直观的的方法理解它的巧妙之处。
(4)为了让学生感觉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于是设计了让学生替汉武帝出谋划策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为了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设计了对汉武帝及其措施进行评价的环节。
教学反思:整节课基本上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我也自觉整节课的条理非常清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整节课的把握上,还存一些不足:(1)课堂思考和讨论没有将课堂推向高潮:由于对学情把握不准,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回答与预测的有点差距。
(2)问题设计的梯度、层次不够合理,未能达到兼顾水平、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3)史料运用不够充分,如果在评价汉武帝措施时能充分运用史料效果可能会更好。
(4)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更进一步的升华:除了让学生理解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重要性之外,如果能给学生总结出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要治国无非就是处理好君臣、君民、民族关系话,对学生学习以后的历史会更有帮助。
“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情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开展教学,这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教学反思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教学反思
黔西县第四中学政史地教研组袁兴贵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的标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是本单元的第3节课,主要讲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局面。
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军事、思想文化。
政治上,主要是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弱其力”,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深入漠北,击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作为西汉最高学府。
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力开疆拓土。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使汉朝自刘邦修养生息、文帝景帝轻徭薄赋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因此,在其执政晚期,他还下了一道“罪己诏”,认识到了自己好大喜功的错误。
所以,有人评价汉武帝有秦始皇之功而无秦始皇之过。
毛泽东在其《沁园春·雪》里,将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功劳。
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内部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这是福焉?还是非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金缕玉衣教师: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衣服可谓是价值连城。
这件衣服是谁的呢?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解放以来出土的金缕玉衣也大多数是在诸侯王的墓中发掘出土的。
这体现了什么呢?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学生:皇帝。
教师:对,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我们来看第一篇文景存隐忧。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第一篇文景存隐忧教师:西汉初期由于“文景之治”的影响,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展示西汉前期形势图、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人口对比图两幅图片教师:两幅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汉景帝时,竟然出现了七个诸侯国叛乱的事件,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教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第二篇汉武大一统大一统之政治介绍汉武帝。
汉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 16岁登基,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汉武帝即位后,诸侯国势力很强大。
展示哈密瓜和柚子。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直观的比喻。
我们把哈密瓜比作中央政府,将柚子比作诸侯国。
大家看诸侯国势力较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学生: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播放视频《推恩令》。
教师: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教材,思考什么是推恩令?学生:回答。
展示推恩令示意图。
教师: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历史领域的创新实践:《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的教学评估与反思

尊敬的教学评估委员会成员:我是一名历史学教师,近期针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开展了教学评估并进行了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进行的评估与反思,尤其是在历史领域中创新实践的实践经验。
一、教案设计1、背景介绍:此次教案是基于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其中旨在重点讲解汉朝的前期历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知识水平。
2、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符合课程标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1)研究报告:学生们需要在课前制作一份研究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汉朝时期的各个部分。
(2)小组学习:教学分成小组完成,每个小组都有一部分任务,例如研究报告撰写、讨论等。
(3)演讲:在小组内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演讲,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小册子:小组需要一同制作一本小册子,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
4、教师评估:(1)同学评估+小组评估: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自我主动性,教师采用了同学评估+小组评估的方式。
每个同学需要尝试在每个小组内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且在小组内协调好工作分配。
同时,教师会对小组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立即提出指导建议。
(2)课后纪录:在每个课堂结束后,教师会记录每位学术展示和问题的表现,并给出鼓励和建议。
(3)问题反馈:教师还会向学生征求他们的反馈,听取他们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和意见。
反馈与差异非常丰富,与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相关,其中需要耐心倾听,集思广益。
二、评估在这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中,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改进的精神。
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同时也很重视同学和小组的评估结果。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课程内容。
以下是我对此课程的评估。
1、学术表现:我通过同学和小组内部的问题问答,以及课堂末尾的反馈和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1、本节课贯穿了“人本〞的教学原那么,着重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中“学〞“思〞“练〞三者结合,形式多样。
便于学生掌握根本知识,加强了迁移知识的才能。
3、老师和学生是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促进了学生主体与老师的协同成长,打破了原来沉闷的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进步之处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导入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局部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局部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泼。
对这局部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老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拟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答复。
假如由学生个别答复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泼,当然由2张图形也表达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
教学目的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根底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答复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无视了边缘学生。
3、打破教材编排的束缚历史开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打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根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理论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考虑,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
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大一统汉朝历史课例教研反思

历史课例教研反思十月十四日,文登市2008—2009全市课例教学研讨会在文登市七里中学举行。
文登营中学的王丽新老师,实验中学的郐红英老师和七里中学的沈晓丽老师分别执教了三个年级的“大一统的汉朝”、“北伐战争”和“蒸汽时代的到来”。
三位老师课上的精彩,听课教师评课热烈中肯。
现结合自己任教的初一年级,谈谈自己的认识。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王老师精心设计了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运用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补充教学、强化练习。
特别是历史学习中纵的联系和横的对比运用充分,可谓旁征博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盛世景象以及形成这一鼎盛局面的基础与措施。
在学习汉文帝、汉景帝的注重节俭、轻徭薄赋时,纵向联系前朝秦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讲汉武帝在思想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联系对比;在横向对比上,注意到今天中国农村取消农业税的惠民政策,运用材料联系古今,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良好培养取向。
我认为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有两点。
其一,学生阅读课本时间不足,导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茫然无措,如提问汉初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社会困境时出现冷场现象;让学生描述对汉武帝这个人物的认识时也缺少必要的阅读时间。
其二,出示材料的内容及数量值得商榷:初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少,阅读速度慢,分析与表达能力更需要引导、锻炼提高,王老师所出示的部分材料阅读量大,综合程度高,学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这也是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的主要原因。
如果能够出示例如“夫农,天下之本也。
”“十五而税一,。
半之”等简单明了的文言形式字眼,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分析中关键字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
为以后材料分析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在引入汉武帝时可否以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或者运用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句来突出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效果是否更好?在其后的评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实验中学等学校分别从学生、教师、教程和课堂文化等方面做了量化记录与评估,使我看到了生命化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目标方面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
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
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
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
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
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目标。
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度做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