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与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精选4篇)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精选4篇)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精选4篇)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精选4篇)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篇1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标准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的是()
A、实施背景B、根本目的C、实施过程D、实施结果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学教反思
滦南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
和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和,注重发展。
2、文景时期,注重“”,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温馨提示:汉武帝的大一统,指政治上统一于皇帝,思想上统一于儒家思想。)
3、讨论:结合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

下图中人物是( )A.汉高祖 B.汉武帝C.汉景帝 D.汉文帝2.汉武帝时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A.锦衣卫 B.刺史 C.太尉 D.节度使3.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C.实施“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实施“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盐铁专卖 D.统一文字5.“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

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C.汉高祖统治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6.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7.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实施“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8.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

这里的“他”是指(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9.[2017·柳州市期末考试]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②削夺列侯爵位③实行禅让制④实行盐铁专卖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0.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11.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学习本课时,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并回答相关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选择题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2.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A.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3.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4.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实行“推恩令”C.连年征战D.实行郡县制5.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鼎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奖励工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因为(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8.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7.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A.突厥B.女真C.契丹 D.匈奴
18观察右图,其反映的信息包括(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击败匈奴,安定边疆
③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④奖励耕战,变法图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





1.文景之治,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后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再进一步问 “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学生归纳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是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司马相如
21.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难点】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1.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67页的引言,并找出汉高祖刘邦的话,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精读教材,自主学习:1、西汉初年几代皇帝采取哪些措施发展经济的:(1)减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重_________________(2)提倡________________(3)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得的效果:粮仓____________铜钱___________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__________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 _________秦始皇-----奢侈残暴---- _________3、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4、填空。

⑴公元__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⑵公元_______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史称____________。

⑶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____________。

4、东汉的统治:三、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预习】1、西汉建立后,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哪两措施?3、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4、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课前小练】1.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政策,文景时期重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2、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的功绩)(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建议,“、”,以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推行教育,在长安兴办,以为主要教材;(4)军事上:派将军和取得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5)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出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6)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钱币。

使西汉进入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

【重难解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当堂评价】1、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时?A.秦始皇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2、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B.王充C.张衡D.董仲舒【归纳与反思】【课后作业】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3、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4、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七年级历史 第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案

七年级历史 第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案

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 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4、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C.经济困难D.人心思安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5、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最不同的方面是()A、政治制度B、对待匈奴的态度C、对待儒学的态度D、开发边疆地区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A、抨击其它学说B、推行儒家教育C、破格录用人才D、加强中央集权7、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A、汉高祖统治时期B、汉武帝统治时期C、汉文帝统治时期D、光武帝统治时8. 阅读下列材料:“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溪中学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课题: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主备:温敏敏审核:赵礼宏
【教师寄语】感知汉朝兴衰,借为振兴中华之用!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一、自主学习
1: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表现:
(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的实力,汉武帝接受的建议,采取的措施:。

(2)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集聚了很多的门客,他们经常指着中央,批评皇帝的政策。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的建议,“,”。

就是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

,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3)汉武帝时期,西汉王在、、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4:东汉的统治
1、年,外戚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公元年,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在的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史称“”。

二、合作探究
1、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
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
三、巩固练习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2、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四、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明察秋毫
1、“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西汉时期,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的皇帝,最突出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景帝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最不同的方面是()
A、政治制度
B、对待匈奴的态度
C、对待儒学的态度
D、开发边疆地区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
D、中央集权的强化
7、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
A、汉高祖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文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8、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夯实基础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文帝、景帝都很重视什么?在实践中他们又是如何去做的?
(3)结合今天的现实,谈一谈你对文帝、景帝的做法有何看法?
拓展延伸
10、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词中满怀激情的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教学(学习)反思:
第12课学案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 B 8 D
二、材料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贫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

(2)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3)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正是务本的表现。

目前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三、简答题: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学案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 B 8 D
二、材料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贫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

(2)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3)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正是务本的表现。

目前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三、简答题: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学案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 B 8 D
二、材料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贫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

(2)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3)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正是务本的表现。

目前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三、简答题: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学案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 B 8 D
二、材料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贫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

(2)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3)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正是务本的表现。

目前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三、简答题: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学案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D 7 B 8 D
二、材料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贫穷;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

(2)他们都重视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3)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文帝、景帝的做法正是务本的表现。

目前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三、简答题: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