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案1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的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经济方面采取的政策。
二、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他是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
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
你知道这位汉朝皇帝是谁吗?(生回答)教师:对,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他在位时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展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什么是大一统?展示:“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教师: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展示: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出现了仓禀(lǐn)丰实,府库饶财的局面。
但是,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zì),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汉书·董仲舒传》白话文问题:汉武帝是怎么解决“诸侯骄恣,豪强坐大”这一问题的?(指导学生看书55页正文第一段)展示: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开辟丝绸之路、推行儒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作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为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合作:分组探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为。
4.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与汉武帝及其时代相关的图片。
4.视频:准备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汉武帝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师:今天咱们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汉朝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飞船启动前需要大家输一个启动密码,这个神圣的任务谁愿意来完成?〖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
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导学过程一、文景之治师问:你听平定天下的刘邦在自豪的唱着“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可是刚刚建立的汉朝是个什么样的呢?〖放映“数字故事”——“汉初景象”〗师承接: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
咱们还是继续走吧。
师反问:短短60年,汉朝就发生了如此之大变化。
汉初什么样啊?〖学生回答〗〖屏幕出现:贫穷、萧条〗60年之后呢?〖学生回答〗〖屏幕出现:富足、发展〗师追问(引出小组讨论的任务):短短的60年间汉朝发生了什么,竟然会有这么大变化。
人教版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本课讲述了由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再到东汉“光武中兴”直至名存实亡的历史。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国家是什么情形呢?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①廪庾②尽满,而府库余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学生预习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师先解释何为 " 休养生息 " ,即在社会大动荡
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 以保
养民力, 增殖 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
统治的目的。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使西汉经济迅
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 到
补充: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 他实行大一
学生阅读教材回 纳: 1、 政治上:加 强中央集权,颁 布推恩 令 2、 思想上:接 受董仲舒的建 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兴办 太学。 3、 经济上:将 铸币权和盐铁经 营权收归中央 4、 军事上:派 卫青、霍去 病攻 打匈奴
统有一个客观背景 (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 是商 人势力膨胀, 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 尽管汉 代商人地位很低, 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 到汉代中 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 家财万贯, 权势很大,不利 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 , 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 制商人的措施, 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 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
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 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 位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
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 使得社会安定,人民
负担进一步减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后世对之评
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 为 " 文景之治 " 。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A.洛阳
B.咸阳
C.开封
D.长安
5. 文景 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
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
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