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

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

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宋词、元曲。

难点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导⼊⼀】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

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导⼊⼆】《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

—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

如此⽣动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1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2 过程和方法:了解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以五一假期来临为引导,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中国人最看重哪一个?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引入宋朝的春节并带领学生穿越的宋朝去看看那里的都市生活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都市与文化教学方案【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2.教学目标通过“飞花令”环节,引导学生品宋词之美,了解宋代著名词人的不同风格。

通过“沙画猜诗词”环节,赏元曲之盛,知道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品。

通过“诗词答题”环节以及对视频、图片研习,观都市之貌,引导学生了解宋代市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议文化之博,分析宋代文化娱乐繁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

难点: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个学期的历史课程,对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

经过第6—11课的学习,学生对宋元王朝的更迭以及政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基本掌握了宋代经济发展的概况。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学习,学生更易于理解。

加之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语文中已经接触了宋词、元曲,了解内容较多,所以对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材料选择和问题设置上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①视频资料教学法:由于本课涉及到宋词、元曲,近年关于诗词名句的沙画创作很多,用动态的沙画视频进行教学,既能给孩子立体的画面感,同时也能引入元曲;关于宋代市民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动态的视频能够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

所以元曲与瓦子两部分内容,我采用视频教学。

②图示法:本课内容量大,不适宜在课件中展示大量文字,所以个别知识点,我采用图示法,比如杂剧的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对杂剧各种表演形式进行辨认,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③问题教学法: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使用了大量的诗词,在每句诗词中都相应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与中考贴合,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只提问题,学生无参考资料而无法作答的现象出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第12课,属于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都市生活繁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出现了宋词和元曲等新的文学艺术形式。

都市和文化这两方面内容相互关联,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3.学情分析宋元时期离我们这个时代年代较为久远,学生不容易具体感知当时的生活情景,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已经有所了解,这为本节文化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学生在课外已经对中国传统节日、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系统,对于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生活背景不了解,所以对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现象和社会的关系不甚清楚。

基于此,教学中补充了一定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1.通过图片分析和史料解读,说出瓦子的功能与特点;分析瓦子繁荣的原因。

2.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总结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和作品风格,概括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3.通过诗歌竞猜,说出宋朝的节日习俗,了解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评价任务:任务1:观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合材料说出瓦子的功能和特点,讨论分析瓦子在宋代繁荣的原因。

(检测目标一)任务2:小组合作,制作名人信息卡,交流展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的生活背景及作品特点。

(检测目标二)任务3:开展诗词精彩活动,说一说诗词中反映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都市的繁荣、宋词和元曲、世俗文学、科学与文化、书画艺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个单元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繁荣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包括都市的规模、商业活动、文化成就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

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1.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城市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图片链接:资料链接: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

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

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

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

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

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①瓦子概念链接: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史料链接: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概念链接: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

“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包括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内容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图片链接:宋代蹴鞠铜镜③传统节日图片链接:【诗作欣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问题探究:以上诗句分别描写了宋代的哪些节日?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描述一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欢度节日的。

答案提示:元旦、元宵节、中秋节。

元旦前几天,人们洒扫庭户;除夕夜,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阖家守岁;元旦当天,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2.宋词(1)词的产生及特点①产生:唐朝中期以来,音乐比较发达,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高昌、龟兹的音乐)传入长安等地,原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句式固定,缺少变化,谱入乐曲有较大困难。

为了适应新兴灵活的乐曲,也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照乐曲的节拍来填写歌词,这就是词的出现。

它实际上是一种新体诗歌,是诗的特殊形式。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

②特点:词源于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但又有别于诗,有它自身的特点。

a.词牌:词因为有乐曲相配,故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词调,词调的名称又叫词牌,每一个词调都有一个词牌名,如《虞美人》《清平乐》《水调歌头》等。

b.填词:诗可以说写诗、作诗,而词的创作称填词,必须依词谱的相关规定(句式、字数、押韵的位置、对仗位置、平仄规定等)去“填”上适当的字,而不是随意地去写。

今人填词一般依照清代舒梦兰编写的《白香词谱》去填,另外比较通行的有《词律》《钦定词谱》。

(2)宋代杰出的词人及其成就①杰出的词人姓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时代北宋两宋之交南宋经历经济繁荣,家境优裕前期生活稳定,后流落南方曾参加抗金斗争,立志恢复中原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后期渗透了忧伤情感风格豪迈,倾吐了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②宋词鉴赏,感悟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委婉清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元曲(1)概念链接元杂剧:它是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念白相结合,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散曲:源于民间,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长短句,是诗词发展到元代的文学形式。

散曲大量吸收了民间和少数民族的乐曲,在内容上更能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

与词相比,散曲的音乐性、语言表现力略胜一筹;它的表达自由活泼,题材内容无所不包,因而深为市民所喜爱。

散曲和杂剧合称为元曲。

(2)元杂剧的结构楔子——交代人物和剧情背景第一折——开端第二折——发展第三折——高潮第四折——结局(3)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刚强凶猛的人物形象丑——刁钻、滑稽的人物(4)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是元朝戏剧的奠基者。

在整个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他的剧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他生性乐观幽默,面对多舛的命运和黑暗的现实决不屈服。

他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他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

他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他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5)《窦娥冤》简介《窦娥冤》写的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年轻妇女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她临死前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旗杆的白练上、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关汉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的誓言实现,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窦娥冤》被列为十大悲剧之一,而关汉卿也被评选为世界文化名人。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

4.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简介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为我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2)《资治通鉴》①名词解释:资治:帮助统治;鉴:镜子,引申为告诫和教训。

②图片资料:③具体解读:《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它以年、月、日为序进行叙事,取材范围极广,同时出于“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目的,全书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历代政治、军事以及民族斗争的有关史实,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教训,以给统治阶级提供借鉴;加之考证详密,文笔生动,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④史料研读:感悟《资治通鉴》的重要价值。

材料一宋神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书中所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

材料二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⑤问题探究:你能从历史上找到一两件与帝王有关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商纣王、秦始皇的暴政;西汉文帝、景帝倡导节俭,“以德化民”;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

⑥比较编年体和纪传体(3)问题探究:为什么北宋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却出现了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答案提示:①主观原因:北宋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

北宋王朝自初期起就出现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阶级矛盾的尖锐冲突等现实问题,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于是他们便把目光转向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当时统治者提供借鉴。

②客观条件:北宋的教育制度更为完备,科举制度更为理性。

无论官办学校还是私人书院,注重依照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道德品行。

特别是书院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学习风气活跃,形成北宋时期文化普及程度较高、官员总体素质较高的典型的文官政府的特征,这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批人才的储备。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治学严谨,则使该书具有取材详实可信、叙事明晰的特点。

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收藏,这就扩大了文人学者的知识视野,提高著书立说的能力。

【课堂小结】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宋元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元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