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二、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三、多义词1、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王曰:善(可以)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四、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五、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六、文言句式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2、王之蔽甚矣。
译: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想对我有所求啊!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发表议论,使我听到的,给他下等的奖赏。
*《劝学》一、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二、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三、词类活用少长咸集:映带左右:齐彭殇为妄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知一生死为虚诞:足以极视听之娱:四、通假虽趣舍万殊亦由今之视昔或悟言一室之内五、古今异义【其次】古义:今义:【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悟言一室之内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其欣于所遇虽无管弦之盛【本课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望美人兮天一方2、歌: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3、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5、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7、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8、之: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9、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高中语文重点背诵文言文知识点

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特别警示:“砺”的右半部分不要误写成“历”;“知”不要误写成“智”)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楫”的左半部分是“木”)3.积土成山,蛟龙生焉。
(特别警示:“蛟”的左半部分是“虫”)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特别警示:“跬”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至”不要误写成“致”)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特别警示:“锲”的左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木”;“镂”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6.筋骨之强,下饮黄泉。
(特别警示:“黄”字不要误写成“皇”)《逍遥游》1.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特别警示:“抟”是较生僻的字)3.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
(特别警示:“芥”的上半部分不要误写)4.而后乃今培风,而莫之夭阏者。
(特别警示:“培”的左半部分是“土”;“阏”是较生僻的字)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特别警示:“反”不要误写成“返”;“犹”不要误写成“尤”)6.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
(特别警示:“蟪蛄”是较生僻的字)7.翼若垂天之云,且适南冥也。
(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8.德合一君–而征,国者。
(特别警示:“合”不要误写成“和”)9.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
(特别警示:“沮”不要误写成“阻”;“辩”不要误写成“辨”或“变”)10.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
(特别警示:“己”不要误写成“已”)《师说》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
(特别警示:“受”不要误写成“授”;“孰”不要误写成“熟”)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特别警示:“庸”不要误写)3.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特别警示:“道”不要误写)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特别警示:“犹”不要误写成“尤”;“耻”不要误写成“齿”)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语文的文言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 今义:年长之人
整理ppt
15
❖ 4、将军岂有意乎 ❖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 ❖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 7、终已不顾 ❖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1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2
(三)本文的词类活用 • ①晋军函陵
• (名词作动词)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④越国以鄙远
•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整理ppt
19
2.名词作动词
❖ ① 前为谢曰 ❖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 ③乃朝服,设九宾 ❖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整理ppt
9
4、 (1) (2) (3) (4) (5) (7)
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可怪也欤
整理ppt
10
• 5.之 •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唯君图之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 13.诸郎中执兵
❖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整理ppt
18
三、词类活用
❖ (一)名词的活用
❖ 1.名词作状语
❖ ①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 ②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③ 发尽上指冠 ❖ ④ 箕踞以骂曰
❖ ②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整理p用pt 法,以……为怪)
21
四、一词多义
虚词
❖ 【之】 ❖ ①使工以药淬之 ❖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代词,代“匕首” 代词,代“秦舞阳”
❖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 也可不译
❖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整理ppt
20
❖ (二)动词的活用
❖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 (三)形容词的活用
❖ 1.形容词作名词
❖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 2.形容词作动词 ❖ 则秦未可亲也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 3.形容词的意动 ❖ ①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整理ppt
11
1/何陋之有 ?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提宾作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
悟以往之不谏
动词“去,到”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指代人或事“这些、这类
4. 吾尝跂而望矣 5. 时矫首而遐观
6.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
饰
1. 鸟倦飞而知还
2.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可
整理ppt
假设 8
3、 焉 (1) 子亦有不利焉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且焉置土石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 盘盘焉,囷囷焉
整理ppt
16
❖ 8、左右乃曰 ❖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整理ppt
17
❖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
动用法,使…..作 为 疆界。)
整理ppt
3
• ⑦夜縋而出 ⑩与郑人盟 ⑾共其乏困
•
整理ppt
4
(四)本文古今异义:
介词,用
❖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 ④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1、 以 (1) 以其无礼于晋 (2) 敢以烦执事 (3) 越国以鄙远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整理ppt
6
2、 而 (1) 今急而求子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整理ppt
7
1. 觉今是而昨非
并
2. 门虽设而常关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列 转折
整理ppt
22
❖ 【而】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③荆轲和而歌 ❖ 伏尸而哭 ❖ 自引而起 ❖ 秦王还柱而走 ❖ 倚柱而笑
❖= ]❖=
连词,表修饰
却,连词,表转折
整理ppt
23
❖ 【以】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 以故荆轲逐秦王
介词,因
❖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而乃以手共搏之 ❖ 使工以药淬之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整理ppt
12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整理ppt
13
《荆轲刺秦王》
---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14
二、古今异义
❖ 1、仰天太息流涕
❖ 古义:眼泪。
❖ 今义:鼻涕
❖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①行李之往来 •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 ④亦去之 •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
整理ppt
5
(五) 掌握下列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