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碳水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三版-夏百根-黄乾明-主编-课后答案(四川农业大学)

(1) (2) (3) (4) (5)
(6)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1)1,4-丁二醇〉 正辛醇>3-己醇〉2-甲基-2-戊醇>正己烷
(2)
1碳酸〉邻甲苯酚〉水〉苯甲醇〉苯甲醚
22,4—二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苯酚>邻甲苯酚
(3)④>②〉③>①
5、
(3)具有多电子得p—共轭体系;(1)、(4)具有—共轭体系;
10、
11、
12、
13、
14、
15、
第四章芳香烃作业参考答案
1、
(1)邻硝基甲苯(2)3-羟基苯磺酸(3)3-甲基-4—氯苯甲酸(4)1,4-二甲基萘
(5)4—甲基-3-苯基-1—戊烯(6)6-氯—2—萘酚
2、
(1)(2)(3)(4)(5)
(5)Z(顺)—3-甲基—2—氯—2-戊烯(乙烯型)(6)3—甲基-4-溴-1-丁烯(隔离型卤代烃)
(7)对-氯甲苯(乙烯型) (8)1-苯基-1-溴丙烷(烯丙基型)
2、(1)(2)(3)(4)
(5)(6)(7)(8)
3、(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5)
(3)3-噻吩磺酸(4)3-吡啶甲酰胺
第十三章碳水化合物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四章氨基酸、蛋白质习题参考答案
(6)
3、(1)
(2)
(3)
(4)
(5)
(6)
(7)
傅建熙《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 论μ=0。
34332习题一参考答案1. (1) sp 3 (2) sp(3) sp 2 (4) sp (5) sp 3 (6)sp 2 2. (1),(3),(6)互为同分异构体;(2),(4),(5),(7)互为同分异构体。
3. (1)醇类 (2)酚类 (3)环烷烃 (4)醛类 (5)醚类 (6)胺类4.π键的成键方式:成键两原子的p 轨道沿着与连接两个原子的轴垂直的方向“肩并肩”重叠而形成。
π键特点:①电子云平面对称;②与σ键相比,其轨道重叠程度小,对外暴露的态势大,因而π键的可极化度大,在化学反应中易受到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发生共价键的异裂;③由于总是与σ键一起形成双键或叁键,所以其成键方式必然限制σ键单键的相对旋转。
5. (1) (2) (5)易溶于水;(5) (4) (6)难溶于水。
6.C 6H 67.C 3H 6F 2第三章开链烃问题三参考答案3-1(1) 3,3-二甲基己烷(2) 2,2,4,9-四甲基癸烷3-4 (1) 2,4,4-三甲基-1-戊烯(2) 4,6-二甲基-3-庚烯3-5 2-己烯有顺反异构:3-8 在较高温度和极性溶剂条件下,1,3-戊二烯同溴化氢主要发生1,4加成:习题三参考答案1.(1) 2-甲基-4,5-二乙基庚烷(2) 3-甲基戊烷(3) 2,4-二甲基-3-乙基戊烷(4) (顺)-3-甲基-3-己烯or Z-3-甲基-3-己烯(6) (Z)-3,5-二甲基-3-庚烯(7) 2,3-己二烯(8) 3-甲基-2-乙基-1-丁烯(9) 2,5,6-三甲基-3-庚炔(10)1-丁炔银(11)3-甲基-1,4-戊二炔(12) 3-甲基-1-庚烯-5-炔2.3.4.(Z)-2-戊烯(E)-2-戊烯(Z)-3-甲基-3-己烯(E)-3-甲基-3-己烯(Z)-3-甲基-4-乙基-3-庚烯(E)-3-甲基-4-乙基-3-庚烯(Z)-5-甲基-3-乙基-2-己烯(E)-5-甲基-3-乙基-2-己烯(Z)3-甲基-1,3-戊二烯(E)3-甲基-1,3-戊二烯5.2,3,3-三甲基戊烷2,3-二甲基-3-乙基戊烷2,3-二甲基-1-戊烯6-甲基-5-乙基-2-庚炔二乙基-1-己烯-4-炔6. (1)和(3) (2)和(4) (5)和(6)7.8.1-庚烯2-庚烯3-庚烯2-甲基-1-己烯3-甲基-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2-甲基-2-己烯3-甲基3-甲基-3-己烯2,3-二甲基-1-戊烯2,4-二甲基-1-戊烯3,5-二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2-乙基-1-戊烯3-乙基-1-戊烯2,3-二甲基-2-戊烯2,4-二甲基-2-戊烯3,4-二甲基-2-戊烯3-乙基-2-戊烯3-甲基-2-乙基-1-丁烯9.(1) 官能团位置异构(2) 顺反异构(3) 碳胳异构(4) 官能团异构(5) 碳胳异构(6) 碳胳异构10.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4H3011.12.13. (CH 3)22CH 3 > CH 3CH 3 >C(CH 3)4 > CH 4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为自由基取代反应。
第十三章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从结构上看,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第十三章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从结构上看,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得到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将其分成三大类:z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例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z低聚糖:由几个或几十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
可分为二糖、三糖等,其中由两个单糖分子失水而成的二糖较为重要。
例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z多糖:水解时生成的单糖分子在10个以上的都叫多糖。
例如:淀粉、纤维素、糖元等2.构型的表示糖的构型一般用相对构型(D、L)表示。
自然界中存在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D-构型。
如此类推,从D-(-)-赤藓糖和D-(+)-苏阿糖出发,用同样的方法,可各衍生出两个戊醛糖,从4个D-戊醛糖出发,每个D-戊醛糖各得两个己糖,合共8个D-己醛糖。
从D-(+)-甘油醛衍出来的一系列醛糖,称为D-系醛糖。
从L-(-)-甘油醛衍生一系列L-系醛糖。
某一种L-系醛糖与其相对应的D-系醛糖互为对映异构体。
例如,D-葡萄糖与L-葡萄糖互为对映异构体。
图13-1列出从D-(+)-甘油醛衍生出的各级D-醛糖。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及变旋现象人们在研究D-葡萄糖的旋光现象时,发现D-葡萄糖室温时:水溶液结晶出来的不含结晶水的D-葡萄糖[α]D= +113.4o吡啶溶液结晶出来的D-葡萄糖[α]D= +19.7o;把这两种不同的结晶分别溶解在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其比旋光度会逐渐变化,最后都变成[α]D = +52.5o。
这种[α]D自发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旋现象。
变旋现象的产生是由于α-构型与β-构型的相互转化,最后α-构型、β-构型及链式三种异构体达到平衡的过程。
为区别这两种不同构型的葡萄糖,人们规定:凡是半缩醛羟基与倒数第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成环前的位置)同侧者,为α构型异侧者,为β-构型α构型和β-构型的异构体属非对映异构体。
如α-D-葡萄糖是β-D-葡萄糖的异构体。
有机化学-第13章_糖类

糖 类
Carbohydrates
一个羰基共多羟, 古误碳水今为糖。 单糖缩聚糖苷键, 植物动物贮能量。
本章学习要求
1. 了解糖的来源和糖的分类;
2. 掌握单糖、二糖及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3. 掌握单糖的开链式、氧环式和Haworth
式的画法.
糖的存在、组成与通式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在在自然界 分布最广; 维持生命活动(贮能与其他功能).
xCO 2 + yH 2 O
光
叶绿素
C x (H 2 O) y + xO 2
Cx(H2O)y + xO2
xCO2 + yH2O + 能量
C、H、O组成,通式Cm(H2O)n,
不符合碳水比例的糖:
鼠李糖 C5H12O5(甲基糖);脱氧核糖 C5H10O4
符合碳水比例的非糖:
甲醛(CH2O)、乙酸(C2H4O2)、乳酸(C3H6O3)
答: 1. 是 2. C1-差向异构体 3. 非对映体
三、单糖的物理性质
甜味,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单糖的化学性质
1. 显色反应 2. 异构化作用 3. 氧化反应 4. 还原 5. 成脎反应
1. 显色反应(color-reaction)
莫利施反应: 糖类+-萘酚
浓H2SO4
紫色物质
定性鉴别糖类物质 西列瓦诺夫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酮糖+间苯二酚/浓HCl 区别醛糖和酮糖
D-葡萄糖
D-甘露糖
D-半乳糖
A与B仅C2构型不同为C2差向异构体 A与C仅C4构型不同为C4差向异构体 B与C不属于差向异构体
简写糖分子
①连接氢的短横省略,-OH用短横表示;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10-17章答案

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0.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如有俗名请注出)或写出结构式a.(CH 3)2CHCOOHb.OHCOOHc.CH 3CH=CHCOOHd.CH 3CHCH 2COOHe.CH 3CH 2CH 2COClf.(CH 3CH 2CH 2CO)2Og.CH 3 CH 2COOC 2H 5h.CH 3CH 2CH 2OCOCH 3i.CONH 2j.HOOCC=CCOOHk.邻苯二甲酸二甲酯l.甲酸异丙酯m.N-甲基丙酰胺s.苯甲酰基n---r.略t.乙酰基答案:a. 2-甲基丙酸 2-Methylpropanoic acid (异丁酸 Isobutanoic acid )b. 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o -Hydroxybenzoic acidc. 2-丁烯酸 2-Butenoic acid d 3-溴丁酸 3-Bromobutanoic acid e. 丁酰氯 Butanoyl Chloride f. 丁酸酐 Butanoic anhydride g. 丙酸乙酯 Ethyl propanoate h. 乙酸丙酯 Propyl acetate i. 苯甲酰胺 Benzamide j. 顺丁烯二酸 Maleic acids.COt.H 3CCO k.COOCH 3COOCH 3l.HCOOCH(CH 3)2m.CH 3CH 2CONHCH 310.2 将下列化合物按酸性增强的顺序排列:a. CH 3CH 2CHBrCO 2Hb. CH 3CHBrCH 2CO 2Hc. CH 3CH 2CH 2CO 2Hd. CH 3CH 2CH 2CH 2OHe. C 6H 5OHf. H 2CO 3g. Br 3CCO 2Hh. H 2O 答案:酸性排序 g > a > b > c > f > e > h > d 10.3 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a.22724b.(CH 3)2CHOH +COClH 3Cc.HOCH 2CH 2COOH LiAlH 4d.NCCH 2CH 2CN+H 2ONaOHH+e.CH 2COOH CH 2COOH2f.CH 3COCl+CH 3g.(CH 3CO)2O+OHh.CH 3CH 2COOC 2H 5NaOC 2H 5i.CH 3COOC 2H 5+CH 3CH 2CH 2OHH +j.CH 3CH(COOH)2k.COOH+HCll.2+HOCH 2CH 2OH m.COOHLiAlH 4COOH n.HCOOH+OH o.CH 2CH 2COOC 2H 5CH 2CH 2COOC 2H 5p.NCONH 2OHq.CH 2(COOC 2H 5)2+H 2NCONH 2答案:a.22724COOH COOH+COOHCOOHb.(CH 3)2CHOH +COOCH(CH 3)2H 3CCOClH 3Cc.HOCH 2CH 2COOH LiAlH 4HOCH 2CH 2CH 2OHd.NCCH 2CH 2CN+H 2ONaOH-OOCCH 2CH 2COO -H+HOOCCH 2CH 2COOHe.CH 2COOHCH 2COOH2Of.CH 3COCl+CH 3CH 3COCH 3+CH 3COCH 3g.(CH 3CO)2O+OHOCOCH 3h.CH 3CH 2COOC 2H 5NaOC 2H 5CH 3CH 2COCHCOOC 2H 53i.CH 3COOC 2H 5+CH 3CH 2CH 2OHH+CH 3COOCH 2CH 2CH 3+C 2H 5OHj.CH 3CH(COOH)2CH 3CH 2COOHk.COOH+HClClCOOH+ CO 2l.2+HOCH 2CH 2OH 2CH 2OOCm.COOHLiAlH 4CH 2OHCOOH n.HCOOH+OH HCOO o.CH 2CH 2COOC 2H 5CH 2CH 2COOC 2H 5OCOOC 2H 5p.NCONH 2OH -NCOO +NH 3q.CH 2(COOC 2H 5)2+H 2NCONH 2HN NH O OO10.4 用简单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a.COOH COOH 与与CH 2COOHCH 2COOHb.COOHOCH 3OH COOCH 3与c.(CH 3)2CHCH=CHCOOH与COOHd.COOHCH 3OHCOCH 3OHOHCH=CH 2与答案:a. KmnO 4b. FeCl 3c. Br 2 or KmnO 4d. ①FeCl 3 ②2,4-二硝基苯肼或I 2 / NaOH10.5 完成下列转化:a.OCOOHOHb.CH 3CH 2CH 2BrCH 3CH 2CH 2COOH c.(CH 3)2CHOH 3)2C COOHd.CH 3CH 3OOOO OOe.(CH 3)2C=CH 2(CH 3)3CCOOHf.COOHBrg.HC CH CH 3COOC 2H 5h.OOi.CH 3CH 2COOH CH 3CH 2CH 2CH 2COOH j.CH 3COOH CH 2(COOC 2H 5)2k.O O OCH 2COONH 4CH 2CONH 2l.CO 2CH 3OHCOOH OOCCH 3m.CH 3CH 2COOH CH 3CH 2COOn.CH 3CH(COOC 2H 5)2CH 3CH 2COOH答案:a.OCN OH+COOH OHb.CH 3CH 2CH 2Br CN-CH 3CH 2CH 2CN+CH 3CH 2CH 2COOH c.(CH 3)2CHOH 32(CH 3)2C O (CH 3)2C CN+3)2C COOHOH d.CH 3CH 3KMnO 4COOHCOOH COOHCOOHOOOO OOe.(CH 3)2C=CH 2HBr(CH 3)3CBrMg 2(CH 3)3CMgBrCO 2+ 23)3CCOOHf.33CH 3KMnO 4COOHBr 2COOHBr g.HC CH2H Hg ,CH 3CHOKMnO 4CH 3COOH CH 3COOC 2H 5HCN21)22h.OHNO 3HOOC(CH 2)4COOHOi.CH 3CH 2COOHLiAlH 4CH 3CH 2CH 2OHHBrCH 3CH 2CH 2Br2CH 3CH 2CH 2MgBrO +CH 3CH 2CH 2CH 2CH 2OH4CH 3CH 2CH 2CH 2COOH或CH 3COCH 2COOC 2H 5EtONa322CH 3CO CH CH 2CH 2CH 3COOC 2H 5浓-CH 3(CH 2)3COOHj.CH 3COOH 2PCH 2COOH Cl-CH 2COOH CNCH 2(COOC 2H 5)2k.O O O3CH 2COONH 42CONH 2l.CO 2CH 3OHH +H 2O COOH OH3m.CH 3CH 2COOHSOCl 2CH 3CH 2COClCH 2COOn.CH 3CH(COOC 2H 5)2-+CH 3CH 2COOH+10.6 怎样将己醇、己酸和对甲苯酚的混合物分离得到各种纯的组分? 答案:己醇A已酸B 对甲苯酚C已酸钠已酸B 已醇对甲苯酚NaOH已醇AHClC10.7 写出分子式为C 5H 6O 4的不饱和二元羧酸的各种异构体。
碳水化合物全解PPT课件

三种元素中 H :O = 2 :1,相当于H2O中的 H :O 比。碳水化合物因此而得名,并赋予下面通式:
例外
Cn(H2O)m
鼠李糖——C6H12O5 甲 醛 HCHO = CH2O 醋 酸 CH3COOH = C2(H2O)2
3
◆定义 :从结构上看,碳水化合物系指多羟基(2个或以上)
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化合 物。具有下列结构单元:
1 CHO H 2 α OH HO 3 β H
但单糖存在下列奇怪现象:
H 4 γ OH
1.有变旋现象。
H 5 δ OH
2.不能与NaHSO3反应。 3.只能与1ROH反应。
6CH2OH
D - 葡萄糖
13
实验:
D – 葡萄糖以不同方法结晶时,可得到两种晶体,其物 理性质如下:
m.p (。C) 溶解度 g 100 ml
5
CH2OH
D - 核糖
5C糖
1 CHO H 2α H H 3 β OH H 4 γ OH
5
CH2OH
D - 脱氧核糖
6
◆分类:
1. 单糖 : 不能再水解为更小分子的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
如 葡萄糖、果糖等。 2. 低聚糖 :
能水解为2-10个单糖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 麦芽糖、棉子糖等。 3. 多糖 :
4. 含有半缩醛羟基的糖溶于水时都有变旋现象。
练习:下列化合物哪个会形成半缩醛羟基,有变旋现象?
CHO
CH2OH
HC OH
CO
CH2OH
CH2OH
注:三元环半缩醛不能形成,四元环可以形成但不稳定。 17
3. 单糖的哈沃斯式
用一个平面六边形表示环,O处在右后方,环垂直板面, 前三个键用粗线表示。
有机化学第十三章碳水化合物PPT课件

稳定,两者能量差:25kJ/mol
19
α-D-葡萄糖也有两种椅型构象:
在所有D型己醛糖中,只有葡萄糖能有五个取代 基全在e键上因而很稳定的够象。
20
三、 单糖的反应
官能团:羟基与羰基 1、 氧化反应 (1)被硝酸氧化 在硝酸的氧化下,醛糖的醛基和伯醇基都可以被氧化.例 如,D-葡萄糖在稀硝酸中加热,即生成D-葡萄糖二酸。
葡萄糖在溶液中有α-和β-两种半缩醛结构。 因此与甲醇作用所生成的苷也有α-和β-两种。在糖 苷分子中没有苷羟基。这种环状结构没有变旋光现 象,也不具有羰基的特性。
糖苷的酸性水解:
由 α-D-葡萄糖苷水解得到的,不单是α-D-葡萄糖。而是
α-和 β-两种葡萄糖的混合物.
18
4、 吡喃糖的构象 在D-葡萄糖水溶液中,β-D-葡萄糖含量比α-D-
如:在自然界中只有右旋的葡萄糖存在, 左旋的葡萄糖是没有的。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根据结构和性质,可以分为单糖、低 聚糖和多糖三类.
3
二、 单糖的结构
葡萄糖——存在于葡萄汁和其他果汁中,以及植物的 根、茎、叶等部位。动物血液中也含有葡萄糖。天然 葡萄糖为右旋糖。 果糖——大量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天然果糖是左旋 糖,是常见糖中最甜的糖。 核糖、2-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部分。
一、 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碳水化合物又称为糖类,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 化合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例如,纤维素、淀粉、葡萄糖、果糖、肝糖等等
从化学结构上来看,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 多羟基酮,或者是通过水解能生成多羟基醛(或酮) 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三版-夏百根-黄乾明-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四川农业大学)

第二章 烷烃作业参考答案1、 共有九种:CH 3-CH 2-CH 2-CH 2-CH 2-CH 2-CH 3CH 3-CH-CH 2-CH 2-CH 2-CH 3CH 2CH 3-CH 2-CH-CH 2-CH 2-CH 3CH 3CH 3-CH-CH-CH 2-CH 3CH 3CH 3CH 3-CH-CH 2-CH-CH 3CH 3CH 3CH 3-C-CH 2-CH 2-CH 3CH 3CH 3CH 3-CH 2-C-CH 2-CH 3CH 3CH 3-CH 2-CH-CH 2-CH 2CH 2-CH 3CH 3-CCH 3CH 3CH-CH 3CH 32、(1)3-甲基戊烷 (2)2,5-二甲基-3,4-二乙基己烷(3)2,2,3,4-四甲基戊烷 (4)2-甲基-5-乙基庚烷 (5)2-甲基-3-环丁基丁烷 (6)顺-1-甲基-3-乙基环戊烷(7)反-1-甲基-4-乙基环己烷 (8)1-甲基-4-乙基-3-叔丁基环己烷3、(1) (2)CH 3-CH-CH 2-CH 2-CH 3CH 3CH 3-C-CH 2CH 3CH 3CH 3(3) (4)CH 3-CH-CH-CH-CH-CH 3CH 3CH 3CH 2CH 32CH 33)34、(1) (2)CH 3CH 2-C CH 3CH-CH 3CH 3CH 3-C-CH-CH-CH 3CH 3CH 3CH 3 CH 3-CH-C-CH 2-CH 3CH 3CH 3CH 3CH 3-C-CH 2-CH-CH 3C H 3C H 3C H 35、(1)错。
改为:2,2-二甲基丁烷(2)错。
改为:2,2,5-三甲基-4-乙基己烷 (3)正确 (4)错。
改为:2,2-二甲基丁烷6、(1)改为:H H 3CC 2H 5CH 3H HCH 3CH 2CHCH 2CH 3C H 33-甲基戊烷 (2)CH(CH 3)2H 3CClCH 3H HCH 3-CH 2-C-CH(CH)2CH 3Cl2,3-二甲基2-氯丁烷7、C 1-C 2旋转:2H 52H 525优势构象 C 2-C 3旋转:333优势构象8、(1)(2)(3)CH2CH2CH3CH2CH3CH3CH(CH3)2OHCH2CH3H3C9、(1)>(2)>(3)>(4)10、A:B:CH3-CH2-CH2-CH2-CH3C:CH3-CH-CH2-CH3CH3 CH3-C-CH3CH3CH311、(4) > (3) > (1) >(2)12、CH3CH2CH3CH3褪色:不褪色:CH3CH3CH2CH314(1)HI CH3-CH-CH2CH3IC H3(2)C 2H 5C H 3H 2SO 4CH 3-CH 2-C C H 2CH 2C H 3C H 3OSO 3HCH 3-CH 2-CH 2C H 2CH 3C H 3OH2第三章 烯烃 炔烃 二烯烃习题参考答案1、(1)2-甲基-4-乙基-3-己烯 (2)(Z )-3-甲基-2-戊烯 (3)4-甲基-2-丙基-1-戊烯(4)(Z )-4-甲基-3-庚烯 (5)2,2-二甲基-5-乙基-3-庚炔 (6)(E )-3-甲基-2-溴-2-戊烯(7)(2Z ,4Z )-3,5-二甲基-2,4-庚二烯 (8)3E-2,4-二甲基-1,3-己二烯2、(1) (2) (3) (4)(CH 3)2C=C CH 2CH 3CH 3C=CCl3H H 3CCH 2=C-CH=CH 2CH 3CH 2=CH-CH 2-CH=CH 2(5) (6) C=CH 3C CH 3H CH 2CH 2CH 3C=CH 3C C=C HHH CH 3H3、 (1)CH 3C=C CH 32CH 3C-CH CH 3Br 4CH 3CH 3Br(2)CH 3-C=CH-CH 3CH 322CH 3-C C H 3C H -C H 3OH +BrCH 3-C C H 3C H -C H 3Br Br(3)CH 3-C=CH-CH 3CH 3IClCH 3-C CH-CH 3CH 3Cl I(4)CH 3-C=CH-CH 3CH 3HBr / 过氧化物CH 3-C CH-CH 3CH 3HBr(5)CH 3-C=CH-CH 3CH 324CH 3-C CH 2-CH 3CH 3OSO 3HH 2OCH 3-C CH 2-CH 3CH 3OH(6)CH 3-C=CH-CH 3CH 34+CH 3-C=OCH 3+CH 3COOH(7)CH 3-C=CH-CH 3CH 3O 3C H 3CH 3CO OO CHCH 3H 2O / Zn CH 3-C=OCH 3+CH 3CHO4、(1)CH 3CH 2C=CHHBr(2mol)3CH 2C CH 3BrBrCH 3CH 2C OCH 3CH 3CH 2COOH+CO 2+H 2O3CH 2C=CH 2CN(2)H 3C+HBrH 3C(3)CH 3-C=CH-CH 3CH 32+HBr CH 3-C CH 2-CH 3CH 3Br CH 3-C CH-CH 3CH 3Cl ++CH 3-C CH 2-CH 3CH 3OH(4) CH 3-CH=CH 2CH 2-CH=CH 2C l22C H 2C l(5)CH 2=CH-CH=CH 3-CH=CH-CH 2Cl CO 2+H 2OC=O H H+O=C-C=O H H CHO5(1)CH 3-CH 2-CH 3CH 2=CH-CH 3CH=C-CH 3abc3)2+(2)CH 3-CH 2-aCH 2=CH-CH 2-CH 2CH 3b C=C-CH 2-CH 2CH 3cCH 2=CH-CH=CH-CH 3d aCH HC CH HCCHCH C O CH 36、(1)CH 3C CH 3CH 3+>CH 3-CH-CH 2-CH 3+>CH 3-CH-CH 2CH 3+(2)CH 2=CHCH 2+>CH 3CHCH 3+>CH 3CH 2CH 2+>CH 3+(3)CH 2+H 3CCH 2+CH 2+O 2N>>7、用浓H 2SO 4 8、(1) (2) (3) C=CH-CH 3H 3C H 3CCH 3CHCH 2CH=CH 2CH 2CH 3CH 39、(3)、(4)具有π—π共轭体系;(2)具有缺电子的p —π共轭体系; (3)具有多电子的p —π共轭体系;(1)、(4)具有σ—π共轭体系; 10、(A)CH 3(B)CH 3-CH 2-CH-CH 3CH 3(C)CH 3CH 2CH=CH 2(C)CH 3CH 2CH=CH 2(A)CH 3(B)CH 3-CH 2-CH-CH 3Br11、(A)CH 3CH=CHCH(CH 3)2(B)CH 3CH 2CH=C(CH 3)2(C)CH 3CH 2CH 2CH(CH 3)212、CH 3CH-CH 2C=CHA:B:CH 3-C=CH 2-CH=CH 2C H 3CH 313、2Cl2CH 2CH CH 2Br BrCl(1)CH 2=CH —CH 3CH 2=CH —CH 2Cl 2Cl22CH 2CH 2CH 2BrCl (2)CH 2=CH —CH 3CH 2=CH —CH 2(3)CH 3C=CH +H 2OH 2S O 4, HgS O 4CH 3-C-CH 3O14、属于单环单萜(1(22属于倍半萜(3属于二萜4)属于倍半萜15、 CH 3C=CH H 3CCH 2CH 2C=CHCH 3CH 3第四章 芳香烃作业参考答案1、(1)邻硝基甲苯 (2)3-羟基苯磺酸 (3)3-甲基-4-氯苯甲酸 (4)1,4-二甲基萘 (5)4-甲基-3-苯基-1-戊烯 (6)6-氯-2-萘酚 2、(1) (2) (3) (4) (5)COOH NO 2CH=CH2ClSO 3HCH 3ClNO 2CH 3CH(CH 3)2CH 2CH 3(6)H 3COClCOOH3、(1) C OOHCl 2C OOHC l(2) CH 3ClHNO 3H 2SO 4CH 3Cl CH 3ClO 2NNO 2+(3)CH(CH 3)2光C(CH 3)2Cl(4) OCH 3+(CH 3CO)2O无水3OCH 3C-CH 3OOCH 3+C-CH 3O(5)C(CH 3)3CH 2CH 2CH 3KMNO 4H +C(CH 3)3COOH(6)CH 2CH=CH2CH 2CH 3KMNO 4H +COOHCOOH(7)CH 3CH 2CH 2CH 2Cl +无水3CH-CH 2CH 3CH 3(8) CH 2CH 3HNO 3H 2SO 4CH 2CH 3NO 2KMNO 4H +COOHNO 22FeCOOHNO 2Br4、 (1)OH>C H 3>>C l>N O 2(2)CH 3>CH 3CH 3>COOH >CH 3COOH>COOHCOOH5、 (1)a b c褪色:ba,cCH 3CH 3abc褪色:c不褪色:a(2)a b c褪色:b,caCH 2CH 3CH=CH2C=CHab c:C 无沉淀:b6、(1) (2) (3) (4) (5)323H(6) (7) (8) (9)3227、(1)无水3+CH3CH3KMNO4H+COOHHNOH2S O4COOHNO2(2)无水3+CH3CH3Cl(3)+(CH3CO)2O无水3C-C H3OBr2FeC-C H3OBr(4)3CH32CH2Cl23(5)3C H33Br2FeC H3BrO2(6)3CH333CH3CH3322 8、有芳香性的是:(2),(4),(5),(8)9、CH3CH2CH310、C=CHCH 3AH 2NiCH 2CH 3CH 3B-H 2OCC O OO CD第五章旋光异构作业参考答案2、对:(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碳水化合物Ⅰ学习要求1. 掌握单糖的构型标记法,熟练写出自然界中单糖的Fischer投影式和Haworth透视式。
理解变旋现象及单糖环状结构产生的原因。
2. 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还原性、成脎反应、成苷(甙)反应、呈色反应,并能熟练运用于推测结构及鉴别等。
3. 掌握糖苷(甙)的结构特点与命名,了解形成糖苷前后性质的变化。
4. 掌握还原性双糖和非还原性双糖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
了解淀粉、纤维素、糖元等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Ⅱ内容提要一.单糖的结构与构型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者能水解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化合物。
除二羟基丙酮外,单糖都有立体异构体。
习惯上单糖的构型用D/L相对构型法标记,即以甘油醛为标准,凡是分子中编号最大的C*构型与D—甘油醛相同,则为D—型,反之为L—型。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除二羟基丙酮外,单糖都有变旋现象。
变旋现象是指单糖在溶于水时发生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
产生变旋现象的原因是单糖具有环状半缩醛结构。
单糖在不同溶剂中可以形成两种比旋光度不同的结晶,其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与半缩醛羟基所在的碳原子(对醛糖指C1,对酮糖指C2)的构型不同。
凡半缩醛羟基与决定构型的羟基在同一侧者为α – 型,反之为β– 型。
α – 型糖与β – 型糖是非对映体。
己醛糖常形成六元环(醛基与C5之羟基成环),称为吡喃型糖,戊醛糖常形成五元环(醛基与C4之羟基成环),称为呋喃型糖,己酮糖即可形成五元环,也可形成六元环。
α – 型糖与β – 型糖在水溶液中可以通过开环成链式而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一动态平衡体系,即单糖水溶液实际上是α – 型、β – 型及链式的平衡混合物。
单糖的环状结构有三种表示方法,Fischer投影式、Haworth透视式及构象式。
以α –D –葡萄糖为例:上述三种表示方法,最重要最常用的是Haworth式。
三.单糖的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①在碱性溶液中:一切单糖都可以还原Tollens试剂和Fehling试剂,称单糖的还原性。
凡具有还原性的糖称还原性糖。
酮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上述氧化性试剂都的是在碱性溶液中作用的,而单糖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差向异构化。
所以不能利用上述试剂区别醛糖与酮糖。
②在酸性溶液中:通常利用醛糖HNO3氧化产物有无旋光性来推则糖的结构,利用溴水的反应可以区别醛糖与酮糖。
2. 成脎反应成脎反应只发生在C1、C2上,故自C3以下相同的醛糖或酮糖可形成同一种糖脎。
糖脎都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不同的糖脎,其晶形不同,熔点不同。
因此可利用该反应鉴别糖以及推测糖的构形。
3. 成苷反应单糖中的半缩醛羟基在无水HCl存在下与醇等活泼化合物生成的环状缩醛或缩酮称为糖苷。
糖苷也分为α – 型和β – 型两种。
形成糖苷后,其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糖糖苷苯肼生成糖脎不反应Tollens试剂能反应不反应Fehling试剂能反应不反应变旋现象有无4. 呈色反应反应类型试剂现象适用范围莫力许反应 α –萘酚紫色环一切糖西列瓦诺夫反应间苯二酚红色物质酮糖比阿耳反应甲基间苯二酚绿色物质戊糖蒽酮反应蒽酮绿色物质一切糖糖的呈色反应主要用于糖的鉴别。
四.双糖是由一分子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单糖的羟基脱水而形成的糖苷。
不同的双糖由于脱水方式不一样,形成的糖苷键也不一样,因此性质也不同。
几种常见的双糖比较如下:双糖组成苷键半缩醛羟基变旋现象、还原性、成脎性麦芽糖 D—葡萄糖 α –1,4–苷键有有有有纤维二糖 D—葡萄糖 β –1,4–苷键有有有有乳糖 D—葡萄糖 β –1,4–苷键有有有有D—半乳糖蔗糖 D—葡萄糖 α, β –1,2–苷键无无无无D—果糖海藻糖 D—葡萄糖 α –1,1–苷键无无无无Ⅲ例题解析例1. 用硝酸氧化某D – 型单糖,得到的糖二酸是内消旋体,试推测该单糖可能的结构。
解:从氧化产物糖二酸是内消旋体,且为D – 型,则说明C*上的羟基具有中心平面对称的链式结构。
由于大于6个碳原子的糖比较少见,故写出下列符合题意的单糖结构:例2. 某一D – 型己醛糖A,氧化后生成无旋光性的糖二酸B;A经递降先转变为戊醛糖C,再转变为丁醛糖D,D经氧化生成2S,3S – 酒石酸。
试推测A、B、C、D的Fischer投影式。
解:由于己醛糖A为D–型,所以B、C、D均为D–型糖。
从丁醛糖的氧化产物为2S,3S – 酒石酸,利用倒推法,可逐步递升出戊醛糖和己醛糖,再由己醛糖A的性质进行排除,从而推得符合要求的糖。
推导过程如下:即:例3. 下列两组化合物是否为对映体?(1)D – 葡萄糖与L–葡萄糖的开链式(2)α – D – 吡喃葡萄糖与β –D –吡喃葡萄糖解:(1)由于D – 葡萄糖与L – 葡萄糖中所有手性碳原子的构型都相反,互为镜象关系,却又不能完全重叠,所以是对映体。
(2)二者的区别在于C1上的羟基(即半缩醛羟基)空间指向不同,分别处于椅式构象的a键和e键(处于a键为α – 型,处于e键为β –型),而其它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完全相同,所以不是镜象关系,是非对映体。
例4. 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1)葡萄糖和蔗糖(2)麦芽糖和蔗糖(3)蔗糖与淀粉(4)淀粉与纤维素解:(1)葡萄糖是还原糖,能还原Tollens试剂或Fehling试剂。
蔗糖则不能。
(2)麦芽糖是还原糖,能还原Tollens试剂或Fehling试剂。
蔗糖则不能。
(3)淀粉能使I2–KI溶液显蓝色。
(4)同(3)。
例5. 下列哪些碳水化合物有还原性?哪些没有还原性?(1)D–甘露糖(2)D–阿拉伯糖(3)甲基–β–D–葡萄糖苷(4)淀粉(5)蔗糖(6)纤维素解:(1)、(2)是还原糖,有还原性。
例6. A、B、C都是D–型己醛糖,催化加氢后,A和B生成同样且具有旋光性的糖醇,但与苯肼作用时,A和B生成的糖脎不同;B和C能生成相同的糖脎,但加氢时B和C所得的糖醇不同。
试写出A、B、C的Fischer投影式和名称。
解:从A、B、C均为D–型糖,可知其C5的构型。
从A、B加氢得相同的旋光性糖醇,合此要求的只能是D–阿卓糖和D–塔罗糖,且它们与苯肼生成不同的糖脎,。
但无法确定何者A,何者B。
题中又指出B和C 的糖醇不同,而糖脎相同,这说明B和C的C2构型不同,但其它部分相同,是2–差向异构体。
B的两种可能结构决定了C的两种可能结构。
由此得出:例7. 某D–型戊醛糖A氧化生成二元羧酸B,B具有旋光性,A经降级反映生成丁醛糖C,C氧化生成二元酸E,E无旋光性。
试写出A,B,C,E的Fischer投影式。
解:Ⅳ练习题一. 试用R/S法标记出所有D–型戊醛糖的C*的构型。
二. 写出下列单糖的Haworth式。
1. β–D–呋喃果糖2. α–D–吡喃甘露糖3. α–D–吡喃果糖4. α–D–呋喃核糖5. 蔗糖6. β–麦芽糖三. 糖苷不能与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作用,也不能形成糖脎,且无变旋现象,试解释之。
四. 标出下列单糖的α–,β–及D–,L–。
五. 选择题1. 由α–D–葡萄糖配制的溶液,当长时间放置后,则该水溶液中()。
A. 只含有α–D–葡萄糖B. 全部转变为β–D–葡萄糖C. 含有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D. 含有α–D–葡萄糖,β–D–葡萄糖,及少量的开链式的D–葡萄糖2. α–D–葡萄糖与β–D–葡萄糖()。
A. 为同一化合物B. 仅C1,C2构型不同C. 互为对映体D. 互为非对映体3. 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有下列现象()。
A. 它们是差向异构体B. 在水溶液中它们能互相转化C. 它们都能被溴水氧化D. 它们形成的糖脎是相同的4. 下列物质具有变旋现象的是()。
A. 甲基–β–D–葡萄糖苷B. D–果糖C. 蔗糖D. 纤维素5. 与苯肼试剂可以形成糖脎的是()。
A. 苯基–β–D–甘露糖苷B. α–麦芽糖C. D–2–脱氧核糖D. 甘露醇6. 下列化合物不能形成D–葡萄糖脎的是()。
7. D–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主要是()。
A. α–D–葡萄糖B. β–D–葡萄糖C. 链式D–葡萄糖D. 烯醇式D–葡萄糖8. D–葡萄糖的碱性溶液中含有下列物质,除了()。
A. D–葡萄糖B. D–甘露糖C. D–果糖D. D–半乳糖9. 下列关于淀粉的不正确叙述是()。
A. 直链淀粉是α–D–葡萄糖通过1 , 4–苷键连接而成B. 直链淀粉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不会存在有β–D–葡萄糖C. 直链淀粉在链端保留有半缩醛羟基,但不显还原性D. 支链淀粉遇碘产生紫红色10.可以区别D–核糖与D–2–脱氧核糖的试剂是()。
A. α–萘酚B. Tollens试剂C. 苯肼D. 溴水11.下列糖中是还原性糖的是()。
A. 淀粉B. 蔗糖C. 麦芽糖D. 果糖12.下列糖类化合物溶于水后有变旋现象的是()。
A. 蔗糖B. 甲基α–D–半乳糖苷C. 麦芽糖D. 纤维素13.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和Tollens试剂反应的是()。
A. 2–己酮糖B. HCOOH14.下列有关蔗糖性质的不正确叙述是()。
A. 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稳定B. 与Fehling试剂共热产生红色沉淀C. 不能与苯肼作用生成脎D. 有旋光性,但不能发生变旋现象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半乳糖与L–半乳糖是C5差向异构体B. α–D–葡萄糖在溶液中能互变为β–L–葡萄糖C. α–D–葡萄糖与β–D–葡萄糖是对映体D. α–D–半乳糖与β–L–半乳糖是对映体六. 审视下列五个戊糖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 A的对映体是哪一个?2. A的C2差向异构体是哪一个?3. 五个戊糖都还原成戊五醇。
哪几个戊糖还原后仍保持旋光性?4. 五个戊糖都氧化成戊二酸,哪些糖的氧化产物结构相同?七. 某化合物的结构如下:指出下列关于此化合物性质的说法是否正确。
1. 它是β–糖苷,没有还原性。
它的名称是:对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
2. 在稀酸中能水解,产物是β–D–半乳糖和对硝基苯酚。
3. 在稀碱中也能水解。
4. 有旋光性,但无变旋现象。
八. 某旋光的D–型己醛糖A经NaBH4还原得到无旋光性的糖醇B。
A经碳链降级反应得到戊醛糖C。
C经HNO3氧化得到有旋光性的戊二酸D。
推断A的构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