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001]

合集下载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村道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村道

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xx。

本次设计的xx工程为改建工程, 道路全长706.168米,单车道布置。

我院根据项目所在地现状地形、地貌对其道路路面及路面排水进行设计。

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善道路排水现状。

其改造建设对于改善xx村的交通、道路状况、提升乡镇形象、促进乡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乡区城市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依据设计参考以下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GJJ194-2013)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8、现行的其他国标、行业标准以及华安地方法规。

三、设计概要(一)主要技术标准:(二)道路工程1、道路平面设计本项目道路线位以现状道路线形确定,路线全长706.168m。

根据现状道路及其两侧地形地貌,对道路进行改造,需遵循以下平面设计原则:1)在保证相关技术要求的同时,尽量避免征地拆迁;在改建路段尽量做到利用原老路路基。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考虑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为保证整段公路上的车辆以均匀的速度行驶,选线时充分考虑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

2、纵断面设计本项目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以下控制因素:1)道路起终点分别与现状地面顺接,以现状道路标高作为华安县仙都镇市后村山尾脚至队址道路硬化工程起终点设计标高,道路过渡做好衔接。

3、横断面设计本标段施工图设计段路标准横断面为:0.5m(土路肩)+3m(行车道)+0.5m(土路肩)=4m。

4、路基工程1)、本项目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压实要求如下(压实度为重型击实标准):处理后路基的强度须满足路基压实度标准,以作为路基持力层。

乡村公路设计规划说明

乡村公路设计规划说明

乡村公路设计方案(一)、项目理解、总体设计思路1.1项目理解本项目为筠连县大雪山镇至高坎乡公路改建6.9公里;筠芭路水源至芭茅坡段改建11公里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

本项目为筠连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勘察设计。

包括路线、桥涵、路基、路面、路线交叉、及沿线设施所有配套工程全部勘察、设计工作(包括项目测量、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招标配合服务及建设全过程设计服务等)。

1.2总体设计思路本项目地处山区地形复杂目前毛路已经形成。

我们对项目总体设计思路以人为本,安全至上,注重公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地域性的和谐统一,在项目勘察设计中充分考虑公路设施自身安全和道路使用者运营安全,路线设计应力求平纵线形的连续、均匀和流程。

尊重自然,树立“不破坏时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设计中“最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最强力度恢复”的设计理念。

(二)、项目勘察设计特点、关键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措施2.1项目特点(1)、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在公路上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所以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公路中有一半都是属于沙石路面,甚至泥土路面,导致全天通行的能力是特别弱;第二是在抗灾方面,整体的能力都比较的弱,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所以在资金上非常的紧张,涵挡等配套设施比较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就相当的弱。

(2)、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的公路因为长时间没有维修,造成了公路的通行不是特别顺畅,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生安全问题。

并且在农村基本上都没有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为公路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2关键技术问题(1)、农村的公路地形比较复杂,具有弯多、弯急、坡陡、坡长、路狭、高边坡、视距不良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影响着公路形成的安全和舒适程度。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在整个公路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主体工程平、纵、横等要素及不良线形路段的分析显得特别的重要。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s i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g
a
破碎板
”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
,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
t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过村段路面采用单向1.5%,坡向排水边沟侧。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过村段与野外段宽度渐变时采用两侧对称加宽,渐变率不小于1/15。

、K0+004.4-K1+572.9为野外段,路基宽度为7.5m ,断面组成为:0.5m 土路肩+ 2×3.25m 行车道+0.5m 土路肩。

野外段路面横坡采用双向1.5%,土路肩横坡采用双向3%。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路基设计
、K1+592.9-K2+501.8段过村段沿用既有道路宽度,现有路基碾压利用,K2+539.8-K2+603.015段过村段加宽至7.0m ,与K2+521.8-K2+539.8段中桥宽度一致。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设计总说明一、概述1.1工程概况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是金峰镇青橙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

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于道路等级较低,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阻碍。

因此,该项目的改建已势在必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义乌市交通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受中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委委托,对《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进行设计。

该项目由于任务紧张,我公司在接到委托任务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于2014年7月上旬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就项目建设方案与业主方主要负责人达成一致:利用既有公路进行建设,路线平、纵面不作大的调整,局部地段改线,调整纵坡,完善排水设施,增设挡防设施的增设、错车道的设置、安保设施的设置等工作。

我公司项目组在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勘察测量,采用现场实地选线,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调整,并据此再次对路线进行局部优化调整。

勘测工作中,各作业组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对资料认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各项资料的搜集齐全和完整。

经详细的测量、实地放线、细致的资料搜集、调查,外业勘测资料精度达到勘察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

整个外业勘测工作于2014年7月中旬完成,随后项目组全面展开内业设计,内业设计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把关,对项目通过认真、细致的设计,在确保结构物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优化设计,使设计文件更加经济、合理,可行。

2014年7月下旬编制完成《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设计,并交付业主。

1.3原路状况本项目原有公路属于农村公路,路线沿山势展开,路线曲折,弯道多、平曲线半径小,路基宽窄不一,平纵面线形局部达不到重庆农村公路标准,存在超限问题。

沿线大部分路段无边沟或排水沟,全线部分涵洞经疏通维修后能继续使用。

原路防护工程大多为干砌片石,部分不满足要求的重新翻修为浆砌挡墙。

1.4建设标准本项目原则上按设计速度15km/h,部分路段依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行设计。

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3篇)

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3篇)

第1篇一、施工部署及现场总平面布置1. 成立项目经理部,配备优秀的工程管理班子,全面负责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

2.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根据工程规模、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 施工部署:按照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要求,合理分配施工资源,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二、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 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等。

2. 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三、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1. 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质量标准,加强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2. 创优计划:制定创优目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四、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1. 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2. 保证措施:加强进度管理,确保施工进度与计划相符。

五、施工安全措施计划1. 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确保施工安全。

2. 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六、文明施工措施计划1. 文明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2. 环保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有关环保法规,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七、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1. 治安保卫:加强施工现场治安保卫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2. 紧急情况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八、施工环保措施计划1. 环保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有关环保法规,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 环保设施:配备必要的环保设施,如降噪、除尘、废水处理等。

九、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1. 冬季施工:针对冬季施工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2. 雨季施工:针对雨季施工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十、项目组织管理机构1. 项目经理部:负责项目全面管理。

2. 各部门:根据项目需要,设立相应的部门,如工程技术部、质量保证部、安全生产部等。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公路路线设计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说明
公路的设计可分为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结构设计等环节。

线形设计是确定公路的走向和布局,纵断面设计是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公路的纵向剖面,横断面设计是确定公路的横向剖面,结构设计是确定公路的各种结构的类型和参数。

在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需求:要根据当地的交通需求和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确定公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中途的交通枢纽和服务设施的位置。

2.地形条件:要根据地形的起伏、山川河流等地形条件,合理选择公路线路的走向和布局,避免陡坡、急弯和险段的设计,确保行车的稳定和安全。

3.经济效益:要考虑公路设计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尽量选择经济合理的线路,减少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提高投资的效益。

4.环境保护:要考虑公路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水体、土壤和植被等的破坏,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5.安全性:要在设计中考虑道路的安全性,采取措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比如合理设置路段的限速标志、交通信号灯、隧道和桥梁等设施。

6.规划配套:要根据公路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合理规划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模,确保公路线路的周边能够提供相应的交通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

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时,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结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总之,公路路线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设计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地形条件、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安全性和规划配套等因素,以实现公路的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野外段按照三级路标准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公路等级:三级。

●设计速度:30km/h。

●设计荷载:公路-II级。

●路基宽度:整体式路基7.5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

●其他技术指标按有关规范、标准执行。

野外段主要参照技术指标表1.4路线起点:与易保线相交。

路线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

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点、终点位置。

沿线主要村镇:解村。

在本路段内无建设项目实施。

2、建设条件自然条件2.1地形地貌徐水区隶属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管辖。

徐水区主要以平原和低山区为主,平原区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其地形宛如半碟状。

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白洋淀倾斜。

按其成因分为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

该区为山前冲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口后冲积物而成。

地势平坦,海拔10m-30m之间,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

徐水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点是县城西北象山,海拔447米,最低点在县城东南大因镇的李家迪城村,海拔8米。

依照形态和成因不同,全县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

大致以大王店为界,以西为剥蚀堆积作用形成的丘陵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6%,以东为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区,自然坡度1‰左右。

2.2气候水文徐水区境内有瀑河、曲水两座水库,漕河、瀑河、萍河三条主要河流汇入下游20公里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清冽甘甜。

徐水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575mm,年平均气温11.9℃,年无霜期平均184天,年均降水量546.9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744.9小时。

2.3地震按照中国地震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

新标准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进行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与原地震基本烈度间的相关关系如表2-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原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表2-1本路段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原标准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

3、路线3.1路线布设原则1、路线设计综合考虑了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做到平、纵线形组合适当,视觉诱导良好,与环境配合协调,体现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2、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影响,过村段平面线形须沿用现有道路线形,纵断主要沿用现有路面高程。

3、野外段结合现有形地貌,在满足指标前提下优化平面线形,适度调整纵坡以满足道路排水需求。

4、K0+000-K0+004.4段交叉口和K2+521.8-K2+539.8段旧桥利用,不在本次施工范围。

5、K2+539.8-K2+603.015为两侧过村段,但道路两侧存在加宽空间,为与K2+521.8-K2+539.8段小桥衔接,本段将路面宽度加宽至7.0m与桥面同宽。

3.2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设计时速为30km/h。

2、平面线形(1)路线长度2.606km(2)全线设交点11个,平均每公里4.221个。

(3)平曲线最小半径:5000m(4)最大直线长:1100.63m(5)平曲线占路线总长21.47%3、纵断面线形(1)最大纵坡:2.847%(2)最小坡长:100m(3)竖曲线占路线总长19.222%(4)变坡点共9个,平均每公里变更次数3.454次。

(5)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2100m凹形:2600m4、路基、路面4.1路基设计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有效”的设计原则。

过村段挖除原有路面结构后既有路基碾压利用。

野外段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将路基加宽至7.5m,其中既有路基碾压利用5m,两侧拼宽各1.25m。

4.2路基横断面布置1、K1+592.9-K2+501.8段和K2+539.8-K2+603.015段均为双侧过村段,路面宽度分别为5.0m和7.0m,路基横断面如下:过村段路面采用单向1.5%,坡向排水边沟侧。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过村段与野外段宽度渐变时采用两侧对称加宽,渐变率不小于1/15。

2、K0+004.4-K1+572.9为野外段,路基宽度为7.5m,断面组成为:0.5m土路肩+ 2×3.25m 行车道+0.5m土路肩。

野外段路面横坡采用双向1.5%,土路肩横坡采用双向3%。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4.3路基设计1、K1+592.9-K2+501.8段过村段沿用既有道路宽度,现有路基碾压利用,K2+539.8-K2+603.015段过村段加宽至7.0m,与K2+521.8-K2+539.8段中桥宽度一致。

2、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存在道路纵坡调整和路基加宽情况,填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自然边坡。

本路段既有路基宽度小于7.5m,须进行路基加宽,采用翻挖既有路基的方式进行处理填方加宽路基地面清除表土厚度按30cm计,特殊路段清表厚度大于30cm时,建议经监理、建设方确认后以工程洽商方式处理。

为保障路基稳定,路基施工应按照规范要求单侧增加30cm超宽碾压。

单侧坡向双侧坡的过渡距离不大于宽度渐变长度。

过村段与野外段路基宽度相同的,其单侧坡向双侧坡的过渡距离为20m。

4.3.1路基填料及压实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方路基上路床0~30 6 10下路床30~80 4 10上路堤80~150 3 15下路堤150以下 2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0~30 6 1030~80 4 10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上路床0~30 ≥95下路床30~80 ≥95上路堤80~150 ≥94下路堤150以上≥92 零填及路堑路床0~80 ≥954.4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过村段通过道路纵坡和设置单向横坡,将道路范围内的积水排入道路内侧浆砌片石盖板边沟内,然后再通过边沟汇入自然沟渠。

野外段通过道路纵坡和横坡,将路面范围内的积水通过自然散排方式排放。

4.5取土、弃土方案本路段处于平原,周边取弃土有一定难度,考虑在本路段内土方调配,如仍存在弃方或借方,建议由建设单位与其他道路工程统一协调处理。

4.6路面设计4.6.1设计原则遵循“技术可行、选材合理、价格经济、施工方便、便于养护”的原则。

过村段沿用既有道路高程不变的情况下,挖除现状路面结构新建。

野外段将既有道路面层挖除后新建路面结构。

4.6.2路面结构野外段新建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20cm 水泥混凝土封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16cm 5%水泥稳定土路面总厚度52cm。

过村段新建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20cm 水泥混凝土封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30cm 天然砂砾路面总厚度66cm。

设计弯沉值:第1层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4.0MPa第 2 层路面(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65.7 (0.01mm)第 3 层路面(水泥稳定土底基层)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186.8 (0.01mm)路基回弹模量:≥35Mpa,路床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66.2 (0.0lmm)。

4.6.3路面材料1、水泥混凝土本路段水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塌落度宜为10-30mm。

水泥混凝土水泥应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坚固性不大于26%,针片颗粒含量不大于20%,含泥量不大于2%,泥块含量不大于0.7%,吸水率不大于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