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说明书

1、概述

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

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

露骨破碎板

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1.2.1 任务依据

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

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

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

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

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

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

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

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野外段按照三级路标准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公路等级:三级。

●设计速度:30km/h。

●设计荷载:公路-II级。

●路基宽度:整体式路基7.5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

●其他技术指标按有关规范、标准执行。

野外段主要参照技术指标表

1.4

路线起点:与易保线相交。

路线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

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点、终点位置。

沿线主要村镇:解村。

在本路段内无建设项目实施。

2、建设条件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徐水区隶属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管辖。徐水区主要以平原和低山区为主,平原区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其地形宛如半碟状。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白洋淀

倾斜。按其成因分为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该区为山前冲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口后冲积物而成。地势平坦,海拔10m-30m之间,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

徐水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是县城西北象山,海拔447米,最低点在县城东南大因镇的李家迪城村,海拔8米。依照形态和成因不同,全县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大致以大王店为界,以西为剥蚀堆积作用形成的丘陵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6%,以东为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区,自然坡度1‰左右。

2.2气候水文

徐水区境内有瀑河、曲水两座水库,漕河、瀑河、萍河三条主要河流汇入下游20公里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清冽甘甜。

徐水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575mm,年平均气温11.9℃,年无霜期平均184天,年均降水量546.9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744.9小时。

2.3地震

按照中国地震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新标准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进行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与原地震基本烈度间的相关关系如表2-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原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表2-1

本路段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原标准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

3、路线

3.1路线布设原则

1、路线设计综合考虑了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做到平、纵线形组合适当,视觉诱导良好,与环境配合协调,体现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2、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影响,过村段平面线形须沿用现有道路线形,纵断主要沿用现有路面高程。

3、野外段结合现有形地貌,在满足指标前提下优化平面线形,适度调整纵坡以满足道路排水需求。

4、K0+000-K0+004.4段交叉口和K2+521.8-K2+539.8段旧桥利用,不在本次施工范围。

5、K2+539.8-K2+603.015为两侧过村段,但道路两侧存在加宽空间,为与K2+521.8-K2+539.8段小桥衔接,本段将路面宽度加宽至7.0m与桥面同宽。

3.2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设计时速为30km/h。

2、平面线形

(1)路线长度2.606km

(2)全线设交点11个,平均每公里4.221个。

(3)平曲线最小半径:5000m

(4)最大直线长:1100.63m

(5)平曲线占路线总长21.47%

3、纵断面线形

(1)最大纵坡:2.847%

(2)最小坡长:100m

(3)竖曲线占路线总长19.222%

(4)变坡点共9个,平均每公里变更次数3.454次。

(5)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型:2100m

凹形:2600m

4、路基、路面

4.1路基设计原则

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有效”的设计原则。过村段挖除原有路面结构后既有路基碾压利用。野外段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将路基加宽至7.5m,其中既有路基碾压利用5m,两侧拼宽各1.25m。

4.2路基横断面布置

1、K1+592.9-K2+501.8段和K2+539.8-K2+603.015段均为双侧过村段,路面宽度分别为5.0m和7.0m,路基横断面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