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朝代的更替

五代辽宋夏金元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
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
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
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时期演示文稿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之一。
元朝行省的设置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 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 流民编入军队
宋金的关系
岳飞受到人民怀念的原因。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 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 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 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
富 国
强 兵
育 才
内 容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缓解财政危机, 免役法 改变积贫局面。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缓解内忧外患, 保甲法 保马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军器监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造舆论 整顿太学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南宋、辽国、金国、西夏、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其他口诀: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中华民族,历史悠长。
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
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
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
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
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
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
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
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
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
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
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线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末年形成的藩镇割据势力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各割据政权间混战,造成黄河流域社会动荡,生产破坏。
在此期间,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地区。
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五代后期,黄河流域统一趋势发展。
后周世宗进行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
北宋与辽、夏、金960年北宋建立后,先后攻灭各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因此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发生王安石变法,但最终失败,北宋衰弱的局面继续存在。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中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最为显著。
唐朝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发展,至北宋形成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间发生过长年的战争,但彼此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流,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南宋与金北宋结束后,南宋政权建立了在南方的统治。
南宋军民对金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宋、金最终达成和议,形成南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基本完成。
北方金统治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趋势继续发展。
元朝13世纪初,蒙古地区实现统一,蒙古政权建立。
此后,蒙古政权依仗武力先后攻灭西夏、金、大理和南宋政权,于1279年重新统一了中国。
其间,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
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
元朝时,棉纺织业、国内交通和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元朝的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元朝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 遍使用 传到阿拉伯和欧洲
(2)传播 传播: 传播
13世纪 13世纪
火药和火器方面在宋金时期有哪些发展? 火药和火器方面在宋金时期有哪些发展? 哪一项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 哪一项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火药和火 器是怎样外传的? 器是怎样外传的?
3、火药 、
唐中期已有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中期已有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末,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1)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 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北宋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 发明管形火器 火箭
人物
朝代
派别
代表作
李 煜 苏 轼 辛弃疾 柳 永 李清照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宋 两宋之交 婉约派
《虞美人》 虞美人》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豪放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二、理学和哲学 宋代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宋代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理 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谁是这一时期理 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这些主张? 如何评价这些主张?北宋的史学成就主 要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要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雨霖铃》 雨霖铃》 《声声慢》 声声慢》
2、宋代话本兴起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宋代话本兴起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其影响怎样? 有什么特点?其影响怎样? 3、元朝文学的哪一方面成就与唐诗 宋词并称?什么是元曲? 宋词并称?什么是元曲?元代剧作 家的杰出代表是谁? 家的杰出代表是谁?他有哪些主要 成就? 成就?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 )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五 代 , 辽 , 宋 , 夏 , 金 , 元 时 期 907---1368 北 宋 与 辽 , 夏 , 金 中期社会危机 女真建国: 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 年阿骨打建立 灭亡: 灭亡:1127年, 年 金灭北宋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宋金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靖康 之变" 之变" 北 宋 加强中央集权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发展 (1)民族迁移 ) 表现 或形 式 (2)"汉人"概念扩大 ) 汉人" (3)新的民族形成 ) (4)加强边疆管辖 )
行省制度的影响 1,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2,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 ,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1)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 各族人民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整体.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秦始皇建⽴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国历史上⼤规模的民族融合便开始了。
从秦初到清末⼤的民族融合⾄少有三次。
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第⼀次⾼潮出现在东汉末年,这次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建⽴,时间长达400年之久。
[ 转⾃铁⾎社区 /doc/56c750f9240c844769eaeec8.html /第⼆次⼤规模的融合出现在唐朝末年,从公元881年西夏政权的前⾝夏州政权算起经,历西夏、辽、⾦、南宋,直到元末才告结束,这⼀次时间更长,近500年。
第三次⼤规模的民族融合起于明末,⽌于清末,时间跨度近300年。
这其中,每⼀次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乎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举⼊主中原。
第⼀次: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
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次民族⼤融合。
第⼆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内地,北魏统⼀黄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国、辽、宋、⾦、元。
北⽅的契丹、党项、⼥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化联系,接受汉⽂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中原地区并建⽴了政权,后来⼜因融合⼊汉族⽽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光剑影、桴⿎相攻的⼀⾯;也有经济⽂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个窗⼝。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个以汉族为核⼼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所融合⽽成为汉⼈,从传说中的炎、黄⼆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其他地区所能⽐拟。
⼀、先秦时期这⼀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次⼤迁徙、⼤融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