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教案)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6
2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年开始)
1、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2、周世宗改革 内容:安抚流民,减免赋税,惩治贪官,整顿军队
作用: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2020/12/6
3
二、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保甲法。 作用: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对稳定北宋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失败原因: (1)用人不当。 (2)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020/12/6
7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授课 吕中涛
2020/12/6
1
阅读思考题:
1、五代十国开始于什么时候?分别有哪些政权? 2、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后果如何? 4、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5、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杯酒释兵权
2、派文臣做地方官
导致 官僚机构和军队
3、另派官员管理财政
的不断膨胀
4、编禁军
2020/12/6
4
2020/12/6
5
Hale Waihona Puke 2020/12/66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师更好地教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
本教案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理解其优缺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1.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动乱。
2.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事件。
教学流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中国历史的时间轴,让学生们找到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时间位置,并介绍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历史背景。
知识讲解五代十国的更迭1.五代十国的起因和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是指中国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相继兴起和灭亡,政治动乱的时期。
其起因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边疆失地,加上黄巢起义、安禄山之乱等一系列灾难,导致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地方割据、政治混乱、战争不断,没有一个地方统一全国。
2.五代的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政权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
其中,北方的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采用了中原传统的政治制度,即摆夷、均田制、三公九卿等;南方的吴越、吴汉、南唐等政权则有所创新,比如吴越王钱镠采取了‘兼并’政策,强力收编其它政权,创立了“有吴越有天下”的局面。
北宋的政治制度1.北宋的起因和特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起因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灭亡后,北方燕雍地区的赵匡胤发动了“景祐之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政治更加稳定,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经济繁荣。
2.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贞观之治和尚书省的建立。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科举制度、均田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等,北宋沿袭了这些制度。
尚书省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机构,负责管理政务,下辖各种行省、司局。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案

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阜阳市城郊中学冯士海1.基础知识目标:五代十国的更迭;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作用)。
2.认识和理解目标:✓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3.能力培养目标:✓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把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评价。
尊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读、讲、议、练”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出问题→师生活动→分析问题→总结应用一、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投影)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师生共同复习)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0年)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589年~907年)4.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公元907年~1368年)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导入:今天学习第四个发展阶段(看课本),注意时间、特点、主要朝代。
大帝国的兴盛,曾为中国古代历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进入分裂动荡的时期,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也先后出现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板书课题)二、启发诱导,探求新知(一)五代十国更迭1.五代:后梁(朱温)—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公元907年—960年)(十国)(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五代”是指哪五个朝代?为什么要加“后”?(2)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老师讲解并强调几个问题)(1)要结合前期和后期地图,指出“五代”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先后相继出现,都城在洛阳、开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初一历史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1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xx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1.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
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
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抽几名同学完成。
第10 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教学详案

4、北宋取代后周的重要事件是( )A、杯酒释兵权B、玄武门之变C、靖难之役D、陈桥兵变
5、北宋哪位皇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神宗D、宋仁宗
6、五代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后周②后梁③后唐④后汉⑤后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C、②③⑤④①D、⑤④②③①
1、举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
2、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3、宋初的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 结束语:变法的失败使北宋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依然是危机重重。打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同时还有并立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宋的命运如何呢?切待下回分解。
* (板书课题:)第10 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一、五代十国
*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 请回答: 1、文字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2、节度使对唐朝影响最大的有哪两件事?1、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现象2、安史之乱和907年唐朝被藩镇势力所灭
* 请一位同学读课前提示:"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大地又一次陷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局面是怎样结束的?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北宋存在哪些社会弊病和危机?王安石有什么作为?现在我们就来追踪这段历史的足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教案)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
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
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
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抽几名同学完成。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在填完表格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知识比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注意整理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
最后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二)导学新课板书:第9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
.“五代”和“十国”有哪些含义?它从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局面?2.后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如何?板书:五代(907)十国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评。
演示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
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可以看出,这时的政权四分五裂,更迭频繁。
比如五代,50多年里就更换了5个朝代,也就是说,谁兵强马壮,拥有重兵,谁就当皇帝,那么,这种政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藩镇割据继续扩大教师总结:正因为如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统一,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所进行的政治改革,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那么,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作用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评。
周世宗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安抚流民,(2)减免赋税,(3)惩治贪官,(4)整顿军队。
经过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那么,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又是怎样结束的呢?教师提问,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2.能否说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就是统一中国?板书: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东京生答师总,: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禁军的最高将领,掌握着军事大权,此时后周皇帝年幼无知,赵匡胤就想取而代之。
960年的一天,正值正月初一,宫内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君臣正欢度新年。
突然,边关告急,慌乱之中忙派赵匡胤出兵迎敌,赵匡胤率军到达陈桥驿却按兵不动。
晚上,赵匡胤假装喝得酪酊大醉,其他将士密谋来到他的卧室,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故意推辞,众将士早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随后跪倒,高呼“万岁”,这样,赵匡胤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皇帝。
可以看出,赵匡胤当上皇帝就是因为他手中握有重兵,是五代“谁兵强马壮谁就当皇帝”的继续。
板书:五代(箭头指向)陈桥兵变,写上“继续”。
北宋建立后,又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箭头指明北宋消灭了十国)。
这样,北宋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里,我们只能说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说是统一了全国。
因为这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
请看屏幕,教师演示幻灯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对于垂手可得的皇权最明白不过,怎样才能把这个皇位坐稳呢?于是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有几个方面。
板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学生回答:a.杯酒释兵权教师总结: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赵普是如何建议的?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材料。
稍夺其权—夺去他们的权柄制其钱谷—控制他们的财政收其精兵—收回他们的兵权所以,宋太祖一上台就着手削夺朝中大将的权力,他即位的第二年,有一天宴请石守信等大将。
席间,宋太祖长叹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当上了皇帝又睡不着觉。
”大将忙问原因。
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那就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大将忙问怎么办。
宋太祖说:“你们不如废弃兵权,多买良田美宅,欢乐一世,君臣无猜,岂不很好?”石守信等大将领会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部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可以说,宋太祖不费一兵一戈,轻而易举地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消除了“陈桥兵变”这种事情再发生的隐患。
板书:杯酒释兵权(箭头指向)陈桥兵变,写上“消除”两字。
那么,宋太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b.派文臣做地方官c.另派官员管理财政d.编禁军这样,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
板书:b、c、d(箭头指向)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写上“防止”两字。
刚才大家归纳得非常好,我们把这几项措施综合在一起,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反复读一读,过一会,请一位同学起来复述。
(学生复述,教师鼓励)大家进一步考虑,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有没有好处?(有)有什么好处?(加强了中央集权)应该说,这些措施在前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给国家带来了极大弊端,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北宋政府派文臣做地方官,另派官吏管理财政,无疑增加了官的人数,再加上每年科举人数的增加,就慢慢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就多。
另一方面,军队不断扩充,(放幻灯片《禁军人数激增》)为了维持这支庞大的军队,每年国家要支出财政收入的50%—70%。
这样,政府人不敷出,财政出现了危机。
再加上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另外还有辽、西夏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板书:王安石变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王安石的插图,介绍王安石的生平事迹: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术、小说无所不读。
他很早就显示出政治才能。
年轻任知县时,为当地兴修水利,博得了百姓的尊敬。
他任地方官多年,锻炼了才干,对社会现实有深刻了解。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读过王安石上皇帝的万言书,非常欣赏。
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
王安石指出,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军队没有战斗力,国家财政亏空,官吏习惯于得过且过,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宋神宗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变法期间,由于遭到大地主等的坚决反对,宋神宗罢了他的官,虽然后来又重新当政,但无法贯彻自己的主张,又辞去职务。
1086年,在江宁去世。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如何?(概括两点)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几项?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3.王安石变法变的到底是什么?4.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应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投影: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名称新制旧制目的和作用青苗法官府向农民供种子、贷款,农民20%利息偿还农民只能向高利贷者借钱,利息高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及高利贷者的利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赋税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不服役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官僚地主不服役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官僚隐瞒土地,不纳税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田法把农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制,两个以上的出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也可增加国家的军事力量教师逐条分析内容(与旧制相比较)、作用,然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教师总结:虽然王安石变法给政府带来利益,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a.用人不当,b.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仍然给我们以启迪。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从王安石变法的得失中总结)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按座位分成四个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个人见解。
教师在学生间巡回指导,观察学生,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随时应变。
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全班性的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地激励与控制。
如果有的发言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应给予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者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入正题,并能从问题中总结经验,给学生以启迪。
教师总结:(1)目的: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2)措施:变法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维护了北宋政府的利益,对大官僚大地主及高利贷者不利。
(3)成就:新法推行后,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4)败因: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几乎全部被废除。
的确,分析完了王安石变法,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一种制度或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时候,那就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