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4: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2.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核心素养培育】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结合史料,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4.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本线索,认识封建国家再次由统一陷入分裂的史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思考: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朝时期中国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新课探究一、隋朝: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广称帝,国号隋,都长安,即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拓展探究】结合教材,思考:隋朝灭亡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一般而言,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而且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隋唐的繁盛,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
观察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培养家国情怀,
培养唯物史观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提高家国情怀。
3、唐朝后期的证据与五代十国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后促使大唐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因素
2、结合教材中展示的五代十国的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与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了分裂。
4、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小结:隋唐的繁荣,与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统治者合理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隋唐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隋朝的盛与衰
1、隋文帝
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隋炀帝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2、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前期的繁荣
(1)李世民的上台与“贞观之治”。展示材料,请同学用几个词描述唐太宗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状况;展示出材料,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情景创设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3.运用史料实证方法,使学生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曲折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小组合作互动积极: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场景,如大明宫、大运河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隋唐盛世的氛围。
2.以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场景为背景,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
3.利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
-讲解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重点阐述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等重要史实。
-分析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介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2.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权更迭和地域分割的原因。
-阐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如地方割据、战争频繁等。
4.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情投入。
-模拟古代科举考试,让学生体验科举制度,感受历史氛围。
5.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历史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重要史实。
2.学习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地域分割情况,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的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文章中需包括以下要点: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应制定分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培养其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影响。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有哪些?
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历史人物在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隋朝的建立、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意义。通过地图、图片等形式,展示大运河的走向和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介绍唐朝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然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展示目录、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二、古画鉴赏(一)教师展示古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职贡图》,带领同学进行赏析(二)教师聚焦《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间的女眷,通过“西域贡马”引入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的主题,再通过女眷繁荣的装扮引出唐朝的繁荣,说明交往频繁的原因。
(三)教师聚焦《职贡图》画中间的骑马人士的装备,指出外国贡使的身份,说明当时与中原王朝交往的除了边疆少数民族,还有外国民族。
(四)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题——繁荣与交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鉴赏古画。
通过融入古画鉴赏的部分,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美育。
同时锻炼学生阅读图像史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讲授一、繁荣之影隋(一)隋朝兴亡1、教师询问学生隋朝兴亡息息相关的三个时间点,说明隋朝的短命而亡2、询问学生:“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影响?”3、给出答案:从隋朝的文治武功入手,探究隋朝的深远影响。
(二)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大运河和粮仓1、教师展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2、教师询问学生和给予提示:大运河的特点和影响(提示:从大运河连接的水系和中心城市两个角度出发归纳影响;从大运河运输内容和流域归纳影响)3、通过学生互动,给出答案:①特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②影响:贯通南北、巩固统一、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一、学生找出与隋兴亡息息相关的三个时间点:581、589、618。
二、学生通过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归纳大运河特一、引入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的知识点二、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总结归纳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的历史学4、教师展示“《“喝下”37个西湖后,京杭大运河全身“复活”》”的新闻报道,引出隋朝大运河的当代价值5、教师展示“含嘉仓遗址图”和介绍含嘉仓的史料“杜佑《通典•食货典》”,说明隋朝粮仓形成义仓和官方仓库的体系。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1.隋唐盛世:介绍隋朝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重点讲解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唐朝的民族关系、中外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2.五代十国: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军阀割据、武人专权等。对比隋唐盛世,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繁荣富强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1.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为何如此动荡?这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何启示?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历史现象。
5.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及其影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隋唐盛世以及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这段历史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极为迅猛的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隋唐盛世时期,可以着重介绍隋唐帝国的建立、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繁荣。
在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时,应着重介绍政治的割据、战乱、经济的衰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后来的宋朝建立和统一的影响。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理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和解读当今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抽象和概念性较强,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有趣的历史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解、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还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取规律和启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2. 理解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比较能力,能够对比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与技巧,能够运用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学术性研与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隋唐盛世时期的兴盛与影响;2. 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古惜今,唐诗奏响强国华章;探寻根源,实践历史新课认识。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新教材教学课教学设计
石林县一中历史学科赵雪梅
【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列新教材第二单元,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一课,下启两宋历史篇目。
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唐的开创并不止结束两晋南北朝战乱分裂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重要转型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辉煌巅峰。
在这一时期,国家治理,无论是制度传承创新,还是疆域拓展;无论是地域纵深发展,抑或是民族关系处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解决方式,探索也在运应而生;社会经济,复杂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靠的不仅是外部中国本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人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治理智慧和强大果敢的探索心力;于文化艺术,宽容开放,思想自由,上行下能的内生环境终换中国文明大放异彩,形成独特强大的文化圈,远及世界。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强国发展战略,探寻继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思考。
而“隋唐”这个课题学习的突出,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时序史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还试图将新课程学习内容探讨和学生学科素养中尤其家国情怀做很好的联接,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解惑和育人兼顾。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以“隋唐五代”历史为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知识主线,架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巩固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索规律,总结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的历史必要认知和历史学习思维。
同时,使学生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在感慨文明古国的发展征程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实现百年中国强国梦的更深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但知识较为零散,不具体系,没有古代史的整体观,且不能以己推彼,总结规律,上升认识。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要完成的是时空观念的强化,同类知识点的规律总结。
使学生不仅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且能形成正确的人生引领价值观。
培养也是探索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为此,本节课拟出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隋唐五代”的历史地位。
2、自我预习,自检自查,落实基础知识点。
3、通过简单对比,课堂讨论,学习合作,总结探索国家兴盛的一般规律;正确并完整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以唐朝民族关系发展为例),探索上升为一般规律认识。
4、通过习题训练,达成对知识点的二度整理认识,巩固学习效果。
5、课堂总结,能够将当堂所学概括陈述,并做笔记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
上述目标反映了课程目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目标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前后历史的联系,形成宏观的历史观察学习思维视角。
目标2: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梳理和预习,有效的建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目标3:培养学生对比思考,借古鉴及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在梳理学习从隋到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理解它们之间的时空联系的基础上,不仅要将它们描述出来,而且要进一步解释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作为更高的要求,学生还能够看到国家发展的可遵循一般规律,深度理解认识当前祖国社会主义探索的艰辛和动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自我学习,对比思考,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