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五课,前面2—4课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介绍了唐朝的繁盛。

本课介绍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五代十国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也暗藏着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三、考情分析(宜宾2017春期末)5.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四、重点、难点突破1.本课的重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利用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根据唐朝藩镇割据地图和五代十国地图,探究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读图能力。

2.本课的难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利用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利用杜甫的两首诗歌,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1.导入: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安史之乱——盛转衰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本课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则揭开了繁盛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安史之乱”,介绍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的内容;第二目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讲述了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的内容;第三目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介绍了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以及十国的建立。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但是本节课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加入一些史料,拓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

2.知道唐朝灭亡的时间。

3.了解五代十国的位置。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对《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的识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历史理解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家国情怀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会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2.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1.唐朝的衰亡原因。

2.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通过杜甫两首不同时期的唐诗,反映出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史实,以诗证史引入本课主题“安史之乱”。

将课文内容,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作为主线条串联起来。

借助历史图片和地图,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视频,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再通过史料分析,适度补充一些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描写“安史之乱”造成的衰败景象,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诗歌,感知“安史之乱”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的理解,认识和平、统一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材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板块三 五代十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
材料二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1)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影响。
答案:(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2)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为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3)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结束语: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块一 安史之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新唐书》
材料二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史料
积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教学
反思
3.唐朝,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的标志是( D )
A.安史之乱爆发B.安史之乱结束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D.朱温建立后梁
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D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5.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D )
(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板块二 黄巢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2)结合材料三,回答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叛乱者。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3)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回答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唐玄宗。
材料三 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1)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1)小组讨论: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结果怎么样?
(2)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唐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答案:(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








导入: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今天学习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了解这一历史。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C )
A.大泽乡起义B.隋末农民大起义C.安史之乱D.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B )
A.张角B.黄巢C.安禄山D.史思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