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练及答案

初中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练及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3山东章丘期中)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的85%以上。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的矛盾逐渐加深。

材料说明()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C.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D.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2.(2023山东兰陵期中)759年末,杜甫拖儿带女逃难到达成都。

到达成都后,他在《恨别》一诗中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由此判断杜甫一家逃难的主要原因是()A.罢官免职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唐朝灭亡3.(2022河南虞城期末)有人认为,唐代某一事件“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中央权力大为削弱”。

该事件()A.导致了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 B.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C.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D.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4.(2023广东天河二模)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大大增强,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运河。

到了唐朝后期,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

这是因为()A.东南地区海防松懈B.藩镇割据态势加重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5.(2023广东阳春期末改编)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中央政府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

因此唐政权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

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藩镇局面使唐朝由衰转盛C.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统治D.藩镇为唐朝走向灭亡埋下祸根6.(2023山东曲阜期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纲纪隳紊,政治危机日渐加深。

”材料描述的是黄巢起义的()A.原因B.过程C.性质D.结果7.(2023山东高青期中)抓住关键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哪项与关键信息“黄巢”“转战南北”“唐朝统治腐朽”等紧密相关()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8.(2023四川达州四中期中)《廿二史札记》记载:“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该诗句反映的是()A.唐朝后期宦官专权B.唐玄宗生活奢侈C.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腐败D.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2.右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3.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而衰()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玄宗西逃四川4.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A.农民战争B.统一战争C.叛乱战争D.兼并战争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6.《旧唐书》中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7.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体现在()①自行委派官吏②不向中央交纳赋税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在此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是(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9.唐朝后期,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是()A.黄巢B.陈胜C.张角D.吴广10.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攻入长安,建立政权B.以失败而告终C.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D.推翻了唐王朝11.907年,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的是( )A.后晋B.后梁C.后汉朝D.后周12.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1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14.下列有关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的背景是当时人民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B.改革的内容有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C.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增,为后来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D.改革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后习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后习题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导学号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D)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B.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阅读《安史之乱》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D)A.李渊建立唐朝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玄奘西行天竺D.唐朝由盛转衰3.导学号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可能经历的事情有(A)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杨国忠、李林甫把持朝政③安史之乱爆发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4.阅读下列材料: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请回答:(1)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参考答案唐朝(或唐高宗时)。

(2)根据材料回答,节度使有什么权力?参考答案占有土地和人民,掌管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C) A.李渊、黄巢 B.李世民、朱温C.李渊、朱温D.李世民、黄巢6.导学号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安史之乱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D)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三国时期D.五代十国8.导学号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D)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D.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9.“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 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 同步练习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也曾有过一些山河破碎、战乱不止的“乱世”。

下列“盛”和“乱”历史大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文景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光武中兴④安史之乱⑤贞观之治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D.③①⑤②④2.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5.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黄巾起义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D.安史之乱6.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与此相关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D.开元盛世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8.如右图是杜甫的诗歌《无家别》,它描述了广大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可能是()A.隋末农民起义B.安史之乱C.玄武门之变D.黄巢起义9.“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

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这直接导致了()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唐朝灭亡D.北宋建立10.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诗歌中,能够反映唐玄宗统治后期景象的是()A.贞观服右治,开庭辨视听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习题含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 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这里的“藩镇”是指( D )A.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C.节度使势力膨胀,内轻外重D.人民赋役繁重4. 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A )A.安禄山、史思明B.安禄山、史朝义C.安庆绪、史朝义D.安庆绪、史思明5. “安史之乱”是一场(C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6. 《唐朝》是中国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唐朝乐队于1992年发行的首张专辑,这张专辑在中国摇滚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唐朝灭亡的时间是()A.755年B.875年C.884年D.907年7.自唐朝建立历时290年,结束唐朝统治的是()A.安禄山B.黄巢C.史思明D.朱温8.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B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A )A.手握重兵的武将B.饱读读书的儒生C.前朝的皇亲国戚D.豪门大户的后代10. 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12. 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课后检测(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课后检测(有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的位于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它们依次是()A.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后晋B.后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D.后梁、后唐、后晋、北汉、后周2以下不属于“十国”范围的是()A.前蜀南唐B.东魏西魏C.南平北汉D.楚闽3.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B.北方政权更选,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C.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磁上有一定的发展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国家分裂是必然趋势4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皇帝荒废朝政B发生严重灾荒C.社会矛盾尖锐D.节度使权力膨胀5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重要影响的是()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CBDBD6.“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A. 黄巾起义B. 藩镇割据C. 宦官专权D. 安史之乱7.以下哪个诗人的诗可能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李贺8.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9.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A. 农民战争B. 统一战争C. 兼并战争D. 叛乱战争10.“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 藩镇割据B. 宦官专权C. 黄巢起义D. 安史之乱DBCDA1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領袖黄巢的诗句。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训练(含答案)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训练(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训练(含答案)1.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

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2.“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A. 黄巾起义B. 藩镇割据C. 宦官专权D. 安史之乱3.以下哪个诗人的诗可能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李贺4.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5.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A. 农民战争B. 统一战争C. 兼并战争D. 叛乱战争6.“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 藩镇割据B. 宦官专权C. 黄巢起义D. 安史之乱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这次起义()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 平定了安史之乱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8.右图中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他是()A.安禄山B.史思明C.黄巢D.朱温9.黄巢起义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10.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江南地区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11.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A.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B.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C.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D.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12.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称为五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含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安史之乱1.背景(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黄巢起义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安史之乱1.下列选项中,属于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的是( A )①皇帝荒废朝政②节度使权力膨胀③军队战斗力薄弱④农民负担过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B )A.导致“开元盛世”的出现B.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权D.安史之乱最终取得胜利3.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令,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训练
1.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

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

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2. 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镇压农民起义 B.中央放权
C.镇压安史之乱 D.分封制的实行
【解答】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镇压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
3. 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科举制的创立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解答】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
【解答】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草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D.
5. 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

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

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解答】依据“安禄山”可知,与安史之乱有关.唐玄宗统治后期,他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唐朝社会从此由盛转衰.故这位皇帝是唐玄宗.故选D.
6. 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A.陈胜、吴广 B.绿林 C.黄巾 D.黄巢
【解答】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故选D.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解答】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故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是错误的.故选D.
8.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解答】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故选A.
9. 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解答】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黄巢领导了唐末农民起义;朱温灭掉了唐朝;安史之乱与黄巢、朱温无关.故选C.
10.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763年,平定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被镇压
C.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D.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解答】907年梁王朱温逼唐昭宣帝退位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的灭亡.故选C.
11. 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生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官僚们又贪污受贿成风,政治黑暗。

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的支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生活奢侈等原因,致使府库空虚。

为了维持统治集团的需要,政府对人民不断加税,一些地主又把赋税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加之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锥之地的局面。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大宗十三年(859)十二月,浙东农民在裘莆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之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这次起义,转战南北,历时十年,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中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政府空虚。

()
(2)唐朝末年人民无以为生,纷纷爆发起义。

()
(3)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大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
(4)唐朝末年起义被镇压后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大。

()
(5)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定都汴梁。

()
【答案】(1)A.
(2)A.
(3)B.
(4)C.
(5)C.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

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始于唐朝。

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