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一篇介绍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篇章。

文章主要围绕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分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唐朝衰落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唐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已经掌握。

但对于安史之乱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还需要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过程,认识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衰落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唐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史之乱的严重程度。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5篇 以师为朋,德⾼为范,以⽣为友,⾝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下⾯是⼩编给⼤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供⼤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 【教学⽬标】 1.知识与能⼒⽬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唐⽞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纷乱的“五代 ⼗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唐⽞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才 选拔制度,⽤⼈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国”纷乱局⾯中的统⼀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国 时期存在的统⼀因素。

⽤多媒体课件,运⽤启发式和问题⽬标教学法。

【教学⼿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导⼊新课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写了⼀⾸《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 们还记得这位诗⼈的名字吗?(杜甫)⼤家还记得这⾸诗的内容吗?(忆 昔开元全盛⽇,⼩⾢犹藏万家室。

稻⽶流脂粟⽶⽩,公私仓廪俱丰实。

) 答得很好。

尽管这⾸诗不⽆溢美之处,但⼤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 ⼀个难得的盛世局⾯,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 盛⽽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骑红尘妃⼦笑,⽆⼈知是荔枝来。

”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最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最新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
5、小结
检测2、五代十国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收货
并把本节课的笔记交到家校本
上。

2、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在互动板面枪答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教师总结:唐朝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加剧;(3)黄巢起义——致命打击;
(4)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拓展延伸:唐朝是继隋朝以后大一统的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然而遇安史之乱,唐朝走上了衰亡之路。

现如今,我国的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朝的衰亡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小组讨论,以史为鉴)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