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尊重自然、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未来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性,理解其在区域防灾减灾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地理信息技术概念与实际防灾减灾工作相结合,理解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理信息技术介绍、应用案例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技术手册等阅读材料。
•GIS软件演示或模拟操作平台(如条件允许)。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利用GIS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监测和救援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提问:“这段视频中,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帮助进行灾害监测和救援的?你还知道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1.地理信息技术概述•介绍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图表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技术的运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灾害监测:利用RS技术进行灾害前兆监测,如地震前的地壳形变、洪水前的地表积水等。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参考教案2

《6.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课标解读本节所对应的内容要求为“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基本构成:本条标准中所对应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行为动词”为了解,“行为结果”是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符号意义:“地理信息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种使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实际是专指美国版本的导航系统,随着导航系统的研究深入,各个国家先后发展了自己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有关自然地理问题”的涵盖面很广,结合本节内容,自然地理问题主要是自然灾害问题,如地震、滑坡等,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研究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受灾位置等。
3.教学资源开发: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有关自然地理问题入手。
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有关的自然地理问题,如对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关于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是有关自然地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且课标的内容要求中明确提到“探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为讲解-接受教学法结合探究法或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5.育人价值: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需要对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且自然地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学生在进行探究分析时还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征,找出受灾区域位置,并说出区域环境特点,有利于落实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自然地理问题与人类息息相关,通过对相关自然地理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能够形成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培育的要求。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1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列举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及发生后的各自功能。
学习要点1。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难点: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遥感技术1。
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
与传统实地调查等信息获取手段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监测。
3.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灾害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和,适用于陆地、海洋、和,具有、全天候、和的特点。
3.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的、俄罗斯的全球、欧洲的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
4. 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利用安装在手机、、飞机、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和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5. 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短信、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地实现信息传递.三、地理信息系统1.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管理、查询、、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与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3。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等提供依据。
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结合学校、社区等实际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5.教学关注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浓,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原创,切勿抄袭。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灾害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实时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
-预警预报:利用GIS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为政府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灾害评估:利用GIS分析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名师学案】《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4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掌握主要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重点: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难点: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一、遥感技术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 或 的光学或 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探测 、获取信息 、周期短、 大、受 条件限制少。
3.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 、 。
(2)快速识别地震等 灾害的影响范围,对 、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含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 、 的地理信息技术。
2.系统组成⎩⎪⎨⎪⎧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3.特点: 、 、 和 。
4.应用通过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 ,帮助用户发出 ,及时 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 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1.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 、 、 、 、 、 、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依据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功能 3.应用: 、 ,快速确定 及受灾情况,为制定 ,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 等提供依据。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遥感技术工作示意图。
(1)你是如何理解遥感概念中“远距离的感知”的?(2)在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过程中,遥感与实地考察的传统工作方法相比,具有哪些优势?(3)行驶于亚丁湾海域的某货轮遭遇海盗袭击,其向我护航舰队发出求救信号后,我护航舰队可通过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获取货轮和海盗船的精确位置、航行速度和方向,及时赶往货轮所在海域实施护航?1.2018年6月5日,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H星在西昌(102°E,28°N)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该卫星无法完成的任务是()A.观测洪涝受灾范围B.对陆地表面进行研究,进而调查环境灾害诱因C.提供天气预报服务D.可以收集地壳变形的数据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上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回答2~3题。
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第4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4.掌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6.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合思维: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自然灾害信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
本节要点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自主梳理·探新知一、遥感技术1.定义: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优点:探测范围#### 大!!!!,获取信息速度#### 快!!!!、周期短、信息量#### 大!!!!,受地面条件限制#### 少!!!!等,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防灾减灾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 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 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 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定义:是一种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
2.组成: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组成。
3.应用和特点:(1)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速度和#### 时间 !!!!。
(2)具有#### 全球性 !!!!、#### 全天候 !!!!、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4.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中国:#### 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5.防灾减灾应用: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具有精准、实时、立体化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的地表信息和环境信息。
在防灾减灾中,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灾害易发区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地图叠加和影像解译,可以获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从而确定灾害风险区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灾害应急响应: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绘制灾区地图,标注受灾情况、道路交通等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指导。
3.灾害后期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灾害后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流情况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4.公众教育宣传:地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地图、图表、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灾害风险区域、防灾减灾知识等内容,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教学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1.高校教育:可以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课程,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响应等能力。
2.职业培训:针对相关职业人员,可以开展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响应等技能。
3.公众宣传教育:通过组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培养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防灾减灾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参与意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地理信息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深入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字数不少于1200字。
4.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
-如何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效果?
-讨论结束后,每组提交一份总结报告。
5.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的演示或实践活动,进行课堂展示。要求如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重难点: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其工作原理;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
-解决策略: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实物模型展示和实际操作演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
-重难点:利用遥感、GIS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程标准原文】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综合思维)
2.通过探究讨论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综合思维)
3.掌握一些阅读卫星图片的简单方法以及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工作原理。
(地理实践力)
4.增强学习科学、服务社会的信念,进一步树立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
(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遥感技术(RS )
甲 卫星遥感技术原理示意 乙 2008年5月14日四川北川县城遥感影像
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工作环节(图甲)
目标物(电磁波)―――→信息获取遥感地面系统――→信息接收与处理
信息解译与分析遥感应用 3.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如图乙实时监测震后地表事物的动态变化。
4.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预警。
(2)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知识点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1.概念: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3.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1)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2)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知识点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基本功能: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应用: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学法指导]
1.遥感是人的视力延伸
2.远距离——不接触地物;
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
[知识链接]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包括: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GALLEO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BDS)。
2.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把GIS的阶段性成果做成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
2008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所属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区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5米雷达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2)人们通过对该遥感图片的分析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此次地震后灾情进行监测设计方案。
【提示】(1)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
(2)①地震的准确位置;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哪个城市、县、哪个镇的破坏程度大,使人们救援有目的性;③公路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哪条路是通的,不通的路段有多长,使人们对救援物资的运输、公路的疏通有方向性;④大型建筑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水库大坝、大桥、高楼、大型工厂的破坏程度,使人们能预测它有没有潜在的威胁,需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⑤震区内地形状况,哪里是高山、深谷、陡坡;⑥植被的破坏情况。
(3)获得汶川地震灾区的遥感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灾区的遥感图片进行整理、查询和分析,从而确定灾害影响范围、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以及为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提出抗灾、救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