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中华文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华文化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其与自然世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的观念和情怀,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等方面。
以下是中华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照应。
这种理念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道家的“道法自然”、“与自然相合”,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
人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文人在作品中也经常通过自然元素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同一的理念,诗歌中的山川风月的描绘等,这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诠释。
二、自然与道德的互动中华文化中广泛流传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涉及到道德和伦理方面。
传统文人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通过与自然互动来修身养性、修养道德。
这种互动体现在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倡导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待,尊重万物生命,这是一种从宏观的伦理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互动。
三、自然的启发与思考在中华文化中,自然被视为智慧之源,追求道德、知识和智慧的人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自然充满了许多微妙而华丽的景色,每一处景致都耐人寻味。
文人雅士们借助自然的景色,反思人生、思考人生哲理,提炼出许多博学精深的道理。
山川、河流、花鸟昆虫等自然元素都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诗人们借助自然的舞台,抒发他们对生命、情感、人性的思考。
总之,中华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启发、互相依存的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源泉,通过自然的景物和变迁来反思人生、追求智慧。
在当代社会,保护自然、关注环境问题也成为中华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以更加科学和珍视的态度保护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黄帝曾经提出“自然辩证法”,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自然的调和关系,和谐的发展。
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繁衍生息,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达到调和、协调、和谐的发展。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与破坏。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可以长期和谐共处。
同时,人类也应该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辩证法所提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关系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艺术、宗教以及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念。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存在。
他们相信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孝道、敬天、和谐。
这种理念在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中都得到体现。
二、自然的节气和民俗习俗中国传统的节气和民俗习俗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神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吃饺子庆祝团圆。
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在特定日期里与自然互动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三、自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许多山水画、诗词作品都描绘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自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关系密切相关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们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道。
通过修炼,人们可以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与自然相通。
五、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致力于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园林、寺庙、宫殿等建筑遵循了自然的布局和造型,融入了自然的山水和植被。
这些建筑作品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景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和和谐共生的态度。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存在。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造成影响。
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环境、人类和未来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人类却对自然进行了各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自然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它,而不是继续进行过度开发和消耗。
尊重和保护自然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使用环保袋、减少碳排放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倡导环保、参与志愿者组织、支持环保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二、平衡发展和自然保护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工业,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发展和自然保护。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的理念,寻找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环保法规得到落实。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利共赢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制,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保持与自然的联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结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协调,既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又要平衡发展和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导语:在当今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通常倾向于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我们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简单和易懂的方式来探讨这一主题,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人类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依赖自然的资源和能量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2. 自然资源的依赖: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水、食物、空气等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这些资源,以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地从自然中获取所需。
3. 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工业污染、过度开垦和过度捕捞等行为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气候变化加剧等问题。
4. 自然对我们的影响:自然界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干旱等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1. 互赖关系: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等资源,而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为自然提供了很多价值,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2.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通过建立农田、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式改造了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过度的改造和开发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3. 意识到依赖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生命的质量和幸福程度与自然环境的健康和平衡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保护和维护自然,我们才能持续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三、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浪费,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和谐
社会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等于GDP增长
五、人工自然异化导致环境问题
人类在开放的自然界中实践,变天然自然 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认识自 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它干扰了自然界自 身的演化过程,是自然界人化,又使自然 界异化。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人对自然的 掠夺借助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了肆无忌 惮的状态。
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阶段
有序统一 混沌 奴隶 主人 伙伴 协同进化
(不分) (疏离分裂) (统一)
从奴隶到将军/从混沌到有序
(中间) (两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劳动
近代机器
工具
大工业
人 人工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生存方式、消费方式天然化、 生态化(城市规划、居家设 计、衣食住行) 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发展
(6)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 ……外化、对象化 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 关注物质生活 物欲膨胀、心灵枯竭 人的片面发展
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内化、个性化 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 物质与精神生活和谐协调 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 人的生态化、全面发展
工业生产 工业消耗
高生产
高消耗
工业污染 高污染
天然自然 物质种类总量陡减 整体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
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因而只能并存。
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形成
根据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界 的作用方式与所及范围,将自然分为三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人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 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 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 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 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活动历程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早期工业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直接 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以人为中 介的间接统一 人与人化自然的 直接统一
原始文明时期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 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 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
人与自然相矛盾的后果
第一,导致异化劳动的 产生。
马克思主义揭露了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劳动资料和劳动成果 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与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即 与自然相分离的现实;同时劳 动资料和劳动成果等自然物反 而成为支配、奴役工人的工具。 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发展,是 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 矛盾所引致的,为随后人与人 的分化与对立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人类 为中介的间接的统一关系
古代中国对这一关系的表现是中国古代的天命论 虽然阐述的是天与人的关系,其实是指自然与社会也就是 人的关系。
殷商时期, 殷民迷信原始宗教, 崇拜天, 把天视之为神。 殷盘庚说:“先王有服, 格谨天命。”(《尚书盘庚》) 人对天命必须绝对服从, 一切国家大事都必须通过占卜以 取得天的旨意, 按天的旨意行事。
早期儒家的天人论的代表观点是孟子的天人合一(天既 独立于人存在, 又具有绝对的权威。承认天的自然属性 的同时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以及荀子的明于天人之相 分”思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虽然也和天一样 属于自然, 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人与物不同,人可以制 天命而用之) 早期道家的天人论的代表观点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前 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 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 我调节能力,逐渐的,人类感受到了自然界愤怒的力 量,但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动物,当这种掠夺式的开 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期——和谐相处阶段。
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随着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高,人 人通过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仅 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在提高。于是, 能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 一些人便无限度地增加生产,对自然 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 界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与征服、掠 然界,人类降服自然力,迫使它 夺与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资源 为人们服务的直接结果是,在创 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不 可避免的事。人 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还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与自 循环经济、环境修复等缓和人与 然间矛盾日益突显。 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不 可缺少的技术支持
人与自然和解路径
第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第二,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一要注重长远的利益
二要“支配和调节”不利影响
第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变革
农业文明时期
在这段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 铁器的使用及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 进入了开发阶段。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自然 资源如土地、林木、草场、山川、河流等有较强的依 赖性,所做的更多只是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还没有 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进入21世纪,“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题, 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一系列的绿色,低碳 工业相继出现。
正是由于我们的这些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缓和, 我们所预期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的被构建出来。
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与人 化自然的直接统一
这一时期这主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 人与自然“和谐论” 在西方,是以马克思主义中的人与自然和 谐为代表思想, 在中国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西方思想源远流长,如《圣经》、古希腊神话中都体 现出了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主要有三: 其一,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世界的权利 其二,人与自然是敌对的 其三,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 自身的生存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都强调了人的地位,从而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
第二,导致人与人的分化与对 立。
对立的阶级关系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 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就是工人被剥削、 被奴役的过程,也是资本家不劳而获、 榨取剩余价值的过程。 其次是对立与对抗的关系。工人为反 对整个资产阶级而联合起来组成新的 阶级进行共同斗争。整个社会分化为 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 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产生,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 盾与对立。
早期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产生了一 系列技术革命,从而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 得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各 种机械装置被发明出来,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会。
但由此也引发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 飞跃前进,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 驱使他们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然”“统治自 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然而,这种 征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问题。 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征服阶段。
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 类唯一的劳动对象。
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紧 紧联系在一起。人类就是通 过劳动,实现了与自然的联 结和能量的交换。在人类劳 动的作用之下,自然界成为 不折不扣的劳动对象,不再 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界”, 而是凝结人的劳动、表现人 的特性的“人化的自然界”。
人的地位与作用
一方面,为缓和人与自 另一方面,为激化人与自 然矛盾提供技术支持。 然矛盾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 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 自然,甚至于崇拜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 种原始的和谐状态。(依赖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与自然的直接 统一,认识表现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和自然神的崇拜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表现形式为万物 有灵论、巫术、图腾崇拜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对自然神的崇拜。原始人在自然界之外构想了一个 超自然世界,认为自然界的秩序来自超自然力量的 支配和安排,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如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山和土地,凶禽猛兽等,均为超自然神 灵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 人的地位与作用 人与自然演进过程 人与自然相矛盾的后果 人与自然和解路径
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
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 生存的前提。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 而存在的,而人不仅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而且还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如 此,人的生存还离不开自然 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 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 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 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 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与自然演进过程(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完全受自然支配阶段
第二,有意识地解读 自然现象阶段
第三,“改造或征服自然”阶段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
透过资本主义滥用科学技术、违背 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 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 自然界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 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 自然规律,导致资源极大浪费和环 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 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 界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 境极大破坏的现象,认识到资本主 的增多,人对自然的认识获得了 量与人相对立,人同自然界的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及随后 义生产方式是导致人与自然相矛盾 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人们不再 关系完全像牲畜等动物同自然 爆发的工业革命,人类认识、改 的制度根源。主张对资本主义生产 以“畜群意识”或“绵羊意识” 界的关系一样,完全慑服于自 造或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 看待自然,而是有意识地以自己 然界。人类对自然界是一种纯 在此情况下,人类以自然界主人 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 的理解来解读自然现象。由于认 粹的动物意识。在这一阶段, 自居,对自然界展开前所未有的 行完全的变革”。在变革基础上, 识的局限性,这种对自然界的解 人在大自然面前与动物一样束 开发与改造、掠夺与破坏并制造 设想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把 读通常通过神话故事表现出来, 手无策、无可奈何。“这是纯 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 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毕竟是人 粹的畜群意识,这里,人和绵 废弃物,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 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类第一次对自然界的描述与把握。 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 枯竭、物种锐减、土地沙化、气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 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 候异常等现象。这时候的自然界 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 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 成了人类的工具和奴隶,人与自 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以实现人 能。” 然的矛盾日益尖锐。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 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这个时期自然和人的关系仍然是以人类 为中介的间接的统一关系
这一时期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征服论: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这一时期在西方的表现是继承并发展人本主义思想,遵 循天人对立认识
现代工业文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