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采样试题

废气采样试题
废气采样试题

废气采样考核试题

填空

1.对除尘器进出口管道内气体压力进行测定时,可采用校准后的标准皮托管或其他经过校正的非标准型皮托管(如S型皮托管),配压力计或倾斜式压力计进行测定。

2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锅炉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总采气量应不少于1m3,取三次采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管道的烟尘浓度值。

3.采集烟尘的常用滤筒有玻璃纤维滤筒和滤筒两种。

4.烟尘测试中的预测流速法,适用于工况的污染源。

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等速采样的原理是: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采样嘴气流,使采样嘴的吸气速度与测点处气流速度,并抽取一定量的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上捕集到的颗粒物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量,计算排气中颗粒物浓度。

6.在烟尘采样中,形状呈弯成90o的双层同心圆管皮托管,也称型皮托管。

7.在矩形烟道内采集烟尘,若管道断面积<0.1m2,且流速分布、对称并符合断面布设的技术要求时,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8.蒸汽锅炉负荷是指锅炉的蒸汽量,即锅炉每小时能产生多少吨的,单位为t/h。

二、判断

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T 5468-1991)中规定,对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情况下进行。()

2.用U形压力计可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全压和动压。()

3.在采集固定污染源的气体样品时,烟尘采样嘴的形态和尺寸不受限制。()

4.烟尘采样时如果采样速度小于采样点的烟气速度,所测定的样品浓度会高于实际浓度。()

5.在固定污染源采样中,当管道内压力比大气压力大时,静压为正;反之,静压为负。()问答题

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到则》(HJ/T55-2000)中对气象因子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做了分类,是对这四种适宜程度分别进行描述。

2.简述在单位周界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时,如果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或不好时如何设定监控点。

一、1.U形

2.3 3

刚玉

比较稳定

正对相等

标准

比较均匀

蒸汽

二、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三、1.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于无组织排放监测

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于无组织排放监测

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于无组织排放监测

d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2.当单位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以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当单位周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仅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如果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漩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据围墙1.5-2.0m,距地面1.5m处。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 1.采样工作流程 1.1监测项目调查 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 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 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 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 1.4.气态污染物 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 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参数。 1.6采样记录相关事项 环境空气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副架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修改要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年

目录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 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 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 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 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 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 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 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枯 丰 平 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 采样: 送样: 接样: .第 页 共 页

空气和废气采样采样总汇(方法和仪器)

空气和废气采样总汇 序号检测 项目 检测方法及编号采样方法样品保存及仪器注意 事项 1 二氧 化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 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空气 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 家环保总局 2003年第四 版) 串联两个50ml吸收液的吸收管 0.5L/min的流量,采气5~15L 样品全程避光。冷藏 仪器:(大气采样仪和中 流量)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 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HJ/T57-2000 仪器直接测量仪器:(烟尘仪)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 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短时间采样:装10ml吸收液的吸收管,以0.5L/min 流量采气45-60min,温度控制在23-29℃. 长时间采样:装50ml吸收液的吸收管,以0.2L/min 流量采气24h,温度控制23-29℃. 样品全程避光。冷藏 (仪器:大气采样仪和中 流量) 2 二氧 化氮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 15435-1995 短时间采样(1h以内):取一支多孔玻板吸收瓶, 内装10.0mL吸收液,标记吸收液面位置后以 0.4L/min的流量,采集环境空气6-24L。 长时间采样(24h以内):用大型多孔玻板吸收瓶, 内装25.0mL或50.0mL吸收液,液柱不低于80mm, 标记吸收液液面位置,使吸收液的温度保持在20℃ ±4℃,以0.2L/min的流量,采集环境空气288L。 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 程,应避免阳光照射。气 温超过25℃,长时间运 输和存放应采取降温措 施。(仪器:大气采样仪 和中流量) 3 氮氧 化物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 法》(国家环保总局 2003 年第四版) 短时间:串联两支10ml吸收管和一支内装5-10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0.4L/min流量采气 4-24L 长时间:串联两支1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和 一支内装5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 0.2L/min流量采气288L,氧化瓶串联在吸收瓶中间 应避免阳光照射。样 品采集后尽快分析。 若不能及时测定,将 样品于低温暗处存 放,样品在30℃暗处 存放,可稳定8h;在 20℃暗处存放可稳定 24h; (仪器:大气采样仪)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 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 光光度法 HJ/T 43-1999 按顺序串联一个空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一支氧化管 和两个各装75ml吸收液的吸收管板, 0.05-0.2L/min的流量,采气至第二个吸收瓶呈微 红色,停止采样。 定位电解法《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 总局2003年第四版) 仪器直接测量(仪器:烟尘仪) 4 林格 曼黑 度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 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 法 HJ/T 398-2007 观察30分钟内累计时间出现超过2分钟最大的林格曼黑度 (仪器:林格曼黑度望远镜) 5 饮食 业 油烟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 油烟专用滤芯 连续采样5次,每次10min (仪器:烟尘仪) 采样工况:饮食业单位作业高峰期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doc 118页)

浙江省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原始记录表目录 ZHJC/JL001 pH 、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测试原始记录 ZHJC/JL002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3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04 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ZHJC/JL005 (冷)原子荧光 吸收 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6 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08 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ZHJC/JL009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0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1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 ) ZHJC/JL012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 ) ZHJC/JL013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Ⅲ) ZHJC/JL014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 ) ZHJC/JL015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 ) ZHJC/JL016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 ZHJC/JL0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ZHJC/JL018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ZHJC/JL019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ZHJC/JL020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1 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2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ZHJC/JL023 标准物质配置记录 ZHJC/JL024 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ZHJC/JL025 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6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 ZHJC/JL027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一、采样工作流程 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 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 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 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 4、现场采样 (1)气态污染物采样 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 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 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

环境空气采样

第一章环境空气和废气 第一节环境空气采样 一、填空题 1.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μm的颗粒物。可吸 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 μm的颗粒物。 2.氮氧化物是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的总称。3.从环境空气监测仪器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或监测光束距离的两倍以上。 4.气态污染物的直接采样法包括注射器采样、采气袋采样和固定容器法采样。 5.气态污染物的有动力采样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采样法和低温冷凝浓缩法。 6.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压力、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 7.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滤料法和自然沉降法。 8.在环境空气采样期间,应记录采样流量、时间、气样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9.在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向上;采样后应检查确定滤膜无破裂,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清晰,否则该样品膜作废,需要重新采样。10.使用吸附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采样前应做气样中污染物穿透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或避免样品损失。 11.环境空气24h连续采样时,采样总管气样入口处到采样支管气样入口处之间的长度不得超过 3 m,采样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 m。 12.在地球表面上约 80 km的空间为均匀混合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的地球表面上空 12 km范围,叫对流层,特别是地球表面上空2km的大气层受人类活动及地形影响很大。 13.一般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采样的多孔玻板吸收瓶(管)的阻力应为± kPa。要求玻板2/3面积上发泡微细而且均匀,边缘无气泡逸出。 14.短时间采集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样品时,U形玻板吸收管内装10ml吸收液,以 L/min的流量采样;24h连续采样时,多孔玻板吸收管内装50m1吸收液,以~ L/min的流量采样,连续采样24h。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一、采样工作流程 1、接受任务 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 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 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 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 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 4、现场采样 (1)气态污染物采样 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

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 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 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 1)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 2)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 3)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附加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 4)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有错划掉,盖监测人印章。 6、样品转移、交接 工作结束后,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二、采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

原始记录书写要求

一.书写要求 1. 记录表格使用炭素,蓝黑墨水填写或计算机打印(必须保证记录的原始性),字体要书写工整,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纯蓝墨水填写;分析结果报告单要求必须打印。所有打印的记录不能手工改错,如果改错,须重新打印。 2.每项监测任务的所有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表格,均应使用同一个编号,即本次监测任务的唯一性标识。 3.手写的记录表格如有空格,则划斜线和加盖“以下空白”印章:打印的记录表格如有空格,不得手划斜线,在最后一个监测分析数据下方如有空格,应在紧邻下一空格内加盖“以下空白”印章或手填“以下空白”。 4.记录表格整体框架和要素原则上不得变动,但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列宽、行高,也可进行个别相邻格的合并或拆分等。如使用者认为整体框架和要素确需变动或修改,应按照有关程序规定进行。 5.原始记录填写应在一格中的下半部,不得涂改、刀刮。如需修改,应在错误处划一斜线(应能看清原记录数据),并加盖本人私章,并在此格上部书写正确的数据,每页原始记录改错地方不应超过三个。 6.所有落款应签姓名不得盖章,签姓名用全称,签名字体工整、消晰、整齐原始记录单“分析人”一栏,未持证人员不能单独签名,应将姓名签在持证人员之后:分析人员只有1人时,该分析人员不得在校核或审核处签名。 7.原始记录中相对偏差取一位有效数字或整数,修约规则为只入不舍,加标回收率取整数。 8.原始记录和分析结果报告单中,当测试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或最低检出浓度时,应填报为“未检出”,并在记录中注明方法检出限或最低检出浓度。容量及重量分析项日,如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氯化物、石油类,全盐量。矿化度、溶解性总固体等低于检测下限时,以“

环境检测报告

环境检测报告

监测报告 **监字[2011]第*号 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 2011年2月15日

1、报告无本站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须填写清楚,涂改无效; 3、监测委托方对监测报告有异议,须于收到本监测报告之日起 十日内向我站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报告仅对当日采集样品负责; 5、本报告不得用于广告宣传; 6、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本报告; 7、报告无CMA章无效; 9、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监测站 电话: 传真: 邮编: 地址:

1、监测目的 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依据《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年**月**日至**日对**有限责任公司**厂固定污染源进行第*季监督性监测,依据本次监测数据编写此监测报告。 2、监测依据 2.1**监发[2008]**号,关于转发《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2.2《**省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实施细则》。 2.3国家有关监测分析方法、规范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监测内容 3.1监测项目:粉尘、苯可溶物、苯并[a]芘。 3.2监测点位和频率 在各污染源除尘设施后设一个采样点,采样点位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相关要求,每个监测点均采3个样品,具体见表1。 表1 焦化厂污染源废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方法 废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锅炉废气监测方案

浙江工业大学-毓秀食堂 锅炉废气监测方案 单位:浙工大生物与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项方会郭李悬王云鹏王嘉兴 指导老师:李非里

目录 一、监测目的----------------------------------------------3 二、基础资料调查 ----------------------------------------3 三、监测采样点的设计------ -------------------------------5 四、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7 五、选定监测项目及分析监测技术----------------------------7 六、采样 -------------------------------------------------9 七、实验方法----------------------------------------------11 7.1 烟气参数的测定 (13) 7.2 二氧化硫的测定 (11) 7.3 氮氧化物的测定 (13) 7.4 黑度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 烟尘颗粒物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7.6 汞及其化合物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数据记录----------------------------------------------16 九、标准比较及建议 ---------------------------------------18 十、附录--------------------------------------------------18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要求规范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T5468-1991、GB/T16157-1996) 一、点检烟气分析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道气分析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水收集器及采样探针中是否有冷凝水; 2.5粉尘过滤器是否清洁; 2.6仪器充电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 2.7整个抽气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二、点检烟尘采样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尘采样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皮托管及采样嘴是否完好; 2.5干燥器中硅胶是否失效; 2.6洗气瓶中双氧水是否混浊; 2.7打印机是否正常;

2.8整个采样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三、样品交接(滤筒、样品瓶)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结束后采样人员与实验室内分析人员的样品交接。 2、操作步骤: 2.1 采样人员在现场监测结束回到实验室后应立即与样品分析人员进行样品交接。 2.2 在样品交接后,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应共同、完整、正确地填写样品交接单上各栏内容。 2.3 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必须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 3、注意事项: 样品交接单应随测试报告归档。 四、样品分析(滤筒、重量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前后滤筒的称重。 2、一般事项: 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的有关规定。 3、器具与材料: 3.1器具 (1)分析天平精度0.1mg (2)烘箱 0-300℃ 3.2材料:圆筒状玻璃纤维滤筒,28×70mm 4、操作步骤: 4.1用铅笔将滤筒编号。(新规定不能用铅笔)

环境空气及废气采样方法综合版.doc

实用文档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项目性质流量 /采样时间样品富集方式备注 污染源浓度 <1000mg/m 3时,0.5L/min 的流量采气 20~30min ;串联两个各装 50.0ml 吸收液的多 尽快分析,样品放置时间不超过1h。浓度 >1000mg/m 3时, 0.5L/min 的流量采气 13~15m 孔玻板吸收瓶 二氧化硫 一个内装 10.0ml 甲醛缓冲吸收液采样时吸收液温度应保持在23-29 ℃;样品采集、 环境0.5L/min 的流量采气 60min 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避光。当气温高于30℃时, 的多孔玻板吸收管 采样后如不能当天测定,可将样品放于冰箱内。 污染源定电位电解法采集好的样品置于冰箱内3-5℃,并于 24h 内分析完毕。 氮氧化物 一个内装 10.0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避光。气温超过环境0.4L/min 流量采气 10-60min 板吸收管,需加氧化管24℃,长时间( 8h 以上)应采取降温措施。 污染源0.5L/min 流量采气 5-30min 串联两个各装 50.0ml0.05mol/l 氢若排气中含有氯化物颗粒性物质,应在吸收瓶之氧化钠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前接装滤膜夹。 氯化氢 环境 1.0 L/min 流量采气 30-60min 串联两个各装 5.0ml0.05mol/l 氢应装 0.3um 滤膜夹于吸收瓶前,如果样品不能当 氧化钠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天分析,置于冰箱 2-5℃保存,保存期不超过 48h。 污染源0.5 L/min 流量采气 10-20min 串联两个内装 10.0ml 甲基橙吸收 当甲基橙吸收使用液颜色有明显减褪时,即可停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 氯气止采样。该样品显色完成后溶液颜色稳定,常温 0.6 L/min 流量采气,如不褪色,采样时一个内装 10.0ml 甲基橙吸收液的 环境下可放置暗处至少可保存15D。 间 >50min,多孔玻板吸收管 污染源0.5 L/min 流量采气 20-40min 浓度高时,可串联两支内装 10ml 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避光采样, 8h 内测定。采样后现场加显色剂,携 硫化氢 一个内装 10ml 吸收液的气泡吸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环境 1.0 L/min 流量采气 30-60min 收管

污染源废气监测采样问题分析与信息化研究

污染源废气监测采样问题分析与信息化研究 摘要对于污染源废气的监测采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样的样品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测定结果。本文主要就污染源废气检测采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染源废气;环境监测;采样 1 污染源废气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污染源废气具有较大的毒性,因此,在对其进行监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保证电源、操作平台能够正常工作,采样仪器的气密性良好,还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好防毒、防火、防爆的预防措施。然后,为了使采样过程顺利进行,还需要对生产的原材料、产品的生产工艺、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废气的排量、压力、流量是否经过净化处理等进行详细的了解[1]。 2 采样方法的选取 2.1 采样方法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对污染源废气的采样主要分为两种方法,直接采样和富集采样。当废气中被测物的浓度比较高时,通常采用的是直接采样法。另外,如果使用的分析方法比较灵敏,也需要进行直接采样,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分析结果,比较经济、方便。如果废气中所含的被测物的浓度较低时,就需要采用富集采样。该方法得到分析结果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从实际的角度考虑,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更符合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 2.2 采样孔的选取 由于各种废气处理设施有所差异,采样位置也有具体的要求。首先,对于湿量较大的废气监测,监测点应选择在靠近废气排放的出口。另外,如果废气排气筒中的负压比较大,则应选择面积比较大的断面进行监测。选定好采样位置后,开设采样孔,要注意采样孔的内径不能小于80 毫米,孔管长不大于50 毫米,当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内径不能小于40 毫米。不进行采样时,要注意将其封闭。另外,针对不同形状的烟道,采样孔的设置也不同。对于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置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相互垂直的直径线上,对于矩形或者方形的烟道,应设置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延长线上。 2.3 采样的步骤 首先要对管道(或排气筒、烟囱)进行测量,测量它的直径及管壁厚度,然后接通仪器的电源,之后打开采样孔,清除孔中的积灰,打开采样仪器开关,按照步骤进行操作。选择1,输入大气压和采样日期,读取大气压表的数字,根据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欢迎阅读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 1.采样工作流程 1.1监测项目调查 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 1.3 1.4. 1.5 1.5.1 1.5.2 1.6 结束)、 1.7样品转移、交接。 工作结束,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2.采样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2.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 2.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口密封,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光线检查滤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 2.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果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2.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后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次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 2.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状镊子。 2.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温度)。 2.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止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 2.9 2.10 2.11 2.12 3. 3.1 3.2 1 ? ?2 ? ?3 ? 3.2.2 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2.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一般情况下,可向被测污染源所在地区的气象台(站)了解当地的“常年”气象资料,其内容应包括: 1)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 2)按月统计的平均风速和最大、最小风速; 3)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 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

采样原始记录规范

原始记录填写规范 一、废水: 1、水或废水可根据具体的采样点描述。 2、废水中所测的BOD5,报告中统一写汉字“五日生化需氧量” 3、水的性状描述,需按以下4项格式填写: 颜色、气味、浮油、悬浮物 “气味”栏可选用“无、微臭、臭”; “浮油”栏可选用“无、少、多”; “悬浮物”栏可选用“清、微浊、浑浊”。 例如:黄色、臭味、多浮油、浑浊 无色、无味、无浮油、清 4、水样固定剂: 用完的水样固定剂不要丢弃在接样室里,要放回原位。其中拿NO x氧化剂的时候要注意查看日期及颜色,若过期或者颜色不是紫红色的,请告诉我更换,不要拿出去采样。 二、无组织废气: 1、上风向参照点1个(点位描述为:XX废气厂界上风向参照点1#)、下风向监控点3个(点位描述为:XX废气厂界下风向监控点2#、XX废气厂界下风向监控点3#、XX废气厂界下风向监控点4#)。1#、2#、3#、4#需统一写在参照点、监控点后面。 下风向三个监控点之间的间距要稍微分开一些,不要隔的太近。 2、画无组织废气和噪声图时,图上面需加上“点位分布示意图:△表示监测点”。无组织和噪声点位都用空心三角形△表示。无组织废气示意图中的风向用三个箭 头表示,如“”。方位“N”需写在箭头的正上方。 3、无组织废气图和厂界噪声图内容需画的一致,厂界四周的建筑物、厂区内主要的车间、办公楼都需体现。让图保持一定的美观度。

三、废气 1、当废气测处理前和处理后时,处理前点位名称为“XX废气处理前”,处理后点位名称是“XX废气排放口”。当废气有处理设施,而不用测处理前时,点位名称为“XX废气排放口”。详细的处理设施名称在企业信息中体现。 2、发电机废气项目,所写的“烟尘”,而是“颗粒物”,因为企业发电机执行的是国标GB16297标准。锅炉废气出“烟尘”。 3、烟气(SO2、NO x、CO)的计算:烟气的浓度、折算浓度均保留整数,排放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注意,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噪声 1、噪声监测布点图和无组废气监测布点图表示要明确周围有敏感点的必须标 示清楚,并注明与相关敏感点的距离(单位:m)。 2、噪声采样需测背景值,当测量值与背景值的差值在3~10dB之间,则按表进 行修约。噪声图需标明方向、点位,并较详细的画出四周的情况和界内的建筑分布。 3、验收监测时:测厂界噪声时,如企业有发电机、锅炉,噪声图中要体现发电机和锅炉,且需有一个监测点是在靠近发电机、锅炉房外的厂界测,此点对应的主要声源应为“发电机/锅炉及生产噪声”或“发电机/锅炉噪声”。 4、验收监测时,如企业有取消环评批复上提到的生产工艺时,采样员现场确认无误后,需厂方出具证明,采样员在证明上签字,报告的企业信息中也需体现。 5、验收监测时,所有企业都需测昼间和夜间噪声,如果企业夜间不生产,需提供盖章证明,可以不用测夜噪。噪声结果下面统一注明“由于企业夜间不进行生产(企业已出具相关证明),故夜间噪声不作监测。” 五、环评的现场描述: ①描述采样点附近有无污染源及其类型。如粉尘大小、异味强弱、车流量大小、距离远近等。 ②要有针对性描述,采气的描述异味,采样点在村子附近的,优先选择居民区,应尽量避开人流、车流量较多的交叉口;采TSP、PM10的描述粉尘,选点远离主干道、人为影响因素较小的地方。

xx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制 2012年4月

目录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 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 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 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 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 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 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 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枯 丰 平 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 采样: 送样: 接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