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_r1(1) 修改版

合集下载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一、引言钢筋混凝土梁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承重构件,其正截面的抗弯强度是评价梁的性能指标之一。

为了确定梁的正截面抗弯性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及方法、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研究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的抗弯性能,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具体目的包括: 1. 掌握梁正截面抗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测定梁在不同加载荷载下的挠度和应变; 3. 绘制梁在不同荷载下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4. 对比分析不同梁的抗弯性能。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梁模具;2.准备好所需的混凝土和钢筋材料;3.检查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的工作状态。

2. 梁制作1.在模具内放置钢筋,按照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的布置方式和数量;2.注入混凝土,在振捣混凝土的同时,注意排除气泡;3.需要制作多个相同规格的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装置与测试途径1.将制作好的梁放置在抗弯实验机的两个支座上,并调整支座的间距;2.通过加载装置施加荷载于梁上,使其弯曲;3.使用传感器测量梁的挠度和应变。

4. 实验进行1.自由挠度测量:在没有加载荷载作用时,测量梁的自由挠度;2.逐级加荷:依次增加加载荷载,记录每一级荷载下梁的挠度和应变;3.荷载卸载:依次减小荷载直至荷载卸载。

5. 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梁的弯矩、弯曲应力和应变等参数;2.绘制荷载-挠度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3.分析比较不同梁之间的抗弯性能。

四、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抗弯实验机:用于施加加载荷载于梁上,实现梁的弯曲。

•挠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梁的挠度变化,通常采用电阻应变片传感器。

•应变传感器:用于测量梁中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变化,通常采用电阻应变片传感器。

2. 实验方法•自由挠度测量方法:在没有加载荷载时,测量梁的自由挠度。

•加载荷载方法:逐级增加加载荷载,记录每一级荷载下梁的挠度和应变。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实验的进行,掌握梁的正截面抗弯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1.受力分析当梁受到外力作用时,梁内部会产生内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弯矩。

在梁的中性轴处,弯矩为0,在上部纤维和下部纤维处则呈现相反的符号。

因此,在不同位置上的混凝土和钢筋所承受的应力也不同。

2.截面抗弯性能分析在梁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混凝土与钢筋之间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因此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以形成一个整体。

当外力超过一定值时,由于混凝土本身脆性较大,容易产生裂缝,进而导致整个梁失效。

3.影响因素分析(1)截面形状:不同形状的截面对于抵抗外力有着不同的效果。

(2)材料特性: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特性的不同,会影响其受力性能。

(3)受力状态:梁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抗弯性能也不同。

(4)配筋率:钢筋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对于梁的抗弯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制作试件根据实验要求,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试件。

一般而言,试件应该采用正方形或矩形截面,并且在试件中应该按照一定比例配筋。

2.实验测量将试件放置在测试机上,并加载到规定荷载值。

通过测试机上的传感器和测量仪器,可以得到试件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和荷载值。

同时,还需要记录下试件断裂时所承受的最大荷载值。

3.数据处理根据测试结果,可以计算出试件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变、应力和变形等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到试件在正截面抗弯方面的性能表现。

四、实验注意事项1.制作试件时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以保证测试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测试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荷载值的大小和速率,以避免试件过早失效。

4.在记录测试数据时需要注意精度和准确性,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正截面抗弯实验的进行,可以得到试件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变、应力和变形等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试件在不同荷载下的截面抗弯性能表现。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抗弯性能的试验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抗弯性能的试验

前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离不开混凝土结构。

因此,对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拟通过试验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受力机理和性能做初步的分析。

1.试验目的:(1)本试验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静力集中荷载下,在梁的纯弯段通过测得梁在不同受力阶段的挠度、角变位、截面上纤维应变和裂缝宽度等参数,来分析梁的整个受力过程以及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抗裂性能;(2)进一步学习各种常用仪器仪表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3)掌握试验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表达方法;2.试验设计2.1构件的设计本试验采用的构件是一根截面尺寸为b=200--300mm,h=300—500mm,混凝土等级C20--C50;钢筋HPB235--HRB400;跨度l=2.5m—5m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下面确定构件的尺寸并进行配筋计算。

截面尺寸确定:l=4.5mh=(1/18—1/12)l=400mmb=(1/3—1/2)h=200mm构造层: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

材料选择:混凝土采用C30,钢筋采用HRB335。

配筋计算:为防止混凝土发生超筋破坏,应当控制受压区高度。

使构件在受拉区钢筋屈服时,受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极限应变,受压区出现水平裂缝,混凝土被压碎,构件破坏。

根据这一破坏形态,对钢筋混凝土梁按界限配筋率进行配筋计算。

根据力矩平衡关系,分别对手拉去纵向受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电荷受压区混凝土应力的合力作用点取矩,则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为: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查表4-3得,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等级为HRB335的混凝土构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b=0.550,所以该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最大值为1.0×14.3×200×(400-35)×0.550×(1-0.5×0.550)=151.93KN·m=151.93/[300×(400-35) ×(1-0.5×0.550)]=1913.8选用328,=1847;验算最小配筋率/(b×h)=1847/(200×400)=2.31%=45=45×1.43/300×100%=0.215% >单面钢筋的配筋率也满足大于0.2%的要求。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R修改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R修改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一、实验的目的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破坏的全进程,并验证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实验研究的方式。

3.把握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的一些大体技术。

二、实验原理(1)适筋破坏:适筋梁具有正常配筋率,受拉钢筋第一屈服,随着受拉钢筋塑性变形的进展,受压混凝土边缘纤维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压碎。

这种破坏前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和裂痕预兆.破坏不是突然发生的,呈塑性性质。

破坏前裂痕和变形急剧进展,故也称为延性破坏。

(2)超筋破坏:当构件受拉区配筋量很高时,那么破坏时受拉钢筋可不能屈服,破坏是因混凝土受压边缘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被压碎、钢筋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引发的。

发生这种破坏时,受拉区混凝土裂痕不明显,破坏前无明显预兆,是一种脆性破坏。

由于超筋梁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破坏前无警告,而且受拉钢筋的强度未被充分利用而不经济,故不该采纳。

(3)少筋破坏:当梁的受拉区配筋量很小时,其抗弯能力及破坏特点与不配筋的素混凝土类似,受拉区混凝土一旦开裂,那么裂痕区的钢筋拉应力迅速达到屈服强度并进入强化段,乃至钢筋被拉断。

发生这种破坏时,受拉区混凝土裂痕很宽、构建扰度专门大,而受压混凝土并未达到极限压应变。

这种破坏是“一裂即坏”型,破坏弯矩往往低于构件开裂时的弯矩,属于脆性破坏,故不许诺设计少筋梁。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静态应变仪(2)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3)手动液压泵全套设备(4)工字钢分派梁(5)千分表(6)手持式引伸仪(7)千斤顶(8)裂痕观看镜和裂痕宽气宇测卡四、实验方案(1)方案介绍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式,它是依照正交性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份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有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实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要紧方式。

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式。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一、实验记录结果表应变与挠度记录表测点荷载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με挠度mm荷载级数荷载值1 2 1 2 3 4 1 2 3 4 5 KN με预载0 -1 1 0 1 0 0 0.0030000.003 4 13 13 21 6 -3 -12 0.0030.1770.007-0.230.017 8 41 41 64 19 -8 -32 -0.060.3630.007-0.06012 98 83 141 46 -10 -59 -0.1530.5570.0070.10.017标准加载14 129 107 190 65 -9 -72 -0.1970.680.0070.20.013 16 162 130 224 89 -5 -83 -0.2370.80.0070.310.023 18 195 156 289 116 -3 -98 -0.2530.920.0070.4270.023 20 232 183 351 144 2 -112 -0.273 1.040.0130.5270.023 22 270 214 417 179 9 -127 -0.283 1.1630.0130.7670.017 24 311 245 497 224 19 -147 -0.31 1.30.090.7870.02 26 349 275 570 263 30 -155 -0.333 1.4370.2170.9730.023 28 386 305 643 300 37 -169 -0.36 1.5570.34 1.0270.017 32 450 368 769 361 51 -198 -0.38 1.820.583 1.270.017 34 487 401 838 395 56 -215 -0.37 1.940.727 1.407-0.007破坏加载38 552 475 964 459 68 -245 -0.38 2.217 1.043 1.68-0.013 42 618 540 1078 524 80 -275 -0.383 2.547 1.327 1.937-0.01 46 685 584 1208 610 96 -306 -0.38 2.783 1.637 2.237-0.007 50 750 655 1386 687 115 -335 -0.38 3.393 1.943 2.543-0.007 54 817 714 1510 776 139 -367 -0.38 3.403 2.273 2.88058 886 783 1645 853 153 -405 -0.38 4.2 2.74 3.413-0.00362 949 864 1781 928 164 -439 -0.39 4.757 3.42 3.973-0.003 66 1011 914 1895 991 172 -475 -0.3979.373 3.913 4.503-0.00370 1180 2487 2113 1133 273 -500 -0.4037.057 4.51 5.230.003二、实验现象描述及裂缝分布图如图,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梁逐渐出现裂缝并变大,且裂缝成斜向分布。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构造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土木匠程专业10级3班姓名学号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设施:. (2)2.1 试件2.2 实验仪器设施三、实验成就与剖析,包含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依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3)3.1 实验简图 2实验简图少筋损坏 -配筋截面适筋损坏 -配筋截面3.14 超筋损坏 -配筋截面少筋损坏:. (3)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照,剖析原由绘出试验梁 p-f 变形曲线绘制裂痕散布形态图简述裂痕的出现、散布和睁开的过程与机理适筋损坏:. (6)3.231 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照,剖析原由绘出试验梁 p-f 变形曲线绘制裂痕散布形态图简述裂痕的出现、散布和睁开的过程与机理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痕宽度的影响3.4 超筋损坏: (9)3.4.1 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照,剖析原由3.4.2 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3.4.3 绘制裂痕散布形态图3.4.4 简述裂痕的出现、散布和睁开的过程与机理四、实验结果议论与实验小结。

(1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城市建设学院 (院、系) 土木匠程 专业 103 班 11 组 混凝凝土构造设计原理 课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2012/11/18 教师评定实验一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 . 认识受察看认识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损坏特点。

② . 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痕出现和发展过程。

③ . 测定或计算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考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实验设施: 试件特点( 1 ) 依据 试验 要 求,试 验 梁的 混凝土 强度 等级 为 C25( fck 2 , ftk2,f c 11.9N / mm 2 , E c 42=2.8 × 10N/mm ), 纵 向 受 力 钢 筋 强 度 等 级 HRB335级(极限抗 拉 强 度 标 准 值 为 f yk 335N / mm 2),箍筋与架立钢筋强度等级 HPB300级(折服强度标准值为f2)y =300N/mm( 2 )试件为b × h=210 × 525 mm 2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20mm 。

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抗弯实验(报告和教材修改)参考模板

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抗弯实验(报告和教材修改)参考模板

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指导书和报告)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试 验 指 导 书一、试验的目的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破坏的全过程,并验证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

3.掌握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试验内容:1.了解试验方案的确定(由教师讲解)。

2.了解试验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由教师讲解)。

3.了解试验梁的加载装置及其性能(由教师讲解)。

4.试验梁上安装测量仪表。

5.在加载试验过程中测读量测数据。

观察试验梁外部的开裂,裂缝发展和变形情况。

6.整理试验数据,写出试验报告。

三、试验梁:1.试验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2.①号筋要留三根长500mm 的钢筋,用作测试其应力应变关系的试件。

3.在浇筑混凝土时,同时要浇筑三个150×150×150mm 的立方体试块。

作为梁试验时,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1-12-2四、试验梁的加载及仪表布置:五、试验量测数据内容:1.各级荷载下支座沉陷与跨中的挠度。

2.各级荷载下主筋跨中的拉应变及混凝土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3.各级荷载下梁跨中上边纤维,中间纤维,受拉筋处纤维的混凝土应变。

4.记录、观察梁的开裂荷载和开裂后在各级荷载下裂缝的发展情况(包括裂缝的W max )。

六、试验仪器及设备1.YE2583A 程控静态应变仪 3.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5.手动液压泵全套设备7.工字钢分配梁(自重0.07kN/根) 2.千分表(备用)4.手持式引伸仪(标距10cm )6.千斤顶(P max =320kN ,自重0.01kN/只) 8.裂缝观察镜和裂缝宽度量测卡七、试验要求(一)参加部分试验准备工作: 1.试件的制作。

2.试件两侧表面刷白并用墨线弹画40×100mm 的方格线(以便观测裂缝)。

3.试件安装及仪表、设备的调试。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专业12级1班姓名学号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 -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 -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 -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院、系)专业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4 年 10 月 16 日教师评定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_r1(1) 修改版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实验一、试验的目的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破坏的全过程,并验证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

3.掌握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适筋破坏:适筋梁具有正常配筋率,受拉钢筋首先屈服,随着受拉钢筋塑性变形的发展,受压混凝土边缘纤维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压碎。

这种破坏前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和裂缝预兆.破坏不是突然发生的,呈塑性性质。

破坏前裂缝和变形急剧发展,故也称为延性破坏。

(2)超筋破坏:当构件受拉区配筋量很高时,则破坏时受拉钢筋不会屈服,破坏是因混凝土受压边缘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被压碎、钢筋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引起的。

发生这种破坏时,受拉区混凝土裂缝不明显,破坏前无明显预兆,是一种脆性破坏。

由于超筋梁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破坏前无警告,并且受拉钢筋的强度未被充分利用而不经济,故不应采用。

(3)少筋破坏:当梁的受拉区配筋量很小时,其抗弯能力及破坏特征与不配筋的素混凝土类似,受拉区混凝土一旦开裂,则裂缝区的钢筋拉应力迅速达到屈服强度并进入强化段,甚至钢筋被拉断。

发生这种破坏时,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很宽、构建扰度很大,而受压混凝土并未达到极限压应变。

这种破坏是“一裂即坏”型,破坏弯矩往往低于构件开裂时的弯矩,属于脆性破坏,故不允许设计少筋梁。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1)静态应变仪(2)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3)手动液压泵全套设备(4)工字钢分配梁(5)千分表(6)手持式引伸仪(7)千斤顶(8)裂缝观察镜和裂缝宽度量测卡四、实验方案(1)方案介绍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

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

这种科学设计方法是应用一套已规格化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实验工作,其优点是适合于多种因素的实验设计,便于同时考查多种因素各种水平对指标的影响。

通过较少的实验次数,选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即选出各因素的某一水平组成比较合适的条件,这样的条件就所考查的因素和水平而言,可视为最佳条件。

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判断那些因素只起单独的作用,那些因素除自身的单独作用外,它们之间还产生综合的效果。

本实验中影响因子有三个,分别是强度、配筋率和配箍率。

水平数均为3,由此列出正交表如下图:正交试验试件因素表试件数量强度配筋率配箍率1 2 3 C20C20C200.40.81.20.20.40.54 5 6 C30C30C300.40.81.20.40.50.27 8 9 C40C40C400.40.81.20.50.20.4(2)试件构造①试件尺寸(矩形截面):b ×h ×l =100×160×1400mm ; ②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30,C40; ③纵向受拉钢筋的种类:HRB400; ④箍筋的种类:HPB300(纯弯段无箍筋); ⑤纵向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0mm ; (3)试验梁的加载及仪表布置加载设备为千斤顶,采用两点集中力加载,以便于在跨中形成纯弯段。

并且由千斤顶及反力梁施加压力,分配梁分配荷载,压力传感器测定荷载值。

其中,间隔20mm 共布置8个应变片,设置3个百分表。

具体位置如图所示:仪表布置图加载装置图应变片应变引伸仪测点百分表分配梁千斤顶100600600100100350250250350100202020101—试验梁;2—滚动铰支座;3—固定铰支座;4—支墩;5—分配梁滚动铰支座;6—分配梁滚动铰支座;7—集中力下的垫板;8—分配梁;9—反力梁及龙门架;10—千斤顶取L=1400mm,a=100mm,b=350mm,c=500mm。

荷载加载图示弯矩图(kN mm•)剪力图(kN mm•)(4)加载方式①单调分级加载机制:梁受弯试验采取单调分级加载,每次加载时间间隔为15分钟。

在正式加载前,为检查仪器仪表读数是否正常,需要预加载,预加载所用的荷载是分级荷载的前两级。

具体加载过程为:在加载到开裂荷载计算值的90%以前,每级荷载不宜大于开裂荷载计算值得20%达到开裂荷载计算值的90%以后,每级荷载不宜大于其荷载值的5%;当试件开裂后,每级荷载值取10%的承载力试验荷载计算值的级距;当加载达到纵向受拉钢筋屈服后,按跨中位移控制加载,加载的级距为钢筋屈服工况对应的跨中位移;加载到临近破坏前,拆除所有仪表,然后加载至破坏。

②开裂荷载实测值确定方法:对于本次试验,采用放大镜观测法确定开裂荷载实测值。

具体过程:用放大倍率不低于四倍的放大镜观察裂缝的出现;当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前一级荷载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次荷载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

③承载力极限状态确定方法:对梁试件进行受弯承载力试验时,在加载或持载过程中出现下列标记即可认为该结构构件已经达到或超过承载力极限状态,即可停止加载:受拉主钢筋拉断;受拉主钢筋处最大垂直裂缝宽度达到1.5mm;挠度达到跨度的1/30;受压区混凝土压坏。

(5)试验测量内容、方法和测点仪表布置①混凝土平均应变在混凝土中设置8个位移应变片,以量测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位移变化。

混凝土表面应变片贴法如下:1、打磨。

用220# —400# 粒度范围的砂纸打磨构件混凝土表面,打磨区域15*15cm(因为应变片规格1.1*8.2cm),若表面光滑可免;2、刷胶。

刷环氧胶(环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二胺=100ml:15ml:9ml3、等待。

等胶干好,天气晴好,一天即好,天气阴冷,两天即好;4、打磨。

在干好的环氧胶表面220# —400# 粒度范围的砂纸打磨,打磨区域15*15cm 打磨好之后在贴片处轻轻打出与贴片方向呈45度角的交叉条纹;5、定位。

用A3铅笔等在打磨好的区域准确画出应变片要贴的位置;6、清洗。

用浸有丙酮的脱脂棉球清洗贴片处,直到棉球上看不见污渍为好,清洗时一定要沿单一方向进行,不要来回交替擦洗;7、贴片。

蘸取502胶,轻轻甩掉多余的胶液,然后将片子放于规定的粘贴位置(必须准确放置在规定的位置),盖上一层聚四氟乙烯膜沿应变片轴线方向用手指滚压3~4次,排净气泡并挤出多余胶液,约1分钟后从无引线端慢慢揭下聚四氟乙烯膜,下次继续使用;8、贴接线柱。

蘸取502胶,将接线柱对准贴在应变片须线下面;9、焊线。

用20w电烙铁及60%*0.8m/m焊锡焊接;10、打蜡。

用融化的蜡水均匀涂于应变片及接线柱表面;11贴纱布。

用环氧胶将纱布粘贴在应变片及接线柱上;12、检测。

用万用表—电阻法(200w量程)检测,一般为123w左右②纵向钢筋应变在试件纵向受拉钢筋中部粘贴电阻应变片,以量测加载过程中钢筋的应力变化,测点布置如图:纵筋应变片布置图③挠度对受弯构件的挠度测点应布置在构件跨中或挠度最大的部位截面的中轴线上,如图6所示。

在试验加载前,应在没有外荷载的条件下测读仪表的初始读数。

试验时在每级荷载下,应在规定的荷载持续试件结束时量测构件的变形。

结构构件各部位测点的测度程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宜保持一致,各测点间读数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五、重难点以及应对方法“超筋梁”不是单纯地指“钢筋使用太多”,而是指“在单筋梁中,受拉钢筋的强度超过了受压混凝土的强度”。

所以,超筋梁仅仅对于“单筋梁”而言。

(架立筋不属于受力钢筋,有架立筋的梁一般都是单筋梁)从工程实用的设计和使用角度来说,超筋结构是安全的。

但是超筋结构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当荷载超过设计荷载时,结构产生无先兆的脆性破坏;二是不经济,钢筋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设计上不允许使用“超筋梁”。

少筋破坏和超筋破坏都具有脆性性质破坏前无明显预兆.破坏时将造成严重后果,材料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应避免将受弯件设计成少筋构件和超筋构件,只允许设计成适筋构件。

应对方法:1、适当增加混凝土强度。

2、在受压截面增加受压钢筋,增加受压区域的受压能力,也就是改“单筋梁”为“双筋梁”,即梁的下部设置受拉钢筋,梁的上部增加受压钢筋。

名句赏析!!!!!不限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____卓文君《白头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____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____佚名《上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____佚名《击鼓》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____司马相如《凤求凰/ 琴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____高蟾《金陵晚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____俞彦《长相思·折花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